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要做的十件事
1,跟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
2、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
3、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告诉自己生命是美好的。
4、至少做一次长途旅行。
5、向需要你帮助的人,伸出真诚的援手。
6、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分钟。
7、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8、结交更多的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9、要明白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10、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紧迫感。
第二篇:一生要做的十件事
一生要做的十件事
1.买个闹钟,以便按时叫醒你。贪睡和不守时,都将成为你工作和事 业上的绊脚石,任何时候都一样。不仅要学会准时,更要学会提前。闹钟只是一种简单的标志和提示,真正灵活、实用的时间,掌握在每个人的心中。
2、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3、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而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4、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淹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天,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的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狐狸。退路同样重要。
5、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有的人眼睛总盯着自己,所以长不高看不远,总是喜欢怨天尤人,也使别人无比厌烦。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要像水晶一样透明,太阳一样辉煌,腊梅一样坚强。既然睁开眼睛享受风的清凉,就不要埋怨风中细小的沙粒。
6、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会陷入鸡毛蒜皮的非口舌中纠缠不清。这些会降低你的人格。
7、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
8、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交了新朋友,别忘了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好的人缘好的口碑,往往助你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9、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而草率结婚。想结婚,就要找一个和你心心相印、相辅相携的伴侣。不要因为放纵和游戏而恋爱,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工作和事业,更不要因一桩草率而失败的婚姻而使人生受阻。感情用事往往会因小失大。
10、写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标。生活富足了,环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夹里那张看似薄薄的单子。
第三篇:每天要做的十件事
再忙也要和家人聊天
不管外在生活多么多采多姿,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可以打开心扉,分享心事的亲密关系。所以不管再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养彼此的亲密关系。
让自己有好睡眠
好的睡眠品质比睡眠时间的长短更重要。几个步骤可以让你睡得更甜美:1)先整理床铺,把棉被、枕头打理到最舒适的状态。2)以自己最自然、最舒适的姿势躺好。3)躺平后,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用感觉从头到脚扫描一遍,看哪个部位紧绷,再试着放松下来。4)如果心里还想着工作,可用数息法,想象自己呼吸时,把负面的情绪吐出去,然后把正面的能量吸进来,来回呼吸几次,直到心情平静。5)全心放松,渐渐入睡。
要工作也要娱乐
只知埋头工作,容易热情缺缺,不妨放轻松一点。准备一本剪贴簿,收集漫画、笑话等等幽默的材料,每天不时拿出来翻翻,让自己开怀大笑几声。也可以在工作以外培养一些兴趣,缺乏娱乐,是很难为自己打气的。
吃饭时把电视关掉
研究儿童肥胖和收视习惯的学者发现,儿童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通常会容易导致肥胖,且会延长收看电视的时间高达70分钟。所以不管大人或小孩,吃饭时,最好关掉电视,专心的吃饭,好好享受桌上的食物。
把大自然带进屋内
静听雨打落叶的声音,或望着鱼儿在水中的模样,都能给人安详宁静的心境。专家指出,与大自然结合的感觉可以减轻压力。在家中或办公室中种植盆栽,或养一缸鱼都是不错的建议。
每日运动30分钟
许多研究都指出,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得到运动的好处,包括: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忧郁症等,甚至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增强自信心。如果你很久没有运动,建议你循序渐进,慢慢增加长度与强度,可以从最简单的Walking运动开始,每天快走20到30分钟,持续走下去,一定能感受到许多好处。
用牙线剔牙
用牙线剔牙,不只可以降低蛀牙的机率,还可以保护你的心脏。根据美国牙周病学会指出,罹患牙周病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冠状动脉疾病。
吃一顿营养的早餐
早餐是激活一天脑力的燃料,不能不吃。许多研究都指出,吃一顿优质的早餐可以让人在早晨思考敏锐,反应灵活,并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研究也发现,有吃早餐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记忆力也比较好。
每日5蔬果
根据调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减轻癌症与心脏病的风险。建议你,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随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蔬果,也可以把蔬果切丁,当做点心,代替那些会令你发胖的饼干、零食。
戒烟
