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新疆风俗习惯(共5篇)

新疆风俗习惯(共5篇)



第一篇:新疆风俗习惯

一、清真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餐厅--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伊斯兰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感情。这里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热情。

维吾尔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数最多,占53%以上,无论走到哪个县,都可以见到维吾族人民。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侯。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库尔干高原上的民族,他们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晚辈见到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热情。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蜚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热情他说:“更艾力卖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礼节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在离别时,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井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谢谢),表示礼貌。

在新疆已有 200多年历史的满族人,现在有近l万人口,满族是个有崇高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礼节很多。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现在满族人的见面

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聚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三、主要少数民族的礼貌语言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貌语言,而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很多礼貌语言是共同的。不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充孜族还是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大家在见面的时候都以右手抚胸,频频点头行礼,说声“萨拉姆!”“萨拉姆”包含“您好”、“向您问安”的意思,表达了尊敬别人的心情,无论在城市或乡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少数民族人民谦虚、恭敬、亲切相待的动人情景。

请求别人做事或帮忙的时候,往往用询问、客气的话语,尤其对待长者特别显得毕恭毕敬,在长者面前,任何失礼的举动都是绝对禁止的,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喝茶吃饭都要先敬老人;青年人不能直接叫长辈的名字,当着老人的面不得喝酒、抽烟、放肆谈笑,吃饭的时候,长者先入席。

少数民族非常热情好客。哈萨克族有句谚语: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凡是前来拜访或者投宿的客人,不管相识或者不相识,都会受到热情接待。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因为维吾尔族人数最多,所以维吾尔语比较通用。一般情况下,与人见面要说:“亚克西姆赛孜?”见到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右手搭胸,行鞠躬礼,然后说声“萨拉姆”,这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在称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辈序之称,少数民族一般对人不以官职相称,其中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称呼比自己稍长的男性为“阿卡”,就是哥哥、大叔的意思;比自己稍长的女性尊称为“阿恰”或“阿依拉”,就是姐姐、大婶的意思;称比自己年幼的男性为“吾康”(弟弟),女性为“森额尔”(妹妹);对年幼的人一般在名字后面加上“乌卡”,就是弟弟、妹妹,表示亲切;对上了年纪的女性长者叫“姆妈”(奶奶),男性长者尊称为“波瓦”(爷爷);对比较熟悉并与自己母亲同辈的女性叫“阿帕”(妈妈)、男性叫“达达”(爸爸);长者对晚辈,不论是不是亲生子女,都称 “巴拉姆”(我的儿子)、“柯孜姆”(我的女儿);青年同性之间互称“阿达西”(朋友);对干部和军人称“尧尔达西”(同志);对小男孩称“巴郎”,女孩称“克孜”;对小伙子不能称“巴郎”,应选择上面的对应尊称;青年之间还有个亲昵的称呼叫“阿达西”(朋友),不过男游客不要对女性,尤其对姑娘不能这样称呼;叫维吾尔族同志的名字的时候最好用全称,用

一、两个字代替便显得不礼貌,如努尔.买买提,叫做“努尔”就不太好,不过对熟悉的同志这样称呼也是可以的,因为他可以谅解。

四、丧葬习俗

在丧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实行土葬。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丧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后,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一种专门制作的移尸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后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仪式叫“乃孜尔”。这些民族称墓地为“麻扎”,他们重视对麻扎的保护,通常都不让非穆斯林到那里去,更不许牲口进入。谁若在麻扎挖土,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维吾尔人尽一切可能在亲人的坟墓上栽树,并力求栽活。

五、服饰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衣服装饰和其他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妇女爱着彩色绸裙,戴艳丽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男性爱穿西服或褡伴。戴绣花帽则是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众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性爱戴礼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长统皮靴。

