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第10课时作业

第10课时作业



第一篇:第10课时作业

第10课时正、余弦定理(2)作业

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3b-c)cosA=acosC,则cosA=________.2.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对角,且sinA2ab的,则bsinB3

值=().1245A.B.C.D.33333、在△ABC中,sin A∶sin B∶sin C=2∶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4、设2a+1,a,2a-1为钝角三角形的三边且a>2,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2,8)

5、在△ABC中,角A,B均为锐角,且cosAsinB,则△ABC的形状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6.在△ABC中,若2cos Bsin A=sin C,则△ABC的形状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

答案 C27、ABC中,sinBsinCcosA,试判断ABC的形状。2

8.已知△ABC的面积为3,BC=5,A=60°,则△ABC的周长是________.

π9.(202_·江苏启东中学模拟)在△ABC中,BC=1,∠B=,当△ABC的面积等于33

时,tan C=________.答案 -3

110.在△ABC中,已知面积S=(a2+b2-c2),则角C的度数为()4

A.135°B.45°C.60°D.120°

答案 B

第二篇:第10课时 确定起跑线

第10课时 确定起跑线

课型:实践活动课 教学内容: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202_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2_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①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②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3、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板书课题)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是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师: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生:直径

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77.6×3.14-75.1×3.14=7.85(m)„„ 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生: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我们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四、回顾小结,体验收获: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第10课时《通分》教学设计

第10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一、教学内容

用通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第73~74页例4、例5、及75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重点难点

1.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很快地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熟练灵活地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与,哪个大,为什么?

教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1.出示教材第73页例4。(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放手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比较,学生相互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2)小结: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和的大小。是3个,是7个,所以大于。

(3)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4)再出示: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和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所以3个小于3个。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分母大的比较小。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5。

(1)提问: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一种是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一种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教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2)教师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先求出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作公分母。

板书:

(4)教师提问:根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指出: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5)教师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和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

判断时要求学生说出根据。

(2)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通分

例3:

例4: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第四篇:《化学平衡》教案10第1课时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主备人:彭春锋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3、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引言] 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板书]

第三节

化学平衡

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的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的探索。

1、饱和溶液的可逆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当温度一定时,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溶液中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结晶速率,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溶解、结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过程的可逆性是了解过程限度的基础,过程的限度取决于过程可逆性的大小。对溶解平衡的认识有助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因为溶解平衡的许多特点在化学平衡中都可以找到。溶解平衡状态属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一种。溶解的过程具有可逆性,因此化学平衡状

态所研究的反应也具有可逆性。[板书]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

[例题分析]

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 H2O(g),开始时C(CO)、C(H2O)最大,C(CO2)、C(H2)=0 随着反应的进行,C(CO)、C(H2O)逐渐减小 C(CO2)、C(H2)逐渐增大

所以,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进行到一定程度,总有那么一刻,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再变化,且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这时,CO、H2O的消耗量等于CO2、H2反应生成的CO、H2O的量,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四种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重要概念—化学平衡状态 [板书]

二、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二)化学平衡构成条件∶(1)、反应物和生成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保持不变;(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质量、质量分数、浓度、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前提条件:可逆反应

实质: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请同学们来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不为O(2)等∶V正=V逆

(3)定: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 不变。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重要题型:

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B)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C)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例4】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2A(g)+3B(g)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C)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四)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

某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变化(即消耗)的浓度(或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该反应物起始浓度(物质的量)—平衡浓度(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如可逆反应2HI(g)H2(g)+I2(g)如果开始时碘化氢的浓度为4mol/L,平衡时氢气的浓度是1mol/L,则碘化氢的转化率=(4mol/L-2mol/L)÷4mol/L×100﹪=50﹪ 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该可逆反应完成的程度就越大,反应越彻底。

[小结] 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前提条件

实质

标志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动、等、定、变

[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所学内容,预习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二)化学平衡构成条件∶(1)、反应物和生成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保持不变;(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质量、质量分数、浓度、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不为O。(2)等∶V正=V逆。

(3)定: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 不变。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四)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

