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环境总结
地表水环境管理工作总结
****地处***南部,****横穿本街道,区域内干渠10条、支渠6条,水资源丰富。水是主要的环境要素之一,而地表水又是一个地区水环境最直观的表现,集中体现一个地区水资源状况、污染排放以及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地表水环境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水环境最重要的指标。本年度我街道管理水环境总结如下:
一、分段管理,责任到人
我街道内共20个行政村,各村负责本村内河流、渠道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村主任为责任人。禁止村民的生活垃圾倒进河道,同时指派专人对本村负责的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捞工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定期对各村进行检查,如发现水资源污染立即责令整改。
二、依托“清洁家园”,加大治理力度
今年市委市政府开展“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我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我街道依托“清洁家园”活动加大力度对区域内地表水环境的治理,对我街道内青龙湾左右截渗沟、***排干及6条支渠进行了集中整治、清淤。使我街道内地表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加大宣传力度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求各村用广播的形式向村民宣
传,保护地表水环境。同时向街道内的企业进行宣传,避免工业企业污水直排到河流。
第二篇:水环境治理总结
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
工作总结
202_年10月以来,随着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镇党委政府在有效巩固环境保护和治污工作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力度,出实招、用狠招,确保水环境保护和治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将我镇一年来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组织的保障作用。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落实县委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出安排部署。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完善了《**镇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规划》。充分发挥镇水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包村包企业工作组每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治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思路、谋举措,使此项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二是上下联动,不断强化日常监管机制。为使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扎实有效,不走过场,镇村、部门上下联动,人人参与。包村、包企工作组按照任务分工,量化细化目标分解任务,确定时间节点,责任到人。治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日常监控督查,确保不丢重点区域,不留死角,充分发挥其作用,动实招、下实劲、见实效;特别是30个村的水污染治理工作监督协管员,加大对本村河道、坑塘、街道及企业的日常巡查,加强治理工作日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三是加大投入,为做好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建立了90人的专门清整队伍,召开专题例会20次,在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共投资120多万元,投入人力1550人次,出动车辆1446车次,出动机械设备大型车辆20辆次,小型170辆次。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镇现有电镀企业四家,分别是„„。今年电镀企业共计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改造工程。取缔企业腾出土地新上企业3家,总投资150万元,新上企业年产值560万元,纳税9万元,就业人数65人。清整镇域河道4000米,打捞漂浮物5车,清运垃圾5600方,为妥善处置清运的垃圾,还在„„设立3处垃圾集中填埋点,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清整绿化坑塘910平方米,清除淤泥300方。修建垃圾池42个、修建公厕25座种植观赏柳1000株,杨树13200株。
三、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水环境保护意识差,认识高度不够;认为这项工作离百姓“远”,工作态度被动。二是整体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使全镇人民增强环保意识,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
四、下一步的主要举措
