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语文课堂教学课件(优质11篇)

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语文课堂教学课件(优质11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

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方法

品读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

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初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板书:雷雨

二。作者作品介绍

这是一出话剧。作者曹禺。

1。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2。有关《雷雨》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周萍、鲁大海),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蘩漪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产生了变态的恋情兵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上了来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凤。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凤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萍也拔枪自杀。

这是一个多幕剧,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周萍和四凤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佣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与上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三。看课文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四。这是一段灵魂的对白。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认的经过。

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语言出发,来看看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注意下面几句话:

我要的是旧雨衣——说明周朴园还很念旧。

窗户谁叫打开的——保持着侍萍当初的习惯。

由侍萍熟悉的口音感到奇怪,进而询问、打听——说明心中还有当初侍萍的影子。

你可以打听着她的坟在哪儿么?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说明他的专横、高高在上的封建专制,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侮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

侍萍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当侍萍说出实情时,周朴园“汗涔涔地 噢”——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显出一副狼狈像。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虚伪

当侍萍说“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冷酷、残忍。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包括前面: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这些集中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这是一张伍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板书:冷酷 虚伪 贪婪 残酷 专制 自私

五。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

应该承认,周朴园的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是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讷格年轻貌美、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那个已经投河自尽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全是虚伪的,自私的,所以当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时,他才会惊慌失措。

六。总结: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朴园和鲁侍萍了!这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单一模式,表现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篇二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的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认识4个字,学会7个生字。

二、基础知识:

嚼、(嚼子)、(嚼舌)、(咬文嚼字)

帽、(帽子)、(草帽)、(衣帽整齐)

剖、(解剖)、(剖析)、(剖腹藏珠)

辍、(辍学)、(辍笔)、(笔耕不辍)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课文讲了“我”画了一幅“蛇肚子里的象”的画,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的理解。而当我不再和他们研究图画转而谈论大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都很高兴。作者通过这样简单的一件事,对“缺乏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不可理喻的大人们”的委婉的批评。

本课节选自法国飞行员(注意,不是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小王子》,这是一部哲理童话。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教学突破点:

教学时以这两幅图画的产生以及围绕它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为为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清楚有序进行表述的。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蛇肚子里的象》这篇文章是一位法国作家的作品,谁能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在读时要注意法国人说话的特点和语气。

2.同学们评议读得怎么样。

(二)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

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给文章分段。

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

第一段(1—4)“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可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第二段(5)“我”迎合大人们的视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试着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

1.精读文章进行学习,将其中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语句找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其中的含义。(结合书后第二题所给出的重点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分别从孩子和大人的两个角度来体会他们不同的看法。

3.在读这个故事时,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组讨论

1.讨论书后的“讨论”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点,在读到评论性的语言时要读得沉稳、深刻。

3.体会这个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整篇文章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篇四

教学要求:

按笔顺书写、形近字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修改病句、熟记成语、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胀”、“贼”、“舅”3个字。

(2)学生自己观察每个字的笔顺,指名说说关键偏旁“长、戎、臼”并练习。

(3)练习按笔顺书写。

(4)反馈写字情况,表扬写得正确的同学,帮助写得错误的同学。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着一题应这样练习。

2、指导。

(1)指导分别读一读这三组形近字,注意读正确。

(2)分组引导边读边比较音、形、义的异同。

3、练习

(1)学生分组练习口头组词,根据组词,进一步引导区别三组字的异同,特别是“形、型”的'区别。

(2)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组的词语。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两句话所在的课文,背一背有关的句段。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同座位再交流填写的情况。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图景,领悟所填词的意思。

(4)让学生谈一谈读句子时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

(5)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作业

1、用三组形近字分别组词。

2、抄写填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2、指导

3、练习

学生自己练习口述地(2)(3)(3)句的答案。

4、反馈

指名说说,每句话补充的内容,表扬说的正确、说的与众不同、说的有创意的同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例句,想一想例句有什么毛病?

