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社区见习心得

社区见习心得



第一篇:社区见习心得

202_护理5班罗小艳2009141136

护基见习心得

护基见习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大家都比较迷茫,学生迷茫不知要做些什么,问些什么,该怎样做,老师迷茫是没什么带教经验,不知什么才是给同学的最好指导。

究其原因,我想学生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在见习之前我们仅是学习了生活护理,而我们去到医院的时候生活护理已经做完了,;其次,例如我是肾内科的,但我的组员大多都没事前了解一下肾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导致观察病人没要点,没达到见习要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第三,到了医院,没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只是随便看手边有什么就让我们在瞎忙活,没有系统性,目的性让我们了解点什么,而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测生命体征,不久我们的见习热情就直线下降。而带教老师则是不知应叫我们做些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有事先安排好带哪个学生,而作为组长的我不能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让组员在见习的前期,像闲逛多于见习。

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杨晋护长,她一发现我们的问题就把我们安排成一带一的模式,所以我们就可以跟着一个老师转,不懂就问,在了解护士的工作模式的同时也能和自己的带教的那个老师混熟了,这样她才能知道护生的水平,知道哪些可以教给我们,哪些还不适合。尽管她有时挺严厉的,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带教老师的风范。然而,我们的主带教老师詹小丽老师一般是下午才值班,而我们是上午去见习的,所以不能充分地安排带教事务,所以我觉得学校在安排带教老师的时候应先了解她们的值班时间。至于其他护士老师态度还算良好,有问就有答,但仅限与我们问她们答,一般她们很少主动和我们讲些什么,总之就是带教意识不强,我觉得作为一家教学医院,应该加强带教护士这方面的意识。

第二篇:社区医院见习心得

社区医院见习心得

202_年11月3号上午,我们3,4组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去到桂雅社区医院见习。刚刚到达桂雅社区服务中心,那里的科室主任就给我们上了一节意义非凡的课。主任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服务内容,同时还给我们讲解了市场宫颈癌疫苗的发展现状。其实这节课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全科医生今后的工作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虽然平时课堂上老师早就给我们描述好了各种未来,但是,当来自同样是全科医生的老师来告诉我们今后的工作内容以及主意事项,那种深刻的感觉学校课堂老师真的比不上。同时,我还明白了家庭医生存在的另一个意义,那就是给百姓更多的疾病知识,给他们涨医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以减轻医疗投入及更加好地管理慢性疾病。

在理论讲解后,我们4组全体同学跟随其中的一位老师到老挝园进行健康宣教。期间我们跟在老师旁边学习如何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当然我们也有尝试着跟居民们进行沟通,但是我发现我们跟居民的沟通能力还太弱,当居民询问到我们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能以一阵沉默应对而不知所措,而不能像老师那样流畅地完成交流。

除此以外我还发现,其实有很多居民是不懂得有网上预约的,当老师帮居民义诊时候就会教居民们如何关注公众号来实现预约。其实居民们平时会有很多的就医问题得不到解答的,而恰好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就可以帮助居民们实现线上咨询,我越来越明白了家庭医生存在的价值了。总之,这次社区见习对我来说学到了很多。

第三篇:社区医院见习心得

社区医院见习心得

社区医院见习心得一:社区医院实习心得

二门诊的一周很快就过去了,这七天里,我对社区医院的环境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大概是受小的时候家属区里的医务室的温馨环境的影响,我一直在心中保留着做一个社区医生的小愿望。因为我觉得社区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患者的家庭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情感基础,这在中国这一特定的环境下,非常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就医依从性。门诊的患者每天来来去去,其中有很多患者,不过是走马观花的看医生,并没有好的依从性,这一点对于中国广大的慢性病患者是非常不好的;还有一些患者对于医生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这与现在的医疗大环境不无关系,但也与医生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关。对于这两点问题,我一直认为,有责任感和医术高超的社区医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社区门诊的这些天,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多的信心,因为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感动。

