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初中数学证明(二)

初中数学证明(二)



第一篇:初中数学证明(二)

《证明(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如图,在△ABC中,C90,EF//AB,150,则B的度数为()A.50B.60C.30D.402、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

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7,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成两部分的差为3,则腰长是()

A、4B、10C、4或10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

A.CBCDB.∠BAC∠DAC

C.∠BCA∠DCAD.∠B∠D90。。。

5、如图所示,A、B、C分别表示三个村庄,AB=1000米,BC=600米,AC=800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拟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要求这三个村庄到活动中心的距离相等,则活动中心P 的位置应在()

A.AB中点B.BC中点

C.AC中点D.∠C的平分线与AB的交点

6、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是()

7.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有两个内角分别为70°和40°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有两边长分别为3,4且三边长均为整数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C.任意两个内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D.有两个外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8、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

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PAPBB.PO平分APB

O

C.OAOBD.AB垂直平分OPB9、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的度数是()

A.30°B.60°;C.30°或150°D.不能确定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命题都有逆命题B.定理都有逆定理

C.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D.定理的逆定理一定是正确的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

11、如图,在Rt△ABC中,∠B=90°,∠A=40°,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交于D点,则∠BCD的度数为.12、如图,在Δ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BD=10厘米,BC=8厘米,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__________厘米。

3,用经过A,B,C三点的平面截这个正方体,所得截面的周长是cm.

14、我们来探究 “雪花曲线”的有关问题:图7(1)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将此正三角形的每条边三等分,而以居中的那一条线段为底边再作正三角形,然后以其两腰代替底边,得到第二个图形如图7(2);再将图7(2)的每条边三等分,并重复上述的作法,得到第三个图形如图7(3),如此继续下去,得到的第五个图形的周长应等于.

B C

D15、如图,△ABC的周长为32,且ABAC,ADBC于D,△ACD的周长为24,那么AD的长为.

16、如图5,△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等于.

17、如图,点F、C在线段BE上,且∠1=∠2,BC=EF,若要使△ABC≌△DEF,则还须补充一个条件

.18、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5和7,则最短边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19、命题“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四边都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钝角至多有一个”首先假设

三、解答题:(21题4分,其余每小题8分)

21、如图,三条公路两两相交,有关部门要在此“三角形”区域内修建一个转运站,使转运站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如何确定转运站位置。(要求: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已知、求作和作法)

C

22.如图9是一副三角板拼成的四边形,含45°角那一块的斜边恰好等于另一块60°角的对边,试比较这两块三角板面积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3.如图1

2,ABCD是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叠它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上的F点处,已知AB=8cm,BC=10cm,那么EC等于多少?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24、已知:如图,∠A=∠D=90°,AC=BD.求证:OB=OC25、已知:如图,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26、已知D是Rt△ABC斜边AC的中点,DE⊥AC交BC于E,且∠EAB∶∠BAC=2∶5,求∠ACB的度数.27、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AC边上取中点D,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 CE = CD.求证:BD = DE.

28、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BC、AC上的点,且AE=CD,连结AD、BE交于点P,作BQ⊥AD,垂足为Q.求

证:BP=2PQ.

第二篇:初中数学证明二相关练习

直角三角形

【要点整理】

1.____叫做直角三角形.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___,较长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____,斜边称为____________。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___________.②勾股定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角:_____________.②勾股逆定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有.5.直角三角形的重要结论: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范例】

例1:

①以6,8为两边的三角形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

②以6,8为两边的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③以6,8为两边的锐角三角形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

④以6,8为两边的钝角三角形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例2:△ABC中,AB=AC,∠BAC=,D是BC上任一点,求证:

例3: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C如

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取BD的中点

M,连结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例4:清朝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帝王。近日,西安发现了他的数学专著,其中有一文《积求勾股法》,它对“三边长为3、4、5的整数倍的直角三角形,已知面积求边长”这一问题提出了解法:“若所设者为积数(面积),以积率六除之,平方开之得数,再以勾股弦各率乘之,即得勾股弦之数。”用现在的数学语言表述是: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的整数倍,设其面积为S,则第一步:二步:k;第三步:分别用3、4、5乘以k,得三边长。”

(1)当面积S等于150时,请用康熙的“积求勾股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2)你能证明“积求勾股法”的正确性吗?请写出证明过程。

Sm;第6

例5:台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在台风中心周围数十千米的范围内会受其影响,根据气象预报,某市正南方220km的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km,风力就会减弱1级,该台风中心以15km/h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向C地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4级,则称受到台风影响.(1)该城市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C

(2)若城市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受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A(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有几级?第三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要点整理】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_______________距离相等.