第二篇: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

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地渗透到该民族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新疆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各具特色。新疆民族风俗习惯明显受到这样几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传统经济生产方式。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和以牧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之分,前者如维吾尔、汉、回、锡伯、达斡尔等民族;后者如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对民族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乃至民族性格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宗教信仰。主要分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前者如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等民族;后者如汉、蒙古、锡伯、达斡尔、俄罗斯、满等民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遵循,信教者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受着教规的制约和规范,而和不信教者相区别。三是语言文字。主要有突厥语族民族和非突厥语族民族之分,前者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后者如汉、回、蒙古、锡伯、达斡尔、俄罗斯、满等民族。虽然蒙古、锡伯等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与汉族等更易接近。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却使用汉语文,在文化上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突厥语诸民族因语言文字近似,彼此间更易交流。四是地域分布。由于天山以南以维吾尔族人口为主,天山以北以哈萨克人数量较多,区域性的主导文化影响了当地各民族。塔城和阿勒泰等地的维吾尔人就深受哈萨克族文化影响,而与南疆维吾尔人明显不同。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新疆民族风俗习惯更为纷繁多样,多元化、交融性极为明显。目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相互借鉴、交融、整合仍在不断进行中。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区外,甚至国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第三篇:风俗习惯

风 俗习惯

(1)、简单的食

九寨沟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青稞炒熟后磨成面、做成糌粑,或酿制成青稞酒,是藏胞最喜欢的食品和饮料。玉米做成的炒炒饭、烧馍、搅团和小麦做成的馍饼、面条是九寨藏胞的日常食品。早晨,一般喝酥油茶,吃糌粑;中午,吃烧馍;晚饭吃酸菜面块。饭后喝一点青稞酒或大麦黄酒。

逢年过节吃血肠、糌粑肠、烤羊肉等。肉食以猪肉为主,也吃牛羊肉,肉清

炖,佐料放得很少。由此可见,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

(2)、住

九寨沟藏胞的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藏族以上为“净”,下为“秽”,所以将神圣的经堂设在第三层。藏家的家具一般都做成组合式,与板壁镶嵌在一起,不加油彩,保持木质本色。藏家也不需凳椅,男子席地而坐,女子折腿跪坐。

(3)、行

由于九寨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古时候,他们大多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

(4)、葬

土葬、塔葬、天葬

(5)、特的婚礼

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是父母包办。但婚礼就比较独特了。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选好已婚夫妇作陪伴,男方迎亲的代表,骑马先到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再将新娘接回家。女方村寨的妇女在道口、桥梁处用酒迎侯迎亲的马队,并把灌醉客人视为天大的乐事。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鸣枪二响,表示欢迎。然后由新郎将新娘扶下马,与陪客一同进新房并排坐下,全寨的人带上酒和哈达前来贺喜,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祝酒词,接着自由喝酒。新娘在男方住三天后回娘家,这次要由男方寨上的妇女在道口敬酒送女方的陪同人马回寨,谁灌醉的客人越多,谁就是最能干的女子。新娘 一般要在娘家住上半年才接回男方家。

民 居 建 筑

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

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

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

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间的缝

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

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檐两边都安装了上长长的木水槽,用来排水。

这种水槽每户都备有几根,随时调换房檐上的水槽或作为其他应急用。在水槽口下备有数个大大桶,高1.3米左右,直径约1米左右,用来储蓄房顶淌下来的水。为了防止大水槽和木桶腐朽,选择用材时,主要用松科植物红松。这种用榻板铺盖的流线形房顶,适合九寨沟多雨雪的天气。木结构的住宅房分为三层楼。二层楼前面为平台,边上有偏房,主要住人,三楼堆放草料和其他杂物,底楼作为牲畜圈棚。这种建筑特性,适合于九寨沟半农民半牧地区,人畜分居,粮草物资储存,又有足够的肥料供农业生产使用。

宗 教 信 仰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苯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苯教,是

古代藏区存在的、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这种崇拜传统一直

在民间流传。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飞禽走兽等,相信“万物有灵”。苯教“万物有灵”的多神论思

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佛教”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

