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美丽心灵》观后感(共5则)

《美丽心灵》观后感(共5则)



第一篇:《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观后感

很早就看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用自己的精神战胜精神分裂症的人。

1947年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在学校,优雅的社会交际他根本不屑一顾,上课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整天沉迷着的只是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竞争十分激烈,纳什的一些同学也十分乐于看到纳什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十分容忍他,有意无意地怂恿他当个伟人。一个晚上他与一些同学在当地洒吧娱乐,当时他们对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后来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工作,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科学曾为美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冷战盛行,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神秘兮兮的威廉-帕彻招募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不久,纳什和艾丽西亚结婚了,但是他不能告诉她他正在为帕彻所从事的危险项目。这项工作稍有不慎泄了密,后果将不堪设想。纳什一直是悄悄地在干,他被这项工作深深地迷住了,并最终迷失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经诊断,他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原来查尔斯和查尔斯的侄女和威廉帕彻都是纳什的幻觉。

纳什的遭遇让艾丽西亚惊恐,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随着每一天都似乎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恐怖,这对令人羡慕的伴侣已失去了当初让人羡慕的份儿。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在她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这也是支撑她对他承诺的源泉所在。受到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最终他成功的战胜了病魔,他用超凡的意志力战胜疾病,而他也成为了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且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我一直相信数学,不管是分式方程还是逻辑学,都引导我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终会找到逻辑的由来。”他说:“我一生都试图用逻辑证明一切,但有一种是逻辑无法证明的,那就是爱。”影片中他与妻子不渝的爱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他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一次深切的情感经历。

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2班111431098陈自卫

第二篇:《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观后感

在《美丽心灵》这部影片中,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这是一个由真实的故事拍成的电影。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叫做纳什。纳什的行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极其古怪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语。纳什是一位非常天才的数学家,在天才如云的普林斯顿大学里面,特别在数学系里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他喜欢解决一些折磨人的数学问题。正因为他在数学方面有着独特和过人的理解,为他在数学方面的陈旧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天才式人物理应在世界论坛中一直闪闪发光,他所走的路应该是阳光大道而不是独木桥啊!可是,正因为他的独来独往,古怪,喜欢沉醉在自己的隐秘的世界里,有种与世隔绝,不理世事的性格,才造就了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到了精神分裂症,要不然凭他的博弈论早就站在了诺贝尔讲台上了。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她的妻子知道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依旧对他不离不弃,生活由原来的美满幸福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但是她从来都没有说过要放弃,更加没有离开他,面对纳什那种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的模样,是失望更是一种痛心。或许我们没有权利去埋怨上帝为什么造就一个天才出来,却无情地让他受到精神病的折磨,把这个人的一生都毁在心灵上,可知,一个人的性格,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仅仅是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更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家庭,让你身边的人为你担忧,为你难过。

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呢?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的帮助下,毫无畏惧,顽强抗争。很多人都知道,在现实中你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自己。(读后感 www.feisuxs)如果你自己把你自己给锁了,只有你自己才给你钥匙。正好像中国古代的清朝时期,在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坚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是敌人的强大的外部设备可怕,还是自己国内人心涣乱可怕呢?无疑,一个不团结的国家最容易受人欺负。当年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竟然会被一个小日本欺负,东北广大地区被日本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死伤无数,正因为当时国内在搞内战啊,使敌人有机可乘。逃避现实,只会显示出你的懦弱和无能,只有勇敢地面对,你的毅力是可以提升的。可见,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正面客观地对待现实的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内部团结一致,与时俱进。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