(2)说一说词序混乱的毛病,应怎么样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读、想、调的方法练习修改第(1)(2)(3)句。

(2)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逐题汇报修改的情况,并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做一个对比,体会改后的句子的正确,反复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2)同座位互相修改。

(3)将正确的句子在本子上抄写一遍。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镀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习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难理解的成语,教师给于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篇五

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走进修辞王国》 同福小学 : 陈敏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常见的六种修辞方法。回顾成语和古诗句中的修辞。

2、复习小学阶段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句段,能正确判断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进一步明确这六种修辞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3、学习运用修辞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修辞方法的妙用,并能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教学准备:

1、相应的习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修辞。(板示:修辞)“修辞”,在现代汉语里,可理解为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来“修饰言辞”,或者说话、写作中积极 “调整言辞”。

小结导入:其实,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

二、复习新授:

过渡: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你们最熟悉哪些修辞方法呢?(板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好,那我们现在就到学过的课文中去会会这些“老朋友”。(出示:会会“老朋友”)

(一)、文本研读

1、到书中去寻找有关修辞的语句

要求:你找到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根据什么来判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复习六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以及在文本中的作用,(1)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可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形象。在判断比喻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比喻必须用在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上,而且这两种事物必须有共同点。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完全出现,以及他们之间所显示的关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第一种:明喻,就是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出现,明显的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若,如,如同,仿佛,似,好似等,基本结构形式是:甲像乙。如,太阳像个火球慢慢的升起来。

明喻要有比喻词,但含有像,好像,如同等词语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比喻句,如,他长得像他爸爸。(作比较)我好像听到楼下有人喊我。(感觉),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表猜测)

第二种:暗喻,也是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出现,暗暗的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基本结构形式是:甲是乙。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2)拟人句: 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或思想感情。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传神地表达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3)、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成一串,加强语言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4)、设问:

强调自问自答,设问能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5)、反问: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已经暗含在问中,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6)、夸张:

对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红军眼里,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五岭山脉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是一个滚动着的小泥丸。这是一种缩小夸张,使用夸张时,往往有时还把把事物描绘得很大很大,那叫扩大夸张。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大虫怒吼一声,就像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7)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提示矛盾。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读成语、辨修辞

1、出示成语; 岁月如流

归心似箭 冷若冰霜(比喻)一步登天

垂涎三尺 怒发冲冠(夸张)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百花争艳(拟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设问、拟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夸张)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a、指名判断

b、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运用了修辞的诗句?

三、巩固练习: 当当小裁判

1、“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和()搭配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羽毛。b.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c.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堆堆银棉。

d.像千万条闪耀着白光的银练。

2、我们兄弟俩,()是夸张句:

a、听了他讲的笑话,大家都笑破了肚皮。

b、听了他讲的笑话,大家都笑疼了肚皮。

3 看看这句话用了几种修辞?

春天的雨像什么?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四、提高练习: 学学魔术师

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完成练习:

1、补充句子:小溪水

_______________。

2、/改写句子:演出结束了,礼堂里响起了掌声。

3、仿写句子: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如果我是,我将。

做做小作家

师:小魔术师们真棒!春天刚刚过去,它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天绿草如茵、杨柳依依、百花盛开、游人如织)。请你做做小作家,拿起手中的生花妙笔,把给你留下的最美丽的景象写下来(也可写自己看到的春天),写一个小片段,能用几种修辞就用几种。

1、学生根据要求写片段

2、交流。

3、小结:我想每个同学都愿意和大家交流,课后我们可以继续。

五、总结活动。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常用的六种修辞方法(指黑板),并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到了修辞的魅力,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使用修辞的本领。

六、课后作业.。

1、找一找:你喜欢的带有修辞的句子、成语和古诗。

2、写一写:你印象深刻的生活场景,用上合适的修辞方法,板书设计:

比喻{明喻 暗喻 借喻}、拟人、排比

夸张(扩大、缩小)

设问、反问、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数出6、7,并用其表示物体的个数,明确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的顺序,进一步熟练掌握6、7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猜一猜、画一画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自主活动中更好地认识6和7,体会6和7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认数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