二门诊的老师们,学识都很渊博,很受患者尊重。这也是我很喜欢全科医生的一点,他们看上去都亲切而低调,但他们却是有着大医院专科医生不能小觑的广博的知识,看似信手拈来的功夫,却是患者就诊的第一道守护者。虽然看每个病人的时间还是有限,但是他们还是比专科医生多了一份热情和亲切,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也要多一些。尤其是很多患者已经在大医院就过医,他们在二门诊开药的同时,医生们也不错过任何宣教的机会,这一点,使我更加坚信,也许大医院的医生对于最新的知识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用药更有把握,但是社区医生在患者教育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绝不亚于他们的。

很遗憾,给我安排入户的那天并没有入户,所以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深入了解社区医生工作的机会。但是那天在儿童保健的智力筛查门诊,我还是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社区医生在患者的基础保健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在家属区里医务室里疫苗接种或是看病的温馨经历。可以想见,入户这种更加体贴周到的医疗行为,对于很多医疗观念比较淡薄的患者的母婴健康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二门诊有很多好处,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总体上,二门诊还是北医三院的一部分,所以综合水平是很好的,这带来了很多除了一万五千人的社区居民以外的临近的社区患者。虽然很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十分方便,但是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每个诊室还是门庭若市,患者还是要等待,医生们也是很忙碌,每个病人获得的时间并没有比大医院多上多少,医生们与患者也并不是特别熟悉,对患者的宣教也不是特别有效,这一点让我觉得还是有点小遗憾的。但是这个也许是国内现在医疗条件不均衡下的必然产物,所有好的医院都是人山人海,二门诊也不除外。依托着三院的强大的支持,二门诊的医生们有了较好的再教育的条件,但是相对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他们还是少了许多参加高水平研讨会和国际会议等高水平的学习机会。所以在治疗上,很可能会有一些与专科医生不同的治疗意见,这点不仅会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也不利于全科医生自己的成长。与此相应的,在这个化验检查对高精医疗检验仪器高度依赖的时代,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也有一定差距,这个也是限制社区医院的诊疗范围的一个因素吧。

新的医疗改革正在进行,我这短短一周的实习感受使我相信,社区医院作为医改的重要环节,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区医院见习心得二:在社区医院实习的一些感想>>(2191字)

我是一位学临床的医学生。根据我们的实习大纲,最近正好被安排到社区医院的防保科实习预防医学。实习之后感觉我们的社区卫生问题实在太多太多。我在自己的blog上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但似乎少人问津,现又补充了一些内容,贴于此处,与大家交流。

目前上海的基层预防工作和流行病学的数据采集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其他地区具体的操作方式不详。就拿上海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我们熟知的地段医院,是构成三级医疗体系的第一环,其主要职能是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疾病进行一二级预防,同时承担着部分重大疾病的疗养、康复工作,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负责对该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监测。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多问题。

一、服务对象覆盖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疾病监控的对象同样是社区居民,疾病的监控应该是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完成的。但究竟有多少社区居民接受了相关的卫生服务?以下这些问题就出现了:

1、在可以选择更好医疗服务的情况下,社区居民是否愿意接受社区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2、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否适应社区居民的需要;

3、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

4、是否能保证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均能在社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5、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是否合理;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左右了社区居民的选择。由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工作时间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时间相同,所以大部分在职职工及其子女,小病不上医院,大病则上大医院就医,不会选择地段医院的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诊疗手段单一,也成为了人们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之一。按我们带教的话说来地段医院就医的人开药的比看病的多。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社区卫生服中心推出了类似于家庭病房的家床服务,虽有些类似于国外的家庭保健医生,但实际差距却很大。同时由于疾病涉及个人隐私,多数人对于类似的上门服务不甚信任,同样造成了一定服务困难。由于服务对象与监控对象是一致的,也直接导致了疾病监控覆盖率的下降。