轮回,因果报应“等缘起的思想理论以寺院为主在九寨沟藏传佛教文化中起

着主导作用。

藏传佛教文化特点——活祭与放生

佛陀说:“一切有为之善业,放生功德最大”,这是藏传佛教产生“活祭”的理论依据。“活祭”同时又是苯教“万物有灵”崇拜动物的产物。放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是把自己的家畜、家禽中年龄最大的通过念经等宗教仪式,披挂放生。放生的地点是当地的主要“神山”。间接分为:一是向他人宣传放生,达到阻止他人杀生的目的;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封山封水,定为“神山神水”,使其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从而达到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的目的;三是把别人将要杀害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买下来。

转 经

转经,按苯教“雍仲”的旋转方向,向右转。转经是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礼仪。转经筒内装有一定数量的经咒,每转动一下经轮就等于念诵了数百遍经轮内的经咒,其无量的功德就在于此。因此,“转经”在藏族社会久兴不衰。

佛神山与神山

佛神山与神山,如九寨沟的扎伊扎嘎山,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藏族人称之为“尼”。佛神山是藏传佛教教徒信仰佛教的活动场所,通过转山磕长头,诵经虔诚,祈祷达到自己清心净身的目的。

嘛尼堆

嘛尼堆,九寨沟藏区称为“牙则”。是堆积在神山的山顶或转山必经的山口和各藏寨神山指定的位置上的有经文的石堆或神箭(木制的各种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牙则”起源于苯教万物有灵,属于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是藏传佛教中崇拜祭祀山神的主要仪式,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牙则”的位置由**或高僧选定。“牙则”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的堆放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信徒经过千难万苦从其他佛山圣地带来的;有的是本地经过念经护法的;有的是转山人放上的。九寨沟多数“牙则”是各种木制的兵器,是每次念经祭祀山神时由各户做的。第二种是埋在地下的,叫“布得”,主体用金属罐或陶瓷瓶,中间竖一段用方枝柏树心做的方木,称为“命木”。上面缠绕八字真经,周围装上五谷、金银、珠宝、宝瓶、各种兵器等物,深埋后在上面栽上树木花草等堆成“牙则”。

龙 达

龙达是藏语。“龙”是指天地间大气中的元气和无形的神灵;“达”是指信教徒在元气的充沛下和神灵的保佑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龙达”属于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产物,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和布做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四种动物。“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联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

经 幡

九寨沟藏民称为“葛达”,意为插在门口的旌旗,实是密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幡根据其用途和不同的内容长短不一,短的几米,长的树十米,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在长经幡的边上还有各种颜色的小装饰片,上面印有“龙达”。九寨沟的经幡多用木条做成旗杆,且高大,多为竖插,横挂的较少,这是九寨沟经幡的特点。

藏 族 服 饰

九寨沟的藏族服饰做工精细,华美洒脱。男子穿红、紫、咖啡色氆氇,或白色衬衫,衣袖宽松,系红色或黄色腰带,腰间佩带腰刀和吊刀,头戴礼

帽,显得英武潇洒,恰好衬出他们的健壮体魄和剽悍豪爽的性格。女子爱穿

长至脚踝的黑色 衫,系红色腰带,头戴羊皮镶边的圆形帽。节日盛装时,背

后从头到脚披一长带,上缀镂花银碟和珠宝,加系皮制窄腰带,上缀大银花。

佩带双耳环和玉石、琥珀、象骨、玛瑙等制成的项链、手镯和嵌珠银戒。她

们款款走来,既不失村野风味,又显得雍容富丽。中老年妇女常在肩上斜挂一个银制经盒,将头发梳成许多长而细的小辫披在肩上。老年男子喜欢手摇转经筒,戴一串佛珠项链。冬天,男女都穿豹皮镶边的大皮袄,头戴漂亮的狐皮帽。

现代藏装正向多样化和豪华方向改革发展。随着藏区的开放,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适应新形式下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九寨沟出现了一些藏装改革派,她们集汉装和西藏服的优点,对藏族女装进行了大胆地改革。

