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观测天气》教学反思
《观测天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了两课时,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次体验。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达到了预定的活动设想,也体现了科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科学课《多样的天气》后,对观测天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学生设计的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教师不做过多讲解,学生真实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生参与了与人合作的探究过程,体验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分享了他人的智慧。两节课的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各组担任的观测天气的任务虽然不同,但通过各组的合作,成功地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各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共同观测,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也充分体验了“合作的愉快”。学生对天气的分析和总结十分科学,如对将来气温趋势的猜测。生1:我觉得接下来的气温会在10℃以下。生2:气温可能会稍微回升,接着再下降。
第二节课在结束时显得有点仓促,学生没有时间担任“气象播报员”,在学生代表上台绘制降水量的柱状图过程中,其余同学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节约时间。
3、三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科学课中所学知识和观测天气的操作方法,认真、准确地观测了天气,获取了准确的天气变化数据,从而真实的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在整过活动中,学生始终严格按照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观测,尊重科学、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真情感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请学生总结两个星期内气温的变化规律或推测接下来的气温时,要鼓励学生坚持,最好可以展示“气温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十分直观地反应3月份气温变化的特点,利于学生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篇:科学《观测天气》教学设计
《观测天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培养学生用简单仪器观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测天气的活动,使学生感受研究天气现象的乐趣,体会科学应该认真细致、实事求是,既做好按分工自己应完成的事情,又与同学合作完成小组的事情。
教学重点: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教学难点: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用具:吹风机、温度计、简易风向仪器和简易量雨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天气变化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天气变化多端,观测认识天气”的情景,然后进行教学活动。
二、自主学习
(一)、活动一:制定观测计划
作为一个天气观测员,首先要学会制定计划。
1、根据P8页进行观测计划制定。
2、小组讨论:观测什么?用什么观测?怎样分工合作?师强调:在讨论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安全,观测计划具有良好的可操控性。②小组分工明确,使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③观测所使用的工具和仪器较容易得到。④能由观测内容和工具设计出合理的观测步骤。
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
(二)、活动二:制作简易观测仪
1、小组成员事先准备好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制作的步骤展示在投影屏幕,同学们既可以参照屏幕进行制作,也可以看书9-10页插图。
2、分组制作风向仪和雨量器。
三、展示交流
1、每个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听取同学的意见,课下进行改进。
2、同时通过课件来展示风向与箭头指示方向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
拿制作的风向仪去室外检验效果。
五、达标检测 填空
1.温度对天气的()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可以知道当地气温。
2.风向是指(),通常用()个方向来表示。风向仪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吹向(),风向仪指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仪和雨量器。
二、自主学习
活动3:建立小小气象站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懂得复杂的天气变化,事实上都是由水、风和热这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2.分别观测这些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反映出天气的综合变化特点。本活动主要涉及风向、风力、温度、雨量等。3.每个小组单独测量一项内容,大家分工合作。
三、展示交流
1、在学生测量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周围环境对测量结果可能的影响。
2、讨论得出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四、应用拓展
由于天气的变化缓急不定,所以,要想得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建议学生进行两个星期的观测和记录,在保证观测的同时,更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与重要。
五、达标检测 判断
1.在同一时刻,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2.气温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一天中,气温往往不会发生变化。()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操作
根据数据作图清晨5℃ 上午14℃ 中午20 ℃ 傍晚10 ℃
1.在温度计上标出上面的温度。
2.根据上面的气温,画出气温数据柱形统计图。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天气-风的观测》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本堂课由寻找风的踪迹开始,逐渐进入判断风的方向。通过学生用自己的风向标测定风向,初步知道测定风向的方法。并能利用周围事物的现象对风向作出判断,进一步巩固风向的概念。第二步,通过吹纸风车体验到风是有力量的,风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第三步,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风力表,明白生活中人们对风力的大小作了等级规定。然后,根据书上图中的现象作出风力大小的判断,最后,到操场上对今天的风力大小作出判断,从而初步形成风力大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断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课前准备】
器材准备:风向标 风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测定风的方向
(1)、和老师一起去操场寻找风好吗?
