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翻煤油灯的发明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打翻煤油灯的发明家
作者:永谊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_年第10期
乔利·贝朗出生于巴黎一个贫民家庭,13岁他便独自外出打工,由于年纪小,没有哪个工厂肯聘用他,流浪几年后,他找到一个贵族家庭,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贵夫人让他在厨房里当了一名小杂工,他一天至少要干12个小时,几乎包揽了全部脏活累活,所得的工资连一只鸡都买不到,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满足,他总是省吃俭用地将辛苦赚来的钱攒起来,养活自己贫困的家。
就是这样紧巴巴的日子也不长久,一天半夜,乔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贵夫人第二天一早要去赴一个约会,要乔利立即将她的衣服熨一下,因为实在太困了,他在熨衣服的时候不小心将煤油灯打翻,灯里的油滴在了贵夫人的衣服上。
乔利被吓坏了,他就是打一年工恐怕也买不来那件昂贵的衣服,贵夫人坚决要求乔利赔偿,给她白打一年工!乔利沮丧极了,但当他答应给贵夫人白打一年工后,他也得到了那件衣服。
其实那件衣服只是弄脏了一点而已,如果将它送给母亲穿,她一定会很高兴,但他不敢将这件事告诉母亲,她会很伤心的,于是乔利将那件衣服挂在自己的窗前以警示自己别再犯错。一天,他突然发现那件衣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油渍消失了,而且原有的污渍也不见了,经过反复试验,乔利又在煤油里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学原料,终于研制出了干洗剂。
一年后,乔利离开了贵夫人家,自己开了一间干洗店——世界上第一家干洗店就这样诞生了,乔利的生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间他便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干洗大王,人们在享受他发明的干洗剂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名字——乔利·贝朗。
第二篇:煤油灯
在六十年代的农村里,一到晚上,就点上了煤油灯,那时的煤油灯样式也多,由于是多少年传下来的,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我家的那个枣木做的灯架子,下面是15公分见方8公分厚的红而亮的底盘,我想现在用的台灯也是从那时的灯架子构思制作而来的。
油灯的捻子炸了一下,光焰突然就亮了。灯捻炸裂的声音把父母惊醒了。母亲从被窝里探出身子:“别看了,省着点儿眼吧。”父亲摁下她,“孩子愿意看会儿,就由着他。”
我接着看书。其实,那时我看书只是朦胧地觉得,念好了书,或许是走出大山,改变家境的一条生路。正像艰苦的农人,怀着仇恨收割期望得太久的麦子,在困厄之中,对书本儿,我有着苦大仇深般的热爱。
人到暗处,企盼天光,那天光真的就来了。几年后,我顺利地考上了山外一所重点高中。学校离村子有近10里的山路,又不能住宿,只好起早贪黑,中午还要自带干粮。
每天鸡刚叫头遍,天还没有绽露晨曦,母亲就起来了,忙着蒸野菜包子。因为不舍得耗费灯油,母亲就在黑暗里摸索着。灶膛里的火光把母亲的身影膨胀起来,摇摇晃晃地映到墙壁上。当蒸汽弥漫开来的时候,她的身影又渐渐消失在一片氤氲的白雾里。每次看到那情景,闻到热腾腾的菜香,我就会鼻子一酸,暗暗嘱咐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绝不能辜负母亲。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再后来,我又成了一名老师。只是,年迈的母亲依然固执地待在山里,并反复嘱咐我:“你是社会的人了,眼
里不能只有自己的老妈。
然而,两年后,母亲却自己“走”出了大山。原来,“新农村建设,走城市化道路”,县里把偏僻山区的居民统一搬迁到中心城镇,还建立了“新医保”,拉上了有线电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母亲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闲暇之余,她在鞋面上绣花,在鞋底上出彩,把布鞋做成了艺术品,还上了电视。
我有些嫉妒地说:“妈,我小时候穿的布鞋,可没这么好。”母亲笑了:“那时候呀,做鞋子只是为了穿,急火火地往脚上穿;现在呀,做鞋子是为了看,喜滋滋地往心里看。”
听母亲这么讲,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去的岁月,母亲为了抚养我们,承受着怎样的生活压力;现在,儿女长大了,日子宽裕了,她这才真正开始为了自己,去追求心底的一份美好。只是,母亲一生中那些最珍贵、最美好的岁月,都早已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啊,您的恩情,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答!
