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场新人该掌握的说话技巧
职场新人该掌握的说话技巧
公司开会的时候会对各种建议进行讨论。于是你对一名同事说:“老实说,我觉得……”在别人看来,你好像在特别强调你的诚意。你当然是非常有诚意的,可是干吗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呢?所以你最好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来源: 39健康网 转自:中人网)
也许你会羡慕别人站在万人讲坛或辩论场上滔滔不绝地演说,或是进行激烈的唇枪舌剑,再看看现实中的自己,却好像总是笨嘴拙舌,老是讲错话。其实,你如果懂得在自己的讲话中间巧妙地穿插一些演讲的小技巧,也许你根本不会比那站在讲坛上的雄辩家逊色。
当然,在与同事和上司的交往过程中懂得使用适当的言辞,也并非易事。专家建议,在商业谈话中应该尽快切入正题,但在切入正题之后,一些人总是喜欢使用一些烦冗的托词,例如:“我原来只是认为……”,“我们也许可以……”这就使得表达效果大打折扣。要知道,谦虚不过是粉饰之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大家继续讨论——不知不觉已没有了你的份儿。
要想改掉这些不恰当的言词其实并不难,法则就是——让你的讲话听上去更有力。斯图加特修辞训练学家及作家 Zngo Vogel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她说,“语言就像一个人的名片,你完全可以通过言辞来伸张你的个性,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成千上万的词汇,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如何来唤醒这些词汇,使它们成为我们成功的资本。因为只有懂得有意识地巧妙运用言辞,并避免讲那些毫无意义而空洞的话,才不会让自己变得很被动,而是应付自如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参考下列的重要法则:
不要说“但是”,而要说“而且”
试想你很赞成一位同事的想法,你可能会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必须……”本来你让你的话字字千金,伶牙俐齿,相当然会深受同事和上司的爱戴啦!让你的话字字千金是认可别人的,这样子一说,这种认可就大打折扣了。你完全可以说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希望来表达你的赞赏和建议,比如说:“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而且,如果在这里再稍微改动一下的话,也许会更好……”
不要再说“老实说”
公司开会的时候会对各种建议进行讨论。于是你对一名同事说:“老实说,我觉得……”在别人看来,你好像在特别强调你的诚意。你当然是非常有诚意的,可是干吗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呢?所以你最好说:“我觉得,我们应该……”
不要说“首先”,而要说“已经”
你要向老板汇报一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你跟老板讲道:“我必须得首先熟悉一下这项工作。”想想看吧,这样的话可能会使老板(包括你自己)觉得,你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却绝不会觉得你已经做完了一些事情。这样的讲话态度会给人一种很悲观的感觉,而绝不是乐观。所以建议你最好是这样说:“是的,我已经相当熟悉这项工作了。”
不要说“仅仅”
在一次通力攻关会上你提出了一条建议,你是这样说的:“这仅仅是我的一个建议。”请注意,这样说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这样一来,你的想法、功劳包括你自己的价值都会大大贬值。本来是很利于合作和团体意识的一个主意,反而让同事们只感觉到你的自信心不够。最好这样说:“这就是我的建议。”
不要说“错”,而要说“不对”
一位同事不小心把一项工作计划浸上了 水,正在向客户道歉。你当然知道,他犯了错误,惹恼了客户,于是你对他说:“这件事情是你的错,你必须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只会引起对方的厌烦心理。你的目的是调和双方的矛盾,避免发生争端。所以,把你的否定态度表达得委婉一些,实事求是地说明你的理由。比如说:“你这样做的确是有不对的地方,你最好能够为此承担责任。”
不要说“本来……”
你和你的谈话对象对某件事情各自持不同看法。你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本来是持不同看法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词,却不但没有突出你的立场,反而让你没有了立场。类似的表达方式如“的确”和“严格来讲”等等,干脆直截了当地说:“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不要说“几点左右”,而要说“几点整”
