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身西装好帅
《那身西装好帅》
————《肩挑一个家》读后感《肩挑一个家》是一个故事集,里面全是一些亲情故事,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件西装好帅》这个故事。
《那件西装好帅》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朱恩汉的小男孩,从小就是一个聋哑人。有一年,他去城里的一家服装店,看中了一件西装,但一直不敢试穿,因为他觉得这么漂亮的西装肯定很贵。而女老板一开始不知道他是一个哑巴,就有些不耐烦了,然而,她发现朱恩汉一直不说话,就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老板觉得,他是个小孩,而且是个有障碍的人,就打半价,只要150元。因为这件西装是要卖、买给爸爸穿的,所以,他一路奔波,找了好多工地,都拒绝了,还好有一个好心的老板收下了朱恩汉,并不嫌弃他是个聋哑人。可是,现在是冬天,不能开工,开工了就大概要开学了,所以,他想:既然不能打工,只能省钱了。
朱恩汉每天都有一些钱买鸡蛋或牛奶,现在,他全取消了。脚上的鞋子破了,他也不买新的,补了又补,鞋上全是补丁!这样子还不够!朱恩汉还去捡一些瓶子,因为瓶子也能买一些钱,每增加一毛钱,朱恩汉都很开心,因为,离150元又近了一些!
随着每一天钱数的增长,朱恩汉终于攒够了150元!
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件很帅的西装,赶了18里路,终于回到了家。爸爸也刚干完农活,一身泥浆。朱恩汉赶忙把爸爸的衣服换成华丽的西装,爸爸幸福地抱着朱恩汉,笑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分:一个不到十岁的小男孩都懂得感恩,而我们却幸福地享受着父母的伺候,这是不是有点脸红呢?一定要懂得感恩,善于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不要以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应该的!在父母的心中,送一块巧克力和一栋房子没什么区别,可是,不能什么都不报答,时刻要想想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与自己做一下对比,就能显现出自己有多么幸福了!在生活中,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爱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冬天来了,父母给你穿上了一件厚棉袄,父母帮你检查作业,都是父母对你的关爱。
我们要向朱恩汉学习!
第二篇:介绍一个包装好网1
介绍一个包装好网站-Global Packaging Gallery!
(一)(202_-12-12 15:08:53)
转载
标签:分类: 闲谈包装(原创)
包装设计
精品展览
gpg
我想细心的博友如果近几天看我的博客,可能会发现和以前有稍许不同了,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处当然是非常明显的,我把个人公告栏的内容换了,因为上个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也有必要去换换了;第二处则是我在友情链接了新增加了一个网站,即一个名为全球优秀包装作品设计库的网站(网址:http:///)。
发现这个网站并非偶然,可能是我曾经在哪个国外包装网站浏览时做了注册,然后他们之间相关有链接,结果它就往我邮箱里发他们的类似介绍性的广告链接,我点进去,发现这个网站的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就想推荐给各位读者,毕竟“独乐不如众乐”,呵呵!
那么Global Packaging Gallery这个网站好在哪里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它通过自己的强大渠道收集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包装作品,虽然它只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提供信息,但也辅以必要的内装产品及包装评价说明,总的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因为对包装专业人士来说,由此就可以基本判断出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印刷等一系列工程学和包装装潢设计上的信息,并可以据此给自己将要设计的某类相同或相近产品的包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为什么Global Packaging Gallery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到那么齐全的产品包装图库呢?那就要先来看看它的背景,主要也就是它的创办人和它的资料来源。
它的创办人有两家,均属于美国国内,当然也是全世界的领先包装媒体,分别是《Packaging Design and Marketing(包装设计和市场)》的网络版杂志《Shelf Impact!》和大名顶顶的《Packaging World(包装世界)》杂志。这两个网络杂志现在做的都很努力,我几乎每周都能收到来自他们的类似广告信息但又有些参考价值的推荐性邮件。
除了这两个美国的发起单位外,GPG的包装资源来源还有一些业内知名媒体、包装行业协会、专业包装摄影师等,其中其它媒体如下:
1.来自瑞士的最知名包装专业杂志:《Pack Aktuell(估计是德语,反正不是英语,我也不认识)》;
