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范文

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范文



第一篇: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范文

梦中兰儿

谈生活,没有风花雪月;谈人生,没有壮志凌云!前段时间我曾分享过几篇有关《飘》的读后感,在此基础上我写了一篇论文《性格倒致的爱情悲剧——浅谈斯佳丽与阿希礼及巴特勒的爱情》,我的两位老师给的评语是:1.文章是小说情节介绍,而不是评论;2.斯佳丽的爱情悲剧并非性格所致,论文理据不充分;而我的一个网友意见则是:我没能在论文上体现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人物的象征意义,美国精神与美国文化,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读后感《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之所以提起上面这些关于我的论文的评论,是因为,通过他们,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论文的缺点——论文在泛泛而谈,没有主旨,或者说,我的论文的论证,论据,论点都不够清晰。

也许,我的论文选题一开始便已离开论文范畴,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了,因为,之所以会有爱情悲剧,它一定与人物的生活,思想,行为环境等等分不开,而人的生活,思想,行为,环境,我很难通过论证方式将之呈现,这就是我的论文失败之处。

通过小说,不难看出,斯佳丽的性格形成与她当时的生活环境分不开,战前的她虽目空一切,但那会的她是单纯的,是战争磨去了她的单纯,让她思想变得复杂,只因为她要自强不息,要活下去,所以才会有战后的她为赚钱的不择手段。

战争是个溶炉,它揉合了斯佳丽的性格中的重重矛盾,使错综复杂的性情在她身上得已并立。而所有这些矛盾的揉合促使她背离曾经紧守的道德信仰,并直接导致她与两位男主角的爱情悲剧。

从目空一切的单纯到自强不息再到不择手段,这是一个沉痛的心里历程,也是她的成长过程,这种夹杂着血,泪,痛的成长过程是错综复杂性格形成的必然。

因为自我,绅士风度的吸引让她放不下阿希礼。

因为自强,金钱万能的诱惑让她离不开巴特勒。

一边放不下,一边离不开,直至失去了自己爱的人与爱自己的人才梦醒,这就是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第二篇:《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范文模版)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苔丝形象浅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中隐喻的理解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欲望都市》四位女主角的爱情观分析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88 侦探小说的发展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92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 95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96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 97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99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100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101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02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05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07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10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111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113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14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115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11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1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119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120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21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 122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23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124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125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126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27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29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131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132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133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134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135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137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40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文电影幽默语的翻译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43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44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45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46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48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50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

15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52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

15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154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55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 15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57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158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59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160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161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162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63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64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65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66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67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68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169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

170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71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17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74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175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 176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7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178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

179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18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81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82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83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84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185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86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187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88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18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190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191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92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93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194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19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196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 19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98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9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200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第三篇:斯佳丽读后感

斯佳丽读后感(一)

五一长假没有回家,在宿舍整整的窝了七天,花了三天的时间把《斯佳丽》给读完了,有一点感受,想把他们记录下来。

《飘》里的结尾是,白瑞德和斯佳丽的女儿美蓝死了,白瑞德维持这个婚姻的唯一的理由都没有了,他不能忍受斯佳丽不爱他,所以就离开了亚特兰大。

《斯佳丽》里,作家分别把斯佳丽安排到4个地方,先是在亚特兰大,斯佳丽在带孝期间,参加了一个化装舞会。

接着去了查尔斯顿,也就是白瑞德的家里。在那里,她苦等着白瑞德回来,一开始讨好他母亲,接着是真正的喜欢上了那个老太太。但是查尔斯顿的所谓的文明,让斯佳丽没有朋友。她急匆匆得赶去了萨凡纳,为了去劝说修女把1/3的塔拉的股权卖给她。在那里,她碰到了奥哈拉家族的亲人。他们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深深感染了她,和他们在一起时,她时时在在的感到快乐。这时候,她发觉她又怀了白瑞德的孩子,但是因为出于报复,她没有告诉白瑞德。

因为对爱尔兰和她父亲的爱,她跟着堂哥一起来到了她的家乡,爱尔兰。在那里,她赎下了被英国人夺走的祖先的土地,开始重新建造家园。这期间,白瑞德单方面和她离了婚,娶了个查尔斯顿姑娘安妮。

这时候的爱尔兰还处在英国的统治下,斯佳丽的堂兄是爱尔兰的革命党,他利用斯佳丽的小镇来作为革命据点。终于暴露了,在斯佳丽危险的时候,白瑞德来救她了,虽然小镇在战火中成为废墟,但是斯佳丽终究会重新建造起她的天堂。

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爱尔兰风土人情的描写。爱尔兰的鲜艳的衬裙,爱尔兰的歌曲,和舞蹈,他们对于爱尔兰土地的热爱,都活生生的跃在纸上。

斯佳丽读后感(二)