在和一个重要的生意上的伙伴通电话时,你对他说:“我在这周末左右再给您打一次电话。” 这就给人一种印象,觉得你并不想立刻拍板,甚至是更糟糕的印象——别人会觉得你的工作态度并不可靠。最好是说:“明天11点整我再打电话给您。”
不要说“务必……”,而要说“请您……”
你不久就要把自己所负责的一份企划交上去。大家压力已经很大了,而你又对大家说:“你们务必再考虑一下……”这样的口气恐怕很难带来高效率,反而会给别人压力,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但如果反过来呢,谁会去拒绝一个友好而礼貌的请求呢?所以最好这样说: “请您考虑一下……”
收藏分享
第二篇:职场新人面试技巧
职场新人面试技巧
面试,是求职者都要面对的一道坎。面试对求职者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职场新人要想面试成功,有必要掌握一些面试的技巧,以便在面试时能取得更好地发挥。
下面简单介绍下求职面试中应该掌握一些技巧。
1、礼貌用语
礼貌是一个求职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谈吐文雅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因此,面试中应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如“您”、“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语言不仅仅局限于上述那些客套话,它还应包括在语言交谈中的委婉含蓄、豁达大度。
2、言简意赅
在面试中应试者谈话应该做到简洁、清晰、准确。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由于你过分讲究或刻意加工,反倒可能冗长而乏味;本来可以简单加以陈述的事情,经过你的叙述却令人感到费解;本来可以清楚表述的东西,反而越说越让人糊涂;本来用白话表达可使人感到亲切,你却文绉绉地运用抽象怪僻的语句去表达,反倒令人生厌。
3、情理交融
在面试交谈中,应试者谈话情理交融,将丰富的情感融进要表达的道理之中,就会增加谈吐的感染力,让人感到你富有魅力、值得依赖。这样会给考官留下精明能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良好印象。
4、随机应变
面试除了考验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外,也考验着求职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面试中,考官有时会故意问一些古怪难答的问题,这种提问是作为一种“战术”而进行的,让应试者不明真意,似是而非;抑或故意提出不礼貌、令人难堪的问题,其目的是要“重创”应试者,从而考察其“适应性”、“应变性”和“机敏性”。因此,求职者要善于随机应变,面试的形式、提问是多种多样的,求职者除了基本素质过关外,还要“善变”。
本文由甘肃省心理发展中心整理提供
第三篇:职场新人面试技巧
职场新人在应聘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难缠的问题,令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当然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胜出的关键是:“投其所好”,并诚信而本色地展示自我。以下的这些问题,也许能帮助你应试前获得一些面试技巧,取得更佳表现:
1、对你来说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你认为公司为什么要聘用你?
3、为什么愿意为我单位工作?
4、如果我们聘用你,你会为公司服务多久?
5、在你看来,我们会为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个怎样的环境?
6、你的优点是什么?
7、什么是你最大的弱点?
友情提示:不妨借自我批评来自我表扬。
8、你如何评价你的前任老板?
9、你的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
10、你觉得5年后你会是什么样?
11、你对薪水的期望是多少?
12、如果……的话,你怎么办?
友情提示:面对这类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问题,宜多提供几套解决方案,以体现思维的敏捷与多元。
13、你对什么职位感兴趣?
14、你先介绍一个自己。
友情提示:宜把回答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能有实例说明问题。
15、你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想法?