我们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和谐治污、彻底治污”的思路,对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常抓不懈。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包保责任制,镇、村、部门各负其责,落实好县、镇确定的工作任务,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偷排、偷倒废酸的要加大监管、巡察、群众举报的力度,坚决严肃地执行法
律规定,发现一起依法严肃处理一起,坚决防止取缔企业死灰复燃和新的污染源出现;二是要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在绘制完成全镇30个村环境治理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狠抓善管,做到全面集中排查,针对街道卫生死角、河道垃圾、坑塘垃圾,采取边治理边完善长效机制建设的举措,进一步充实村级保洁员队伍,购置垃圾清运机械设施15辆,完成修建垃圾池128个,公厕45座,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实施河道绿化工程,完成两岸绿化长度20公里,种植速生杨4万株,打造绿色河道。四是把水污染治理和预防工作纳入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纳入村干部和镇包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明确奖惩标准,且月月有联查,季季设考核,日常有巡回视察,及时补漏整改;五是加强与环保、安监、市容、水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水环境治理工作举措落实到位;六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召开各村书记、主任和水环境治理安全协管员以及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广泛征求群众对本镇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播、标语等形式宣传治污工作,通过全镇人民共同努力,打造绿色生态。
第三篇: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总结
1、中国地表水水环境容量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五大类计算方法: 公式法、模型试错法、系统最优化法(线性规划法和随机规划法)、概率稀释模型法和未确知数学法
2、水环境容量软件:WASP、Delft 3D 等大型综合模型软件
3、王华东和夏青[5]将环境容量定义为: 相对于某种环境标准,某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同时认为环境容量是一个变量,且由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两部分组成,基本环境容量指拟定的环境标准与环境本底值之差,变动环境容量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4、水环境容量=稀释容量+自净容量+迁移容量表
5、公式法
6、模型试错法 在河流的第一个区段的上断面投入大量的污染物,使该处水质达到水质标准的上限,则投入的污染物的量即为这一河段的环境容量;由于河水的流动和降解作用,当污染物流到下一控制断面时,污染物浓度已有所降低,在低于水质标准的某一水平(视降解程度而定)时又可以向水中投入一定的污染物,而不超出水质标准,这部分污染物的量可认为是第二个河段的环境容量;依此类推,最后将各河段容量求和即为总的环境容量
7、环境科学中所采用的系统最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及随机规划等
8、概率稀释模型法方法的基本思路如下: ① 基于特定的基本假定,建立污染物与水体混合均匀后下游浓度的概率稀释模型;② 利用矩量近似解法求解控制断面在一定控制浓度下的达标率;③利用数值积分求解水体在控制断面不同控制浓度、不同达标率下的水环境容量。9、10、粒子群算法众多变种中的RPSM[21]方法11、12、三角模糊数/盲数理论
13、
第四篇:202_年水环境治理总结
成华区202_年水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水环境治理内容包括:河道污染治理及河道长效管理。
一、202_年河道污染治理工作
(一)目标任务
根据市、区中心城区河道下河口污染治理工作部署,我区202_年中心城区河道下河污染治理目标内容主要有四项,其中市、区目标各两项。
1、市级目标
一是完成府河成华段8个下河排污口治理。
二是完成凤凰河、黉门堰、猫耳洞排洪河、秀水河等4条河道97个下河排污口污染治理,确保污水不下河。
2、区级目标
一是完成下涧槽水环境治理示范河道整治工程,治理下河排污口26个。
二是完成石湃渠及东风渠新增下河污染治理工作,治理下河排污口38个。
(二)推进情况
1、市级目标
府河成华段8个下河排污口治理目标于202_年12月初全面完成,凤凰河、秀水河、黉门堰预计12月底完成,猫耳洞排洪河由于调整治理方案等原因,预计202_年1月
1中旬完成。
2、区级目标
东风渠新增18个下河排污口已于11月初完成治理,下涧槽水环境治理示范河道整治工程及石湃渠下河排污口治理工作已全面铺开,预计12月底完成治理工作。
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一)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今年是我区河道管理实行属地化管理的第一年,按照《成华区河道水环境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成华府办[202_]74号),河道岸上清扫保洁、河堤堤岸保洁、河堤绿化管养、水面打漂等长效管理工作由属地街道具体负责,区统筹局牵头督促检查及考核,初步形成了区上监督,属地街道具体管理的新模式,河道日常管理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
(二)河道清淤维护制度逐步建立。
上游来水及地面径流汇入,是造成河床产生淤积的重要原因。针对河道淤积物产生的动态特点,按照《成都市河道乱污治理工作标准》,我区改变了过去汛前及水利岁修期集中清淤的做法,加大了河道淤泥日常维护力度,基本做到了重点河道淤积严重地段河床淤泥随淤随清,全年已清除淤积物60000余立方米。
三、存在问题
(一)下河排污口治理难度大。