2月11日,我又一次观赏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美国影片《乱世佳人》。记得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十年以前,在中原文化宫和几位朋友一起看的,虽然十多年过去了,可在我的心中,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却是有增无减。喜欢它,是因为喜欢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由好莱坞着名影星费雯丽扮演),更是因为自己喜欢读《飘》这部小说。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小说《飘》自1936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人们喜欢它不仅是因为故事中美丽女主人公斯佳丽,还有它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读者,它把人们带到那战火硝烟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斯佳丽是美国南部一位庄园主的女儿,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梦想能嫁给她心爱的阿希礼,然而美国南北战争的战争不仅粉碎了她的梦想,而且使她两次成为寡妇,生活上一落千丈,面对残破的家园和巨大的困难,她没有倒下,而是勇敢地站起来亲自种地,并想方设法让家人过得更好。读了这部小说打动读者的不但是她的美丽,还有她的坚韧和顽强的生活态度。当然故事还塑造了其他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拥有绅士风度而又脆弱的庄园主儿子阿希礼,善良大度的玫兰妮,亦邪亦正的瑞德·巴特勒船长……等等。小说还展现了规模宏大的南北战争场面。

读这本书,让人仿佛进行了一次异国旅行,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

第四篇:浅析《子夜》爱情悲剧

试析《子夜》的爱情悲剧

摘要:《子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从它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大多从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阐述。本文另辟蹊径,探讨它的爱情悲剧,突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同时,作品中又透露出崇高而又悲怅的悲剧意识。作者能把相互矛盾的两者很好的统一于作品中,所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伟大的,它将永葆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子夜》;爱情悲剧;悲剧性;

《子夜》作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各种新文学史论理所当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整整半个多世纪的茅盾研究中, 人们运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从时代、社会和政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子夜》对上个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它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但是,由于大家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相对一致的时代, 学界对《子夜》的评价也基本是一致的。到了世纪末, 由于时代的变革, 学界的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学的价值尺度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因此, 对《子夜》的评论也出现了重新审视和价值重估的鲜明倾向, 不少评论甚至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有的论者甚至觉得对工农革命的描写是《子夜》结构中的一处“败笔”。这些意见有些是需要商榷的。然而, 它却给人以启迪: 运用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来读《子夜》,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么说, 并不是漠视它对现实生活的“ 历史陈述”,也不想排斥被广泛认同的对应作者创作意图的政治性喻示, 更无意否认他的言说方式的写实性。而是试图切换阐释的视角, 以寻求文本中沉睡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子夜》中最震撼灵魂的是爱情悲剧的描写。

就像大部分人经历的一样,在爱情中,追求者会遇上最理想的追求目标,同时也会遇上不可克服的阻碍。“目标的理想化与阻碍的不可克服就决定了追求者的艰辛与苦味。一再追求而不得,苦就转化为悲,而理想的目标却在前面具体而缥渺地闪烁,仿佛能达到,实际上又达不到;实际上达不到,却又仿佛触手可及。这样一种渴望与焦灼的折磨就能使悲的意味逐渐浓重,弥漫为深深的悲哀追求者与追求目标双方自觉不自觉的理性压抑,使他们之间显出距离,其结果就是追求不得的悲剧。”

对于中国传统的女性,按照文化的理想,她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夫妻关系。但是,按照传统的礼教,即使他们遇上不忠的丈夫,无爱的婚姻,不幸的家庭,他们也不能摆脱或推翻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的夫君,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传统的观念把她们抛入困境的时候,她们不是决裂和拼搏,不是以同归于尽的毁灭来抗议,而是自怨自艾,自甘沉沦。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重压下锲而不舍地追寻理想的爱情、婚姻的过程中就始终弥漫着这浓重的悲剧意味,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孔雀东南飞》,可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妙龄女性身上反复上演。在《子夜》中,茅盾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残酷现实中却不知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深深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林佩瑶就是其中一位。曾经她也是新时期的女性,在那个“密司林佩瑶”的美好青春里,她去教会读书,和同学坐汽车去兜风,享受“五四运动”带给他们的自由。她有着父亲名士般的气质,有着自己短促的“仲夏夜的梦”,梦里有着空中楼阁,淡月清风,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于爱情,那时的她,满脑袋都是俊伟英武的骑士和王子。但是随着父亲和母亲的 相继急病而死,英勇的热烈悲壮的轰动世界的暴风雨---“五卅运动”风起云涌,现实的真味挤进了“密司林佩瑶”的处女心里。她迅速被现实打败,她藏起了学生时代从英文的古典文学所受的所酝酿的憧憬,嫁给了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会打算盘,会坐汽车,会给她丰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他不仅不会像中古时代的那些骑士和王子一样会击剑,会骑马,而且从来不用心关心少奶奶的生活,就算看到林佩瑶眼神的模糊不定,脸上的愁云,行动的迟缓,他也只是一掠而过,甚至泛不起一点涟漪。林佩瑶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愿望逐渐被磨灭,当年少时期几近中古骑士风的青年在突然失踪又重新出现在她面前时,“现实”和“梦境”在她的意识里刹那间成为永恒,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当她想把她的空虚、苦闷寄托在雷鸣的身上时,但他已不是当年自已那个天真烂漫的恋人,而是一个已经变了质的,惯于玩弄女性的反动军人。所以林佩瑶一方面她对丈夫的没有感情的爱不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仍想做“忠实的妻子”;她对雷参谋有着无限的眷念,然而又怕多次遇见。所以,吴少奶奶虽然享受过“五四”以后新得的自由,对于丈夫的那种蛮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也作过几次小小的抗争。但她对于人生的意义毕竟理解得太狭窄了,加上缺乏勇气,因而尽管作家说她有“活泼”的个性,却终于不能跳出吴府的精神禁锢,只能在苦闷悲戚之中打发日月。在作品中,作者三次着重写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作者悲剧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林佩瑶来说,爱情是他生活中的支撑点,书中间飞出的干枯白玫瑰使她身上反映出来的爱情悲剧达到极致。