二、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由于服务对象覆盖率低,而疾病监控需要全覆盖,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作量的增大。很多工作靠社区卫生人员上门完成,即便这样依然不能达到有效的覆盖率,加上流动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加大了疾病监控(尤其是传染病)的困难。同时由于一级医院覆盖率的下降,上级医院的工作量随之明显增大,造成了人手相对短缺的有趣场面,大医院急诊的繁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医院的工作效率,在治疗重病和疑难杂症的同时还要忙于应付社区常见疾病。在社区医院资源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又造成了大医院医疗资源的浪费。曾几何时,和一位英国医生聊起了英国的全民医疗体系。她说,在英国,要进入大医院就医,必须由社区医生的转诊,否则医药费一律自付,这就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相关从业人员不足,学历层次不高。从各大医学院的就业趋向来看,更多的医学生倾向于去二级或三级医院就业,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少之又少。其实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培养一个医学生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多则七年、八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自身的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一个硕士或博士去地段医院当医生是很多医学生和家长所不能接受的,而培养全科医生又是现在国家培养医学生的一个方向,任重而道远。其实在国外,医生兼职的情况也并非鲜见,我上次碰到的那位英国医生,既做家庭医生,又为当地的一家大医院做心彩超。同时医院的联合也是加强各级医院联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可以将若干一二三级医院整合起来,促进医生交流,共负盈亏,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补充:在后来实习的几天里越来越发现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实在是低得可怕,重复劳动率高得惊人。换句话说就是整天都在忙,但不知道在忙些啥。真正随访病人的时间少,用在输入、核对数据的时间多。社区医院的大部分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工作方法落后。)

四、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在大医院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人小病不医成大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现代人常见病较以前也有明显上升。但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呢?在社区服务时,我们为病人量血压,发现高血压不在少数,有些居民的血压高达180/110mmHg,自己却浑然不知,他们中不少是中年人和烟民。今天老师的课上说到一些病人到地段医院配药,但不听医生医嘱,比如患了糖尿病仍然不控制饮食,结果吃了药血糖还是一塌糊涂。小病不治成大病,心脑血管意外一旦发生,不但害苦了自己,社会还要承担很大的经济负担。同时还有一些人会以涉及隐私为由拒绝调查,甚至给予调查者假资料,给流行病学调查造成很大的麻烦。

五、疾控传报网络不完善。该不完善指的不是传报制度,而是电脑网络。有一些疾病,如精神病,已经可以做到全市网络一体化,在任何市级或区级精神病医院,只要发现精神病人就能直接传到网上,相关社区医院即刻派人进行随访。但有很多疾病的随访传报都是人工制表、打印,没有相关的网络,人力花费极大,尤其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如果可以建立一个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将相关数据定期输入,就可以减少很多了劳动力。甚至于可以将一部分数据记录在社保卡或者身份证上,只要卡一刷,数据自动传报不就可以快很多。(仅是一种设想,不知道有没有可行性。)

>社区医院见习心得三:社区医院见习所见所闻所想>>(2450字)

在社区医院的见习转眼已经过了一周多了,我们从一开始的对一级医院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不仅熟知社区医院的运转模式、主要职能,而且还能在其下属的社区卫生站点协同完成特定的课题调查,不能不说,这一周半的对我们来说是漫长的,也是飞逝的。

把我们的工作总结一下的话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在社区卫生站点的见习。

其实在我家的楼下就有这样的一个卫生站点,我也曾经因为配药而去过,但是我却从来不知道这个卫生站点的一般职能为何,总觉得这就是一个配药的地方。要不是那里还能挂盐水的话,其实在我心目中是更接近于药房的。而直到这次见习,我才真正了解了社区卫生中心作为我们国家整体医疗结构的一部分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到达临汾街道社区医院的第一天,带教的老师就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了不同分级的医院具体的功能划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第一次明白了原来像以前我们说的地段医院之类的一级医院是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对人群提供一级预防,在社区管理多发病常见病现症病人并对疑难重症做好正确转诊,协助高层次医院搞好中间或院后服务,合理分流病人。而二级医院比如各区的中心医院则是跨几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区性医院,是地区性医疗预防的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指导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接受一级转诊,对一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和科研。三级医院就是跨地区、省、市以及向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了,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专科(包括特殊专科)的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二级转诊,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人才;完成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和承担省以上科研项目的任务;参与和指导一、二级预防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一级医院以预防宣传为主,二级医院以治疗为主,至于三级医院则是兼顾治疗与研究。

