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大学实习报告专用纸

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姓名:学号:班级:实习性质:教学实习实习地点: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指导教师:宋晓虹成绩:社会报告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前言

202_年10月12日,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江苗寨的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为古镇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构想,旅游师101全体同学与两位老师驱车前往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四小时车程过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这个风景秀丽令人如此如醉的苗寨古镇,开启了我们为期两日的旅程。调查点状况

西江位于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苗寨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如果游客秋天来此,可看到屋前屋后的巨大枫木红叶片片,丰收的景色真的很美.西江还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西江千户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相当精美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一座露天博物馆,展示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3具体调查内容

我们通过这两日的游玩和考察,不论是闲逛在古镇街头,购买古镇刺绣特

产,吃长桌宴,喝苗家米酒,听苗姑娘唱祝酒歌,夜幕降临时登上观景台瞭望古镇美景,晚上与三五好友跳舞狂欢,在吊脚楼里一觉睡到天亮,每一种玩法都各有各的趣味。我们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苗寨的独特氛围,游玩的同时也注意到西江苗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别无选择,发展是西江苗寨唯一的出路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西江保持它的原生态是最好的,可是西江不仅仅是个只有物质组成的村寨,它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站在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社会在发展,西江人民也需要发展。所以旅游开发必然成为西江人民发展的需要。旅游师把双刃剑,固然有许多的缺点,但却也是西江必然要面临的选择。从前的西江还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但是现在,由于外出打工面对社会的人越来越多,受到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对钱财的需求也加大。那么钱从哪里来,很明显,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西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似乎是西江人民致富的必然途径。西江是声名显赫的名镇,有一千多户人家,极具旅游价值。

2保护传统文化是西江旅游发展的前提

那么到西江究竟要看什么,西江的自然风光本身就是很美的,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开车经过雷山梯田也是十分震撼。但是西江的民俗风情更美,各种各样的苗族风情诸如建筑,服饰,银饰,刺绣,蜡染齐聚一堂。最值得一提的是规模宏大的苗族建筑,第一次见到的话一定会被这样粗犷古朴纯美大方的成片建筑盛景震撼!它不是孤零零的一座,而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小径,菜地,堡坎,草树穿插在寨子间的缝隙中。西江的美正是美在它的古朴自然,它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因此,西江旅游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文化。

4调查体会及收获

202_年10月12日,在宋晓红老师和罗健老师的领导下,我们来到了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两天一夜的旅行。我们不只是游玩,还是带着任务来的,对于西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西江旅游资源丰富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在这次游玩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哪些西江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呢?

1旅游纪念品独特性不够

全国西南地区不止贵州有苗寨,广西云南湖南四川都有,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来到西江呢?除了风景需要有足够的独特性,旅游纪念品和宣传品也十分重要。独特的纪念品是宣传景区最好的载体和工具。在西江,青岩等等许多古镇我发现许多旅游纪念品都是重复的,银饰都是那些银饰,乐器也是那些乐器,照相的景点也基本差不多,还好西江有银饰村,不然就要和万千古镇的银饰混为一谈了,我们需要旅游纪念品可以让游客过目不忘,极富纪念意义,在馈赠亲友的时候显得别致大方同时又为景区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更大更多的客源。所以我认为西江的旅游纪念品应该用心打造,争取让人不仅仅是眼前一亮,甚至要久

久不能忘怀。

2现代化娱乐设施对传统民俗风味的冲击过大

在西江的夜晚,我们很多年轻人选择了酒吧和KTV等都市气息浓厚的娱乐场所,当时只图热闹好玩,回来后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不妥当。西江珍贵就珍贵在它的古朴静谧,而许多酒吧K歌房的存在却使古镇的夜晚变得喧闹不堪,苗家米酒是一种会客礼仪,但是绝不是要人贪杯大醉。我们来到古镇,或许应该抛却繁华都市的喧闹,静静享受古镇的宁静就好,那些太过现代的东西,终究是和古镇的气质不搭配的。

3古镇氛围的营造不够

为什么同样是古镇,同样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丽江就能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我们西江在旅游资源方面绝对不比任何地方差,只是在旅游开发之后,原本浓郁的古镇气质被不知不觉的冲淡了,西江要怎么做才能让游人不仅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想要居住在此次好好感受古镇风情,留连忘返呢?这也是个值得众人思考的问题。

