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穷人说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部分(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本文在写作上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基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就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
二、说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遵循以下的设计理念: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倡导
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在交流、合作、讨论中不断修正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对文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贪多,如果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没有成效,于是目标制定我追求一课一得,扎实训练的原则。基于以上的分析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抓住关键词句段品读,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美好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以上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流程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接着再引出“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了表现桑娜和渔夫美好的品质,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进行刻画,并出示示意图,最后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重点研读这部分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自然简洁,由复习导入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不是关键地方不浓墨重彩。示意图的出示,发挥学生直觉感官的作用,加深对本课写法上的印象。
二、先学交流
进行先学交流的时候,先是出示先学提纲“
1、小组有感情地朗读
第9段和第24段。
2、交流9——10段的心理描写体会。
3、交流12——27段的对话描写体会。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进行巡视检查,询问一些学习较弱的小组的交流情况。关注每一个小组阅读感悟的深浅度,看是否运用到了联系上下文、联想、特殊标点品读、资料补充法、关键词品读的策略品读课文,为进一步预设下面教学的环节做准备。
先学交流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实现生教生的目的。教师在巡视时,到各小组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解,知道学生的先学到达到怎样的程度,对于有困难、没有解决重难点的小组,做好及时的点拨。在各小组进行交流时,还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聚焦要快,效率要高。
三、准备展示
教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分工:
1、描写体会:(7、8组)
2、朗读展示:第9段(3组)第10、11段(5组)
3、对话描写体会:(6、2组)
4、朗读展示: 12——19段的对话(1组)
20——27段对话(4组)
学生领到展示任务后,就在小组里进行任务的分配。然后每个组员根据自己领到的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该读的你就读,该说的你就练习说。教师巡视,肯定或纠正每个小组的表现。
展示准备是学生进行展示的热身环节,所以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
四、小组展示
第一步是心理描写的展示,由7、8小组进行,展示完后,教师对小组的展示作适当的点评、提升,使学生明白造成桑娜复杂内心矛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穷人,单穷并没有动摇桑娜收养孩子的决心,细致的心理描写更显出桑娜精神上的高贵。接着就引出3、5小组的朗读展示。其中第九自然段传神的刻画出桑娜复杂的内心,是关键段落,因此在小组展示完朗读后,我又做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再次用心感受心理描写的精妙之处。
第二步是对话描写的展示,由第6、2组进行。一个小组是从桑娜的角度进行交流,另一个小组是从渔夫的角度交流。同样教师对小组的交流进行点拨,肯定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引出1、4小组的朗读展示,对体现渔夫的善良品质重点段落24段,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体味。
在这一个环节中,老师的角色如同一位主持人,学生就像是演员,在引出一个个节目的同时,也对每个节目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根据课文重难点的需要穿插朗读,让朗读更好的落实于课堂,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第三步回归整体,小结写法。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不是只停留在写了什么,而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表达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因此课文最后再次回归整体,与开课时形成呼应:对人物心理、语言进行细致、具体的刻画,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那人物描写的方法还有哪些,就引导学生阅读达标测试中的练习题,并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朗读。
五、达标测试
让学生完成达标测试,完成后当堂进行汇报订正,及时反馈,使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此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接解释文章所刻画的人物的品质。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穷人》说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苏家洼镇大刘庄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名叫刘艳春。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上册第九课《穷人》。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生通过朗读,一般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人物品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进一步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三、设计理念:
由于《穷人》是篇外国小说,它把情况介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等等)穿插在故事叙述中。文章的最大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而且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学生不易于整体把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进行本课设计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文中两段心理描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抓重点语句进行文本感悟与品析,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在层层朗读中,品悟人物内心,实现情感交流,实现个性化朗读。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针对教材这一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四、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六、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七、说学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学法上,教学生用“自读自悟法”来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说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说课时安排:
本课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初步感知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直扑重点,抓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
十、说教学思路
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潮随着行文而波涛起伏,因此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引情入境——研读感悟,激情碰撞——真情交流,内化升华——拓展练习,深化主题”。
(一)复习导入,引情入境
上课开始,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时学的内容,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方面起到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整理脑海里的相关认知储备,对新课学习——研究本课主要人物形成一个经验背景,可以使新课学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研读感悟,激情碰撞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句子后,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感受到“这样做”和“非这样做不可”应读重音,应读的坚定而有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当学生明白这一点后,我便又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句话,在读中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我这样设计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桑娜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桑娜在继续等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学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趁势我又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是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体会到桑娜一家生活贫穷的?学生通过朗读很快找到描写桑娜家庭情景的相关语句,这些环境的描写,更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凄凉境地。
此时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
这样一来,对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
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并且达到心灵的碰撞。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四)拓展练习,深化主题
我把第四个环节放在了课后小练笔中,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我首先以一种非常焦急的心情描述了这样一段话: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此时出示插图并布置续写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穷 人 桑 娜 渔 夫 忐忑不安 熬
宁可···也不···
第三篇:《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尚义县大营盘中心小学:康慧敏
一、说教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课文通过写穷人虽然很穷,但有一颗善良的心,侧面反映出穷人在精神上很富有。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里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里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课件演示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1、情景教学法。
2、以读代讲法。
3、自主探究法。
三、说学法
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先引入穷人的世界,感受穷人,播放视频《穷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中出现《穷人》。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听课文,明确:(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明确穷人是谁?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感悟桑娜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感悟渔夫娜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掻掻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
在教学中用到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让学生学会用运。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桑娜和渔夫有美好的心灵,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呢?下面请欣赏《爱的奉献》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预设:听完歌,学生结合实际谈想法。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穷人
贫穷
富有 设计意图 :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总结:
总之,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第四篇:穷人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说课稿说课设计 9 穷人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说课稿: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偏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同学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只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优秀教案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优秀教案。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同学发表完自身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敬重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和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同学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同学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协助同学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同学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同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同学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凄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同学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同学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同学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同学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同学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示。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同学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示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痛。为了协助同学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同学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同学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约而同之时迸射出的绚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同学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同学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括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同学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第五篇: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
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 检查预习
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 魁梧 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