第三篇:《美丽心灵》观后感修改版

在整个影片中,纳什出现的几个幻觉形象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纳什为了缓解内在对失败的焦虑创造出的第一个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尔斯。查尔斯与纳什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纳什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查尔斯也无疑就是纳什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纳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纳什被捉弄时查尔斯骂人,纳什低落放弃时查尔斯不羁,纳什论文通过时查尔斯在门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影片中纳什还出现了国防部官员帕彻的幻觉,这是由纳什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不能不说,纳什的这部分构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扯不开关系。普林斯顿大学里教授的关于苏联威胁论的讲解,两次出入五角大楼破译国家安全部拦截的苏联密码,英雄主义和精神分裂的双重作用构建出帕彻的原型。对于一个密码破译专家来说,发现并解决迷惑事件是他的职业病,纳什破译了密码,但却并未弄清这些不连贯词语代表的含义,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可以说,帕彻的出现,也是纳什本我的一种体现,是纳什英雄主义的原型。

至于那个小女孩玛休,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伟人们有越高的建树,就会越显得孤独无助。

于是,在这三个有纳什的真实自我构建出来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纠缠中,纳什丧失了社会中的自我。理性和现实原则与精神分裂的纳什已相去甚远。这三个本我人物的鞭策,纳什近乎疯狂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纳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这三个虚构人物的自我成就,但这种自我成就的背后,更加加深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曾经一度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自己都分不清楚在这部影片中,哪些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要怎样去区分接受自己眼睛看见的事物。

关于纳什幻想的那三个人,其实三个人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肯定和赞扬纳什。

室友查尔斯跟他的性格完全相反,但却十分了解纳什,总是在他焦虑和绝望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告诉他这一切不是他的错,而是其他人的错。查尔斯陪伴纳什生活,成为了纳什的精神伴侣和宣泄的对象,这种幻觉一方面预示着精神疾病的爆发,另一方面也是纳什无意识的精神治疗。

帕彻是一个专横、野蛮的国防部官员,他出现于纳什在五角大楼破译苏联密码后,纳什对密码背后秘密的好奇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帕彻是纳什英雄主义的原型。

小女孩玛西是纳什自我的真实体现,代表了孤独,纯真,脆弱,无助。很多时候纳什表现出的是一个孩子般的需要人疼爱。

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便是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是她告诉纳什什么是真实的:你,我和心,这些可触碰到的爱。

纳什和他的妻子,都是善良的,有着美丽的心灵,或者过程曲折,但最终,他们的超我发挥了作用,获得了一生的成就,无怨无悔。

(二)三种非理性情感

对失败的恐惧:他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电影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斯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斯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缺陷。纳斯紧张地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也打翻了。后来,他与幻想中的室友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耿耿于怀:我输给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本来掌握了主动权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纳斯在惧怕失败时的焦虑表现,在他没有写出得到认可的论文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头撞向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窗上,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纳斯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着。

孤立的无奈:纳斯虽然有超人的智力,却是个孤独的才子。在刚进校园的时候,他独自走上楼梯,身后托着长长的影子,那是一个孤独的身影。电影中他有几次谈到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他第一次与幻想中的查尔斯聊天的时候就说道:我不太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太喜欢我。他的导师海林格跟他说:你的与世隔绝可能很大程度影响了你在学术上的发展。人于人之间的交往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觉。纳斯却说:我不交朋友,因为我是只蠢驴。他第一次和幻想中的帕切尔对话时也说道:我喜欢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喜欢我。事实上,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普林斯顿的环境对纳斯还是相当宽容的。纳斯认为人们不喜欢他只是他内心中不喜欢别人的一种投射。他的与世隔绝孤立了他与别人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当环境中产生压力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与环境的敌视状态,从而加重他的焦虑感。但是,他同时需要得到认可,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尊敬时,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

爱情的迷惘:可以说,纳斯是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他不仅不屑于同学间的交往,而且,起初他对男女间的感情也毫无兴趣。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学校的酒吧里,同学们怂恿纳斯去追一个女孩子。他来到女孩子的身边,冷静地看着她说:我不知道如果我想和你上床应该说些什么,但是你能不能就当我已经说了那些话?我的意思是说不如我们省掉那些开场白,直奔主题吧。纳斯不相信成人间的浪漫,他于是对那个女孩做了个恶作剧。在这里,纳斯看到的只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结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完全客观而毫无感情的过程。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情感是受到理性意识拒绝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纳斯的个性与心理经验、思维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很不平衡的,他受到了非理性情感的困扰,这是促使他精神分裂的原因。那些被他排斥、不屑与抗拒的心理成份,那些未被意识到的情感只能通过不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三种原型

通过前面对于纳斯个性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纳斯的心灵中,被意识忽略和拒绝的情感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那些和意识冲突的无意识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非理性情感,来源于三种原型,并由三个人物表现出来。当它们侵入纳斯的意识世界时就不受控制地实现它们的补偿功能。?