4旅游项目不够多样化

除了逛,吃,住,喝,买,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发自内心的感受苗族的风情呢?要想拒绝走马观花的游人如织,打造真正宜居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还需要开发更多更丰富的项目让游客深刻的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5门票收费太高

西江的门票是100元一个人,这个价格还是有些高了。应该拒绝用门票创造收益的景区经营模式,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用其他更精彩的旅游项目刺激旅游消费,门票价格则可以适当调低,把景区的门槛调低,反而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来到景区,创造更多的收益。

如何利用西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建造一个为旅游者能够流连忘返的西江苗族生态旅游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

1.让游客深刻感受苗族文化。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让游客感受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的卖点之一。苗族文化大致分为显性和隐性部分。显性就是很明显能够感受到的,比如服饰、歌舞、建筑等。隐性即是游客从表面上感受不到的,比如苗族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观念、苗族宗教的象征符号等等。为了使游客能够感

受到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既要让游客感受显性文化,也要将其隐性文化赋予其形式,让游客真正地理解和感受。

2.让游客亲身体验苗族文化。每位游客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西江在进行旅游文化建议是,应从游客固有文化的角度考虑,让游客观赏——接受——体验苗族文化,比如手抓苗族喜欢吃的糯米饭,也可以让游客到一个苗族农家中参与自作酸汤鱼的全过程,让游客参与到苗族村寨的生活习俗中,这样就能满足游客体验异样生活的愿望。

3.让游客真正留念苗族文化。游客每到一个旅游地,都希望得到几样可以留念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也是一种旅游宣传品,它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苗族村寨来旅游。当然,纪念品一定要具有特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随处可见可买的。比如是能代表西江村寨吉祥物银饰品、刺绣、图腾,一些特有或具有象征符号的植物,可以制作成标本等等。

这次的旅程非常愉快,我们寓教于乐,既学到了知识,又观赏了迷人的景色,深刻的感受到了苗家的风情和文化,远离平时生活的城市,来到这里感觉心灵得到涤荡和净化。从中,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和老师的感情,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我在其中得到许多思考和体会,也发现我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下一次的社会实践,我想我们会做得更好。

第二篇: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穆焱红学号:1020020487班级:旅游师101 实习地点:西江千户苗寨指导教师:宋晓虹

了成绩: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穆焱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管101)

1.前言

调查时间:202_年10月12日——202_年10月13日

调查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征,资源组合情况,旅游现状。

2.调查点状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江也有丰富的 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 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人民居住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

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3.调查体会及收获

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旅游人数众多,从我们这次去西江看到哥斯达黎加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中可以看出西江的魅力可见一斑,体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第三篇: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各位团友大家好!

大家旅途辛苦了!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黔东南。我是你们这次苗寨之旅的导游李青,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来自XX旅行社。非常荣幸能由我陪同大家参观游览,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各位的这次旅行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大家讲解。

黔东南州州内少数民族风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享有“歌舞之州”、“百节之州”、“神奇之州”的美誉。而今天我们游览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江有1288户人家,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味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寨子坐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苗寨内建筑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的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风雨桥呢,就是西江唯一一座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风雨桥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党风遮雨。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苗语称“吊脚楼”的意思是“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全村共800多栋苗家传统吊脚楼,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看这个长靠凳被称作“美人靠”,应该算是苗家吊脚楼中最精辟的一个舒适和实用的空间了,它装在屋前檐柱中的一个空空曲栏长靠凳,苗语叫“阶息”。

西江被誉为“歌舞的海洋”,以歌抒情,以舞庆丰收,成为代代相传的名族古风,接下来我们就要去观赏原生态名族文化展演。

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踩歌堂和板凳舞等。苗族舞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手摆动位置不高,幅度不大,而脚却可以任意伸缩、比划和跳跃,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舞姿自然洒脱,欢乐粗犷。

苗族飞歌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多在山冈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热情奔放,似在向远山呼喊。

大家看这长长的桌子,就是为我们今天用餐准备的。叫做“长桌宴”,“长桌宴”原本是苗族同胞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盛装打扮的苗家姑娘,想你唱起敬酒歌,醉在歌里的你,嘴会不由得主动凑到酒碗里。