可是,《子夜》中女性的爱情悲剧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看到了林佩瑶的影子---林佩珊,她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生活在男性的包围和赞美中,生活在姐姐的用心保护下。对于爱情,她自己完全没有主意,她对范博文的追求不置可否,却被杜新箨玩弄于手掌之中。当范博文忐忑的表达对她的爱意后,她装作不懂,却急切的向姐姐征求意见。姐姐因为自身在爱情方面的悲惨爱情,鼓励妹妹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可是林佩珊觉得每个人都可爱,每个人又都不可爱,她怕自己如果和小杜结婚,心里一定会想念着别人。她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的,她要的只是那种受追捧的感觉。佩珊这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姑娘,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她生活空虚,脑子里充满浪漫和幻想。小说集中写了她在爱情上的自由和放任,也写到她的爱情最后的悲惨结局。如此相似的两姐妹,如此相同的爱情悲剧。

但是,《子夜》通过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玉女”蕙小姐从悲剧爱情到奋起反抗,最终获得新生的这一事例让我们看到爱情悲剧里的一丝曙光,和积极乐观的主题相互照应。“长期幽居在乡村又受着伪道德的训诲,蕙芳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呈示蒙昧状态和封闭状态。初来上海时,曾对城市文明表示过隔膜和“头痛”。然而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在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之中,这个被封建文明薰陶出来的“玉女”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她开始追求糜烂的都市生活,用自己独特的内敛去幻想自己的爱情,竟在念《太上感应篇》时做起与范博文幽会的桃色梦来。她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所以,吴荪莆对她的约束,范博文对她的若即若离都造成了她强烈的苦闷,她的精神几乎走向变态、走向疯狂。诚然,环境是可以改造人的,四小姐由开始碰见因失恋而几乎投水做“屈大夫”的范一博文表示同情落泪,继而倾心于范,失身于范,龙疑是对封建礼教作了一次力所能及的反抗。但这不是公开的,也不是有力的。一当哥哥蛮横地干涉她的恋爱自由,她只能把脸垂到胸脯上,“一个字也没有”。直到两个月后,四小姐向来敛而不露的“刚强的天性”才喷发出来。蕙芳的追求包含了现代有关人性解放和人性

自由的思想,甚至包含着性爱自由的内容。蕙芳的变化既可以看作是现代精神的胜利,也可以看作是旧道德伦理的解体,它宣告了所有封建文明的非人性、虚伪性、脆弱性,使读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领军者,茅盾的小说有着宏大的叙述结构,有着左翼文学最显著的特色,有着最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但同时也有着浓重的悲剧意识。尽管作品中塑造的悲剧类型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同时也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第五篇:《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出自《飘》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这句话,激励着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岁月里沉浮的女主角——郝思嘉,也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而这个被我品味数次的故事,也在这句结尾话的余香中令人倍感回味。

郝思嘉,继承了母亲的娇美与端庄的淑女仪态,同时也具有父亲的北方粗犷。她是含着金匙出生的富家千金,是公子少爷们狂热追求的情场高手,生活看似一帆风顺。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令她头一次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

首先是她心仪的对象、她以为会与她结为连理的卫希里的闪电订婚——新娘不是她。然后是终于爆发的南北战争夺走了她为了跟卫希里赌气而与之结婚的査理。她带着儿子背井离乡去了亚特兰大。那之后,战争的蔓延又逼迫她回到家,冒着生命危险。然而,母亲病亡,父亲先疯后亡,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肩上,生活天翻地覆。并且,她得照顾卫希里的妻子媚兰,只因卫希里的恳求。战争的灾难还让她差点失去了父母遗留的农庄,她拼了命地把农庄保住,而后因为生活窘迫再婚,丈夫却又身亡了。她顶住悲伤,努力赚钱,生活逐渐有了好转,然而她做为一个女强人却为人们所唾弃。最终,她与贯穿了整本书,性格不羁风流、我行我素、却与一直支持帮助她的白瑞德结婚。但婚后的奢华生活一闪而过,她为白瑞德的女儿的死亡与一个她与卫希里的误会让白瑞德离她而去。在她的爱情观中,爱情与婚姻是可以分离的,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分离。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抛开一切大胆的去爱艾希礼,争取自己的幸福,她并未将爱情套上礼义,道德的枷锁,她的爱情永远是自由奔放的。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吧。爱的本质是不因表达方式的变更而变化的。

要有明天,就还会有希望,你看那轮朝阳,黑夜之后,就是新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