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到外国人抱怨中国人把房价炒上去了
中国人把西方房价炒上去了?搞笑!
看到外国人抱怨中国人把房价炒上去了,感觉很搞笑。中国人民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2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点自己的钱了,想花一下,还要受你们的歧视,真是很搞笑的事情。想一想,凭什么花自己的钱还要受歧视?更何况这些钱本来就是西方社会30年来好吃懒做,搜刮第三世界人民劳动换来的享乐30年的臭钱,30年的劳作,仅仅换来西方世界1-2年收入就能买入的一套房子,还要受人歧视,公平么?
30年的艰辛,看看人家是什么生活:上学、结婚、生子,然后养孩子、养狗,工作、付账、听歌剧、看电影、旅游、减肥、看病、吃药。第三世界人民过什么样的日子?除了结婚生子工作,上学未必上到大学,付账是该付的一定要付,病不到害死人的一般都是挺着,药都吃不起,其他的旅游、减肥大概想都不要想吧?按道理来说,能在国外买得起房子的还要算国内生活优越的,那些一直劳作在最底层的人所过的日子,是西方人能想象的么?论公平,我们劳作这么多年,牺牲了两代人享受的权利,换你们西方享乐生活式的靠所谓高知识高技术掠夺第三世界劳动价值过的奢侈生活才扔给我们的一些臭钱,这公平么?现在我们拿着背负你们30年奢侈生活换来的这点点钞票买了你们一套房子,你们就着急了?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这30年的生活本质要开始报偿了。勤劳的人不能一直养懒汉的,历史会给予大家一个公正的结果的。现在就是这种现象开始显现的时候。国家贸易顺差不能回流的钱,需要在国外消耗掉,而个人经过改革开放30年获得的成果,也会反作用于国外。这些都不值得西方惊讶,这些才应该是西方人应该接受的现实,才应该是西方去反思和总结的东西。不要一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浮光掠影的惊叹一番,然后不以为然的在那里挑一通刺。直到影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时候,才开始指责是中国人造成的祸害。想一想,源头都在于你们自己而已。
第二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受“新浪教育”官号近期发布的一条微博启发,也想说说这方面的事。一位叫Jacky的中国留学生在今年年初(农历新年之际)拍了一段名为《Chinese in Foreigners' Eyes》的纪录片,片中记录了30位在英国读书的各国大学生(85-90后)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结论是:总体而言,中国菜比中国其他任何标志都出名,也更容易赢得外国人好感;中国学生给老外的整体感觉是内敛,害羞,英语不好,聪明,但有时很奇怪。
似乎只有中国人特别在乎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也特别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我们上电影理论课,老师组织我们讨论Nationalism,说在生活中你何时感觉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最明显。这简直是为我们中国学生定制的话题啊!好多同学都谈到了台湾问题、边疆问题,说班上有位香港来的同学竟然说自己来自“HK, not China.”惹得我们大陆来的都很生气!老师说为什么呢?这这这还用问为什么吗?香港都回归十多年了,早就属于我们中国了啊!老师问那为什么这件事对你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爱国?!
我特别喜欢跟老外(西方人)聊天,我身边的老外分三类:第一类,提起东方,只崇拜日本(文化和经济),对其他国家既没有概念也没有兴趣;第二类,对东方神秘的文化充满浓厚兴趣,梦想就是有机会到亚洲旅行或者工作,但是对中国的了解非常片面,甚至可笑;第三类,会讲一点中文,交往过一些东方女孩子,以为自己是中国通了。
中国人特徵1:不爱社交
刚开学时,大家聊彼此的室友,Macarena说她有一个wierd中国室友,男生,从来不跟他们一起出来玩,每次叫他都不出来,总是一个人闷在寝室里,也不知道在干嘛;冰箱里的东西都贴上自己名字,请别人不要动;一次她跟他远远的打招呼,他转身就跑……大家都哈哈大笑,Juliette说:当然了,因为他是中国人嘛!我说:为什么“因为他是中国人”?Juliette连忙解释:Nancy,没有冒犯你的意思,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很害羞,不爱玩,不是吗?