第三篇:煤油灯变了
煤油灯变了 九岁那年的一天,爸爸带我回老家喝酒,就顺便到了久无人居的老房子里看看。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我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粘满灰尘,还有点黏手的玻璃瓶,寻思了半天,也不知道这是个啥东西,就去问爸爸:“爸爸,这脏兮兮的玻璃瓶是做什么用的呀?还被放在一个乱七八糟的工具箱里头。”“哦!这是煤油灯,我们小时候都是用这个来照明的。”爸爸还告诉我,这煤油灯的光线暗得很,比蜡烛光还要微弱,但由于没有电灯,他们便在这种昏暗的光线下学习,学习之后,眼睛总是会感觉十分疲倦。而且,煤油要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去购买,所以,为了省油,他们老是一完成作业就赶紧熄灯睡觉了。
这时,我发现天花板上吊着一个老式电灯泡,疑惑地问:“你们不是有电灯吗,干嘛还去用煤油灯呀?”爸爸告诉我,这是后来,村里建起了发电站,给家家户户都拉起
了电线,装上了电灯。通电那天,村里简直比过年还热闹!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孩子们更是乐开了怀,又唱又跳。虽然由于电压不太稳定,灯泡时强时弱,但总比老用煤油灯强多了,整个房间都充满了光芒,他们再也不用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了,而且学习之后还可以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在温暖的灯泡下尽情玩乐。
“原先一个房间一个灯泡都这么难呀,现在我们用的可都是由很多个灯泡组成的灯呢!而且是又亮又环保的节能灯哟!”我骄傲地说。爸爸点点头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城市的各个建筑上,都装上了美丽明亮的霓虹灯,一到晚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闪闪烁烁,使城市变成了真正的“不夜城”。现在最新型的LED照明技术,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六十周年国庆时,北京的巨型LED电子显示屏让全国人民感到骄傲,让世界为之惊叹!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生活在这样好的时代,我们可要好好珍惜呀!”
哦!我明白了,一盏小小的灯都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也要像它一样,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打翻的牛奶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在广告宣传上,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
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乔治·约翰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聪明人一点就透,老师的这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
[教育智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失败后悔。今天的我或许还很渺小,很平凡,但是一年之后的我呢?十年之后的我呢?那时的我还会记得这瓶被打翻的牛奶吗?
找出教训,面向前方,是让我们走出困境的最佳药方。
第五篇:煤油灯的味道
煤油灯的味道
大学毕业已经有几年了,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晚上回家周围一片漆黑,也显得少有的安静。回到家父母已经睡下,只不过家中有些零乱。我四处找电筒,父亲轻轻地说了声电筒还在充电。这几天的雨下得很大,也很猛,多少给正常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好在是在自己的家对一切都很熟悉,我赶紧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显然有些累,但面对周围安静的环境却怎么也睡不下,望着远处点点灯火忽明忽暗使我又想起了童年的生活。
老家是在乡下的一个小山村,我的童年是在那度过的。虽然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但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在老家生活的那几年是没有电的,因为电还没有通到我们那里。夜晚通常都是很黑暗,每家每户都用煤油灯照明。煤油灯有各种各样的,当然最好的还是到生产队的供销社去买,买的煤油灯不但有灯座、灯心。灯座是玻璃制的,里面可以盛煤油。还有可以控制亮度大小的调节杆,这种杆其实是一根铁丝,手指扭动的地方绕成一个圆圈与杆的前半部分成九十度垂直关系,做成这种形状是为了便于调节,就像汽车的方向盘。但最令我好奇的是灯心上的玻璃罩,这种玻璃罩是一般自己做的煤油灯上所没有的,它中间粗两头细,现在看来很有艺术美。其实它不只是为了艺术,更是为了实用。有了这种玻璃罩煤油灯在有风的环境中使用也不用担心,而且煤油灯似乎更加明亮了。