4.三角形的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相等。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逆定理的内容是【经典范例】

例1:如图,A、B、C三点表示三个工厂,要建一个供水站,使它到这三个工厂的距离相等,求作供水站的位置P.例2:如图,△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点O,交AB于点E.求证:点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例3:如图,一机器人在点A处发现一个小球自点B处沿x轴向原点O方向匀速滚来,机器人立即从A处匀速直线前进,去截小球。(1)若小球滚动速度与机器人街速度相等,试在图中标出机器人最快能截小球的位置C(尺规作图,不写分析、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若点A的坐标为(2,),点B的坐标为(10,0),小球滚动速度为机器人行走的2倍,问机器人最快可在何处截住小球?求出该点的坐标。

直角三角形

1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 BC=8cm,现将直角 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 等于()

A.2cmB.3cmC.4cmD.5cm

2.若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斜边c上的高的长是h,给出下列结论: ① 以a2,b2,c2 的长为边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② 以a,b,c的长为边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③ 以a + b,c + h,h 的长为边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1,的长为边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cab

为.

④ 以

3.如图是阳光广告公司为某种商品设计的商标图案,图中阴影部分为 红色.若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都1,则红色的面积是; 4.观察下列表格:

请你结合该表格及相关知识,则、的值为.

5.在等腰Rt△ABC中,∠BAC=90°,P是△ABC

内一点,PA=1,PB=3,PC=7,求∠CPA的大小。

6.如图,地上放着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cm、40cm、30cm的箱子,位于角A处的一只蚂蚁发现了位于角B处的一只苍蝇,问蚂蚁沿着箱面怎样爬才能使它到B处的路程最短,最短路程是多少.30 A

cmcm

7.如图,客轮沿折线A—B—C从A出发到B再到C匀速航行,货轮从AC的中点D出发沿某一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将一批物品送达客轮.两船速度相同,客轮航行150海里后,货轮再启航,要求同时到达折线A一B一C上的某点E处,已知AB=BC=200海里,∠ABC=90°.

A

(1)选择:两船相遇之处E点

A.在线段AB上

B.在线段BC上

C.即可以在线段AB上,也可以在线段BC上(2)求货轮从启航到两船相遇共航行了多少海里?

C

8.已知: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设△ABC的面积为S,周长为l.(1)填表:

(2)如果a+b一c=m,观察上表猜想

s

用含有m的代数式表示)l

(3)证明(2)中的结论.

9.一辆卡车装满货物后,能否通过如图所示的工厂厂门(上方为半圆),已知卡车高为3.0m,宽为1.6m,说明你的理由.

线段垂直平分线

1.到平面上三点 A,B,C距离相等的点()A.只有一个B.有二个 C.三个或三个以上D.一个或没有

2.如图1所示,已知在△ABC中,AD垂直平分BC,AC=EC,点B,D,C,E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DB与DE之间的关系是()A.AB+DB>DEB.AB+DB<DE C.AB+DB=DED.非上述答案

3.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60°,AB,AC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 ∠BOC=.

4.如图2,△ABC中,∠BAC=106°,EF,MN分别是AB,AC的垂

直平分线,E,M在BC上,则∠EAM=.

B图

35.如图3,ABC50,AD垂直平分线段BC于点D,ABC的平分线BE交AD于点

E,连结EC,则AEC的度数是

6.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是40°,则底角∠B的大小是.8.如图5,△ABC中,BA=BC,∠B=12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求证:AD=

DC.

