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好心办坏事

好心办坏事



第一篇:好心办坏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好心办坏事

作者:陈燕庆

来源:《创新作文(5-6年级)》202_年第05期

我是一个傻女孩,我总喜欢帮助别人。看到这儿,你肯定要问了:“乐于助人不是好事吗?怎么能说是傻呢?”唉,还不是因为我热心过头,好心办了坏事。

那一次,表妺在做作业,我在一旁等她出去玩。一开,始表妹做得还挺顺利的,可不一会儿,她就被一道难题卡住了。只见表妹抓耳挠腮了好一阵,还用食指揉着太阳穴,嘴里念念有词。看着她的样子,我真替她着急。半个小时过去了,表妹还是一筹莫展。我这个“皇帝身边的太监”实在看不下去了,一下站起来,冲到表妹身边,夺过她手里的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起来,然后“刷刷刷”几笔帮她把答案填到了作业本上,省得她再烦恼。表妹惊讶地看着我,我把笔一扔,得意地说:“不用谢,谁让我是你表姐呢?出去玩吧!”说完便拉着她出了门。

第二天放学后,我又去找表妹玩。“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边走边哼歌,心想:昨天我帮助了表妹,说不定她得了老师表扬,正准备谢我呢!可刚进门,表妺就满脸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跟我说,躲进房间里去了。我问了舅妈才知道,昨天我帮表妺做的作业交上去后,老师发现作业上的笔迹不一致,便狠狠地批评了表妹。表妹向老师解释缘由,老师怎么也不相信,还让表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做了检讨。表妹百口莫辩,委屈极了。

听舅妈这么一说,我后悔极了,仔细想想,这次我可真是好心办了坏事。我不该为了跟表妹去玩,就帮她做作业,知识是不能不劳而获的,只有不断地吸收,才能变成自己的。帮表妹做作业害她被老师批评还是小事,要是耽误了表妹的学习,那就更严重了。我决定向表妹道歉,并给她讲解习题,使她真正地学到知识。

浙江绍兴县马鞍镇国庆村山海小学五(1)班指导老师:包小玲

第二篇:好心办坏事

龙里县第三小学《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教师:罗明佩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同时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在众多的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二、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篇:记者好心办坏事

1、上海居民楼火灾,两位年轻消防员殉职,这是起本该避免的事故,不幸的还是发生了。

媒体当跟踪追进,后续的问责和反映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是国外媒体通常的做法。可在我们国家,这起悲剧事故没有媒体深究背后实质,却不约而同都塑造成了正能量,都是给两位英雄点蜡烛致敬,一片哀悼惋惜之声。

2、长春盗车杀婴凶手:曾担心孩子放路边会被冻死。这个盗窃案发生的初期,如果不是

媒体如此大张旗鼓地发动群众参与寻找失车和被盗婴儿,导致案犯打草惊蛇的话,可能结果并非如此。

3、扬州大学“贫困生楼”的出现,用低的收费标准来满足贫困生的住宿需要,这本身是一

件好事。但一些媒体只从善良的动机出发,往往好心办坏事。许多媒体在报道贫困大学生时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其动机也是十分善良的,但在“贫富悬殊”的今天,客观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在媒体的“暴炒”下,少数原先没有什么想法的贫困生也产生了想法,觉得自己住的楼确实是“贫困生楼”。

4、新华社在后续报道中提出了对我们相关媒体的质疑。全世界涉及到医学报道比较多的都是采用专业记者,也就是说医学专业毕业的人做记者。医生和患者本来是一对矛盾,我们的媒体比较多的是用社会思维去判断,而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现在西方媒体处理专业问题的时候,比较多地引进专业的技术。我们《解放日报》有科教部,在我的印象当中科教部的记者都不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新华社提出的这个命题非常重要,也非常好。当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不够的时候,就会降低到社会层面,社会层面的判断就变成了道德问题,就成了钱的问题

5、最近,媒体有关国内约有6500余万套空置房的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引起社会广泛关