友情提示:这可体现你对公司前景的关注,切忌回答:“都很好,没什么想法。”
第四篇:职场礼仪说话技巧
职场礼仪说话技巧
在平常的一言一行过程中,说话的方式和技巧也会影响交谈的效率,小编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说话技巧一
一.说话的秘诀
1.你和对方在交谈进行中,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就不懂,就是浪费。说话时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听懂一句。良好的谈话,应该是用大方、熟练的语句,而且有丰富的字汇,可以应付说话的需要,使内容多彩多姿,扣人心弦。
2.说话有节奏,快慢合适,抑扬顿挫是获得听众的唯一秘诀。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因为我们谈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情,使人发生兴趣。所以要清晰,要明示。
3.在火车里,在飞机里,或者是在别人放爆竹的时候,提高声音说话是不得已的,但是平时就不必要也不能太大声了。如果在公共场所,便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
4.每说一事,要创造一个新名词,把一个名词在同一时期中重复来用,是会令人生厌的。一个名词不可同时用来形容各种对象。和你所说的意义毫不配合的口头禅,还是极力避免吧。
5.知道怎样去运用声音、语调和姿态等,还是不够的,说话的方法是将字眼变成声音,说话要越简洁越好,字眼不可多用,话未说出时,应先在脑里打好了一个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的极简单的轮廓,然后根据这轮廓叙述出来。
6.太深奥的名词不可多用,除非你是和一位学者讨论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否则,满口深奥名词,即使用的恰当,也是不太好的,随便滥用学术上的名词,听不懂的人根本不知道你说什么,且会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炫耀你的才学;听得懂的人则觉得近乎浅薄。
7.俏皮而不高雅的粗语俚言,人们初听时觉得新鲜有趣,偶尔学着说说,积久便成习惯,结果是随口而出。那些话试想在社交场上,给人听见了,会发生怎样的反感呢?一句不当的话是会立刻降低你的地位的。
说话的技巧二
1.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来给人家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些甜,然后你再说上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无论他人说什么,你不可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若因此而引起对方的反感,你就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听者了。批评或提意见,也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伤害他的尊严。否则,好事会变坏事。
2.你能和任何人继续谈上十分钟而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一等的交际人物,因为任何人这个范围是很广的。你若具有一般的常识,即使你不能有各种专长的学问,也足够应付各式各样人了。因为即使你不能应付如流,你总会提问题。问话,是使对方开口的xx。问话,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的最好方法。但问话虽是小事,但提问技巧却要相当考虑研究了。
3.所以我们每次接触到一个人物时,必须先看四周的环境,并明白对方近来的生活情形如何,倘若对方正是得意的时候,你不可在他面前光说不得意的话,俗话说得好:得意人面前不说失意话。
4.如果你要人家遵照你的意思去做事,总应用着商量的口气。譬如有一位主管要求属下做事时,总是用着商量的口气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他虽然站在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人家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应当用命令的口气。
5.若要别人也和你自己一样地相信你的意见,你必须供给对方相当充分的资料。叫人足够相信你的意见,既不是盲从,也不是武断。在这同时,你还要表示愿意考虑别人和你不同的意见,请对方提出更多的说明、解释和证据来使你相信。你要表示,假使对方能够使你相信他的意见,那么你就立刻抛弃你自己原来的看法。
6.按言语是铁,沉默是金的说法,表示沉默比多话好。言语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伤;因为刀伤易痊,舌伤难愈。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 永远不会出卖你,保持沉默便是保护自己安全。
7.信口开河、放连珠炮,都是不好的说话方式。信口开河并不表示你很会说话,相反的,证明你说话缺乏热诚,不负责任。至于说话像放连珠炮,那只有使人厌烦,因为你一开口,别人就没有机会启齿了,结果当然是自讨没趣。
8.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能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唯有保持沉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说话的难点三
