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国大典
政治
会议:第一届中国民人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筹备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②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北平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③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
拯救中国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内容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
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文化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两弹:原子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导弹: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一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经过:①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②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
政府代表团谈判
③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
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的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仍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评价:是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的重大国策,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表现。“一国两制”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大道,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的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港澳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意义:港澳回归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邓小平“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血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也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时间:1973年
杂交水稻事件: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之为东方魔稻
意义: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原则: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自
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
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目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概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证。它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
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50年代中期,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
提出对台政策,并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交往:①1987年,台湾调整政策,逐步采取了系列开放措施隔绝状
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大陆与台湾交往②1993年,汪辜会谈在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方面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
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④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202_年,两岸关系新发展:真正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出:1986年3月,王大衍等老科学家,提出加快发展高科技的主张 863计划实施:1986年11月,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意义:“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
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二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过渡: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檐(zhān yán)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三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 明德小学彭程辉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
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开国大典群众进场举行典礼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阅兵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群众游行
第四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五年级的学生默读有了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帮助读懂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征》,对毛泽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三 说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开国”二字,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透过“大典”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围绕“大典”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因为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我将“通过一个个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四
说教法(结合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来谈)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采用场面描写,表达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等方法辅助教学。五 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搜集材料,帮助读懂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面,自读,感悟,体会。在学文的基础上学会写作方法,学会迁移运用。我准备引导学生用“读——找——想——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感情朗读升华;体会写作特点,在理解语文文字的基础上运用语文文字,读写迁移,学写场面描写。六 说教学过程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板块。板块一
梳理文章结构
强化整体感知
我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是突出整体感知,强化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板块二
运用策略
品读感悟 选择场面,自读自悟
第五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一课时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典礼、协商、汇集、擎着、瞻仰、诞生、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提高阅读速度,并感受大典前的隆重气氛。
一、导入
1、播放旧中国穷苦图片
2、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引出课题: 26开国大典
4、齐读课题
5、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你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
▲出示生字卡(连线)▲学生上台进行动手连线 ▲评议(学生用手势表示)▲拼读生字
▲口头组词并解释(擎、瞻)
2、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词语,并正音 ▲齐读词语
四、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再次读文,课件出示问题: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种场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典前(1—— 4)26开国大典 大典中(5——13)大典后(14——15)(过渡:你们看书可真仔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典前的那隆重、庄严的气氛吧!)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隆重的“大典”? ▲学生回答,师评议
(成员多、群众范围广;来得早;次序好;人数多、热情高)▲课件出示场面图和相关句子,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2、课件出示:在第一部分中,说说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谈谈你的感受。
3、通过填空检查学生学习第一部分情况
(1)新中国成立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
(2)参加典礼的人数,来得,情绪。天安门广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六、延伸拓展
假如此时此刻你正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这盛大的庆典,你有什么话想说?
七、结束
(你们说得可真好啊!这隆重的大典代表着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同时也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种种苦难,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去感受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课文插图(《开国大典》油画)。2.看图说话: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3.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4.根据画面,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比较引疑:画家用他的画笔留下了历史的光辉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3.重点体会: 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1)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2)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朗读、理解)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2)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板块C(1)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2)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3)以读促悟。
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5.激情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单回顾,典礼主体部分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兵式或群众游行),交代学习任务。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A(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板块B(群众游行)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②角色体验。③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
简单交流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四、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图片及其他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2.交流学习体会。
(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2)会场布置的语句。简笔画感知; 抓住重点词体会; 感情朗读。
1.重点句理解: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三、回顾全文
四、片断练习
1.交流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资料;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录像;
3.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4.交流、评价。
[课堂实录]
10月11日下午 第一节 浙江 张滔元平湖石叔同实验小学 人教 课标五年级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师:课前我们前聊一会儿天吧。同学们来过这个大剧院吗? 生:来过 师:能
师:说话就得像他一样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师:全国有五家大剧院,为什么以田汉命名,你知道吗? 生:田汉
师:是我国国歌的词作者。国歌的歌名叫 义勇军进行典
师:想不想听一听这国歌。生:想 出示媒体,师示意全体学生起立。
师:从这振奋人心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从歌声感受到壮观
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这就是—— 生:开国大典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的语句说说课题的意思。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的读书习惯真好。谁知道了题目的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建立新国家的隆重的典礼。师:你明白了典的意思是典礼。师:谁再把时间地点带进来说一说。
生:1949年十月一日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师:把巨大换成另外一个词。生:隆重。
师:还可以换一个。生:盛大。
师:谁加上地点来说。
1949年十月一日,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
师:盛大的典礼。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默读,边读边思考,注意描写大典进行顺序的词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没有,作者写了哪几句?好些同学都想说。
生:我找到第一句:早上六点钟、中央政府宣布会议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现在开始……
师:他说的包含了很多,谁能概括地说。生:宣读开始 生:典礼开始 生:升旗仪式 生:游行(学生边说教师表板出相关词卡)生:阅兵仪式
师:还有呢,谁补充。生:奏国歌,升国旗 师:还有呢? 师:还有补充吗?