我不觉得语言和文化是阻碍我们“打成一片”的障碍,很多来自并不发达的国家,英语说得不如我们的同学都能融入的非常好,但很多即使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中国同学依然只跟自己国家的同学来往。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在海外人多啊,有硬件条件,如果是哈萨克斯坦来的想挑也没得挑啊!我们都习惯遵从熟悉的程序,讲熟悉的语言,吃熟悉的食物,交往有熟悉背景的人……但往往不由自主陷入熟悉制造的温柔乡,很难从中再迈出去体验艰难,经历不同,从而错过外面的精彩。开学之初,学校组织的几次party我都兴致勃勃的参加了,后来觉得又吵又累就没有再去。有一天在厨房里见到Migual,我说很久没见到你了!忙什么那?谁知他一脸无辜的说:我不知道Nancy,是你忙吧?你很久都不跟我们hang out了。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已经被他们联合抗议了!赶紧洗脸更衣加入他们下一个趴!进对酒吧就是选对圈子!
我们中国人沟通感情的方式是一堆人围坐一桌,借着好菜好酒聊天扯淡。但在西方文化里,乱哄哄的酒吧夜店是社交主流,不喝两杯怎能敞开心扉呢!你老不出现又怎能在这个圈子里混的脸熟呢?我一直有一个逻辑,就是不管你身在谁的地盘,一定要及时尽情享受这个地盘的文化,他们的美食,他们的娱乐。吃了30年中国菜,改吃1年英国炸薯条又怎样? 中国人特徵2:爱扎堆
来英国之前,我听过无数这样的建议:中国学生为了提高语言水平要尽量不要跟中国人扎在一起,多跟其他国家同学往来。来了之后,特别能理解国人扎堆的原因。第一,情感上,离家数千里,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熟悉的面孔和语言是最给力的安慰;第二,生活上,我们的生活习惯很大大大程度上与老外不同,他们喜欢的我们接受不了,我们愿意做的事他们又不知所云;第三,学习上,这就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了,我们需要面对的简直是两套天壤之别的系统,从小到大可能只有咱们国人没有被鼓励过“Critical Thinking”,不敢批判老师、专家、前人的理论,我们太习惯“接受”,但是这里所有的论文都要有你对大家著作的批判见解,seminar上讨论的也尽是你的批判观点,当然前提是能自圆其说;第四,文化上,我发现不管来自北美还是欧洲,南美还是非洲,其他人的文化都是相通的,除了我……比如聊起流行音乐,流行的艺术家,流行的街头文化,甚至adventure,人家怎么那么多共鸣?说起潜水,我的经验还是在巴厘岛插着吸管被教练牵着游,我的墨西哥和德国室友纷纷亮出“潜水证”,互相比下潜的深度和海域,甚至还有人见过鲨鱼。
我有一个加拿大朋友在同时学习汉语和日语,虽然日语才学几个月,比我的日语水平高出一大截(当然得承认,我学的日语6年没用全都忘了)。他喜欢日本女孩子的程度不是一般强烈,我让他对比中国、日本、韩国女生有什么本质不同。他一针见血的说:日本女孩最懂礼貌,最会照顾自己的外表,最有女人味,相比中国韩国女孩也最独立;中国和韩国人都喜欢扎堆,如果交往一个中国女孩,还要跟她所有朋友有交集,“赢得”大家的好感,他觉得很麻烦。
我总结,“扎堆现象”跟我们这一代人不够独立,依赖心理强,再加上从小到大没有兄弟姐妹总是需要找一个外人陪伴的原因有关,出去逛街、吃饭、买东西甚至上厕所都必须找一个伴。但是其他国家的同学对于“我行我素”这件事看得很开,有伴就一起玩,没有自己一样无所谓。
中国人特徵3:自尊心强 幽默感差
以前,每当别人说起中国的不好,即使说的很客观,很中立,我都立马扑上去,辩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慢慢的,看的多了,经历丰富了,就会感谢人家给你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呗!而且,公民社会本来就是开放给所有阶级成员自由评论的,有理的赢,没理的再去想想输哪了。在反复不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矛盾才能被发现和解决,社会才能进步。而且,越是大国越该有大国的胸怀,美国和英国的媒体几乎每天都拿政客、名人开玩笑,左派分子一天到晚唱衰自己的国家快完蛋了,深陷困境,伤痕累累,但是人家照样日不落,照样拿着高工资还不用加班。
希腊算是这次欧债危机最没面子,地位最尴尬的国家了,班上好多希腊的同学,提起“欧债”都自己主动添油加醋说这有多丢脸,但说起长线又都充满希望,觉得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好起来。“卡恩性侵事件”和“贝卢斯科尼辞职”都是法国和意大利同学津津乐道的话题,我的法国室友告诉我,在法国很多女记者跟政客发生性关系来获得跟政客的“亲密关系”,赢得一手信息或者给自己“走进圈子”的机会,大家都觉得这很平常。贝卢斯科尼跟多少小姑娘上床是他老婆该管的事,只要他做好分内的事,保证国家经济走向老百姓就不会对他指指点点。我很欣赏他们身上的大气和“自我爆料”的幽默感,对自己国家的社会问题拿得起也放得下。当然,最最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拥有足够的自信,有自信玩笑才开得起。有一次在酒吧聊天,室友们问我刘玉玲、巩俐在中国人眼里算不算美,中国人觉得中国美女应该什么样。我赶紧借机输出了我们的美女价值观:高挑,白皙,杏眼,黑发,有曲线。大多数老外喜欢的黝黑、凤眼那种都太太太非主流了!然后Macarena顺势问我:中国有“有曲线”的女生吗?引得大家笑作一团,我说:当然有啊,不过那种都嫁大款了,你在这里看不到!