一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治理效果不佳。如猫耳洞排洪河,处于“512”片区,无条件实施源头治理,只能采用修建泵站将污水抽排送入市政管网,虽然可解决污水不入沙河的问题,但猫耳洞河水臭、水脏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二是片区污水出路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我区青龙场片区污水通过川陕路污水干管及昭觉横路污水干管送入城市污水管网。按照规划川陕路污水干管污水接入沙河右岸污水干管、昭觉横路污水干管穿过青龙场涵洞后接入府青路污水干管,由于沙河右岸污水干管未贯通(解放北路至二环路北四段近120米未铺设,川陕路污水干管污水溢流进入驷榭路污水干管)及府青路污水干管高程高于昭觉横路污水干管,造成川陕路污水干管及昭觉横路污水干管负压运行,排水严重不畅。从而导致青龙场片区已建、新建居民小区污水无出路。
三是下河污染源的动态特点加大了治理难度。下和污染源基本通过地下雨水管排入河道,其污染源组成复杂,涉及面广,由于日常监管难度大,私接管道、错接管道及擅自将污水倒入雨水篦子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部分河道已治理下河口重新出现排污现象,污染源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特点加大了下河排污口的治理难度。
(二)河道长效管理水平不高
在今年进行的三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测评中,我区河道
环境测评得分均低于中心城区平均得分,其中第二次、第三次测评中得分在中心城区垫底,充分暴露了我区河道管理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长效管理落实不到位,河道未做到常态化管理,往往检查时搞突击。
二是存在问题整改不及时。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部分街道经多次电话通知并下发书面整改通知后,仍未按规定期限整改。
三是河道管理内容、标准及范围把握不到位。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水环境治理内容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拓宽、标准不断提高,但在河道实际管理中并未与时俱进,造成河道管理质量不高。
四是河道水环境治理各责任部门联动机制未完全建立,造成下河污染管理等工作出现管理脱节,管理不到位。
五是城区河道、交通编制区域河道管理质量较高,农村区域、建通不便区域及部分拆迁区域河道管理质量差。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推进下河排污口治理。
一是精心组织,加快黉门堰等202_年重点治理河道下河排污口的治理,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是大强排水户的日常监管及已建下河口治理工程的管理力度,建立已治理下河排污口新增污染源即时治理制
度。
三是提前谋划202_年河道排水口下河污染治理工作,早日启动治理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河道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按照建设生态田园城市要求,将河道下河污染管理及环境管理纳入河道水环境长效管理范围,列入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按照全域治理要求,加强农村河道、交通不便区域及拆迁区域河道管理的日常监管,全面提升我区河道水环境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水环境治理各责任部门的协调,监理河道水环境治理部门联动机制。
第五篇:桂林水环境
桂林水环境
摘要本文分析了桂林市面临的缺水、水污染严重、水环境设施不足、水旱灾害加剧等水环境 问题及原因, 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保护水源 林, 提高林木覆盖率;采取适当的蓄水补水工程措施;提高环保投入, 加强污染综合防治;节约用 水大有潜力;合理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水环境;水资源;给水排水;水污染
一、桂林市水环境状况
(一)桂林市的水系
桂林市境内主要河流有漓江及桃花江、桂柳运河(相思埭)、义江、大江、金宝河、遇龙河、大源河等, 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全市境内河流总长度692.97km , 集水面积约3 971.09km 2。大部区域属漓江流域, 另有一部分属柳江流域。
漓江是桂林市及桂林地区的主要河流, 发源于猫儿山东麓, 属西江水系桂江上游, 大溶江汇合口至平乐一段称为漓江;流经桂林、阳朔部分总长度116km , 其中市区部分约40km。桂林上 游集水面积2 860km 2, 多年平均流量为120m 3.s, 最大流量3 920m 3.s, 最小流量3.8m 3.s ,年平均径流量37174 亿m 3。年平均含沙量01020~01091kg.m 3。桃花江是漓江最大的支流, 集水 面积300km 2。此外漓江的支流还有小东江、相思江、南溪河、宁远河以及灵剑溪等。
桂林市的湖塘主要有芳莲池、桂湖、榕湖和杉湖, 芳莲池位于城市西北郊, 桂湖、榕湖和杉 湖位于城市中心区, 这些湖塘与漓江及其各支流构成了桂林市水系, 历史上所有这些水体都是相通的。
桂林市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三大类, 市区有地下河9 条, 地下水量丰富, 埋藏浅、分布广, 贮藏量约为3012 522 亿m 3。
(二)给水状况
桂林市的给水事业发展很快, 解放初期全市供水能力仅3 000t.d , 用水普及率约10% , 人均用水量为22L.d。桂林市现有自来水厂四座, 全部以漓江水为水源。总供水能力3215 万t/d, 1994年全年供水8 217 万t, 供水管网总长22015km , 服务人口3615 万, 用水普及率97.7% , 人均用水量达到278.3L/d。另有自备水源200 多处, 其中以地表水为水源的为17.5 万t/d,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12.5 万t/d。