1.说话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一次好的谈话,不只要讲,还要很善于听,不只要把自己的话讲好,还要善于听别人的话,而自己所要说的话,也不能像演讲一样,可以事先完全准备妥当,照讲无误,而是要有很多随机应变的才能。
2.当你面对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对方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对方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
3.在谈话时,你的思想至少要顺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你自己的,一条线是对方的。一方面你自己当然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一方面你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 和推理的方法,如果你谈话的对象,不只一个人,那么,你的工作就更为复杂,你所要顾到的方面就更多。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测都是不同的。
4.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以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推测的机会,这才是两全的方法。
5.在社交上,我们也常看到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而如此得罪了许多朋友。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发生争辩?起因是由于彼此主张不同,因而彼此结上仇恨,这对于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活动最不好的事情,所谓冤家少一个好一个,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的自尊心。
6.说话要真诚,不要表里不一,虚伪滑头,几乎每一个人,都更喜欢忠实的朋友。
第五篇:职场听人说话的技巧(定稿)
职场听人说话的技巧
一些企业老总几乎全然不知自己不会听人说话,而且对由此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也懵然不知。
我接触过的老总们大多数都很会说话。但是,他们几乎全然不知自己不会听人说话,而且,对不会听人说话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也懵然不知。
几个月前,去旁听一位我的教练对象主持的董事会。会议从上午9点开始。不到两小时,我已做出初步结论:这些能说会道的董事中很少有会听人说话的,其中我的教练对象戴董事长的问题尤其严重。他颇有肚量,每件事都让大家先发表意见,然后由他小结并提出解决方案。但是,他提出的方案都碰到了“软钉子”:没人明显反对,也没人明确赞同。于是,最后的决策就像难产的婴儿,千辛万苦出不来。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戴董根本不会听人说话。这个董事会的人说话都比较婉转、隐晦且不直截了当,而戴董坐在那儿一会儿接手机,一会儿发短信,脸上一副似听非听的神情,那些委婉的事情,他大都没有真正听懂。如此,他提出的方案不能反映大家的真实看法,自然就得不到大家的真心赞同了。当然,董事们又要顾及老板的面子,说话转弯抹角,不直接、明确地表态,于是,会议变得没完没了。
午饭被拖到了一点之后。下午两点会议继续。戴董让我先发表意见。作为其个人教练,按理我是不在董事会上公开自己看法的,但此时我却即兴决定“苟同”戴董,“违规”一次,“助产”一把:“你们讨论的具体内容我不懂,因而也不做评论;但我可以向你们展示一点别的东西。”我请一位与会的董事——黄董,把他上午说了半个多小时的话提炼一下,用两三分钟时间再概括地表述一次,然后要求董事长用半分钟时间展示一下他对黄董的理解。我强调,此时我们只要理解,不要评判。戴总表达了他的理解后,我问黄董:“戴董事长听懂了你的话吗?”黄董苦笑:“没有”。我请黄董耐心再重复一遍他的话,突出那些戴总没有听懂的部分,然后请他再次展示自己对黄的理解。这回黄说戴大概听懂了70%。
接下来,我让另一位董事,蔡董,按照刚才的做法如法炮制。蔡董的话里“抨击”的成分不少,人人都明显感觉到董事长“龙颜不悦”。呵呵,有戏了。在戴总展示了他对蔡董的理解后,我请蔡董“看在公司的份上”,务必给予真实反馈。他说“董事长不但没听懂我的主要意思,而且话里还有对我的不满情绪,让我很不是滋味”。董事长正要辩解,我马上阻止:“戴董,现在我们只求理解,不求对错。此刻,请你仅仅展示你的倾听能力。”无奈,董事长只好压着性子,重听了一遍蔡董的阐述,并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理解。这次,蔡董说戴总听懂了他的意思的百分之六七十,但又称,“戴总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我的观点的负面评价,我是敏感的。”
乘胜追击,我接着让董事们按照刚才的模式,两两结成对子,一个用两三分钟时间阐明自己上午提出过的观点,另一个仅仅表达理解,不做任何评判。结果让他们自己大吃一惊:居然没有人在理解的准确度上能够超过70%。有了这个基础,我便得寸进尺:“各位有没有想过,那没有听明白的百分之三五十可能会是些什么内容呢?也许是你不以为然的内容,或许是你一知半解的,还有可能是忠言逆
耳的。今天是‘倾听考试’,你们全神贯注力求达标的结果况且如此,换做平时,你们可能连50%都达不到。在没有听懂对方的情况下你们做出的回应和决断的质量如何,我就不用说了吧?”