2.来自中国的专业包装商业媒体:《国际包装商情》,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见过这本杂志?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这是一本由瑞士荣格商业出版公司中国公司编写的(Ringier Trading Publishing),他们的文章基本由他们的海外版翻译而来,当然也不乏一些国内的业内人士写的文章,但市场商业氛围很浓,很难让人觉得那是在交流技术,最多就是以交流技术信息的名义然后推荐购买一些投放广告的厂商的商品。当然,他们的某些文章对国内业内人士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毕竟Ringier是个世界性的工业传媒集团,连前德国总理施罗德退休后都去了他们那里当了个顾问什么的;
3.来自荷兰的包装专业杂志:《Verpakking Management》,没办法,看不懂荷兰语,也没什么好多说的;
4.来自拉丁美洲的包装专业杂志:《Ei Empaque》,不知道什么语言了,但是看介绍得知他们的出版商B2B Portales是拉美最大商业媒体出版商;
5.来自德国的名为《VR Verpackungs-Rundschau》的专业包装杂志;
6.来自瑞典的专业杂志《Nord Emvallage》;
7.来自法国的专业杂志《Emballage Digest》;
除了上述包装媒体外,GPG的资料来源很大一部分也得到了以下三个相关包装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
1.总部位于瑞典首都Stockholm的World Packaging Organisation(WPO),也即“世界包装组织”,WPO应该是每个搞包装的人都应改知道的组织,我国是WPO的正式成员国,并且近年来积极参与到了WPO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去了,比如202_年申请到把亚洲包装中心搞到浙江的杭州;
这里既然提到亚包中心了我就顺便都说几句:其实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是温州金泰集团的总裁金祥佐先生担纲这个亚包中心的负责人(因为我敢肯定包装或许是金泰里的发家主营业务,但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盈利业务部门)?难道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产业集群化问题?或者说白了就是建几个写字楼外加几个标准工厂租给各式各样包装生产企业的问题?如果这样又和上海普陀的国际包装印刷城(名字好气派,又是一个温州人搞得行业地产项目)有什么区别?听说广州还有这么一个国际印刷包装城!
但亚包中心的宣传页面上自它成立之日起便明明写了它的使命(或者说是功能、目的等)是一堆有关科研、教育、培训、产业链集中等只有政府相关功能才能承担的功能,而到现在网上已经很难查到有关亚包中心的什么更新信息了(基本上只有在中国包装网里才能查到最新的消息,还且都是很正面的),希望这个戴着“中国首个世界区域性行业中心”大帽子的项目能真正的为中国、为亚洲的包装行业带来点机遇,而不要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消失掉,但我的心里还是有些不祥的预兆,因为已经许久听不到身边的业内朋友谈论有关这个亚包中心的事了,倒是时常能听到前几年还很牛的几个国内领先的包装民营上市企业的包装业务都要破产倒闭了,而其中的大部分都转行去搞房地产开发这类今年比较火爆的行业了(注:这段是个人评论,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出,共同探讨!)。
2.美国软包装协会Flexible Packaging Association(FPA),我个人一直认为美国的包装协会或组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所以理所当然的,FPA在世界软包装领域是绝对领先的协会,这点比WPO强多了,至少在FPA的网站上你可以查到很有有用的信息,而WPO搞来搞去只有一个WorldStar(世界包装之星)的评比;
3.最后这个位于美国的玻璃包装协会(Glass Packaging Institute,GPI),它同时也覆盖加拿大和墨西哥地区的相关行业企业。
而为GPG提供优秀包装作品摄影的摄影师有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丹麦、德国、印度、伊朗、日本、墨西哥、荷兰、新加坡、菲律宾、韩国、西班牙、乌克兰、乌拉圭以及英国和美国等十几个世界包装大国强国。
此外还有些美国的专业设计公司也将他们设计的优秀包装作品(主要是结构和造型方面的了)资料贡献给了GPG,这又为广大参考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优秀包装设计数据库资源。
当然,GPG并不是一个公益组织,这点从他们的两个创办人均为商业媒体可以推测出,所以它们这么努力做这个数据库并不是让大家免费随意参观的,而且收费还不是很便宜:一年的使用年费是395美金,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按月或者其它时段支付。
然而并不是说不交年费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还是可以看到低分辨率的小的图片的,文字介绍也有,但要认真仔细的研究这个产品包装,比如同类产品想Copy其数据库中已有产品的包装设计,则还非得交钱登陆后看清晰的高分辨率大图片才可以。