室友查尔斯--阴影

据医生分析,纳斯可能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精神分裂了。他那时候就已经在幻想中构建了一个室友查尔斯。查尔斯的个性与纳斯完全相反,集中了纳斯周围那些与纳斯格格不入的同学的特点。查尔斯个性中的许多方面正是被纳斯否定了的内容。他是纳斯的阴影。影片中查尔斯第一次出现时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现的。与当时纳斯拘谨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纳斯谈到他神迷的数学时,查尔斯说:数学不会带来真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太闷了。当纳斯谈到他还没有写出论文时,查尔斯问他:你多久没有约会了?可与别的同学不同的是,纳斯得到了查尔斯的认可,查尔斯一直认为他是天才,并且一直鼓励他。内心孤独的纳斯无疑是需要这种认可和鼓励的,因此查尔斯也是纳斯在孤独中需要得到认同的体现。?

国防部官员帕切尔--英雄原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英雄意识,这是我们深层的心理需要。但对于纳斯而言,这种深层的心理需要是通过幻觉表现出来的。第一次出现帕切尔幻觉时,纳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但是对于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人来说,成功越大,就越害怕失败。他需要更多的成就感来缓解他潜意识中害怕失败的焦虑。帕切尔令纳斯感到自己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们的项目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参与这样的一项工作是纳斯心灵深处的理想和欲望。

小女孩玛休--阿尼玛原型

小女孩玛休天真可爱,一直没有长大。他是纳斯内心中的女性经验。纳斯在酒吧中由于不尊重女性的感情而遭受了对方的一个耳光的片断表现出纳斯缺乏女性经验,并且没有对女性情感给予应有的重视。他的女性经验很弱,也很不成熟。当他开始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艾丽莎并为之深深吸引之后,他开始幻想到玛休,也就是那一次,他与幻觉中的查尔斯谈起艾丽莎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他说:他很迷人,我都不知所措。我该娶她吗? 三个对象代表了他需要的三种实现。一种是永不背叛的友谊,最知心的朋友。一种是依赖感,就像需要保护的小孩。一种是事业上的自我实现。他那么渴望成功,以至于他幻想了一个强制他完成一些超级重量级工作的对象,而他潜意识里对这些工作还存在着排斥。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幻想一个女性,因为幸运的是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好老婆,更加幸运的是这个好老婆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这样简直太好了,因为他可以不用成为一个性变态者。所以说天也并不总是妒英才的,这个女人,就是上帝送给他的美丽心灵,而他,也正是靠这个美丽心灵,实现了自己坎坷曲折的美丽心灵。

9、生活感悟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知道它是一部传记,什么也不知道。

看到最初以为是讲一个天才的爱情故事,后来又以为是一部好莱坞式间谍大片,再后来当约翰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时候,我还真实得相信着查尔斯是俄国间谍,盼望约翰的妻子能够找出真相。

直到一切渐渐露出马脚,我才发现我陪着约翰做了一次彻头彻尾的精神病!查尔斯三人根本不存在!