(三)排水状况
1994 年桂林市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 913 万t, 其中直接排放江、河、湖的废水量为2 093万t, 排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废水量为603 万t, 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量为2 063 万t。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为6 447t。
桂林市纳污水体主要有漓江干流及小东江、桃花江、宁远河、南溪河等支流。1994 年, 排入漓江干流的工业废水量为638.02 万t, 排入小东江的工业废水量为139.96 万t, 排入桃花江397.69 万t, 排入宁远河126.59 万t, 排入南溪河301.64 万t。
桂林现有污水处理厂四座, 处理能力共17.85 万t/d, 排水管总长161km , 按建成区面积计 算的下水道普及率为55% , 污水处理率36.7%。处理厂及管网的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 发展, 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导致河、湖水质恶化,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小东江8 项指标超 过地面水V 类水标准, 严重威胁沿江居民健康并破坏了景观价值。
(四)防洪状况
桂林市目前已建成防洪堤20 余处, 总长18.24km。但大多数堤防没有经过正式的设计, 多 属挡土墙性质, 防御洪水能力较低, 防洪工程设施尚达不到10 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桂林以上漓江流域已建有水库20 座, 总有效库容量4.572 亿m 3, 水库总集水面积597.6km 2, 占流域20.9%。其中除青狮潭水库外, 均属小型水库, 调节能力差, 防洪效果
不大。并且各水库普遍存在着工程质量差的问题。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水
桂林市是全国年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多年平均降雨量1 894.39mm , 市域内水系发达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可谓丰富, 说桂林市缺水似乎是杞人忧天。然而, 桂林市不仅存在潜在的缺水威胁, 而且目前已初露端倪。根据人畜饮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旅游航运用水以及维持环境态平衡等需要, 漓江在枯水期缺水113 亿m 3;按照桂林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 到202_年桂林市将缺水2.08 亿m 3, 到202_ 年将缺水4.59 亿m 3。桂林市的缺水问题表现如下:
1.水体污染引起的暂时性供水不足或中断
桂林市的净水厂均以漓江为水源,近些年由于漓江有机污染加重, 藻类大量繁殖, 从而导致 的供水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枯水期, 因水量严重不足、污染加剧, 使得问题更为突出。最严重 的一次曾导致水厂停产三天, 全市水荒, 严重危及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造成巨大损失
2.漓江枯水期航运用水严重不足
漓江枯水期是指月径流量低于全年径流量5% 的时期。漓江维持正常航运所需的流量是不 低于30m 3/s, 而枯水期平均流量不足10m 3/s, 严重地制约了桂林市水运及旅游航运的发展,并且 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表现为两点: 一是枯水期延长, 已由过去的3~4 个月延长到目前的6 个月;二是枯水期流量逐年减少, 已由过去的12~16m 3/s 减少到8m 3/s 以下。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 下几点:
(1)水源林面积减少、单位蓄积量下降、郁闭度降低, 导致土壤腐植质层减少、紧实度增加, 调 节水量、涵养水源的能力急剧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 流水暴涨急落现象加剧。据调查, 30 年内水 源林蓄积量共减少184 万m 3, 总共下降了34.2%;
(2)农业用地大量施用化肥, 造成土壤板结, 土壤含水量大为减少, 使枯水期地下水补给越来越 少;
(3)在河道上挖沙取石、盲目的疏浚航道不仅破坏了河床的自然形态和景观效果, 而且造成水位 下降加剧了枯水状况。据桂林市水文站1988~1989 年观测, 流量30, 15, 7m 3/s 的相应水位 比前30 年同级流量水位分别下降15, 28, 37cm。
3.设施不足和老化引起的供水不足
桂林市市区自来水普及率97.7% , 这说明至少有2.3% 的人口, 亦即有近1 万人缺少供水保障。此外, 在老城区由于供水设备老化, 时常因维修而短时中断供水。
(二)水污染态势堪忧
桂林市水环境状况总体上不错, 漓江干流绝大多数指标好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类水体水质标准, 其主要支流及市内风景湖塘的水质亦基本符合iii 类水体水质标准。但是桂林市水环境污染态势十分堪忧, 表现如下: ①地表水总体趋于恶化, 尤其是石油类污染、有机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十分严重, 反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含氮类指标呈上升趋势, 个别湖塘已富营养化;②地下水总体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铁、锰等指标超标严重, 水质较差的地下水分布面积达7.2km 2。