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美国包装行业市场化的程度彻底性了,因为我相信GPG对目前前景不甚明朗的包装商业传媒算是个不错的盈利模式了,或者至少是不错的生存模式。君不见,我国的包装商业媒体现在日子都不好过吗,既是以前是国有科研院所主办的带有学术期刊性质的包装杂志,现在也有很多快撑不下去了,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和国内包装专业媒体联系的不算少,也有些非常要好的朋友,多少还是知道些内幕的。
但以我对国内包装厂商或下游制造企业的了解,我相信如果这个GPG是在国内办的,也即它的主要目标市场在国内,则很难生存下去:首先是国民没有版权概念,第一个注册了看到图片了Copy出来了就自己搞个类似的网站卖了;其次则是国民对模仿西方高科技产品或材料的不严谨性,模仿就是模仿,差不多即可,所以去随便看个大概,也就小图片看看,不清晰也没关系,像那么回事就可以了,而到包装领域就是如此了;最后我国的包装设计还远为到建数据库保存优秀设计作品的阶段,大概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还能略微走在前面,材料结构和性能设计则还还相差甚远,而前者灵感比参考他人作品更来得重要。
正如我新的公告留言所说的一样,做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包装职业者,最后我还是非常推荐大家如果有包装设计方面的问题,可以去好好参考下GPG数据库里的相关设计,这肯定会为各位博友带来价值的,至少是设计灵感吧,呵呵!
最后谢谢大家光临本博客,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第三篇:如何包装好自己的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是求职者给招聘单位发的一份简要介绍。包含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政治面貌、学历、联系方式、自我评价、工作经历、学习经历、离职原因及本人对这份工作的简要理解。编写个人简历要注意的原则是真实性、针对性、价值性、条理性,同时还需要注意编写时出现的问题,比如缺乏针对性、出现明显错误、电话沟通一问三不知、求职简历不完整、求职简历表述过于简略等。
什么样的个人简历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能够让个人简历展现自我并赢得招聘官的认可,就是优秀的个人简历。当然,一份优秀的个人简历还需要符合简历的基本要求,编写个人简历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例如简洁性、针对性、真实性等等。
有些求职者会纠结自身实力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不是很高,那是不是可以虚构一些“优势”呢?万万不可!虚假的信息在个人简历中一大忌讳,想要编写出优秀的个人简历,可以通过包装的方式。
首先,要及时关注目标企业的动态
在编写个人简历之前先来了解一些求职目标企业的动态,求职者自身的实力可以不用那么多,只要针对求职之目标够用就可以了。在对求职目标企业进行了解中,掌握对方招聘的动态,选择在对适当的时机投递简历,并了解对方招聘官是部门经理,还是企业的HR,进而了解招聘官阅读个人简历的习惯。
其次,要懂得委婉展现优势
谦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过在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谦虚并不为求职者们所推崇。能够在个人简历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才可以提高通过率。不过,在表达的时候展现优势的同时,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还有谦虚的一面,简单来说就是懂得委婉的展现优势,要让对方主动发现你的优势。
最后,在个人简历中不提及有损形象的事
包装个人简历就是要让简历看起来非常好,通过个人简历将自己塑造出具有较强实力的人才,个人简历中不你能提及到有损形象的事,比如说受教育期间受过处分,失去上一份工作是因为被辞退等等。
第四篇:袁帅帅
个
人
简
历
姓名 生日 籍贯 政治面貌 学历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袁帅帅 90.04.14 安徽阜阳 团员 大专 ***
性别 民族 毕业院校 专业 QQ 电子邮件
男 汉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报关与国际货运 124633239 124633239@qq.com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在校期间受聘为经济贸易系团总支副书记、院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 202_ 年 9 月 到 202_ 年 元 月 在 芜 湖 励 德 公 司 做 销 售 专 员
工作经历
主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报关基础、报检基础、单证、商务礼仪、经贸口语
在校期间学习和工作期间取得优秀社团干部、第五届大专辩论赛优秀 所获奖励 手、院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奖励
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曾担任我们经济贸易系团 总支副书记,院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喜欢与人沟通,拥有一定的沟通交际与管理能 自我评价 力,希望能与贵公司合作,互惠互利!