这个世界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呢?约翰是一个天才,那么我要问问每一个普通人,当我们一直坚持着相信的东西被告知从未存在过,你要怎样维持自己活下去的价值?生活给了约翰两个选择——试图证实所有的一切真实地存在着,试图找到证据告知所有人他其实没有疯,他其实是真正的天才。又或者承认自己是普通一人,安静平和地仅仅活着。与所有人类的大脑构造相同的我,同约翰一样,开始选择了前者。然而这样的结果是生活混乱不堪,伤害周围的一切与自己的灵魂。把自己逼进更加疯狂的深渊。可是要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精神病,就这样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地活下去,面对周围的冷嘲热讽,作为渺小的我们,一定觉得与其如此不如疯下去好了。

学生时代看到的那个场景——校园的餐厅里,每一位资深的教授陆续走来,将自己的钢笔带着尊敬和祝福排列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面前。那是他潜藏在心中的梦想,即使所谓间谍工作是他的幻想,但那是他为之奋斗半生并发现的自我价值,他又如何放弃已经为之奋斗了那么多年的一切?他的好友查尔斯,无论是否属于幻想的,是他陪伴约翰寂寞而尴尬的校园生涯,是他促使约翰发现了影响一生的均衡论,他要怎样放弃这样一个朋友?

那么在这些亦真亦幻,充满诱惑中的世界中,约翰还能否找回自我?到底什么是真实的?答案是。爱。

他的妻子,给他的信任与扶持,包容与忍耐,鼓励与引导。她教他认识到自己的普通,教他融入社会,教他平和与妥协,教他享受人生。她告诉他不要放弃,不要回到医院里与他的幻觉做伴,她没有能力告诉他他将会有一天成就大业,她只教他如何一天一天地过下去。

事实上也没有通向成功的趋势,时间在一天一天一天地熬,人生似乎就是如此。成功的故事,并不是我们脑中所构思的那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成功人的一生,太复杂太复杂了,也许他一直都在失败,却在失败中悟出了不同的东西,那么他就是成功了。

所以当一支一支的钢笔罗列在约翰的面前的时候,此时的画面和他记忆中的画面重叠,但他已看透了太多东西,终于理解了每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心理。并不是他年轻时候所想象的那般风光。原来身临其境和隔岸观火有着太大的不同。

约翰的那段获奖感言真的让人感动,他看到了世上唯一真实的东西,爱。他懂得了这个奖项其实并不是靠对天才头脑的执着得来的,而是平平淡淡中上帝赐予的荣耀。

当你试图证明自己的伟大和至高无上时,你会疯掉的,因为这世界上比你伟大的,有太多太多。然而有一天你觉得自己渺小了,那说明你已经足够伟大,那是因为你一定经历了常人所未经的历程,从中体悟到平和的,爱的真谛。这个时候,上帝会给你证明的,证明你的确伟大于常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有些天才科学家疯了,有些过得很幸福,这就是其中的差别。

11、《美丽心灵》——一个伟大疯子与欲望的博弈

A Beautiful Mind,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思考着是否能够换一种理解。因为曾经听到有人说所谓的“美丽心灵”旨在赞扬Alicia是多么坚强刚毅,对自己换精神分裂症的丈夫不离不弃,扶持依偎,帮助丈夫战胜病魔,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或许,我以为,这是肤浅与牵强的。想想看“mind”可解释为“心灵”,亦可理解为“头脑”,如果用来形容John Nash的超出常人的天分,是不是更为贴切?

故事的开始仍是语调平淡的叙述:Princeton,智商超群的大学生们。我们的主人公,John Nash,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天分。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因为,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有符合天才的所有放浪与随性。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然而不幸的是,他也有天才所有的弱点:敏感、脆弱、神经质。他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和所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一样,他只是个惧怕失败的内心虚弱的人。这么多的渴望其实是一个源头,他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的源头,这种欲望如此强烈,如罂粟,让人上瘾,醉生梦死却欲罢不能。

John Nash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Narcissus,爱上的是自己的倒影,而我们的Nash,爱上的是自己的天分。然而当这种爱被冠以救赎世人的野心的时候,就显出了太多的自私与伟大。巧妙的是正如他的“博弈论”,同样是研究在个人利益达到最大时,给予团体最大的利益。