造成桂林市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体自身的脆弱性。漓江及其支流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相差 一千多倍, 枯水期水环境容量过小, 极易受到污染, 而洪水来时, 由于夹带大量垃圾及农业污染 物, 使得水质更差。风景湖塘如桂湖、榕杉湖等, 面积不大、流动不畅、换水周期很长、死角太 多, 加之底泥积年不清, 大量有机残物沉积和有害物质富集, 环境容量极为脆弱。桂林市以岩溶 地貌为主,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快, 土壤渗透性强, 地下水防护能力较差, 易受地上污染的影响。
(2)污染源控制不力。工业污染源虽有所控制,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 但是每年仍有约2 000 万t 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带入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和石油类物质, 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根源;生活污染源控制不力, 城市污水处理率36.7%(1994 年数据),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溢流或直接排入漓江, 排污口附近河段水质明显恶化;农业面源污染难于控制, 漓江 两岸农田大量施用化肥, 造成土壤板结, 加剧了水土流失, 暴雨季节大量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垃圾等等随径流进入漓江, 致使漓江洪水期水质最差。此外, 游船将各种垃圾直接排入漓江也是 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缺乏集中统一的全流域规划和管理。漓江上游及中游的一部分在兴安和灵川县, 由桂林
地区管理, 中游临桂、阳朔县由桂林市管理, 为漓江蓄水和补水的青狮潭水库则由广西自治区管 理;水源林的保护和开发归林业部门负责, 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由水利部门管理, 工业废水的处 理与排放受环保部门监督, 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置则由市政部门管理;此外, 漓江的保护和开发 还直接关系到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和航运部门等等机构。这就给水环境的保护带来很多困难。
(三)水环境基础设施不足
水环境基础设施不足主要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的管网设施不足。桂林市目前城市污水处理 能力为1718 万t.d, 污水处理率3617%。这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但是与桂林市 水污染控制的需要相比, 与发达国家同类城市相比, 则差距很大。
桂林市排水管总长161km , 按建成区面积计算的下水道普及率为55%。目前旧城区仍是雨
污合流制, 有的新建住区有污水干管却无配套支管, 还有的城区污水管长期超负荷, 大量污水直 接溢流。由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致使已经形成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造成极大的 浪费。
(四)水旱灾害加剧
据史料记载, 从宋崇宁四年(1105 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的802 年间, 桂林市共 发生水灾31 次, 频率为3187% , 其中从清顺治七年(1650 年)至光绪三十三年仅257 年中就发 生了19 次, 频率为7139%。然而, 从1913 年至今的80 余年中, 已发生水灾19 次, 频率高达 23175% , 水灾越来越频繁由此可见一斑。桂林市地处丰水区, 旱灾是极其罕见的。然而, 1989 年 夏末干旱、秋旱与冬旱相连, 竟使得市域内66 条溪河中有34 条断流, 374 处山塘和水库竟干涸 了373 处, 漓江的流量也曾一度降至4m 3/s, 东镇路等三个总生产能力为20 万t/d 的水厂, 因取 水头露出水面10~30cm , 供水能力骤然降至218 吨/日, 停产三天, 整个城市发生严重水荒, 市 郊亦有2 万余人饮水困难。
为什么水灾越来越频, 而且又出现了旱灾呢? 主要原因还是自然生态系统日益受到破坏。枯 水期越来越长、枯水流量越来越小, 必然伴生着洪水愈演愈烈以至成灾的局面。所以说缺水与水 患加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此外, 桂林市防洪设施总体防洪能力不足, 只能抗10 年一遇 的洪水, 大量湖塘被填, 湖塘数由1957 年统计的63 个减至现在的20 个, 并且淤积严重,造成洪 水的自然调蓄能力下降,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
桂林市水环境面临的上述问题不是孤立的, 缺水、水污染、水患加剧、设施不足, 这些问题 相互关联, 有的互为因果, 因此, 必须视其为一个整体, 针对问题的根源, 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建议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 改变政出多门的局面, 对漓江从源头到下
游实行全流域控制, 正确处理好中、下游的经济效益与上游生态效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 关系, 协调好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 协调好漓江上下游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 利益及责任冲突,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 对漓江流域的水源林保护、蓄水补水工程、污 染控制、旅游、航运、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活动, 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推进水资源的永续 利用。
(二)保护水源林, 提高林木覆盖率
水源林是漓江的“根本”, 保护好水源林就是“治本”。常绿阔叶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 涵养