经过改革的服装,腰间扎上腰带和银装饰品,既具有藏民族特色,又便于妇女参加各种活动。以九寨沟宾馆为例,按九寨沟的藏装的特点和西藏服的样式,把女装设计成无袖长开衫,作为具有九寨沟藏民族特色的礼服。这种服装由于是无袖长开衫,穿着时比西藏服方便,不同身材体形的淑女穿上各显其美,优美而自然,适合宾馆服务人员穿着。现代藏装有三种类型:一是表演性服装,主要是各文艺团体和个人演出节目时作表演服用。表演性服装还包括展示性服饰,这种服饰全面向人们展示各种豪华的藏族男女服饰。二是各旅游服务行业的礼服,这种服装从较流行的西藏服正向九寨沟的传统式豪华型服装发展。三是藏民族传统的服饰,取材从单一向多样性发展,色彩从传统的黑白红色向多种色彩和花样发展,服饰从普通型向高档豪华型发展。

教 会 寺 庙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

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

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

扎如寺属藏传佛教的“苯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在西藏麦日一位堪布的指点下,于公元1573年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崖下。经过历代奔卡对寺院的改建和扩建,到50年代,寺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拥有大小经堂多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佛祖塑像、佛经等财物价值上亿元。有僧侣129人,**2人,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群众六千余人。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的叛乱使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四川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国家拨款一部分,加上群众的捐款捐物,扎如寺才得以逐渐恢复。经过重建恢复的扎如寺现已处具规模:占地面积14510平方米,寺院现有**1人,僧侣61人。寺院每年举行4次佛教活动,分别是:第一次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六;第二次是“麻艺助钦”,举行时间是四月初七至十六日;第三次是“郎幺东确”,举行时间是五月十四至十六日;第四次是“顾朵”,举行时间是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1995年,扎如寺纳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节 日 盛 会

麻孜会

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

孜会”。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德朵节

每年冬季至初春,是易发生火灾的时节,就以村寨为单位,请喇嘛在专门的院内念经祈求免灾。这一节日由两个仪式组成:一是守火仪式,一是驱火仪式。守火仪式时,要在寨子中最适宜观望的地方搭一个了望蓬,每家委派一名代表驻守望蓬。在晚上十二点前,寨民围寨转游,边转边唱,告戒人们防火。驱火仪式由几个寨子联合举办,持续一天。寨民均穿漂亮的新衣,念经祷告,观看由数十人组成的马队摇旗呐喊,鸣枪驱火。

转山节

农历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转山节,主要活动是朝拜扎依扎嘎神山,但也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转山这天,藏胞大都要着盛装,相互祝酒,齐声歌唱,骑马或步行绕神山一圈。

“良敏王清”庙会

每年正月初五,为纪念苯教有名喇嘛人圆寂升天,藏民们聚会于扎如寺转经。

乐 器

藏族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吹管乐器 甲岭(唢呐)、柴岭(横笛)、雄岭(竖萧)、岗岭(人腿骨笛)、鹰骨笛、雁骨笛、杂岭(陶埙)、洞(法螺)、洞钦(长号、大号)等。

弹拨乐器 毕旺(琵琶、琴)、毕旺居吉巴(单弦琵琶或琴)、毕旺居松(三弦琵琶或琴)、毕旺居芒(多弦琵琶或琴)、札木年(弦子)、竹质和钢质口弦等。

拉弦乐器 牛角琴、札尼(牛角胡)、铜胡、根卡等。

打击乐器 鼓、大鼓、杂额(腰鼓)、桑额(铜鼓)、钹、铙、铃、止尔布(小铃锋)、札如(手摇鼓)、串玲、盘铃、达玛如(拨浪鼓)、叮夏(碰铃)、达玛(碗形鼓)、锣等。

它们有独奏,有的配歌伴舞,有的用于宗教仪式。

羌族有哪些乐器?