从众董事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把他们“搞掂”了。于是乘势建议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与他人对话时或开会中,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即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试图说服对方之前,一定首先力图理解人家的意思,在明确自己确实听懂了他人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那次董事会后不久,戴董要求我为其公司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做一整天的培训,“钦点”的题目就是“如何听人说话”。我心里明白,这样的培训课题对那些久经沙场、自以为是的中高管是没有吸引力的。按照惯例,他们一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逃避出席,可这次因为戴董亲自压阵,明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假,他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坐到了培训课堂上。培训开始,我首先发问:“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对他人富于影响力的人,对吗?”“对”,课堂中没有任何异议。“一般说来,这种对他人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理解之上的,对吗?“对”,又是异口同声。“凡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请举手。”与会者中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看到大家开始“上套”,我暗自高兴。“好,太好了,那我就出个题目,帮大家检测一下自己善解人意的程度。”
“你们公司的xx产品号称中国领先,可我用下来感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而且我周围用过你们产品的人都有同感。我以为,你们忽悠的本事倒是全国数一不数二的。”看到我一本正经的样子,学员们顿时严肃起来了:“您能肯定您用的是我们公司的品牌而不是冒牌货吗?”“我负责客户服务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我们的产品。请问张老师,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前阅读过产品使用说明书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尽管我们的产品不是完美无缺,但我们绝对是行业领先,这不是忽悠,我们有官方统计数据可以证明”„„我乐了:“各位,你们向我、也向你们的老板和同事证明了,你们是捍卫公司名誉的坚强斗士。但是,你们在客户面前表现出一点善解人意的品质吗?”感受到他们的挫败感,我安慰道:“我们不讨论与公司有关的事宜吧。现在假设我们是纯粹的朋友关系。我告诉你:我所有的朋友都生了儿子,偏偏只有我生的是女儿,唉,我现在可真是见人矮三分哪!”看到我满脸愁容、捶胸顿足的样子,学员们的安慰声此起彼伏。我又乐了:“各位,谢谢你们对我的同情、劝慰和你们给我支的招儿。但是,理解体现在哪儿?这是善解人意的最佳表现吗?”看到大伙儿都掉到我精心设计的“陷阱”里去了,我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可以开始了。于是,我开始讲解什么叫“倾听”,为什么管理人员要学习如何听人说话,倾听、理解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等等。在他们认真倾听了我长时间的理论阐述后,我又向他们展示了我在Hay(合益)集团全球定义的基础上对倾听能力的分级说明:
层级1:对语言的初步理解能力
层级2:对情感的基本识别能力
层级3:对意义的深入理解能力
层级4:对背景的综合理解能力
学员们以四个层级为标准,小组演练、大组示范、结对巩固,足足“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大家才感觉到对“倾听”真有“感觉”了。结束时,大家为一天的收获热烈鼓掌。
一个月后,戴董邀请我去观摩他组织的一个部门协作会议。他在会上要求各部门
把那些平时协商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逐个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要当着大伙的面把部门间矛盾的原因搞清楚并力求现场解决。各部门响应老大号召,人人争先恐后地发言、对质,不多久,好几个人就已经脸红脖子粗了。令我都没有意料到,一直在旁边冷眼“观战”的戴总此时慢吞吞地发话了:“一个月前我的教练教你们的倾听本事,都搁哪儿去了?你们年纪都比我轻,不会这么健忘吧?刚才的那几个案例,都给我从头来过!每个人一定要先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在得到对方对自己的理解的肯定后,才能做解释、说明、辩护、反驳等等。无论如何,一定先提供理解,这要成为我们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的一个‘规定动作’。”
老板此话一出,各部门的大佬没辙,除了依葫芦画瓢,别无他法。但有意思的现象随之发生了:一些部门间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大家力求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后,解决矛盾的线索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