水源和调节水量的功能很强, 据测算, 对于一次降雨过程, 林下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含水量达到饱
和时, 贮有的水量占总降雨量的30.4%。全年调节水量的功能是林外草坡的2.4~2.6 倍。目前漓江上游的水源林覆盖面积锐减, 群落结构受到严重破环, 郁闭度降低, 已带来严重后果。要使上游水源林覆盖率得以恢复并扩大, 任务十分艰巨, 不仅要立刻停止一切破坏活动, 保护好 现存的水源林, 而且要采取鼓励营造水源林的政策, 有计划地开展育林活动, 同时要调整水源林 区域的有关农、林业生产政策, 调整能源结构, 以减轻对林木采伐的压力, 使水源林保护落到实 处。
保护水源林虽然不能迅速改善桂林的水环境状况, 但是却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据 测算, 保护好漓江上游现存的森林面积, 再增加2.65 万公顷常绿阔叶林, 使阔叶林覆盖率达 32.95% , 森林覆盖率达60.4% , 就可使漓江枯水期各月增加流量4m 3/s, 从而使平均最
低流量达到14.8m 3/s, 枯水期可缩短至2 个月。再配以适当的蓄水补水工程, 则桂林市缺水的 问题必能得以解决。
(三)采取适当的蓄水补水工程措施
修筑水库, 蓄洪补枯, 是解决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 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 利用程度, 减少浪费。在桂林以上漓江流域已建有20 座水库, 总有效库容为4.572 亿m 3, 水 库总集水面积597.6km 2, 占流域面积的20.9%。可是除青狮潭外, 其余水库均属小型水库, 库 容量小, 调蓄能力有限, 防洪效果不大。因此, 应全面考察漓江上游的地质及生态环境, 在条件允 许的地方兴修蓄水设施。
跨流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是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桂林市有就近跨流域调水的有利条件, 目前正在规划中的调水工程主要有: ①北水南调工程: 拟在浔江龙胜江乡段修建高坝拦蓄洪水, 枯水期通过隧洞引库水入青狮潭水库, 再补水给漓江。引水隧洞长16km , 设计流量30m 3/s , 估算总投资9.2 亿元。②义江引水工程: 义江流域上拟建华境、平水江水库和黄沙电站群, 该项目综合利用这些水电工程的尾水, 开挖浔江至义江和义江至桃花江两条引水渠, 引水至桃花江再至漓江。两条引水渠总长21.7km , 其中明渠18.3km ,隧洞3.14km ,枯水期可为漓江补水5~7m 3/s , 估算总投资3 444 万元。
(四)提高环保投入, 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1)兴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 集中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桂林市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 力为17.8 万t/d, 预计到202_ 年需增加4~6 万t/d 的污水处理设施, 以保证处理率超过40%;到202_ 年需再增加26 万~30 万t/d 的污水处理设施, 以保证处理率达到80%。
(2)推广生态农业, 控制农业污染。生态农业建设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减轻 水土流失, 可以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农作物秸秆、养殖业粪便、生活垃圾等等固体废弃物,可以改 善能源结构, 减轻对用材林的压力, 可以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同时, 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 染。
(3)控制旅游污染。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船舶不断壮大, 游船对漓江的污染越来越 不容忽视, 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行政管理措施, 防止旅游船舶垃圾继续污染漓江。
(五)节约用水大有潜力
(1)工业用水: 1994 年桂林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29.79% , 而1993 年全国城市平均 水平已达60%;桂林市万元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量达43.83t/万元, 而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是
38.13t/万元。可见桂林市工业节水大有潜力,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新鲜用水 量, 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既降低费用又减少污染。
(2)生活用水: 桂林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440L , 在全国城市中仅低于广州(542L), 而远远高于同处南方的北海(307L)、海口(385L)、深圳(271L)、珠海(322L)、厦门(154L)、上海(271L)等城市, 更高于北方城市, 这说明桂林市生活用水定额太高, 存在浪费, 必须加强节约生活用水 的措施。
(六)合理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依据最新城市总体规划, 未来实施的西部发展战略, 可把在其他城市组团限制或禁止发展的工业搬迁至西城临桂组团的工业开发区, 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 的产业, 对一时无法实施“关停并转迁”的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限期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