某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变化(即消耗)的浓度(或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该反应物起始浓度(物质的量)—平衡浓度(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教后感:

第五篇:第9、10课时 台湾 教学设计

第九、十课时

课 题: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台湾自然环境的了解,分析其丰富自然资源的原因。

2、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分析地理事物形成原因的能力,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事件的能力。

3、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读图分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我们更加期盼谁回到祖国的怀抱?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

生:台湾省、台湾岛。

师:展示《台湾省》挂图。对,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台湾,去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

二、讲授新课:

师: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台湾有许多方面与祖国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书:

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活动一: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4页活动2题的资料,归纳总结它们分别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哪些方面有联系?

生: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发表见解。

师: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地缘、血缘、文化渊源等方面都有着不解之缘,两岸人民热盼团圆。

板书:

1、台湾与祖国内地有着密切联系,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动二:请同学们读教材33页“台湾省图”,结合活动内容1题,描述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

生:认真读图,积极讨论,归纳总结,分组发言。

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然后请同学到讲台上,在挂图中指出相关内容。

板书:

2、台湾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东南海上,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海南,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纬度位置:地跨热带和北温带

(2)范围:包括台湾岛、钓鱼岛、澎湖列岛以及附近的许多小岛。(3)地形特点:山地多,平原少。

分布: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山地分布在中、东部。(4)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师:由此可见,台湾不仅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且自然条件优越,在这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又有哪些资源呢? 板书: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活动三:阅读“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和“台湾风光”图,分小组请同学们在“宝岛上去寻宝”,看谁找得多?

生:认真读图,然后把寻到的“宝物”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台湾有哪些资源和物产?再完成教材36页活动内容1题,2题的第一小题。

板书:

1、美丽的宝岛:风景名胜不胜枚举—-旅游资源丰富

2、富饶的宝岛:物产丰富(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矿产丰富)

师:同学们的收获的确不少。想一想为什么宝岛的“宝”数不胜数呢? 生:通过书中的课文内容,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结合活动内容2、3题,讨论分析台湾资源丰富的缘由。

师:综上所述,我们对台湾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所了解,大家觉得台湾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生:美丽富饶。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台湾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海峡两岸都并不遥远。我们不但盼望着三通的实现,更盼望着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团圆。

板书设计:

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1、台湾与祖国大陆有着密切联系,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台湾的自然环境

(1)位置:地跨热带和北温带,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海南,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范围:包括台湾岛、钓鱼岛、澎湖列岛以及附近的许多小岛。(3)地形:山地多,平原少。

(4)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1、美丽的宝岛

2、富饶的宝岛: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矿产丰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色,运用地图说出台湾主要 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绘制台湾产业结构折线图,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台湾经济特点及影响因素,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台湾有哪些优势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生:积极发言。(略)

师:台湾利用其自身的一些优越条件,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它自己的特色。板书: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二、新授内容:

活动一:同学们读“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

生:略

师: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出口商品中农产品所占比例大,农产加工品和工业产品所占比例小;60年代后,农产品出口所占比例急剧下降,而工业产品的出口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到70年代后占主导地位。

板书:

1、台湾的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经济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活动二:请同学们读6.27图和教材38页阅读材料提供的资料,分析归纳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生:讨论、发言。

板书:

2、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多高素质人才、多港口、吸收外资、出口加工。

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要得到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希望在坐的各位同学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出一份力。

活动三:读“台湾岛主要的工业中心”图,结合活动内容1题,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台湾的主要工业中心(2)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 生:看图后举手回答。

师:台湾的主要工业中心有:台北、台中、高雄。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板书:

3、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师:为什么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结合38页活动(3)回答。生:分析回答。

活动四:根据表6.1提供的资料,绘制台湾三类产业变化折线图,并分析说明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绘图

师:台湾利用其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发展出口加工 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比重稳步上升,同时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后练习:

收集资料,组织“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题演讲。

板书设计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1、台湾的经济特色:出口导向型经济

经济模式:“进口—加工—出口” 型

2、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人才、港口、外资、出口加工。

3、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