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

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



第一篇: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早有所耳闻,但不知道具体有何不同,马上就是蛇年了,我的表哥李国华上周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他就和我谈了很多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中我收获了很多。

举例一:你好吗?How are you?

当我们中国学生听了这句“How are you?”回答必然是“Fine, thank you。And you?”,原因很简单,我们课本是这么学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如果考试,最好也选这个。而表哥李国华则告诉我,不同国家不同回答,比如有的国家的学生不这么回答,针对“How are you?”,回答则是“Ok,Not bad,Well。”有时候甚至不回答,微笑一下就是了。他们会非常奇怪,干嘛要这么问候,直互相喊Hello就很好,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表哥李国华讲,当对方用How are you和他打招呼的,他就知道对方是自己人。举例二:称谓不同

表哥李国华谈我们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或“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表哥李国华提到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基于此,表哥李国华谈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举例三:的表哥李国华谈学英语的习惯

我们中国人学英语非常辛苦,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学了十几年,却还赶不到表弟去新加坡半年的时间。可见学习英语,语言的氛围的存在非常重要。这一点的表哥李国华自己身上也得到了验证,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是学不好语言的。而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也是永远教不好的。

最后,表哥李国华谈到一个好玩的现象,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家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这位外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们欢迎你有空来家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表哥李国华讲很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我们仔细分析下这个也是有理由的,比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表哥李国华在美国发现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是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表哥李国华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如果要约老外,得提前预约好时间地点。

第二篇:表哥李国华总结英语国家几个常识

如果我们善于细心学习和钻研,一定会在在学地道英语方面有很大心得,我的表哥李国华就有这个好习惯,他喜欢收集一些英美国家的物品和图片来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喜欢看欧美国家的电影、情景喜剧等,来进行学习氛围的熏陶。下面就是表哥李国华总结的几点不同,对于我们和真正的英美人打招呼,或者留学生活都有所帮助。

1.自我介绍的不同

在没有研究过英美文化之前,表哥李国华刚开始也习惯用这句话“What's your name?””来问对方的姓名,但在长期观察中他发现这只是我们中国学生的习惯,而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表哥李国华告诉我们在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通常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外国人对隐私的重视度很高。

我们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表哥李国华认为在外国人眼里都属于个人隐私。如在初中教材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3.打招呼的话语不同。

我们中国人日常见面开口就问:“你吃饭了吗?”,因为这个还闹过笑话呢,表哥李国华就讲在厕所里有时候多能听到这句打招呼的话,这仅仅是习惯问题而已。而其实仔细留意英文电影和读书以及杂志,都不难发现他们打招呼更乐意谈今天天气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今天交通状况、如果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谈最近感兴趣的事情。

4.尊重对方在英语国家的体现。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点我们应该都有所耳闻,表哥李国华建议我们如果接受到来自外国朋友的礼物,一定要当面打开并且欣然道谢。我们又回到第二条,关于隐私这块,其实这条最重要了,表哥李国华总结发现其实中西文化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就是可能会冒犯别人隐私这个,比如我们喜欢评论别人的长相,遇到漂亮的女孩子会说对方长得很美丽,而在外国,因为很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外貌,所以表哥李国华总结发现,他们的赞美集中在对对方劳动的肯定,对对方付出的肯定。在被人赞美后的回答方面,中西方又有不同,表哥李国华就表示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而针对别人赞美表哥李国华发现英语国家的人们更乐于尊重对方的赞美,所以会回答“谢谢”“Thank you”。

第三篇:表哥李国华帮HR做职业规划

HR天天帮助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却有不少HR却忘记了给自己规划。我的表哥李国华认为作为HR,未来两三年或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成就要达到什么程度,我相信这也是很多HR所迷茫的地方。

曲先生在一家外资公司做HR主管,据曲先生告诉表哥李国华,他算是“半路出家”。虽然对公司内部各个岗位的职责了如指掌,但在管理、沟通上都感觉力不从心。老板似乎把人力资源部当成一种摆设,同事们也认为每件事情都有对口负责人处理,根本不听他的。曲先生向表哥李国华吐露心声,不知道该怎么办,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比较迷茫。那么,请问:如果你是曲先生,你会怎么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实,在表哥李国华看来很多进入HR领域的人,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HR。就是迷迷糊糊的读了这个专业,或是跟着领导做了一段时间的HR,出去之后,发现自己除了HR,其他的好像啥也干不了。于是乎,就坚持走上了HR这条不归路。那么,作为HR,我们该如何给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HR的职业发展轨迹,根据表哥李国华的经验,从HR纵向发展来看,可以做HR主管、HRM、HRD、CHO、副总、总裁。从HR横向发展来看,表哥李国华认为可以做招聘专家、培训专家等各模块专家。从HR行业发展来看,可以做咨询顾问、猎头顾问、培训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辅助规划师、专职讲师、学者或教授等。那么,根据表哥李国华的以上三条经验,你觉得自己对这些都感兴趣吗,自己适合吗? 表哥李国华认为第一点就是HR要知道自己是否合适这个职业

有了兴趣还不行,还得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职业锚定位分析等,来看看自己是否适合。什么样的人适合做HR?通常认为,那些性格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有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思考和学习、愿意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人,比较适合做HR。

表哥李国华认为第二点就是HR自问是否喜欢这个职业?

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分析的“三问”是:“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最擅长干什么工作?推动我干这个工作,努力前进的根本源动力是什么?”无疑,兴趣和你的个人意愿最重要,即你喜不喜欢做HR?发自内心的问一下自己,不要强迫自己勉强回答,如果你大部分时候碰到HR工作中的问题时,你选择排斥和逃避,或心里很纠结和痛苦,那劝你还是放弃HR工作,趁早解脱吧。

最后,表哥李国华教HR五步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简而言之,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它的操作五步骤就是:客观认识自我,评估职业机会,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终生学习并高效行动,与时俱进并灵活调整。表哥李国华提示HR们操作时可借鉴一些咨询公司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来细化实施。

第四篇: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

呼和浩特市关帝庙街小学六年级(2)班演讲稿 孙明佳

中外文化差异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美国唐人街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呼和浩特市关帝庙街小学六年级(2)班演讲稿 孙明佳

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外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1:选自电影《落叶归根》

小酒馆里,大醉的老赵向老王抱怨生活艰辛、身体衰竭,他极害怕自己客死他乡。同样大醉的老王对他说:“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结果老王不幸死在工地上,老赵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老赵一路上历经各种困苦,把老王送回了故乡。

中外文化差异之一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经常搬迁,尤其是老年人,基本上没什么大事,更不会离家奔波,哪怕子女在城市买了房子,老年人们也不太愿意离开家。而西方崇尚人权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迁移并安居的权利,自由居住是人权,并且是天赋人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破坏和限制它。比如有两份相差不是太多的工作,中国人可能更热衷之前的工作,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选择第二份。而西方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更好一点的工作即使要时常搬迁。案例分析2:选自电影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与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

中外文化差异之二家庭观念。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比如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中国至今还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啃老族。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