一起到操场上寻找风的踪迹,并作好记录。
(2)、你有办法知道吹的是什么风向吗?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
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学生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的风向)
(3)、讨论:旗帜、烟飘去的5和风向有联系吗?请说一下吧。
2、风有力量
(1)、同学们,我们能测风向了,那么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你有办法知道风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
老师简介一下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
(2)、现在,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纸风车。
学生按书本方法制作风车。
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你吹的气有关系吗?
学生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全班听。
3、风力的大小
(1)、现在,我们知道风是有力量的,有风向的。谁能说一下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
学生回忆后发言。
(2)、那么,你知道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依据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规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
大家来判断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学生观察后回答。
(3)、我们去操场上观察一下,今天是几级风?
学生到操场观察并记录,回教室后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4、课外延伸
课外记录天气预报,并对天气情况作观察比较。
学生记录、观察、比较。
第四篇:《3. 观测天气》教案
《3.观测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
2、能选择材料,并按图示或文字说明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筒。
3、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4、能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5、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6、能说出各种天气变化主要是由水、风和热三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能定时观测、测量并记录两周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8、能描述气象站预报天气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
2、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得出天气变化趋势的预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天气变化情况。
2、愿意想出更多办法,选择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天气观测仪器。
3、能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4、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
教学难点
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硬纸片、胶水、胶带、陶制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一根竹签、两根吸管、大饮料瓶、风向仪、风力计、温度计、雨量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天气预报了吗?关于天气预报你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吗?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整理。
师: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天气信息是怎样预报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当一个小小气象员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制定观测计划。
(1)师: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小气象员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学生汇报。
(2)师:在观测天气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计划吧!(3)学生制定计划,教师进行指导。(4)学生汇报计划,教师学生进行评议。
2、活动2:制作简易观测仪。
(1)师:要观测天气就需要先制作一些简易的观测仪器,生活中观测天气就是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阴晴等,我们来制作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仪。制作方法看书上9页的图。
(2)学生制作,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提示。(3)展示作品,交流感受。
(4)师:你们的作品是不是合格,我们到室外检验一下就行了。(5)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向和8个方向。
3、活动3:建立小小气象站。
(1)师:我们制作了风向仪,就要用它来工作,我们要建立一个小小的气象站,我们来分一下组。
(2)学生分组后进行分工。
(3)讨论:观测仪放在校园里不同的地方,测量的数据一样吗?放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4)学生坚持记录两周,两周后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修订)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修订)
编写说明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修订)是在《关于印发《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的通知》(气测函〔202_〕81号)的基础上,结合天气雷达质量整改工作需要编制而成。