210.已知:△ABC中,D是BC的中点, E、F分别在AB、AC上,且ED⊥

>EF.11.已知:△ABC中,AB=AC,∠A=90°,D、E、F分别在AB、AC、BC上, 且AD=AE,CD为EF的中垂线,求证:BF=2AD

第三篇:初中数学 证明二习题

【要点整理】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可以唯一作出三角形.3.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定理有: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E【经典范例】

例1:如图,方格纸中△DEF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请你在图中再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ABC,且使△ABC≌△DEF.例2:如图,AB=DC,要使△ABC≌△DCB___________(只填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条件).例3:如图,池塘的两端有A、B两棵树,小明想测量两棵树间的距

B

离,但不能直接测量,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例4:有一种塑料玩具形状如图所示,小红说:“只要给我一个量角器,我就可以

验证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小明说:“我可以仅用一把尺子验证这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你知道小红与小明是怎样做的吗?如果知道,请说明验证过程.例5: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池塘两侧,池塘左边有一水房D,在D、B中点C处有一棵百年古树,小明从A点出发,沿AC一直向前走到点E(A、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CE=CA,然后测量出点E到水房D的距离,则DE的长度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1)你能说出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2)如果小明恰好未带测量工具,但他知道水房和古树到A点的距离分

别为140 m和100 m,他能不能确定AB的长度范围?

(3)在(2)题的解题过程中,你找到“已知三角形一边和另一边上的中线,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的方法了吗?如果找到了,请解决下列问题:

在△ABC中,AC=5,中线AD=7,画图并确定AB边的长度范围.【能力提高】 C

1.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

2.如图,△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F,若BF=AC,那么∠BAD的大小是

3.如图在ΔABC中,∠BAC,∠ABC的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对边CB、AC的延长线于D,E且AD=AB=BE,则求∠BAC的度数为。

(2题图)(3题图)

4.三角形相等的条件中,能否用中线、角平分线、高替换第三个条件呢?例如: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吗?两角及第三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吗?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呢?

5.△ABC中,AD⊥BC于D,AB+ BD=DC.求证:∠B =2∠C.

6.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AB的中点,E是AB延长线上一点,MN⊥DM且交

∠CBE的平分线于N。(1)请你说明MD=MN的理由。(2)若将上述条件中的“M是AB的中点”改为“M是AB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则结论“MD=MN”还成立吗?不论成立与否,请说明你的理由。

A M B E M B E图图

28.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E,过点B作BF∥AC交D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求证:AD⊥CF;

(2)连接AF,试判断△A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9.正三角形ABD和正三角形CBD的边长均为a,现把它们拼合,E是AD上异于A、D两点的一动点,F是CD上一动点,满足AE+CF=a,随着点E、F的移动,△BEF的形状改变吗?试说明理由.

第四篇:初中数学三角形证明(范文)

1.如图△ABC,∠AFD=

158°,求∠EDF的度数。

2.如图,∠C

=48°,∠E=25°,∠BDF=140°,求∠A与∠EFD的度数。

3.如图,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

4.如图,在△ABC中,已知AD是△

ABC角平分线,DE是△ADC的高线,∠B=60,∠C=45,求∠ADB和∠ADE的度数.

5.如图△ABC的周长为18

cm,BE、CF

分别为AC、AB边上的中线,BE、CF相交于点O,AO的延长线交BC于D,且AF=3 cm,AE=2 cm,求BD的长.解题思路:

(1)求角度问题要考虑: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两内角之和等于第三角的外角

(2)先列等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去掉无关信息,最后采用“消元法”的思路转换解决,求出未知

(3)对于某些题要结合外围图形和条件,比如四边形、三角形全等、直线关系(平行、相交)来解答。

00第八讲三角形证明

(一)6.已知:AB=4,AC=2,D是BC中点,AD是整数,求ADEC DAB7.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F 求证:∠1=∠2E A8.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AB A9.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EAE=AD+BEBDC10如图所示,已知∠1=∠2,EF⊥AD于P,交BC延长线于M,求证:2∠M=(∠ACB-∠B)解题思路:(1)三角形的证明一般思路是证全等和相似(八年级)(2)分析题目先看求什么?然后考虑求未知必须先求什么?需证明那些量相等,或哪个三角形相等然后找出已知条件所能得出的结论,然后看它们能不能证出所要的关系(3)如果不能证出数量关系要考虑添加辅助线来“凑出”条件,然后在证明