第五篇:许帅
为民甘做孺子牛——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安阳市
救助管理站原站长许帅
202_年07月02日16:43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为民甘做孺子牛
许帅为流浪儿童过生日。李杉摄
许帅接受助人员回站里。李杉摄 我会牢牢记住我是一名中国人,是一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我会在工作中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以我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摘自许帅入党志愿书
引言:回家
6月30日上午,安阳市韩陵山脚下,哀乐低回,素花环绕,泪飞如雨,气氛凝重。阳光照射在安阳天寿园墓地,一方特别的墓碑分外耀眼。
碑上没有墓志铭,只印有5张墓主生前照片;碑旁栽有一棵玉兰,满树翠绿;碑前,一尊石雕“孺子牛”静静卧着,似其主人精神化身。
墓碑主人,名叫许帅,生前为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6月27日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这天,许帅回“家”了。
献身医学研究590天,今年4月,许帅遗体在郑州火化,父母将其骨灰安放在这里。年轻而帅气的许站长将长眠于此。
犹记得202_年初夏,他在风华正茂之时,毅然走进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埋头俯身,心甘情愿做流浪乞讨者的依靠。任职短短三年间,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孺子牛”,围绕“救助”主轴,把受助人员当亲人,将一位位流浪乞讨者送上回家的路,直到3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生为难者解困扰,死为他人送光明。一生虽短,但许帅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无悔抉择——
“我愿意把受助人员当作亲人,把救助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 202_年秋,大学毕业的许帅,走进民政队伍。本来他在科室工作,环境舒适。
202_年,汶川大地震,许帅作为志愿者,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回单位之后,他立刻找到领导,执意要调动到救助站工作。
很多人不理解:别人都想坐办公室,他为何非要下基层。面对质疑,许帅的回答是:在汶川,我亲身感受到救助别人的意义。
“我愿意把受助人员当作亲人,把救助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第一天到救助站上班,许帅就许下诺言。
许多人对救助站并不十分了解。这里的服务对象多是癫痫、智障患者,救助时不仅困难多,还面临被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因此被公认为是件“苦差事”。受人员、设施等因素限制,当时的安阳救助站也和全国大多数救助站一样,将滞留的智障类特殊救助对象交由站外代养机构照料。
202_年5月,经过竞争上岗,许帅被聘为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上任后,他就到托养机构查访。那里条件简陋、环境污浊,他当即决定:把40多名在外托养人员统统接回。
站里意见不统一。因为这些人员长期在外乞讨流浪,存在疾病传染、死亡赔偿等诸多社会问题。一旦出了事,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许帅则说,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如果连救助站都不去关心,又有谁会来管?“出了事我一人承担。”
一天都没多等。为确保救助对象得到妥善照料,许帅几乎跑遍安阳市内所有医院、养老院、托老机构,实地体验,反复比较。
202_年,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国率先设立医疗安置区。他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一家专业护理机构,走出一条“医养结合”新路。
有了专业护理机构后,进站的受助人员先进行体检和传染病筛查,接受分级护理,得到精准救助。不少受助人员经过精心照料和治疗,恢复正常,重返社会。自医疗安置区设立以来,安阳救助管理站仅在许帅任职期间,就收治智障、癫痫等特殊受助人员200余人,其中有138人病情得到缓解和好转,128人被顺利护送回家。
护理机构负责人吴青山清楚地记得,许帅迎接第一批30多名救助对象回站时的情形。有位下肢瘫痪的救助对象,被工作人员抬上车时,懵懵懂懂地问许帅:“这是去哪儿呀?”许帅拉着他的手说:“回家!”对方疑惑地问:“家?”许帅微笑答:“对!回咱家!”那一天,许帅开心得像个孩子。
202_年8月,为进一步改善救助环境,许帅又瞄准了一个新目标——创建国家级救助管理机构。
在近一年的创建过程中,许帅每天吃住在站里,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饿了吃泡面,困了睡沙发,从各项制度修订到站容站貌施工改造,他都坐镇指挥,单是整理的创建资料文件就有半米多高……
辛勤耕耘迎来收获。202_年5月,经民政部验收,安阳市救助管理站顺利晋级为“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
这一年,一名怀孕的受助女子在救助站里产下女婴,之后救助站通过采集DNA血样帮孕妇找到家人。这是我省首例通过DNA血样比对寻亲成功的案例。此后,许帅安排工作人员把母女二人送回广西玉林,与亲人团聚。意外的是,时常神志不清的母亲,竟清晰地向乡亲们介绍护送她们的工作人员:“这是安阳救助站的,他们都是好人……”
许帅主动与警方对接,开通“救助专线”,为受助人员采集DNA血样,及时输入公安部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DNA血样比对。他任职期间,共有114名受助人员的DAN血样信息,被推送到全国救助寻亲网。
为民情怀——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他们的人生就能改变。”
诗人惠特曼有句名言:“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早在大学期间,许帅就埋下信仰的种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2_年5月,安阳市电视台录制“两学一做”教育节目,要求许帅宣读入党誓词。读完之后,他饱含真情地加上一句:“我为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年7月,许帅被授予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俯首甘为孺子牛,终其一生为人民。这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更是许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医疗安置区成立后,许帅对受助人员康复训练特别关心,时常躺在治疗床上体验,带上治疗仪试试。他对医生说:“他们和正常人不太一样,所以治疗时,你们要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及时调整方案!”
