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行记
每一次外出,都是那么累,但累并快乐着!
202_年3月28日——4月3日,赴杭州、苏州、无锡、南京、上海五个城市游。自古以来,人们赞美杭州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只因为有西湖。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
船荡漾在西湖上,我尽情深呼吸,允吸西湖里全部的清新空气,享受环绕西湖四周全部美景。如果你有时间,傍晚,挽着你亲爱的人儿,静静的行走在西湖边,细细去欣赏湖边的美景,去感受大自然无穷美的磁性,人与美景融合一体,这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得到了充分体现。
晚上,欣赏了杭州千年文化内涵的大型晚会——《宋城千古情》,晚会利用现代高科技三维投影,千年梁、祝故事等表演场面尤其壮观。观看完晚会,如果你有胆量就去挑战鬼城,那惊心动魄场面,整个路程,无比恐怖,叫喊声也许会嘶哑你的嗓子,也许你的衣服会被别人抓烂,也许你会抓破你前面陌生人衣服和手,也许你出了鬼城后放声大哭......哈哈。
30日,浏览《西溪湿地》,感受满眼是清淡雅致的绿和微波荡漾的水,看到《非诚勿扰》拍摄地,也拍摄了很多自己的照片,游中国著名水乡《乌镇一期》,看了茅盾故居、江南百床馆等,体验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
31日,游张继《枫桥夜泊》笔下的枫桥景区,枫桥、铁岭关、大运河、枫桥古镇等,游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游“三国演义”、“水浒传”拍摄地,欣赏浩淼烟波的太湖秀美风光。
1日,浏览风雨六百年,南京历史的见证——总统府,更深入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智慧,浏览办公室等。中午赴大都市上海,晚上自费浏览、欣赏绚丽多彩的上海夜景,乘船欣赏浦东新区、外滩、黄浦江。夜光闪烁,灯光迷人的上海夜景,穿梭在船上人群间,尽情的拍照,放飞你的心情,那种别样的感觉,无与伦比,无与伦比。。
2日,欣赏老上海建筑,感受老上海繁华、人山人海、穿流不息的人流,各种皮肤的人俱全。如果你的包里钱够多的情况下,你可以尽情去疯狂采购你想要的东西。去品尝你未曾吃过的东西,如果你想吃上海小吃,特别是比较热门的独家饺子,那么你必需有耐心还有时间等2到3个小时才可以吃上12块元的饺子。
第二篇:春行记
春 行 记—归 去 来 兮
很久以前我和祖先们有个约定,我负责光宗耀祖,他们佑我升官发财,尽管现在的我仍就是无官无财的。快要清明了,还是要回去祭拜祖先,和他们讲讲临近的事儿,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决定回去一趟,五点多钟到的家,虽然是坐了四个小时的车可我没有感觉一点的累,大概是回家的缘故吧,回家总是会让人觉得欣喜的,这样疲惫自然就会悄悄的走了!
小作休整,第二天和叔叔姑妈相约回去老家祭祖,我们地方叫做“上坟”,最备好一些必需的物品后,我们就驱车出发了,一路上聊一些家庭的琐事儿,不知不觉就到了老家,我们在庄头停下,下车步行,这个庄落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她装载了我全部的童年和童趣,比如必经的那座小石桥吧,它的北边原来是一家鱼塘,南边呢则是一条鲜有船只经过的河流,记得小的时候,每次钓鱼都会选择这个地方,自带一个水桶,一个简易鱼竿,静静地坐在石桥上,没人的时候把鱼钩放北面,有人来了就马上换作南边,还一边故作镇定,装老实。这样每次都是收获不菲的,不过好像最后爷爷还是去帮我自首了,鱼塘的主人不仅没有责怪我,反倒夸起了我的聪明来,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养成我以后每次做坏事都心存侥幸的原因吧,再看看庄子里那一棵课的桑树,已不大
记得哪几棵树是小时候爬过的,哪一棵树上的桑果子最甜了,只知道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难得回来必定是要看看他们的。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处田埂,以前庄子里的人夏日里头常常来这里,躲在树荫下唠嗑乘凉,用两张长板凳,上面放一块废弃不用的木头门板,闲暇的奶奶们便坐在上面张家长李家短的不亦乐乎起来,孙儿们在下面自然也没有一刻消停过,游戏着,追逐着,欢笑着!闲聊声,欢笑声,鸟鸣声相互应和着萦绕在树旁,夹杂着树叶和风儿沙沙的缠绵声,回荡在边上的小溪里,流向庄落记忆的最深处,这也许就叫做和谐!