接着我们就在老师的安排下,个人分散下去了各个居民社区的卫生站点,深入的了解社区的医疗结构究竟是如何完成其相应功能的。

通过与以往在三级医院的就诊与见习经历的比较,我发现一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医患关系的不同。在三级医院就诊的时候,由于人数很多,而且大部分人的病情比较重活比较复杂,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每个走廊里会有很多病人在等待就诊,而且通常一等就要等很长时间。所以就造成了有很多人为了排队的时间少一点而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到医院排队挂号。但是真正到了看的时候,又由于医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么多的病人全部看完而造成了就诊过程的仓促,往往等等几小时,看看几分钟,病人们怨声载道,医生们也并不轻松。而通常我们所说的看病难、治病难的矛盾就体现在这里。但是一级的街道社区医院及其下属的社区卫生站点就截然不同。在卫生站点的时候,虽然每天的病人总数远没有三级医院的一个医生要看的多,而且也多集中在上午特定的时间段,有的时候也会出现较多的人排队等待的现象。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这里等待的病人没有大医院里那种焦躁的感觉,他们更多的是一种邻里街坊之间谈笑风生的悠闲之态。而且在看病的时候,也由于和医生比较熟,所以常常能够得到一些细节之处的关照,使看诊之时不再只有冰冷的求助与被求助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融洽的朋友关系。三级医院虽然也不是不愿意做,但是人数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不会有这个时间,也就只好加快速度草草结束了。

同时社区卫生中心对于居民来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便利性。一些不方便的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他们通常都是一些常见的慢性病,需要维持治疗但是病情又不是很严重和复杂,这时候卫生站点就可以就近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同时又为二、三级医院的分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致熟悉了一级医院的运转模式以后,我们接到了老师安排的调查高血压患者以及独居老人的任务。通过这个任务,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社区医院的运转方式及其在居民间的影响力。通常我们在医院做调查的时候是不太会有人拒绝我们的,那些我们自己都觉得繁琐的调查,那些病人们却能够耐心的一项项做完。后期我们以上门访问的调查方式为主。虽然上门访问的时候确实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态度很不耐烦,但是一旦我们讲明了情况,并且具体说明是社区卫生站的某某医生让我们上门的以后,他们通常都会很客气的回答我们的问题。虽然拒绝的也有,但态度上就没有那么粗暴了。由此可见,那些站点的老师们在是一名医生之前,首先是一名病人的朋友。更让我佩服的是,有好多站点的老师,她们都不用看病人的相关资料,只凭借记忆,就能对病人的病情状况、性格脾气甚至家庭状况都能一一道来,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调查问卷本身。我们发现,高血压的那份问卷缺少多个正常状态的选项,而且对于面色观察的选项也太少,建议改成像舌脉象一样的开放式填写。还有独居老人的那份调查,虽然它是国际化量表有助于调查结果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但是我认为这样的一份量表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上面的很多问题最多只适合于老人自己看了填写,而并不适应于调查者直接开口问,尤其是在还有第三方或更多人在场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些问题中的相当一部分,不但现在我们国家的老人不能理解,而且它们的尺度也不是现在我国的老人们可以接受的。除了一些问题太直接回给采访人造成不礼貌的感觉之外,也有些问题过于开放,比如对于老人关于与异性接触的看法之类的问题,我不认为那些老人愿意回答。再比如有些像“您是否觉得自己对于别人是个负担”之类的问题,我们都不是很问得出口,基本上都是用别的一些问题来旁敲侧击,那么必然最后的结果会呈现相当的误差。总之,我认为,如果要调查我国独居老人的状况的话,最好那些量表还是要做一定程度修改。

回头看看,这短短一段时间的见习使我们对社区医院的体制及其运转方式有了更深更透的认识,对于医院的分级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体认。但这些都只是一些感性的认知,而真正的理性程度的理解,我想还有待于我们以后实践过程中的操作与锻炼。

第四篇:见习心得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人文科学系093班 梁慧娇 0404309082

见习心得

这是第二次下小学见习。听了两个半天的学姐学长上的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更了解了现如今的小学课堂情形。

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从学姐学长身上,我们可以提前看到自己的影像,看到他们的不足,我们就会想到:如果我们站到了那个台上就要注意尽量避免这些不足。例如,要注意自己的普通话要标准,课上不要做不符合形象的动作等。他们表现好的的地方,我们就加以借鉴。为我们明年的实习生涯打下基础。例如,说话语气要有亲和力,语速要适中等。