夜晚的生活很单调,吃过晚饭后村子里还有些孩子在玩耍,有时候他们也到我家邀我一起去玩,但我怕黑所以一般是不去的,除非有月光。我宁愿在家中看着那只带罩的煤油灯,它的光线是那样温柔和明亮。母亲在灯下做一些针线活,她很年轻,眼力又好,所以即使在晚上做这些工作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一家人的衣服的修补都要靠母亲利用晚上的一点时间来完成,有时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认真地补着衣服,虽然我不知道时间,但我感觉到已经很晚了,因为周围更加安静。过不了多久在温柔的灯光中我又甜美地进入梦乡。
如果有月光就不一样了,三五成群的玩伴聚集在村子的稻场上或是争吵,或是吹嘘自己的表现,或是在议论其他的小伙伴。一些好动的玩伴点着了塑料薄膜四处奔跑,薄膜在风中被烧得唆唆直响,不时有人被滴下的溶液烫着发出刺耳的尖叫。一些大的玩伴喜欢召集一些听话的听众来讲述他们的经历。我经常就是这样的免费听众,当听众也有好处那就是会听到一些新鲜的东西。有一次我就听说本村的几个小伙伴到别人家玩,这家主人很是客气,又是倒水,又是拿糖吃,可没想到他们几个却偷偷地在人家的火团里放了几个红干辣椒,不多时整个屋子都弥漫着呛人的辣椒味,结果自然是这家人倾巢出动,连八十多岁的老太也从床上被人抬了出来,真是恩将仇报。当然那几个家伙也给家人打了好几顿,还到人家去赔礼道歉,被家人搞得也够惨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稻场上的玩伴都各自回家了,月光下的村庄又恢复了夜的冷静。
最欢乐的时间还是在腊月,周围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人们从早忙到晚,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自家养得鸡鸭之类的当然要杀掉大半,一部分供节日里亲戚来享用。最麻烦的是打侧糖,打这种糖需要很多工序,首先要用山芋和麦蚜熬成糖稀,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倒到炒米里形成一个柔软的固体混合物,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放一些芝麻,这样味道就更香了。最后就要请专门的打糖师傅来
打,等过几天凉干后便成了又脆又香的侧糖,这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招待客人最好的糖果。但最令我们高兴的还是每天都有人家请家长去吃杀猪饭(别人家杀猪请家长帮忙顺便请吃顿晚饭),家长去了孩子们自然少不了也要去。好吃好喝不用说,那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得更是快活,久久不愿离去。节日里对祖宗和神灵的祭祀当然少不了,我记得老家这样的祭祀很多也很隆重。腊月二十三做米饼祭灶神,从腊月二十四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要祭祀自家的祖宗,到大年三十这种祭祀到达顶峰,年三十下午同族的人会到祖上的坟前祭拜,晚上在年夜饭之前要先正正规规摆上一桌酒席供祖先享用,酒要斟满,凳子要摆放整齐。特别是这凳子在祭祀时是绝对不能碰的,我隐约记得有一次由于我走路不小心碰了凳子一下,一向慈祥的爷爷对我厉声喝道“在祭祖,不要碰它”。这也许是我最早的记忆吧,因为那时我好象走路还走不好,但却记得那么深刻,永生难忘。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荒诞,但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祖宗是不能不要的,他们是我们的根。
腊梅花逾是寒冷逾是香味浓烈,我就碰到过腊梅开花的时候。记得有天晚上玩得回家有点晚,天空还下着雪花,我怕家人担心就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路过路边的一棵小树时我问到一阵沁鼻香味,这种香味我至今难忘,也许是在寒冷的环境中才有这种迷人的香味吧。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讲给母亲听,母亲说那是腊梅花开了,这种花在别的花都凋谢的冬天开,而且逾是寒冷开得逾香。没多久我就在温暖的煤油灯下睡着了,脑海中的梅花香味也变成了煤油灯所散发的味道,它也是那样香味沁人。
好象电来了,窗外的灯光照射进来五光十色。KTV又营业了,刺耳的音乐夹杂着耀眼的灯光剥夺了夜的灵静。鞭炮声此起彼伏,是纪念生者的诞生,还是祭奠亡者的离去就不一而知,只是声音越来越大罢了。生活变化很快,但什么又是我们坚持与挚守的呢?我们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却又回答不好这个问题。己丑年中秋。
谨以此文献给我在老家的奶奶!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