抽一根烟会产生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40几种会致癌,吸烟者死于肺癌的人数是不吸烟者的16倍。戒除吸烟的习惯,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因为二手烟比一手烟还毒,已被WHO列为头号致癌物质,而孩子往往是二手烟最大的受害者。超过四分之一的婴儿猝死是因为父母吸烟,导致婴儿吸入二手烟引起的。二手烟也会增加儿童气喘的次数,且加重病情。
第四篇: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
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
——以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例宋德发
摘要:受《导师要则》一文的启迪,结合对自己研究生导师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
养方式认识,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应该要做好的十件事情。
关键词:导师要则;研究生导师;张铁夫
作者简介:宋德发,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
士后,湘潭411105。
在《导师要则》(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_年第7期)一文中,杨卫先生认为,作为研究生导师.有十件事情不能做。受该文的启迪,我想谈谈研究生导应该要做的十件事。一“破”一“立”,刚好构成一个完整版的“导师要则”。为了避免行文空洞,我想结合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202_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来谈。
一、要做老师
老师学者化、官员化似乎是高校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师醉心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更在乎自己做课题、发论文、评奖项、争职务,早把自己的老师身份忘得干净。很多学生原本冲着导师的名气和资历来,结果却发现,名头越响的导师可能越不像导师,比如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某名校师从某著名导
师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一年能见上导师一面已经算幸运。因为这位导师身份太多,分身无术;时间太少,分配无方;学生太多(博士生就有18位).难以辨认。我的导师张铁夫先生其实也很忙,他像很多导师一样,具有多重身份: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多种行政或社会职务(多数是他人推选的,他自己并不喜欢)等等,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的身份,每学期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非常连贯和稳定的,有时候,’一篇论文上午交给他,晚上便有了回音,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评语。而且他上课也是有始有终,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有一件事情更能说明他对老师角色的珍视:在我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但是我们居然通了好几封信(不是电子邮件),在信中,他对我提出的很多鸡毛蒜皮的问
题给予了耐心和细致的解答。现在的很多导师大概不会对准研究生们这么客气和重视了。
二、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些导师和学生打成一片,表面上师生情深,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师生关系变成了酒肉朋友。
隔三差五,就在酒楼饭馆聚餐(多半是学生们买单)。觥筹交错之间,师生关系是密切了,可是学生对老师应有的敬畏没有了,导师对学生应有的约束消失了。有的学生还因请客吃饭太多,导致负债累累,苦不堪言。还有的导师对学生的“关爱”过于全面。我认识的一个研究生C女士,结婚时没有请客,举办了一个静悄悄的婚礼,导师获悉后就勃然大怒,责备她不给导师面子。研究生都是成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导师对此应该予以尊重。在我读书期间. 每逢重要节日,我们都会向张铁夫先生表示敬意,但至多送上一束鲜花,有时候还是空手去他家坐一坐,聊一聊。倒是导师每学期请我们小聚两次(他给出的理由是“我比你们有钱”),但绝不超过两次,这样既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加深了师生情感,又避免了将庸俗社会学带到学校来。对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导师常以长辈的慈爱表示关怀,但绝不以家长的姿态胡乱干涉。很多年后,何云波师兄撰文《多年师徒成父子》、汤林峄师弟撰文《恩师如父》来描述这种师生之情。看来,只有平等且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爱才能够赢得学生们的认同和敬爱。
三、要多鼓励学生
很多导师喜欢用“这个不行”、“那个太笨”;“张三太懒”、“李四不懂做人”来评价学生。20多年来,张铁夫先生一共指导过30多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共同的回忆之一就是:张老师从不批评学生,就算是批评也让人如沐春风。他很懂得分析学生各自的特点,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对学生的优点却抓住不放,随时随地加以赞美。他称赞师兄曾思艺诗歌写得好(却不说他思辩能力不强),适合搞诗歌研究,后来曾思艺成为了国内丘特切夫研究第一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称赞师兄何云波悟性好,一则材料可以写一篇文章(却不说他不注重材料收集),后来何云波成为中国文科领域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称赞师兄曾艳兵哲学思辩能力强(却不说他对诗歌有偏见),后来曾艳兵成为国内一流的卡夫卡研究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我读书期间,张铁夫老师称赞我的选题能力很像何云波(却不说我文笔不行).我大受鼓舞,后来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文科副教授之一。张铁夫老师常说:研一时,我是你们的老师.到了研二,你们就是我的老师了,因为你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比我要钻得深多了。这种鼓励学生的艺术在导师界应该是不多见的。
四、要多提携学生
很多导师要么太不关心学生的前途,要么带的学生太多,对学生帮助非常有限,甚至让学生来帮助自己。而张