注,号称地产界“大炮”的华远集团公司总裁任志强最终也加入“战群”。任志强在博客中通过“专业”计算得出结论:所谓全国6500万套空置房的说法根本不靠谱。同时他认为,媒体报道的通过增加闲置税提高空置房出租率只会减少租赁市场房源而最终推动房租进一步提升。

任志强首先对媒体的空置房相关报道进行了批评,他认为非专业的媒体记者用不专业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可信,并列举了国际上对“空置”和“合理空置率”的定义。同时,他借助四套表格数据,通过“专业”计算得出“所谓6500万套空置的说法根本不靠谱”。

第四篇:父母的十个好心办坏事

父母的十个好心办坏事

很多做父母的,因为对孩子太好,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怕出危险,怕生事端;要不就是担心孩子受委屈、不高兴,真的是捧着怕摔、含着怕化……但偏偏是这些好心和过分的溺爱,这种一厢情愿的父母的“好心”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父母的十个好心办坏事,希望有所帮助!

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故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给孩子做说谎的榜样

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方案该怎么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蓓蓓,你爸在家么?我们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蓓蓓刚想叫爸爸,妻子看到愁眉不展的`许勇,回话说:“不好意思呀,许勇这会儿有点事出门了。”

点评:大人经常会无意中说谎,比如和同事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正在家里和孩子玩,却告诉对方正在写东西,为的是不让对方打搅……大人的谎言有时是善意的,却没有想到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到他也说谎的时候,大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你不能”的姿态?

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是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宝宝。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点评: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主动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种方法来获得批准。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拒绝,或者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付酬”家务弊大于利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妈妈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一贯给父母“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有像以前那么乖巧。直到妈妈说:“快去,洗一个五毛钱。”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点评: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帮你干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你应对他的这种表现给予表扬,但切勿说:“你天天这样做,妈妈每星期多给你10元零用钱。”或者用物质引诱的方法:“乖乖,将自己的碗筷端到厨房,我就给你吃一杯冰淇淋!”因为说到底,物质奖励不能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的品德。

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不尊重小孩的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第五篇:【家庭教育】你是那种“好心办坏事”的父母吗?

【家庭教育】你是那种“好心办坏事”的父母吗?

天下父母的心总是一样的,他们的所想、所做,总以子女前途为大前提。

不过,正如中国人所说:“好心办坏事”,有时出于一片苦心所作的决定,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能带来坏影响。父母们又可曾想过? 以下,就是根据一些外国调查研究所得出的中国好父母最常犯的错误:

1、给孩子起一个独特的名字

和上一代不同,现时孩子的名字不再是小明、小娟等比较常见的名字,为了表示与众不同,或出于风水命理的原因,很多小孩的名都非常复杂,甚至让人搞不清楚它的真正读音,心理学家认为,一些太过古怪独特的名字,有可能驱使孩子成为笑柄,甚至被同学孤立,养成自卑和孤僻的性格。

2、教孩子做自己,不随波逐流

如果你将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子女,希望他们不会受坏同学影响的话,你可能正进一步减低了他们的社交能力。据维珍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显示,小孩在十二岁前,有较多机会接触群体生活和群体压力的话,他们将来融入社交圈子的机会也较高。

3、沉醉于竞争气氛中

在每个比赛中,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严格来说,都是失败者。参加比赛,如果只是吸取

经验,自然没有问题,但假如太执着于输赢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慢慢地,奖牌遮盖了一切,参与比赛已失去了原有意义。

4、太早入学

以前,孩子六岁才正式踏足校园。现如今, 六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托管了。尽管这是现在的大趋势,但英国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太早入学,会造成情绪紧张和自信心不足,甚至会对学校生活产生厌恶感。

5、逃避陌生人

“街上有坏人,任何陌生人与你谈话,也不要理他。” 你有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吗? 根据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对所有陌生人采防卫态度,会使孩子变成惊弓之鸟,也进一步减低了他们和人沟通的能力。

世事无绝对,以上所说的,可能和你的想法不尽相同,作为一个父母,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或参考一下成功例子,再去作决定,是最明智的做法!

清大学习吧提醒各位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心永远没有止境,但是如果方法不得当,难免会好心办坏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谨慎。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