羌族的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和最著名的要算羌笛。据说这种乐器系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古羌牧人所发明,故名羌笛。因为当地不产竹子,所以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鸟腿骨制成。现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段三个孔的骨笛。早期的羌笛还是一物二用,既可当吹奏的乐器,又可作策马的马鞭,所以又叫“过”(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的羌笛只有三至四个按孔,到公元前一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才有五个按孔,并逐渐传入了内地。关于羌笛的演进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详细的记述。

近代流行于阿坝州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

此外,羌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尚有小锣、铜铃、唢呐、羊皮鼓、月琴、胡琴和竹口弦等。

第四篇:风俗习惯

东南亚风俗习惯介绍

田志玲

Hello, everyone.Today let’s share some culture in Asia.And some of them may be thought strange, but they are still interesting and useful for us.First, let’s have a look at Thailand.在泰国,泰语为国语。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 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几百年来,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在泰国记住不要踩门槛,根据泰国风俗,那是灵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随便用你的脚指任何东西,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不要让你的脚引人注目,或见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头,脑袋被认为是灵魂的所在地。泰国人用很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决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较为西化的社团里,泰国人一般不握手。传统的及大多数的泰国人在向人问候时,是将两手合在胸前,做祈祷状。

在孟加拉,人们互相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达习惯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每逢星期五,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东西。斋戒期间,白天不能在众人面前抽烟。孟加拉国受过教育的人常去国外旅行,因此都很西方化,英语也说得很流畅,说英语的旅客将会感到很自在。交谈时,通常的应酬话都可以说,但任何议论这个国家或这个国家政府的话最好不说。

如同在印度一样,人们一般不称呼名字,除非客主之间十分熟悉并非常友好。否则客人总是称对方为XX先生等。第一次见面时按规矩须互换名片。

文莱是宗教色彩和马来民族传统较浓厚的国家,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当地马来人与人握手时,通常会把手收回到胸前轻触一下,以示真诚;从有身份的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把手下垂并贴着身体,侧身轻步走过等。在指人或物时,不能用食指,而要把四指并拢轻握成拳,大拇指紧贴在食指上;在正式场合下,不要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在接送物品时要用右手,招呼人或出租车时也不能用食指,要挥动整个手掌。 菲 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间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然后双手触摸胸膛以示真诚。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间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马来男士一般不主动与女士握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左手被马来人认为是肮脏的,因此在接、递物品时应用右手,忌讳用食指指人或指路,不翘二郎腿,不得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马来人忌食猪肉和禁酒,也忌讳在物品上印有动物或人像的图案.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的方式很独特。他一握过手就转身向

后走几步,意思是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他们认为这才是真诚的、真正的握手。菲律宾人很忌讳“13”数。认为“13”是“凶神”,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是令人极为厌恶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宾人不爱吃生姜;也不喜欢吃兽类内脏和腥味大的东西;对整条鱼也不感兴趣.听到了那么多的风俗,下次你再去东南亚旅游的时候,可要记得哟!

That’s all for today, see you next time!

第五篇:搬家常见风俗习惯

搬家常见风俗习惯

1:属象为寅虎者,不宜选申日搬迁。属象为戌狗者,不宜选辰日搬迁。属象为卯兔者,不宜选酉日搬迁。属象为未羊者,不宜选丑日搬迁。2:坐正北向正南的房子,不可选午日搬迁。

3:宜动身搬迁的日子有: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思、四相、时德、民日、驿马、天马等吉神当值的日子。亦宜成日和开日。忌动身搬迁的日子,包括: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及劫杀,月杀,灾杀、月刑、月厌、大时、天吏、四废、五墓、归忌、往亡等凶神当值之日。4:搬家当天千万不能与任何人生气斗狠,更不能责备小孩,更不能以粗言恶语伤人。一定要事事处处说吉祥话,做吉祥事。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喜悦和幸福。

5:中国人称闹房,美国人称Housewarming(乔迁庆宴)。搬家后的一周内,一定要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到自己的新家里热闹一番,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与新的邻里相互认识,增加了解。让亲朋好友知道自己的新住址,以便今后多加往来。无论是吃饭、聊天、卡拉OK、Party等等,越热闹越吉祥,越热闹阳气越旺,越热闹越驱邪气。6:风生水起自己来。