过了最后一道桥便是庄里的墓地了,所以暗地里我把它称作奈何桥,桥的两边没有什么护栏,大概是农家的孩子都不怕水的缘故,可到我就是个例外了,总是不敢与水过多的亲近,大人们常常戏言:“这孩子命值钱,……”云云,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仍旧是一只农家出来的旱鸭子,着实还是有些遗憾的。
我们相续祭拜了曾祖母和我的祖母,说起曾祖母来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只知道她吃斋信佛念经,我很小的时候对我也是疼爱得很的,其余的就无从想起了。我的祖母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个伟大的形象,她永远那样的睿智,朴素和勤劳,听说爸爸,叔叔和姑妈都是她一个人教育抚养长大的,那么对于我的爷爷的作用呢?我就不愿讲起了。到我的时候奶奶依然忙前顾后,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不小心被开水烫伤,听说很严重,奶奶白天里一刻不离的陪着我,照顾我,晚上还要步行回这里来(这个庄落)忙她的农活,早上五点多就赶来镇上,本来总是念叨着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奶奶,可病魔仍旧无情的把她夺走了,最后火化前我呆呆的站在她身边,我傻了,不敢出声,也不敢哭,因为我知道奶奶希望我高高兴兴的,但我还是哭了,所以我一直痛恨癌症。因为如果是其他的不管什么病我们都会想办法把她夺回来。今天我是微笑着来的,因为您的孙子已经学会了坚强,一定会做个让您放心,让您骄傲的好孩子!
一切都做好了又该离开的时候了。临走前我们特意从老家门前经过,其实也没有事先商量,大概是一种思维惯性吧,还是对这里固有的埋藏在心底里的那一股深沉的爱?老家的房子是八间上下的楼房,不要说以前就是现在在庄子里也是很了不起的了;可已经六七年没有了人烟,房子因为没人打理也显得有些破败,多想什么时候一大家子再来这里聚聚,好像最近又没有这样的合适日期,我们都没有打破沉默,悄悄的经过,悄悄的离开!
要是我一个人来,我一定给这片故土行个大礼,来个五体投地,可我要是那样子做了庄落里的人大概也不会全然
明白,还以为出去几年,这家的孩子脑子坏了出毛病了呢,我只好久久地站着再看一看我的庄落,我悄悄的告诉她:没有一片土地能像你一样让我这般留恋和感动,没有一条河流能像你一样让我如此激动和起伏,等我老了我一定魂归故里,我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你说,到时候一样一样地从头讲起,我终究还是要回到你的怀里来找寻我最美丽的记忆!