铁夫老师给与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鼓励,还有实实在在的提携。张老师所带的30多位研究生还有一个共同的记忆:他们的第一篇论文都是张老师推荐发表的。我的第一篇论文通过他的修改和举荐,发表在《湘潭大学学报》上。后来,我又有10多篇文章经他推荐而刊发。可是他从来不联合署名,有一次因为文章的思想是他出的,他才署第二作者,但我们都知道,文科署第二作者是没有用的。考虑到我们年轻人发表文章艰难,他有时甚至将自己发表高级别期刊的机会转让给我们,并说,你们比我更需要。受张老师的影响,当我也成为研究生导师后,我也尽力帮助学生发表论文,尽管所发刊物层次不高,但有总胜于无。因为我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我,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总需要不断地获得肯定和成就感,他才更有信心和激情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当然像钱钟书这样的学术大师可能是例外。
五、要以身作则
研究生不仅要听导师是怎样说的,更要看导师是怎样做的。导师天天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多写文章,要热爱学术,可如果自己一转身就去喝酒唱歌、桑拿足浴的话,恐怕大道理讲得再多也没有多少分量。很多研究生私底下都对自己的导师不服气,说你自己都不做学问,凭什么要求我们做学问。其实很多导师功成名就之后。用在学术上的时间和心思已经不多,这大概也是“学术包工头”和“学术打工仔”越来越
多的原因之一。要论个人成就,张铁夫老师应该不逊于现在的很多导师,可是60岁以后,他还在寒暑假里写《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普希金与中国》、《重读普希金》;70岁生日刚过,他就准备写《普希金学术史》。这种三十年如一日,对普希金、俄苏文学和学术研究的专一精神应该比任何理论上的教诲都有力量。他常常告诉研究生,湘潭大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因为距离文化中心较远而确有其不足之处,但与此同时,恰恰由于身处中心之外,获得了一种特有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远离尘嚣,克服时下流行于学术界的浮躁,潜心畅游于精神世界。自有一番逍遥和乐趣。张铁夫老师从未要求学生将来一定要做学问,他认为做其他工作同样可以体现出人生价值,可是他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90%以上都走上学术之路,而且还比较顺利,这或许不是偶然的。
六、要多体谅学生
有些导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带着一种有恩于学生的心态,要学生为自己做这事、做那事,如为自己做课题、写论文、编教材等。有的研究生还成为导师的生活秘书和保姆,尽管这些导师自己可能还比较年轻力壮。张铁夫老师40岁以后才开始招收研究生,带我们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他德高望重,平时为学生殚精竭虑。按理说让学生做些私人事情,我们也会感到非常荣幸和快乐。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未因为私人的事情而给我们打过电话。当我们主动请缨时,他总说,你们自己也有很多事情。不麻烦你
们了。或者说,我喜欢走路,刚好可以锻炼身体。所以,财务处的人很惊异地问:张老师,你怎么还自己来报账?邮电局的人也很不解地问:张老师.您这么大年纪,这么多书,怎么不叫个学生来寄?刚好在财务处和邮电局碰到导师的我听到这样的询问,真是惭愧不已。与此相反,我也经常看到一些神色匆匆的研究生奔走在为导师报账、买飞机票、预订饭店包间、去打印社打印文稿的路上。
七、要多关爱学生
导师应该和学生保持距离。可是有些导师和学生距离得实在太远了,变成了对学生的冷漠和遗忘。张铁夫老师总是在距离之内对学生予以宏观和微观的关爱。我的一个师姐申请留校时.因为水平之外的问题而搁浅,张铁夫老师一次次打电话或者亲自上门去求那些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处长们。希望他们不要太在意一个人的外表,留下这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我申请提前毕业时,因为无意中错过了时间,张铁夫老师又开始了他在住处和办公楼之间的穿梭往来。此外,学生生病时,他定会致以最及时和温暖的问候;学生留校过寒假时,他定会请到家中吃年夜饭:学生找工作或考博时,他的电话费暴涨,写推荐信写得手酸„„。点点滴滴,体现出导师是一个细心的人,一个虽然事务缠身,但却时刻牵挂学生的人。
八、要多为学生搭建科研平台 刚刚入校的研究生可塑性很强,如果缺乏足够的平台,具有科研天赋的学生可能从此失去了科研兴趣,泯然众人矣。
如果拥有足够的科研平台,一个资质平庸的学生,比如作者本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导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研平台,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如自身的科研水平、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指导研究生的数量等等。张铁夫老师自己有一个稳定的研究领域,即以普希金为中心的俄苏文学,他一直希望能够为中国普希金学培养出一批接班人,在他的“普希金研究”课程影响下,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普希金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他自身具有深厚的普希金研究功力,所以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们撰写的八篇以普希金研究为题的学位论文也顺利通过答辩,以其中几篇为主体的《普希金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年出版)一书还获得了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尽管自己具有深厚的普希金情结.可张铁夫老师也从不强求哪个学生一定要继承自己的衣钵。因为他深谙因材施教的道理,所以,他建议颇有才华、对普希金很有兴趣的师兄胡强不要从事普希金研究,而应该专治欧美文学,因为胡强是英文系的老师,后来胡强成为外语系最年轻的教授之一。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很多年轻导师每年都可以带10个以上的研究生,而张铁夫老师以前每届带一个,现在每届最多带三个,这就保证了每个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多种学术会议,获得更多面对面指导的时间,当然还有更多发表论文的机会。
九、要具有比较文学精神
乐黛云先生说,在即将到来的21世
纪,比较文学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原则,一种人生态度。我觉得这种生活原则和人生态度就是比较文学精神,具体而言,就是要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和多元的视角。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不一定具有比较文学精神。和比较文学无关的人也可能具有比较文学精神。张铁夫老师既是比较文学学者,同时也具有比较文学精神,这是因为他将专业特点和自身的素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具有世界性眼光。因为他在俄罗斯留学多年,游学过欧洲八国,对学科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心中有数;他懂得包容,所以他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者。而总是指出他人的研究特点,肯定他们的研究专长,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吹嘘自我、轻视他人的恶习,正可谓一个人经历愈增,愈觉人生渺小,学问越大,越惊叹于宇宙机理浩淼无穷,故大学问家无不恭敬谨慎、虚怀若谷;他拥有多元的视角,所以他从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学生,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擅长还是不擅长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优点,而导师的职责在于“扬长避短”,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发现自己、实现自己和超越自己。