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起草,主要编写人员包括:周旭辉、李斐斐、周薇、陈玉宝、邵楠等。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并考虑到新一代天气雷达功能及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是指中国气象局布网的CINRAD系列的新一代天气雷达,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有CINRAD/SA、CINRAD/SB、CINRAD/SC等;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有CINRAD/CA、CINRAD/CB、CINRAD/CC和CINRAD/CD等。
第三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是气象业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包括雷达开关机、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整编、填报报表、归档、雷达系统的维护维修、定标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内容,本规定是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的基本准则。
第四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探测重点是热带气旋、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雪暴、沙尘暴以及其它天气系统中的中小尺度结构等。
第二章 岗位要求及职责 第五条 从事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第六条 从事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严守工作岗位,严格按照本规定开展观测工作,认真分析雷达回波及其演变,做好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观测无遗漏和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真实性;
(二)认真填写、妥善保管各种电子档和纸质记录、表簿和各类技术档案;
(三)严格执行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雷达运行监控制度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四)负责雷达系统运行保障、工作模式选择、雷达系统适配参数设置、元数据参数配置、系统软件维护;
(五)负责雷达系统定标,以及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修,保证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可靠运行。
第二章 探测环境及保护
第七条 雷达站址环境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在雷达主要探测方向,包括重点服务地区和重要天气过程的主要来向,其遮挡物对雷达电磁波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应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应大于5,如临近雷达可覆盖该遮挡区域的则可适当降低要求;(一)探测环境应受到当地规划保护,并确保长期稳定;
(二)雷达所在位置以雷达天线经度、纬度、海拔高度表示,经、纬度误差应小于1秒,海拨高度误差应小于5米;测量方法按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下发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建站时应绘制四周遮挡角分布图,以及距测站上空1千米高度和海拔3千米、6千米高度的等射束高度图。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应重新绘制遮挡角分布图、等射束高度图,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四)雷达站不能有影响雷达工作的电磁干扰;一旦出现干扰,协调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解决。
(五)雷达站应具备必要的通信、水、电、路和消防、安保设施,人员生活基本条件及自备供电能力。
第八条 雷达机房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雷达机房内应配备精密空调设施,保证适宜雷达工作的温度、湿度,收、发机运行环境温度一般不超过22℃,相对湿度一般不超过80%;
(二)雷达机房内各分机与墙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净宽度不应小于1.2m。连接电缆和导线应埋设在预置的地沟板槽中或电缆架上,机房内工作线缆应屏蔽;
(三)雷达机房地面铺设防静电板地,防止静电或漏电对设备、人身造成损伤;
(四)雷达机房内必须有防火警报系统和气体消防设施;应有防水、防风、防尘、防腐蚀、防潮、防盗等措施,防止鼠类和各种昆虫侵入。
(五)具体参照《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环境功能设计规范》。
第九条 雷达和人员安全保护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雷达站安全是保障雷达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雷达站应安装视频监视设备,具有防偷盗、防破坏等安全保护措施;
(二)雷达供电系统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各路供电电压和电流应满足设备要求,负荷应留有足够的余量;
(三)机房地线要符合要求,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欧姆,地线布线安全有效;
(四)雷达站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射机微波辐射泄漏对雷达工作人员产生危害;
(五)天线罩周围应设有防护拦,防止人员跌落;
(六)雷达站必须安装防雷设施,并严格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2_)规定对防雷设施进行定期检测。
第三章 观测时段及方式
第十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采用北京时间。计时方法采用24小时制,计时精度为秒,观测资料的记录时间从00:00:00到23:59:59。观测用的钟表和计算机每天至少对时一次,保证时间准确。
第十一条 汛期观测时段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6月1日-8月31日;
(二)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5月1日-9月30日;
(三)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从4月15日-9月30日。
第十二条
在汛期观测时段内,新一代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连续立体扫描观测。
第十三条
非汛期观测时段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天从10时到15时进行连续观测,艰苦雷达站根据实际情况可酌情进行观测,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在雷达监测范围内,预测和发现天气系统,应开机进行连续观测,直至天气过程结束;