他把“换位思考”做到极致:救助站所有床头改为无棱角床头,所有可拆卸床铺被固定,所有风扇装上保护网,所有电源开关移到工作人员控制室,所有暖气片改成地暖,就连拆除铁窗时留下的钢筋茬子,也全都被打磨平整……
一次,许帅和采购科科长董鸿军一起检查刚购置的牙刷。许帅拿出两支,问:“你发现这两个样品有啥区别没?”董鸿军观察半天,也没看出哪儿不同。
许帅用牙刷往自己脸上扎了扎,说:“你看,这两个牙刷柄,一个是圆头的,一个是尖头的。对救助对象来说,尖头牙刷是不是不安全?”
董鸿军恍然大悟。从此,他采购物品的标准多了安全考量。经过一年多努力,许帅带领同事们把救助站从原来戒备森严的收容遣送站,改造成卫生整洁,有地暖和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有大型投影仪等文教娱乐设施,有图书室、电脑室、活动室等19个功能区的“家庭式”救助站。许帅还把救助站打造成流浪儿童的家。202_年5月,救助站救助了14岁聋哑流浪儿童小宫。许帅帮他联系了安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没想到,入学不到一周,校长打来电话,要求小宫退学。因为小宫在社会上流浪久了,一些习惯严重影响其他同学。
许帅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央求校长再给孩子一些适应时间。校长被许帅的诚恳打动:“你这样心疼流浪孩子,太难得了!” 许帅说:“如果我们不帮他,他的一生可能就毁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他以后的人生就能改变!”后来,小宫与同学相处越来越融洽。在他的入学登记表里,“家庭住址”一栏写的是救助站,家长是许帅。
“拼命许郎”——
“就算我的生命只剩一分钟,我也得回救助站。”
就在许帅的救助事业风生水起时,病魔却开始悄悄“侵蚀”他。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不规律生活,202_年开始,许帅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后来病情越发严重,不得不住进医院,医生检查后建议他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很快,诊断结果出来——胃癌四期,医生说可能只有3至6个月的生命。
拿到诊断书,许帅双手捂脸,泪流不止。他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回去,回去后可以边工作边治疗。”
“你都病成这样了,咋还想着工作?”父亲许宏刚又急又气。为这事儿,父子俩在病房里争执了一上午。最终,许宏刚拗不过儿子,只得同意他回家。
在安阳市肿瘤医院,病人许帅的“不听话”一度让医生护士头疼不已。
“上午输完液,下午就不见了人。起初,医护人员不了解情况,还以为病人不配合,都很生气。”许帅的主治医生王俊生说,后来才知道他是“溜”回单位上班了。这让他们十分震惊。随后院方不得不按照许帅的工作时间,专门“订制”了一套治疗流程表。
那年冬至,许帅输完液,就和站里职工一起去给街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送饺子。每到一处,他都亲手把保温桶里的饺子舀出来,盛在碗里,双手递给受助人员。冽冽寒风中,许帅手捂腹部,咬牙坚持。同事问他为啥不留在北京治疗,他说:“年底有很多受助人员需要送回家,我放心不下。就算我的生命只剩一分钟,我也得回救助站。”
随着化疗次数增多,许帅身体日益衰弱,开始小便失禁。为此,他每天穿纸尿裤去上班。
由于药物副作用大,他的血压急速升高,导致手脚满是裂口,脚疼得不能着地。他只得拄双拐去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就瘫倒在床上,被血浸透的袜子粘在脚上脱不下来。
病情再次加重,许帅腹腔内产生大量积液,导流管每天要引出10余斤液体,他就插着管子、带着药盒上班。
恨不得一分钟掰成八瓣儿用的“拼命许郎”,将自己“燃烧”到极限。身高1.76米、原本体重80公斤的他,瘦到不足百斤,昏倒的频率也更高了。同事劝他赶紧回医院,他总以“我能顶住,忙完就去”推脱……
“每周一早上开例会,他从不缺席。有时开会肚子疼,他就一边揉一边开……”救助站副站长杨瑞红说。
在许帅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纪要上,详细记录着其后的工作安排:成立救助站青年志愿服务队;救助科做好“夏日送清凉”专项活动准备;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提前一个月部署“蓝精灵”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总务科负责购买蚊帐等用品…… 杨瑞红记得,那天是202_年6月13日。两天后,许帅再次昏倒,从此再也没能离开病房。