荒谬的是,这些所有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或是“最高机密”,或是植入小臂的电子密码器,或是总戴一顶圆帽的Big Brother,他们没有消失过,没有退色过,没有远离过,他们只是,真真切切地,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们根本不存在。电影中有一段是Nash将手臂划破浑身是血地倚坐墙壁,Rosen医生问他在做什么,我以为他试图自杀,然而他只是说,不见了。他以为曾经植入体内的高科技电子密码器,它不见了。Nash的眼神单纯无辜得像个孩子,那时候,我的心就狠狠地疼了。这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所有的一切,美好荣耀紧张怀念,他们全都是不存在的。于是我只能看到Nash被注射胰岛素,在病床上像羊癫疯一样抽搐,接受治疗。不忍看下去的又岂止有他的妻子Alicia„„

之所以有幻觉,之所以精神分裂,在我看来,是一种欲望的束缚。Nash知道自己的才能,但却被自己的欲望困扰着,一直一直。所以他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东西,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一一寻回。我们只能感叹: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伟大的疯子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疯狂的。正如Nash,在他几欲在幻象的控制下杀死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他意识到,幻觉中的小女孩几年来从未长大,命悬一线,松一口气。

电影从这里开始进入转折。如果说之前还有观众还会为究竟是真实还是假象而迷惑不清,会为是否是当今商业大片中惯用的间谍伎俩而摇摆不定,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安安静静地看Nash如何继续他的生活了,我们的精神分裂也到此结束了。

人与欲望的战争从来都是没有硝烟,亦没有终止的,所以Nash没有办法战胜幻想,这个要求对于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太过苛刻了,但是,他学会了忽略。幻想中的小女孩是Nash的虚拟世界中最后的温存,与她拥抱告别带有一丝无奈与不舍,但是从此以后,他就真正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Charles,小女孩,Big Brother,他们只是一旁冷冷地看着Nash,纠缠,却再未得到他的注视与只言片语。“我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或许也正想抛弃我。”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Nash必须背负整个世界的嘲笑。他扛下了一切,孤独,无奈,慌乱,然后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几段感情,Jennifer Connelly扮演的Acilia就不用说了,高贵精致聪颖,细节刻画丝丝入扣,上扬的眉角,凝神的注视,有她的场景就是一副绝美的画面,每一幅都惊心动魄,更不用说这是一位怎样伟大的女子,与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终生,不离不弃。在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Nash在人群中寻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you are all the reason。”在爱情已成童话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感动。另一段感情是Nash与Hansen之间的亦敌亦友的感情。和那位幻想中的室友想比,现实中的敌手多了冷漠,少了关怀。高手之间是惺惺相惜的,所以后来,是Hansen的帮助使得Nash重新有机会进入Princeton,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安慰。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Hansen: You scared? Nash: Terrified.Mortified.Petrified.Stupefied...by you。同样的话语,重复两次,一次是年少轻狂时的挑衅,再一次就是历尽风雨之后的友好与怀念。同样的场景,熟悉的棋盘,总有一些是能够历尽时间的冲刷慢慢沉淀的,愈积愈深。

欲念远离,繁华褪尽,Nash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他成了Pinceto 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Professor Nash。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微微一笑的Nash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于是他只是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When did you last eat?”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Nash最好的归宿。还记得在Nash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Nash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没有了欲念的Nash却得到了认可。此时的Nash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是的,他是疯子,伟大的疯子。意识到自己是疯子的天才,抛却了欲念,最终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重与仰望的形象。

第四篇: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观后感

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美?看过两遍《美丽心灵》之后,答案在脑海中渐渐清晰。

美是对兴趣的坚持。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约翰•纳什是个孤独的天才数学家,他不善交际,经常旷课。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他不是个好学生,甚至疯狂。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的非凡人物,在普林斯顿大学——世界数学中心,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并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在这个高速竞争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常常心力憔悴而疲惫不堪。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人来到这世上,应快乐地度过,坚持自己喜欢的,只要我们虔诚地去努力,乐观地去对待,不懈地去奋斗,我想一定会得到成功的希望。