生:毛主席与大家见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八自然段是? 生:鸣放礼炮 第九自然段呢? 生:毛主席宣读公告
师:谁能把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按先后排出来? 请学生上台来排。
其他同学心里和他排的是不是一样。心里和他排的一样的同学举手。师:(指着板书)这样六个部分是组成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我们说是大会。大会之前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参加的人员”。生:写了怎样入场。生:还写了广场的排列。
师:就是会场的布置,你们真聪明。
师: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生:大会——阅兵式——游行
师;这就是开国大典的过程,也是课文的内容。
师:这节课重点学习大会部分,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再读读 指名说
生:5——10自然段
师:也是这么想的举手。
师:确实是从第5自然段开始,到10自然段结束。
师:请大家细细地认真地读,想一想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快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书。
师: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了我们这里的错误?(指着刚才学生排列的顺序)谁发现了?你来说。
生:宣布成立不在典礼开始的后面,在奏国歌的后面,宣布成立在第三位。师:这是一个错误,认真读课文可以发现问题。
师:哪个部分深深打动了你,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生:我认为第7自然段,学生读这一段。
师:你不仅找得好,而且读得也不错,谁也想把你心中的激动读出来。指名读。“这庄严的声音——欢跃起来。”
师:联系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你来体会一下。
生:“一齐”,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壮观让我激动的场面。师:人数多,很壮观震撼了你。再指名读。
师;不仅人多,这声音还传到了长城内外,而且传到了—— 生:传到了大江南北。师:传到了——
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对一齐进行补充,还有整齐的意思,这么多人这么整齐,多难得。师:你太了不起了,对这个一齐还有发现吗?
生:一齐说明三十万人像一个人一样,说明这三十万人的心是一样的。师:此时此刻,这就叫万众一心。
生:欢跃比欢呼还好,欢跃是欢呼得叫起来了。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多么激动啊,在天安门广场,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欢跃,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的希望。
生:我还看到了全中国人的幸福,都很高兴。师;高兴得怎么样?
生:高兴得欢跃起来了,联系我自己,知道那时中国很苦,现在终于成立了新中国,多么高兴呀。
师:谁能看的更远,在山村,在城市,在大江南北…… 生:我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成了世界强国。师:此起,中国开始要发展。生:中国这头雄师醒来了。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读把此时此刻人民的激动表现出来了吗? 生:我感觉表达出来了。
生:我感觉表达得不够,这时,全中国人民是很高兴,很激动的。师:你来读、学生读
师:你读得好,把我们刚才体会的词都强调了出来,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师:(放录象资料)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学生齐读。师:谁想读 生读
师:谁再来? 生读。
师: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起读。师:再把自己的激动表现出来吧。
师:联系这句话,你觉得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 生:以前的旧社会资本家不把人当人看,瞧不起中国人。师:不仅仅是瞧不起,是践踏在脚下。师:回想从前,你还有话说吗?
生:以前的旧中国,都被帝国注意侵占,还挂着牌子 “中国人和狗不能入内。” 师:孩子们,那个屈辱真不堪回首啊!生:还签定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一些领土也割让出去了。今天中国站起来了,成了亚洲和世界强国了。
师:从这天开始,那些屈辱的日子过去了。回想新中国的过去,还有说的吗? 生:中国战胜日本,很不容易,感到很自豪。
生:还有反动派不让新中国成立,对毛主席进行压迫。
师;来的不容易啊,孩子们,这就是开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读。学生读
师:停,你觉得你的激情在喷发吗? 学生再读。
师:对,就带着这样的激情来感受庄严的开国大典。师:再读下去
生读“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一起欢跃起来。”
师:还有哪一句话同样深深打动了你,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第八自然段打动我,生读第八自然段“接着升国旗……” 师:读得那么好,能不能说你的感受。
生:以前中国人受压迫,现在可以从此抬头做人。师:再从这句话另外的词你有什么体会? 生:瞻仰,人们对国旗很敬仰,很敬佩。师:瞻仰是什么意思?
生:怀着崇拜敬仰的心情来看。师: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 生:俯视 生:仰望 生:瞧 生:眺望 生:了望
师:孩子们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
生:一般用在对神才瞻仰,五星红旗是神圣的。
师: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感情读。学生读。
师:又出现了两个“一齐”,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是一起在跳动。再读一读,注意 站 字,有问题吗? 生:“升起来”说明和站是相对应的。
师:为什么说是升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了中国人民。还有问题吗?
生:五星红旗升气来了和我们站起来了,表明中国成立了,不用被踩在脚下。师: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课件出示: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表明——
!学生书写。配乐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写完的可以说了,没有写完的直接说出来。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是十分强大的。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以前不敢抬头的中国人可以站起来了。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中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压迫了,可以抬头挺胸做人了。师:这就叫扬眉吐气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了。生:中国不会受日本人的欺辱了,不会过那些苦日子了。生:那些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师:孩子们这就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毛主席亲自按动
从此站起来了。“ 师:孩子们,我们的激情在迸发,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打动我们心的句子,打动我们的场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用强有力的语调宣布:(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观众鼓掌。这节课学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