入住的当天,把家里的浴缸、面盆、水池先塞住,然后打开水龙头,让水慢慢的充满,取其细水长流,钵满之意,同时打开吊扇、风扇等(注:不要在室内向着大门外吹,以免宅气外泄),有风生水起之吉祥兆头。也可以烧一壶或一锅开水,寓意财源滚滚。7:搬家时应旺宅。

常见旺宅的方法是旺四角即房子的四个角落,又叫旺五方,即房子的四角又加房子中心点。无论是新宅或是旧屋,入住时旺宅;不仅可以使家宅内的喜气升腾,而且还有趋邪功能。不同宗教采取的方式虽然不同,如洒圣水,祷告等,但均能起到异曲同工之效。具体旺四角或旺五方的方法,内容量大,如需要,可与智海大师联系。8:搬家闹房送礼宜忌。

忌送“钟”,无论是昂贵的老爷钟,还是墙上挂的电子钟,还是桌上放的闹钟,均不宜在此日作为礼物相送。“钟”与“终”同音。“送钟”与“送终”同音。故此日忌送此礼 9:六组物品」先入宅 迁移(搬家)前要先准备下列六类日常生活之 必须品:(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的米.米桶裏放一个红包,内藏纸币,茶叶及九个铜钱(或硬币).(2).水:用「水桶」装七分满的水(水要从「旧居」处取).(3).碗筷: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碗筷,双数为吉.(4.)畚箕,扫帚一对,上面绑红布.(5.)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的内衣裤,枕头及床单.(6).旧有火炉,锅子及风扇.10:搬家时将上述六类日常用品於择定的吉时先搬进新居的厨房,然后其他物品才可搬进新宅.如恐迁移后水土不服,另可携带一块旧居的泥土及姜入新宅.而 要远行(出国)之人带点米及泥土随行,对克制水土不服听说颇为灵验的.乔迁离开旧宅之前,应在房间留下一个「旧的钱包」,内放五枚硬币,在厨房留下「两个鸡蛋」及「一封红包袋(利是)」(「红包袋」(利是)内放「柏叶」及双 数币值的「纸币」一张).「最后一件物品」或「最后一个人」要离开旧宅时,记得在旧宅之门前先洒一些米,然后才锁门离去.搬进新家前搬还要放鞭炮。搬家完了,还要拜祭地基主的。我记得是朝着厨房的方向,准备碗筷食物酒品若干,然后拜祭。桌子还不能高,因为地基主通常是比较矮的。拜祭时,讲究也挺多,一个不好,把不该拜的拜进来也挺热闹的。11:选择新枕头搬家。位理学认为“入伙”是人丁气场的转移,因此需要枕头先入伙:按照家人的数量,启用新的枕头开门入宅。按照个人的床位分别摆放。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人,还在枕头内装有信封,内藏138元,以图“一生发”之意。

12:入住时取21枝香点着, 从屋的左方入, 让浓烟上下熏扫厅房及厕浴厨灶,天花板,墙壁及至墙脚,从屋的右方出, 到外间安全的地方, 把它弄熄弃掉。以次去掉邪气,尤其对于那些盖在风水一般的地基上的房子尤为重要。

13:入住当天,一定要烧一壶开水, 寓意财源滚滚。同时塞住各种池盆(厨房、卫生间等), 开启水龙头, 要细水慢流;因为细水长流,寓意盘满钵满之意。屋宅内还可以开着风扇, 四围吹风, 但不要向大门吹,有风生水起之意头。

14、搬家时最好携带一只装满了米的米缸或米桶,桶中摆放一张写有“常满”的红纸,或是摆放有168元的信封,取其“一路发”之意。

15:搬家当天千万不能生气,绝对不可骂人、尤其是不要漫骂小孩子。一定要说吉祥话、做吉祥事。

16、搬家当天不要在新家睡午觉,否则以后容易患病。当晚睡觉,主人要在躺下几分钟后又起来工作一小会,表示睡下还要起来。

17、搬家后的第一天或第一周内要闹房,即一定要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到家中热闹一番:或聊天或吃饭或娱乐等,越热闹越以驱邪。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