西江的美是让人感受得到的,用美丽回答一切,是西江给我们最好的回答。被誉为“苗族名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每当夏季炎热难忍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大家看这活路头呢,是村寨生产的组织者,对当地自然特别了解,以前“开秧门”要由村里的“活路头”择定某个日子,由他家先“开秧门”到田里象征性插上几兜秧苗后,其他农户才跟着插秧。

“鼓藏头”是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这个鼓藏堂中放有铜鼓,铜鼓是苗族祭祀用的神器,所以请最好大家不要拍照。

“鼓藏头”和“活路头”都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都是群主选出来的。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到了西江苗族博物馆,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这里所陈列的都展现了我们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等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博物馆主楼是用长廊连接起来的六栋二层楼房,底层为框混结构,上层为框木结构,长廊、美人靠连接,大家可以参观,可休息、可着苗装留影、可参观苗族风情影片和听动人的苗族音乐。

好了,欣赏了这么多的苗寨建筑和感受了异样的苗族风情以及他们深远古朴的名族文化,想必大家收获颇多,那么今天的旅游活动就到这里了,相信大家对苗寨也有了切身感受。现在西江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观赏一下,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更美好的回忆,欢迎大家再到苗寨来。

第四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名师来开路,导游来带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荣幸能给大家做导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及时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各位解答,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都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为止,西江有1288户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称千户苗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给大家大概说了西江的概况,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讲到它了吧!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

苗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最后逃亡到这里定居,西江苗族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山谷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考虑到一定的战略作用。在苗族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水湾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够狙击财富、狙击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处在一个大水湾里呢!前环水、背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里汇集了天地的灵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都说“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户苗寨里穿行,犹如穿梭于这个古朴苗苗族文化的历史时空中!

寨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房前屋后,茂篁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是如此的气势恢宏!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那场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说到吊脚木楼,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依山而建不仅节约了用地;聚集在一起还可以抵御外敌。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养家畜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典型栏杆,它叫“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是姑娘们刺绣、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们注意啦,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风雨桥了,“风雨桥”意为遮风挡雨的桥,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够给想乘凉休息的人提供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这里一到晚上,还有着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在这“游方”大家可能会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参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会盛装打扮自己来吸引爱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对苗族恋爱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那今晚不妨邀请您的心上人来这里感受着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桥头的树,这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就是西江的保寨树—枫香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这种对枫香树的崇拜,同时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历史,逐鹿之战,黄帝使计擒获蚩尤,用枫木做成桎梏,因而杀之。苗族先民为避战乱而迁徙,每到一处都要看是否有枫香树,有则有祖先神灵存在。

在西江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年年有”,这说明了苗族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动。每十三年过一次,过一次就要连续过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过,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为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过苗年要吃“长桌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除此之外,“长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会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祭祀用的神器铜鼓就是放在鼓藏头的家里;“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就是我们西江的苗族博物馆。这里所陈列的物品都展现了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恭耳聆听到苗族祖先的足迹,透过时空看到苗族的过去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一起进去感受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到这里要结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净化。在这离别之际,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最后祝大家归途一切顺利。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2

“多彩贵州,风情黔东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接下来前往景区的途中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部,距离州府凯里39千米,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户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据全寨总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户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誉。全寨有溪水四条,分别汇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北面有3个苗寨,南面有4个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一篇展现着苗族发展的史诗,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的首选之地。淳朴的民风,传承千年的节日以及精致美丽的服饰都是这座博物馆的展品、这首篇章的美丽诗句。

西江苗寨的人们向来十分好客,无论在节日还是平时,有客人来到苗家,主人就会双手捧来一碗碗的米酒,敬给客人,表达自己对于客人的欢迎。要是遇到节日,这礼节就会更加隆重了,每到苗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做上甜酒、煮冻鱼来款待客人。

都说“花衣银装赛天仙”,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服饰也是鲜彩夺目。这里的女青年到节日时就会盛装打扮一番,她们头戴银花、银梳,包上银围布片,戴银耳环,项上挂着三到四只花纽式银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饰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带上面绣着花、草、鸟、鱼等图案。因为过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长袍、戴黑色的头巾,所以这里服饰又被称为黑苗。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十分喜欢过节,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节和苗族年最为出名。祭鼓节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们常常会在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唤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楼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经过造新鼓、摒旧鼓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从此就不准使用了,整个祭鼓节大约要花费10多天。据说要是遇到了虎年,那祭鼓节和苗节就可以一起过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走进苗寨去体会这里独有的风景。