美是对信念的坚持。在盛名的顶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为了坚持自己的爱好,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这是对人生的信念。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困难会时刻萦绕着。然而,人的信念不同,活法也就不同。那些选择退缩或逃避的人,整天浑浑噩噩,怎有心情去体会生活的乐趣?怎有精力去发觉自己的潜力?怎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当我们选择挑战和克服苦难,就应另当别论了,因为苦难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历炼一次,丰富一次;使我们更加坚强,让我们有机会认清自己,然后有所作为。就像纳什,选择面对,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然后度过了人生中黑暗的时期,最终迎来了光明。

美是对家人的坚持。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后,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

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

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

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

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艾利西亚的不离不弃,让每一位观看影片的人潸

然泪下的同时,心灵也被深深震撼。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会感到

空前的浮躁。为了自身利益,尔虞我诈时常发生。但不可否认,真情还在。

相爱,不是一句话,而是用一生去守护。总有一天我们的财富、名望和权利

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那时我们的快乐来源于家人。对于很多人来说,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就是他们人生路上前行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艾利西亚说的一句话: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

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

够了。因为爱,这种爱无论是来自父母抑或伴侣,都会给我们莫大的欣慰,让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准备考研的人来说,坚持显

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对美的概念很模糊,感觉它是朦胧的、抽象的。

直到最近我第二次观赏《美丽心灵》,“坚持”二字突现脑海。早就听说考

研的过程是对心理和毅力的一个巨大挑战。想想考研成功的人,那个夏天的难耐的酷暑,早晨疯了似的占位,跑很远的地儿去打水,应该都是些甜

蜜的回忆吧!因为最终都坚持下来了。想想纳什一生都执着于数学,潜心

钻研。想想艾利西亚一半个世纪以来对家人的不抛弃不放弃。我们面对的这些怎能算上“苦”呢?它只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沉淀下来的就是美!

心灵之美,美在坚持!

第五篇: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观后感

在我观看电影《美丽心灵》之后,感受颇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虽然身患有幻想型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整部影片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高智商的男人和自己进行了一辈子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则源于他的一种病症,幻想型精神分裂症。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够接触到患有类似病症的病人,我们固然没办法体会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但在影片中,演员拉塞尔•克劳将纳什的疾病所带来的生活极度困扰,精神高度紧张、分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其中滋味。在纳什的幻想中经常会出现三个人,是的,在那一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纳什幻想中的三个对象正是代表了他的三种理想。室友代表的是永不背叛的友谊,最知心的朋友。小女孩的出现体现的是身为男人的一种担当,想给予他人保护的欲望。军方的人则代表事业上的自我实现。那么渴望成功,以至于他幻想了一个强制他完成一些超级重量级工作的对象。这三种理想正是纳什生活中所缺失的,这也许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追求吧。

然而,庆幸的是纳什面对这样的精神折磨,并没有一直任由摆布。纳什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在发现纳什的病情之后,他们携手对抗病症。我想,影片命名为“美丽心灵”其蕴意想必是这个漂亮勇敢深爱丈夫的女人,就是上帝送给纳什的美丽心灵,纳什也正是靠着这颗美丽心灵,实现了自己本来坎坷曲折的美丽心灵,给人生画上精彩一划。当然,纳什最后能摆脱病症,在事业上取得成就,靠的也是纳什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

影片结局很完美,纳什的病情日渐康复,并登上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舞台,这正是影片外真人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生写照。我不禁感慨,一个伟人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的是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在纳什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观看完影片,其中有一个镜头在我脑中回荡着。在诺贝尔使者来调查纳什的精神状态的时候,他说,哦,你是来看我是不是一个疯子,会不会在台上领奖的时候脱光衣服跳公鸡舞。使者很有礼貌的理解地微笑着不给他难堪,他说其实我真的是一个疯子,你看我是不是有点憨呆?看完这一幕,我一笑而过,心里更多的是对纳什的敬佩。我总是喜欢坦白的人,不管他有什么弱点。

《美丽心灵》是我看过的电影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纳什的遭遇令我们同情,但他的坚持毅力以及对自己事业的执着更是令我们钦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60398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