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修辞手法_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
•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对偶 对比(修辞,表现手法)双关 顶真 通感
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1、对比。包括烘托(红花衬绿叶,烘云托月,众星捧月)、反衬(以反衬正,以有衬无,以动衬静,以虚衬实。正反对比。抑扬褒贬对比)。
作用:都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鲜明。
2、托物言志、借物喻义、象征
作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中心。
3、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一般来说,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同时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⑴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⑵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反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比拟(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第二篇: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0 | 评论
第三篇: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0 | 评论
第四篇: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第五篇: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
常用说明方法
一.常用说明方法:(共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比喻),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6)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来展示事物的特点。(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练习:判断说明方法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有一种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4.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5.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7.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8.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9.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10.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1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13.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17.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
20.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 排比 夸张 拟人 设问 反问 对偶 引用(用典)反语 反复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2、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5、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
6、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7、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8.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9.引用(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二:练习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跑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三,判断修辞手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1、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2、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3、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
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3.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一。论证方法的种类;
1、举例论证:用事实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1、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怀疑与学问》
2、道理论证:使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3、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作者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赋予给了莲(也就是让莲来表现自己的优秀品质),这就是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反之”,“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怀疑与学问》
5、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9、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