第三篇:独山子记行之一
独山子记行之一——新时期的乡党委书记
第二次来到联系的乡镇,仅四个月的时间,不见了黄土弥漫,沙尘飞扬,乡民们都在为自己的家园忙碌着,村里能看到很多可爱的孩子们,东乡族的闭斋节刚刚过去,村子里似乎还弥漫着节日的余味,改良过的盐碱地套种的田菜和枸杞第一次结果,乡政府、村委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很具规模,在现代多媒体设施完善的会务大厅授课,你感觉不到城乡的差异。
第一次和乡干部近距离接触,刷新了我的许多概念。移民乡政府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各半,队伍十分年轻,大部分干部都是科班出身,队伍年轻,精明强干。看着台下的学员,与来前的想像差距甚远。上任刚刚一年的书记,三十多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豪情和干劲。乡政府院里的三块石头,分别提名“绽放”“润泽”寄寓着他对这个移民乡的很多期冀。他教师出身,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富于诗情,极具激情,讲话有文采,做事讲情怀。立志于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高效型的优秀乡镇干部队伍,打造一个理想中的移民新家园。别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刚移民过来的一户农民冬天怕羊被冻死,和羊一起住在毡房里,中煤毒死了,人安然无恙,农民伤心欲绝,那个场景对书记震撼很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了他的口头禅,爱他的职工,爱他的乡民,尽其所能,全力以赴。他有机会就请专家、学者来乡上讲课,十分重视干部的观念更新,主流价值观的培养。他的班子成员都十分年轻,也有他的影子和风范。这是中国最基层的国家公务员,是中国最基层的官员,颠覆了我多年前的影响,使我对今天西部的农村有了新的认识。“这段经历一定会在你的人生记忆中留存”“抛开熟悉的一切在这里静下心来思考”这样诗意的话从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口中说出,很出乎我的意料。
第四篇:银川行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银川行记
作者:曹达湘
来源:《闽南风》202_年第07期
书博会
广电总局的集训一结束,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奔赴银川参加第2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但由于时间关系,还是未能赶上开幕式等主题活动。
一下飞机就呼吸到浓郁的书博会气息,道路两旁书博会宣传品迎风招展,声势夺人,让我感受到塞上人民的豪迈热情;来到银川国际会议中心,会展外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可以看出人气相当旺盛;进入中心,宾客云集,展位鳞次栉比,目不暇接。此次书博会展位有2130个,展出的各类出版物有30多万种,其中新书和重点图书占60%以上。为了吸引眼球,每个展团对展位的布置,都是匠心独运各具特色。最显眼的是主办方用书本拼成一个一百平米见方大小的彩色繁体“华”字,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这次书博会有36个代表团、6000多人到访,以“书博塞上,智惠天下”为主题,举办了向农家书屋和图书馆捐赠图书仪式等八大主题活动,其中四个“首次”凸显了她的靓点,即首次设立阅读大使、首次制作书博会主题歌曲、首次在大城市机场播放书博会公益宣传片、首次举办“新闻出版·改革·创新”有奖征文活动。
我在书廊中徜徉,在书海中游历,感受到这是知识的海洋,这是智慧的汇聚,这是文明的展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动力,全国书博会为全国知识界文化界和发行单位提供一个交流、合作、发展的新机遇的同时,已由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业务研讨、倡导阅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品牌文化盛会。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位于宁夏的西北部,距银川市城区50公里,南北走向,全长250多公里,纵深15—30公里。自古以来就有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游牧、繁衍生息,岩画就是他们留下的历史画卷。
贺兰山岩画最具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它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从岩画博物馆乘电瓶车到达贺兰口,只见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
从贺兰口西侧进入沟谷,岩画就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有人面像岩画,动物岩画,符号岩画,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其中一幅人面像岩画被称为“太阳神”,这幅是贺兰口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
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发散形线条,面部呈圆形,双眼重环,睫毛细长,光芒四射,神采奕奕,他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
在春秋战国以至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上天的恩赐;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则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划成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从沟谷东侧顺原路出来,我想起华安仙字潭崖画,也是凿刻或磨制而成的,与南方有的地方岩画用颜料画上崖壁而不同,但这些图画、磨刻线条都一致揭示了我们祖先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都是对神秘大自然的膜拜,是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更是一种思想的结晶,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其实是一个王朝陵墓群,其中有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陵区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背靠贺兰山,前有黄河穿流而过,中有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间。