11.如图,A,F,E,B四点共线,ACCE,BDDF,AEBF,A

17.如图,△ABC中,AD是∠CAB的平分线,且AB=AC+CD,求ACBD。求证:ACFBDE。较难

12.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13.已知如图,∠BAC=90°,AB=AC,BD⊥DE,CE⊥DE,求证:DE=BD+CE.1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求证:ADC≌CEB

15.如图,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和∠DBA,CD过点E,则AB与AC+B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16.已知∠ABC=3∠C,∠1=∠2,BE⊥AE,求证:AC-AB=2BE

证:∠C=2∠BCD

BF

18.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

A

E

分线,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 D

BA的延长线于F.BC

求证:BD=2CE.Q

A

E

19.已知BE,CF是△ABC的高,且BP=AC,CQ=AB,试确定 P

AP与AQ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B

C

20.△ABC中,∠A=90°,AB=AC,D为BC中点,E、F分别在 AC、AB上,且DE⊥DF,试判断DE、D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 理由.

(附加题)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于E,BF⊥AC于F,若AB=

CD,AF=CE,BD交AC于点 M.

(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 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第五篇:[初中数学 证明试题

九年级(上)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证明(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

2、如图,由∠1=∠2,BC=DC,AC=EC,得△ABC≌△EDC的根据是()

A、SASB、ASAC、AASD、SSS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7,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成两部分的差为3,则腰长是()

A、4B、10C、4或10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如图,EA⊥AB,BC⊥AB,EA=AB=2BC,D为AB中点,有以下结论:

(1)DE=AC;(2)DE⊥AC;(3)∠CAB=30°;(4)∠EAF=∠ADE。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1),(3)B、(2),(3)C、(3),(4)D、(1),(2),(4)

5、如图,△ABC中,∠ACB=90°,BA的垂直平分线交CB边于D,若AB=10,AC=5,则图中等于60°的角的个数为()

A、2B、3C、4D、5(第2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6、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是()

7、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

A、4cmB、6cmC、8 cmD、10cm8、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A、30°B、36°C、45°D、70°

9、如图,已知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AB=AB′,那么该条件可以是()

A、BB′⊥ACB、BC=B′CC、∠ACB=∠ACB′D、∠ABC=∠AB′C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第10题图)

10、如图,△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F,若BF=AC,则

九年级(上)数学单元测试卷[1]第 1 页(共四页)

ABC的大小是()

A、40°B、45°C、50°D、6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80°,那么顶角是度.12、如图,点F、C在线段BE上,且∠1=∠2,BC=EF,若要使△ABC≌△DEF,则还须补充一个条件.(第12题图)(第13题图)(第15题图)

13、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B=20°,则∠C=°.14、在△ABC中,AB=5cm,BC=6cm,BC边上的中线AD=4cm,则∠ADC的度数是.15、如图,在Rt△ABC中,∠B=90°,∠A=40°,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交于D点,则∠BCD的度数为.16、如图,△ABC中,∠C=Rt∠,AD平分∠BAC交BC于点D,BD∶DC=2∶1,BC=7.8cm,则D到AB的距离为cm.17、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D⊥BC,PE⊥AB,PF⊥AC,则△DEF是三角形.18、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注: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都填上.)

(第16题图)(第17题图)(第18题图)

三、(每小题6分,共12分)

19、如图,在四个正方形拼接成的图形中,以A1、A2、A3、…、A10这十个点中任意三点为顶点,共能组成多少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你愿意把得到上述结论的探究方法与他人交流吗?若愿意,请简要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20、已知:菱形ABCD中(如图),∠A=72°,请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将菱形ABCD分割成四个三角形,使得每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画图工具不限,要求画出分割线段;标出能够说明分法所得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没有标出能够说明分法所得三角形内角度数不给分;不要求写出画法,不要求证明.)

注:两种分法只要有一条分割线段位置不同,就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分法.

分法一:分法二:分法三:

四、(每小题6分,共18分)

21、已知:如图,∠A=∠D=90°,AC=BD.求证:OB=OC22、已知:如图,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23、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点E为梯形外一点,且AE=DE.求证:BE=CE.

五、(每小题8分,共16分)

24、阅读下题及其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证明:在△AEB和△AEC中,EBECABEACE

AEAE

∴△AEB≌△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25、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F。

(1)求证:AN=BM;

(2)求证: △CEF为等边三角形;

(3)将△ACM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0,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6183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