各位游客朋友,进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脚楼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通常会利用山倾斜度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会临空悬出,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些玲球起伏的吊脚楼了。我们可以看到吊脚楼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都是用榫卯连接的,所以吊脚楼的建筑工艺十分巧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从我们的苗寨观景台俯瞰,只见那吊脚楼层层叠叠,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十分壮观。大家可以来猜猜这个吊脚楼下层是干什么用的呢?没错,就是用来关牲口或用来堆放物品的。同时这里还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吊脚楼的四周都有靠椅,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古时候的闺中的女孩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个原因就把这个靠椅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弃,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为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所以又把它称为鹅颈椅。那么现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来乘凉、观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们,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风雨桥也叫作花桥,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因为为行人起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风雨桥。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一共分为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就是桥墩,中部是桥面,上面的就是桥面廊亭。传统的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没有用一根铁钉,都是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整体的。我们可以看到风雨桥上面修建了很多层的塔、一亭,每一层都有檐角翘起来绘凤雕龙;在塔顶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宝葫芦、千纸鹤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风雨桥,他们在原来木质的基础上还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大大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就在这风雨桥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到下一处景点。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习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这块石碑刻着的“以美丽回答一切”7个字,是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时情感诱发题写的。这条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语谈恋爱的意思。每逢农闲时节晚上8—9点,这里聚满了水灵的苗族姑娘和健壮的苗族小伙,他们山歌对唱让游方街热闹非凡。

历史上,西江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政府在苗疆实行“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一些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的牯藏头和负责安排农业生产的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在观景台上观望整个西江苗寨,像一个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饰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

现在我们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馆,其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学术研究、参观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内设有服饰、医药、历史和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参观。

各位游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宾拦路酒,踏着苗族的飞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都包括,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苗寨做客!

第五篇: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距雷山县城37公里。坐落在起伏不平的群山之间。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共有1232户,6500余人。白水河由南而北穿过村寨。盆地的南北两头是田坝,而盆地和田坝的两边山壁,除了民居便是梯田,直至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次第升高,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西江千户苗寨列为全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1998年又批准为全省20个“贵州民族村镇”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

历史渊源

贵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就形成了。苗族人到黔东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这里,并在此地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基本内容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村头寨尾都种有树。石板小路四通八达。

苗家建房要选择吉日,至少要操办以下事宜:

1、择屋基。多选在寨内或紧靠寨子适宜于建房的空地上,不够宽的,则还要砍坡砌坪。

2、备料。一般在盛夏农闲备料。最重要的是选取中柱。砍中柱要带香、纸钱、酒、鱼、糯米饭等到树脚祭奠。主人先砍几斧,方由他人砍伐。

3、发墨。待材料晒干、刨好后,木匠开始发墨。发墨时,主人在柱墩一端捏线,木匠在柱上拉直,用力一弹,墨线毕直均匀,则示吉利,否则另发。

4、拆枋凿眼。按照木匠的着墨纹路,用锯子、凿子、斧头等拆卸穿枋,凿眼打榫,修锯横梁。

5、立房。立房架和上梁同天进行。全族人聚集相助,齐心协力把新房立起来。亲戚朋

友带着礼品前来庆贺。

6、立大门。杀公鸡一只祭祀。待盖房、装壁等等之后,乔迁要择吉日进行。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墨斗、墨线,斧头、凿子、锯子、刨子。

基本特征

西江千户苗寨千幢各异的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稳定的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主要价值

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西江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

石”。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各地的人们,从国家领导人到专家、学者,乃至平民百姓,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纷纷来到西江考察苗族吊脚楼,这是人类古建筑遗迹和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建筑提供的实物见证,对于启迪人们充分应用现代科学建筑技术,用其他建筑材料替代木材,保护森林的同时,又要保持各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去发展现代建筑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濒危状况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实物

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1、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

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

2、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

隐患大,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

3、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喜欢上高大整洁的楼房,根

本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

4、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的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

大压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69769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