十、要做一个绅士
虽说研究生导师是一项创造性很
强的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不过,好的导师在指导艺术上总是相通的。他自身的学术水平、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决定了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导师。在我看来。一个导师能否优秀最终归结于他自身的人格魅力指数。诚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何谓“人格魅力”?大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总之,优秀的研究生恐怕没有几个是通过课堂教出来的,而更多是通过领悟、临摹、融化导师的言传身教,被慢慢熏陶出来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是在和导师柏拉图散步的过程中出师的一样。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张铁夫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话。这个词语应该是“绅士”: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一个包容的人,一个飘逸洒脱的人,一个可敬、可亲和可爱的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你就会按着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的原则来要求自己,然后收获学生们发自心灵深处的敬意。反之,你或许会得到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如功名和利禄,可是在学生们的情感记忆中,唯独没有一个作为“导师”的你。
第五篇:35岁之前要做的十件事
35岁之前要做的十件事
三十五岁脚踏实地,不再想象天空洁白的云朵属于自己;三十五岁也做梦,但只是梦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东西;三十五岁也流泪,但常常是一个人暗自落泪;三十五岁上有知天命的父母下有顽皮的孩子,既要干事业又要顾家庭,搞不来就自己跟自己生闷气;三十五岁行色匆匆不是漫无边际走到哪是哪,而是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第一,学会本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有所发展。已故零件大王布鲁丹在他35岁时,已经成为零件行业的领袖,并且组建了年收入达千万美元的海湾与西部工业公司。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可能有过彻夜不眠、刻苦攻读,这在20岁甚或30岁都没有问题,但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为学习基本技能而大伤脑筋了。35岁之前是一个人从事原始积累的阶段,35岁之后就应该勃发了。
第二,养成个人风格。在35岁以前,找出你所喜欢的,不论是衣着或是爱好,哪怕是与众不同的小习惯也好。20岁、30岁时你可以不断尝试、不断改变,但是到了35岁,你便要明确地建立个人风格。
第三,在感情生活方面平和安定。在攀登事业的高峰时,如果私人生活不愉快,陷入感情危机,对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甚至会逐渐令你对别的事物失去兴趣。那些在35岁之前私人生活已经平和安定的人,一般都比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
第四,明白自己的短处。承认有些事情你的确做不好,或者不愿做。如果你讨厌数字而喜欢创作,那就不要因为待遇高或顺从别人的期望而强迫自己做数字工作。在35岁之前,一定要投入你所喜爱、所擅长的那种工作。否则,35岁之后必然会有一段郁郁不乐的日子。而且,真正的成功可能因为活力的消退而丧失。
第五,知道自己的长处。你应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清楚你所喜欢做而又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不管你目前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知道自己的长处对成功都很重要。
第六,储备辞职另谋生路的钱。在这个多变的职业世界里,你也许不会永远在一个地方工作,或者永远在一个位置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当你感到无法施展时,你很可能会想到辞职,或者开辟第二职业,如果你事先储蓄了足够的钱,你便有了一个安全的后盾。
第七,建立人际关系网。如果到了35岁你仍未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网,那你就有麻烦了。这个人际关系网包括你的朋友、亲人,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受过你的恩惠,有的你倾听过他们的问题,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人际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的成功其实如同一个政党的成功,你要有许多人散布在适当的地方,你可以依赖他们,他们也可以依赖你。
第八,学会授权他人。许多人不肯或不能这样做,因此始终被钉在从属的职位上。授权他人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事无巨细,不能将工作授权别人的人,注定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到了35岁,你最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换言之,你懂得挑选合适的人并信任他们。
第九,学会在什么时候三缄其口。因说话不小心而自毁前程的人,比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丧失成功的人都多。要学会保持沉默而且看起来机智--别人自然以为你知道的比实际还多。第十,对人要忠诚。如果你到了35岁仍未能建立起坚如磐石的忠诚信誉,这一缺点将会困扰你一生。35岁以前,忠诚只是投资;35岁以后,你会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收到忠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