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西夏王陵远看一堆土,近看土一堆。车上下来,站在三号泰陵阙台前,背后,贺兰山横亘而立,前方,银川市高楼林立,视野宽阔气势恢宏。
西夏王陵陵墓规制相同,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四角有角楼;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塔式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1227年,蒙古灭西夏,战火殃及陵区,地面建筑全部被毁,陵墓大部被破坏,所见只是痕迹。
西夏王陵三号陵园是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称“昊王坟”。据史书记载: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24岁被立为太子,29岁父死袭位,改唐、宋朝皇帝所赐“李”、“赵”姓,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序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
司,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西夏文字。35岁称帝,国号大夏(西夏文大白高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市)。三次大举攻宋,皆获大胜。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王。1048 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享年46岁,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元昊其人,既懂佛学,又具文才,精通汉、藏语言文字;既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典,又善于思索,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既善于谋略,又熟读兵书,对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等兵书,手不释卷,专心研读,这些造就了元昊成为文有韬略、武有谋勇的英才。他短暂的一生中,在位17年,文治武略卓有功效。但元昊本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最终还是定位为暴君,在位其间,他弑母、杀妻、食子、诛大族重臣,古人云,“虎毒不食子”,元昊是既食子又食母,狠毒已至化境,从而导致众叛亲离。由于霸占儿媳为妻,结果自己死在儿子的手上,而其子死在重臣的手里,朝政也落入外戚重臣的手中。从此,西夏王朝陷入内部混乱争夺之中,历九世而灭亡。
来到泰陵陵园门口,回过头来仰望,在夕阳残照下,孤零零的昊王墓是那样孤独。秦始皇、昊王都是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历二世而亡,昊王创造十二卷单字党项文,西夏历九世而灭,这其中有无潜规律,是文化的力量,抑或是天意。
第五篇:驴行记(定稿)
“驴”行记
为了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户外锻炼身体,陶冶自己的情操,爸爸加入了泰山的驴友团。这不,放寒假了,爸爸决定带我和妈妈跟着驴友去活动。几天前,爸爸就在驴友公告栏里挑选了一条适合我们的线路。星期五晚上,我们一家三口齐上阵,忙得不亦乐乎:有准备饭菜的,有准备水果的,有准备户外用具的。不一会儿,我们就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一早,我们吃完早饭就出发了。8点准时来到集合地点----天外村,只见这里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个驴友了。他们中最老的已经六十多岁了。看到我这个小驴友,他们热情地上前和我打招呼。出发的时间到了,领队一声吆喝,我们便开始了这一天的驴行。
我们顺着环山路走了大约五百米,在一个路口处,我们离开环山路,进入到无路可循的密林。这片林中树木密密麻麻,树下都是落叶,堆了厚厚的一层,人踩在上面很柔软,但是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只好一边找路,一边向上爬。山路特别陡,脚下一松劲,人就不由自主地向下滑。刚走了四五十米,我已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我抬头一看,前面山路越来越陡,只看见一棵棵的树木和其他驴友向上攀爬的背影,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妈妈在后面鼓励我,其他的驴友也边和我交谈,边给我加油。我鼓足了劲,继续往前走。“后面的驴友,小心点,不要掉队!”这是领队发话了。听了他的话,我们都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走着走着,我们面前出现了几块大石头,每块石头都光秃秃的,大约有两三米高,我们没有路了。这时,前面驴友手脚并用,在后面驴友的帮助下艰难地爬了上去。紧接着,后面的驴友也一个个爬了上去。我也用脚使劲踩住岩石上凹进去的地方,手扒住岩石上面,前面驴友拉,后面驴友推,我一使劲,终于爬了上去。这时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但是我心里却很高兴。我站在石头上向下方看去,房子和人都变成了玩具小人和玩具小房子,环山路像是围在山间的一条白带,好玩极了!我们在岩石山稍作休息,合影留念后继续往上爬。
该登小尖子山了,驴友们个个鼓足了劲。我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看到六十多岁的老爷爷依然坚持着,想到爬上山顶后会看到更美的景色,我便又鼓足了劲,紧跟着驴友往前走。我们就像古时候的开路先锋一样,拨开带刺的树枝,踩倒高高的野草,你拉我一把,我推你一下,互相合作向上爬。我这头小驴也夹在驴群队伍中,一步一步地向上爬。遇到难走的地方,有的驴友拉,有的驴友推,甚至有的驴友让我踩着他的腿往上攀。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小尖子山。
驴友们精心准备的午餐集中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中间,我们在山上开心的聚餐,说笑。一阵阵凉风吹到我身上,看着山上的美景,我舒畅极了!用完午餐后,驴友队伍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下山了。
愉快的驴行结束了,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驴友们那种乐观向上,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忘不了山上的美景,忘不了这些驴友,我更为能成为一头小驴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