其次是教师所备的教案。从学姐学长上课的流程和板书可以看出,他们所准备的教案内容大概是什么。同样,好的教案我们要借鉴学习。例如,课件与板书的风格和内容不能太复杂,小学生对看文字的耐力是很有限的,因此,小学课文篇幅都不大。而且课件的字体要清晰大方,附带一些符合小学生喜好的图片,这样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很重要的一点:要协调好上课内容与上课时间齐头并进,避免仓促或提前而导致课堂秩序紊乱。

最后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点很重要,课堂是大家的,只有老师教或者只有学生学都是不行的。要经常师生互动,课堂才会活起来。并且,师生要互相尊重,行为语言要礼貌文明。师生互动还可以是在课堂上一起做游戏,分角色朗读等。只要老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就能达到互动的效果。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会担心自己上课的情绪会影响到上课的表现。很多老师都会紧张,毕竟是全新的体验。平常,我们都是扮演着学生的角色,在台下坐惯了的我们要跟台上的老师换角色,一时间确实难以适应。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习惯成自然,上台也是一样。所以,现在起我们就要锻炼自己的台风,为将来能从容登上教师的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见习心得

见习心得

202_年4月底,在岳麓区-阳明小学我们经历了为期三天的第二次见习。我们592班和591班一起由赵老师和陈老师带队指导,由阳明小学的周敏主任接待安排工作。在这三天中,长沙一直下着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激动好奇的心情,因为又可以看到真实的观摩课和大课。

第一天,我们听了夏永红老师的自有作文课、曾薇老师的音乐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沈红老师的数学课以及下午周敏主任和刘样老师的交流会;第二天有陈红艳老师的随堂数学课、李娜老师的美术课-彩点点、吕艳华老师的数学课-租船问题和下午精彩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第三天是王星老师的体育课-接力赛、陈丽利老师的英语课、随堂的美术课和下午的教师分享会。三天的见习生活精彩而充实。

在夏永红老师精彩的自由作文课上,我看到了以为富有智慧与魅力并存的女性的光辉,她用丰富生动地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技巧、贴近人心的手势姿态和思维敏捷的大脑,将一堂原本单调空洞的自由作文课演绎得精彩万分。学生也在她的回忆法的引导下,完成了字词句段文的填充,写出了自己最想写的、印象最深刻的、最大的愿望和梦想等。她发现班上的女生较为害羞和放不开,于是加以注意引导和鼓励,最后女生也如同男生一样自在放松。而她在班主任工作分享会上的魅力演讲,更是让我们成了她的粉丝,她主动贴近我们,用5个常见的问题开始了她的演讲,她告诉我们的教育管理技巧更实用直接而非空洞的理论。如杀鸡儆猴、因材施教、退一进三等技巧,让我真实直接的体会到了一名班主任的工作面貌。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教师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当班主任的机会。不愿当班主任的老师不是一个好的老师。而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带出一个有秩序有活力有梦想有激情的班级,带领出一批优秀能干的领头人-班干部。

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李娜老师的美术课,我听过她一节大课和一节随堂课。虽然两节课都很精彩,但随堂课让我看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小学美术课堂,能让我学到更多。《彩点点》这堂课,李老师注入了美术历史教育、德育教育、技能知识等多方面,她告诉学生湿巾纸用来擦手和打扫卫生的,告诉学生点点画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画画可以用的方法和技巧,用充满童趣和魅力的语言,用欢快动听的背景音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竞赛,创建了一堂欢乐轻松有趣的美术课。而在随堂课中,她用引导式的发问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思考总结,在学生画画过程中,强调自己创作,不可以抄袭临摹,注重学生自我创造力的培养,还告诉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画作,要尽力画完等。魅力就来源于她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无处不在。

德育重于知识传授、身教好于言教、用爱体会教师的幸福等句子已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更是坚定了我的教育梦想。现在要做的是,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加强教师技能的学习,多阅读教育书籍,多尝试课堂实练,多反思多进步,以身作则。我期待的是站上三尺讲台,怀着这颗赤子之心,用热忱和爱去滋养每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拥有更美好快乐的未来!

592班 221号唐 婷

202_年4月27日星期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