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三角形提高卷
认识三角形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为50度,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度
A.150B.80C50或80D.702、在 △ABC,∠A=50度,∠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BOC的度数是()
A.65B.115C130D.1003、如图1,如果∠1=∠2=∠3,则AM为______的角平分线,AN为______的角平分线
4、已知△ABC的三边长a,b,c,化简
A.2aB.2babcbac的结果是()C.2a2bD.2b2c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B.三角形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C.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D.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二、填空题
6、已知△ABC中,则∠A+∠B+∠C=_____度
7、若AD是△ABC的高,则∠ADB=____度
8、△ABC中,BC=12cm,BC边上的高AD=6cm,则△ABC的面积是___
9、在△ABC中,∠A:∠B:∠C=1:2:3,∠C=___
10、△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若∠A=70度,则∠BOC=___;若∠BOC=120度,∠A=____
11、如图2,∠1+∠2+∠3+∠4=____度
12、如图3用不等号连结∠A、∠
1、∠2:
13、四根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3cm、5cm、7cm、10cm,任取3根可以搭出_____个三角形
1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若x 是奇数,则x的值是。这样的三角形有个,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
15、若等腰△ABC周长为26,AB=6, 它的腰长_____
三、解答题
16、如图, △ABC中, ABC的平分线与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
ABC60,ACB40(1)若, 求A和D度数.AD
(2)由第(1)小题的计算,发现A和D有什么关系
BCE
第二篇:认识圆形和三角形
小班数学:认识三角形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识圆形、三角形两种图形,掌握两种图形的特点;
2、在生活中能够找到两种图形,会区分两种图形。
过程与方法:
1、以观看动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形和三角形,逐步了解生活中的两种图形,并通过视、听、触多种感官以及动手操作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及时有效地奖励强化物、律动、动手操作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 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
2.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兴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图形状,掌握两种图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掌握两种形状的特点。
教
具: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图片;彩笔;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课件导入:
1、课件引入(大屏幕):观看由图形组成的美丽图画。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图片上什么图形最多?--圆形和三角形
3、引入课题:圆形和三角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形、三角形的世界吧!”
(设计意图: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的形象为主,在这里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看动画,认识圆形:
1、观看动画,并提出问题:
*问题一:你能说说你在动画里看到了什么形状吗? *问题二:你能说说圆形的特点是什么吗? *问题三:你能找出哪个图形是圆形吗?
(康复目的:通过形象的动画将形状知觉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言训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2、通过看图说句,强化识记圆形的特点。(康复目的:智障学生通常在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三、观看三角形,认识三角形:
1、观看动画,并提出问题。
*问题一:你能说说你在动画里看到了什么形状吗? *问题二:你能说说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吗? *问题三:你能找出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康复目的:通过形象的动画将形状知觉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言训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2、通过看图说句,强化识记三角形的特点。(康复目的:智障学生通常在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
四、通过对比,巩固提高
将各种三角形和圆形卡片放在一起,请学生进行分类,并且说出自己找的是什么图形。(通过视觉、触觉来检验学生对两种图形的认识程度,并且通过该环节对新知进行巩固。)
五、律动: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活动,动作要夸张。
(将圆形、三角形的特点利用歌曲、律动的形式展现通过,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在这里通过肢体动作帮助学生进行识记。
六、课堂外延,涂色活动
1、请学生在教室里找到一些圆形和三角形的物品。
2、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由图形组成的图画,学生进行涂色,并说出自己图画中都有什么形状。
(康复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涂色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对色彩、图形的分辨以及发展了学生手部精细运动能力。)
七、归纳总结 教师进行总结:
1、圆形和三角形的特点
2、为即将学习的新知做铺垫
八、板书:略。
第三篇: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四篇:三角形的认识
数学:《三角形的认识》
系部:教科系小学教育专业9班
教师:袁翔(11407051041)授课班级:3年级
科目:数学 时间:202_年4月26
地点:xx
一、课题名称:认识三角形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图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
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五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特征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证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准备: 教学道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学生操作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习题: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个顶点、()个角组成的。②三角形具有()性。
2、判断。
①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②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③自行车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作图:画三角形的三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