病床上的他,只要意识清醒,就会叮嘱同事一定要把救助站医疗安置区二期规划落实好,装上顶棚,让受助人员在恶劣天气里也能锻炼身体……
赤子之心——
“我是从事救助工作的,这是我救助道路上的最后一站,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成全我。”
“死亡并不可怕,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是许帅生前反复劝慰父母的一句话。
弥留之际,许帅口不能言。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用纸条交流中,被问及“愿意捐献眼角膜和所有器官吗?”许帅歪歪扭扭写下“是,不仅如此”,落笔之时甚至连句号都没能点上。
202_年7月,许帅病情接连恶化,他瞒着家人向红十字会和国家遗体捐献中心申请登记,自愿在去世后将器官捐献他人。许宏刚得知后,近乎崩溃。许帅恳求父亲:“我是从事救助工作的,这是我救助道路上的最后一站,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成全我。”
202_年6月30日上午,许帅陷入昏迷,已无法完成遗体捐献申请登记手续。在安阳市中医院肿瘤科病室,许宏刚用颤抖的右手在《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签字。泪水打湿了纸张,但他仍坚强地替儿子按下手印。许帅的母亲痛哭着瘫倒在桌前,迟迟不忍签字,她悲呼着:“这是我的孩子,我不能签字,不能签字啊……”
“儿子想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作为父母,我们应尊重他的选择。他是一名党员,他把党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我们完成他的心愿吧。”在许宏刚的劝说下,许帅的母亲忍痛签字。
202_年9月1日1时16分,因抢救无效,年仅36岁的许帅静静离世,神态安详。
第二天,河南新郑17岁少年朱新蕴重新见到光明;随后,郑州一家眼科医院里,39岁的驻马店人张华,也通过眼角膜移植手术睁开眼睛。
许帅遗体随即被送到郑州大学,用于科研教学及研究病源。“不仅如此”,许多人都在揣摩这四个字的含义。
有人认为,这是许帅在病入膏肓之际,希望死后将自己身体有用的部分全部捐献。
也有人解读,他希望捐献遗体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希望更多人把这种爱、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更充满力量。
一切皆如他所愿。他的爱在默默传递,精神在静静流淌。在许帅追悼会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泣不成声。她说,此前她一直有捐赠遗体的心愿,只因家属不同意而搁置,当她将许帅的故事讲给子女听后,终获理解。
安阳县一位民营企业老板毅然签下“遗体捐赠书”,他说,是许帅让他坚定了死后捐献遗体的决心。
尾声:不说再见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6月30日,记者来到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大院正中“温情救助大爱无疆”八个大字在阳光下依旧醒目;医疗安置区外的南墙下,许帅生前和同事们一起栽种的一排桃树枝繁叶茂;安置区内,覆有乳白色薄膜的钢结构顶棚遮住了正午阳光的炽热,受助者们在广场上自由活动,神情怡然。
他的遗愿已成为现实。
不说再见,许帅没走,同事们耳边不时响起他熟悉的声音。“工作中要有公心、爱心和善心,得了解受助对象的内心。”杨瑞红、吴青山、董鸿军……他们常常站在医疗安置区入口,仿佛在等待他归来。
不说再见,许帅没走,他的精神传遍中华大地。6月27日,中共中央追授许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此前,安阳市组成“许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以上、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8场、直接观众达5万余人的巡回宣讲。全国多地纷纷举办他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学许帅精神、做为民先锋的热潮久久不熄……
我们相信,这世间,必将有千千万万个像许帅一样的生命热烈绽放。(记者任国战 通讯员杨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