(三)各雷达站应根据当地气象服务需求,增加观测时次或进行连续观测。
第十四条
根据防汛抗灾、气象业务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可以增加雷达观测任务。
第五章 观测模式
第十五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具有立体扫描模式(VOL)、圆锥扫描模式(PPI)、垂直扫描模式(RHI)。业务观测主要以连续自动立体扫描模式为主。(一)降水观测模式1:仰角为0.5°、1.5°、2.4°、3.35°、4.3°、5.25°、6.2°、7.5°、8.7°、10.0°、12.0°、14.0°、16.7°、19.5°的14层观测模式。对降水结构作详细分析时主要采用该模式。
(二)降水观测模式2:仰角为0.5°、1.5°、2.4°、3.3°、4.3°、6.0°、9.9°、14.6°、19.5°的9层观测模式。在降水过程中主要采用该模式。
(三)晴空观测模式:仰角为0.5°、1.5°、2.5°、3.5°、4.5°的5层观测模式。在对晴空气象回波观测时采用该模式。
(四)高山观测模式:仰角为0.0°、1.0°、1.9°、2.8°、3.8°、5.5°、9.5°、14.1°、19.0°的9层观测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海拔较高的雷达站采用。
(五)自选观测模式:除降水观测模式
1、降水观测模式
2、晴空观测模式及高山观测模式外,各雷达站可以根据当地天气系统特点和业务科研的特殊要求,设置或选择所需的观测模式进行观测。
第六章 基本观测程序
第十六条
雷达开机前应当检查电源电压,天线位置,并确保天线附近无人,严防天线转动和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第十七条 开机时应当检查系统中各项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雷达各分机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检查雷达系统的产品生成、使用终端及通信网络等是否正常,并按照规定步骤开机。
第十八条 雷达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后,根据当地气候和天气状况确定观测模式。
第十九条 雷达系统运行过程中,雷达工作人员应注意监视运行状况。
第二十条 观测业务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回波演变,监视重要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 雷达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存储数据,生成和传送规定产品。
第二十二条 观测结束时应当按规定步骤关机。第二十三条 因设备维护或故障等原因雷达不能正常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并通报用户和有关服务单位。
第七章 资料传输与分发
第二十四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国家、省级信息中心传送,并向有关单位分发。
第二十五条 传输资料的种类、格式、传输等具体要求以国家级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正式发文为准。
第二十六条 区域或省内天气雷达产品互传的办法应当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本地服务传输时次和方式由省(区、市)和地(市)气象局自行规定,报上级主管职能部门备案。
第八章 资料存储和整编
第二十八条 雷达观测基数据,是指以极坐标形式排列的方位、仰角、时间、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速度谱宽以及采样时的雷达参数等信息的数据集。基数据是长期性保存的气象资料,以文件形式存档。离线数据保存介质:光盘等。
第二十九条 雷达站数据保存时间
(一)基数据:雷达站永久离线保存,雷达站在线保存至少1年;
(二)产品文件:雷达站在线保存至少1年;
(三)状态文件与定标数据:雷达站永久离线保存,在线保存至少1年;
第三十条 基数据文件整编
(一)基数据文件每年必须进行整编;
(二)数据文件整编以时间序列为线索,统计基数据文件的起止时间、基数据文件的种类及个数等;
(三)整编后的基数据按规定归档到省级气象档案部门,并要求雷达站有备份。
第三十一条 典型个例资料整编
(一)典型个例资料整编,是指对灾害性天气或具有科学价值的个例等进行整编。
(二)整编的内容包括:建立典型个例基数据集、典型个例产品图象集、过程演变索引和其它相关资料等。
(三)个例数据整编的结果及其它资料形成文档装订成册,并制做成电子文本和图像集。
(四)整编后的典型个例资料按规定归档到省级气象档案部门,雷达站同时要进行备份保存,并于下一3月份前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第九章 维护维修及定标
第三十二条 观测时段内每日应对雷达运行状态、自动定标数据进行检查并记录,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第三十三条 雷达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应当进行日巡查和周、月、年维护与保养,配套的发电机每月至少启动一次,配套的UPS每三个月维护一次,保障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正常运行。
第三十四条 每年汛期开始前,应当对雷达系统用机内、外仪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标定及维护。汛期观测期间,周、月维护及月定标应选择在本站监测范围内无重要天气过程时段内停机进行。每年汛期结束后,应当对雷达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维护和保养。
第三十五条 当系统设备出现故障时,雷达站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处理并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故障在6小时内未能排除,应当向上级业务保障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故障在12小时内未能排除,应当向省局业务保障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故障在48小时以上未能排除,由省局业务主管部门上报省局领导和中国气象局业务保障和业务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雷达定标具体操作按照中国气象局观测司下发《天气雷达定标业务规范》(气测函〔202_〕80号)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机外测试仪表应当按计量检验规定定期检定。
第三十八条 应当妥善保管雷达随机资料、仪器仪表、工具、备件等。
第三十九条 重大故障排除后,对故障进行总结并提交相关业务管理部门。
第十章 表 簿
第四十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填写天气雷达值班日志和维护维修纸质或电子记录,保存在本站备查。及时填报ASOM业务系统,编制和上报电子报表。
第四十一条 雷达站必须保存天气雷达运行状态日志和定标记录、年维护和年巡检的电子文档。
第四十二条 按照有关规定报送编制和报送报表。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