来英国两个月体会最深的是,几乎每一个来这读书的中国人最少已经接受了十几、二十年的英语教育了,而且不管在什么阶段英语都是必修课,重视程度一流,大家也都舍得花大价钱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但是真不晓得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怎么会那么不实用。来自德国、法国、俄罗斯等等这些母语也是世界主要沟通语言国家的同学英语听说会话水平比我们好很多,而且一般都会讲3-4门语言,印度学生口音差但是词汇量惊人,很多非洲国家的学生英语也非常好,咱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先别忙着赚钱,想想这么多年都教了什么?李雷韩梅梅是不是也该下岗再就业了?
文:mengnan
第三篇:外国人评论中国人的家庭观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最讲究亲情的种族之一,并且深深地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却未必如此。
我澳洲的朋友谈起了中国人和澳洲人对家庭的重视。没想到,那几位澳洲朋友说:“你别生气,其实,我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并不爱家,并不像你们自己说的这么注重家庭。你们更爱金钱!”
我愕然,于是,我记下了这些真诚的对话:“ 无论在澳洲还是在中国当地,你们中国人的确很勤奋,中国人在海外也能比当地人积蓄更多的钱财,但我不认为这是你们中国人有经商的天赋,而是你们比我们更节俭,更能省,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完成的金钱积累。你们平时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从中国买了带过去,因为上海这边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学生带了很多碗过去。“你们会没日没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给老人照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你们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圣诞节你们甚至都不休息。
所以,你们华人的孩子尽管学业上很优秀,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另类,觉得和当地人比起来,父母更关心的是家庭的金钱收入、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快乐。”
“是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们中国人说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 “
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借口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怎么还能体现你们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观念。
“你们为了工作,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夫妻分离,要在我们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个月以上,基本上就该考虑办离婚了。所以我们被派到海外来,就一定是全家 一起来,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来。他们要是不愿意来,我就不可能接受这项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国甚至听说过你们的上一辈人,甚至有夫妻几十年都分在两个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时候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太残酷了。难道你们就不会为了家庭放弃工作吗?工作也还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国公司里有很优秀的人才,但因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个月甚至每两个月才能相聚一次,为什么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弃工作呢? 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他们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说是为了家庭在挣钱,可这样的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澳洲,你们中国人基本都比当地人有钱,但没有人羡慕你们的生活,我认为你们就是金钱的机器,但你们为自己的赚钱爱好涂上了一层家庭的色彩。
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的人,为了一个房子,牺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加点地工作,“等买上房子,或还完贷款,就可以轻松了!" 等着吧,---房子完了,还有孩子呢!
又有多少孕妇,“等孩子生下来就好了。”---生下来更麻烦,还不如在肚子里,想去哪里,去哪里!有多少小孩子家长,“等孩子上小学了就轻松了,熬吧。”---上学更轻松不了,各种辅导班,还不如幼儿园省事!
多少的家长,在为了一个小升初,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周末奔波在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的路上,“等考上初中,就解脱了!”---小学完了,发现初中也有辅导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没有时间玩了!只好等大学再玩了。“等孩子上了大学就完成任务了。”---大学上完了,找工作一样要操心!“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没有负担了。”---工作找好了,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等孩子结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结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来了!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视线永远在未来,为了未来,今天积累能量、积累证书,积累票子。结果就是抱怨,我们的视线永远没有活在当下,发现一辈子,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过的。其实中国人一辈子就是这么过的。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国人,最有信仰的是欧洲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是中国人。
大多数美国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
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
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
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
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
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
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
70—80岁:安度晚年;
死后:一般进公墓。
大多数欧洲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学校乐队,学习古典音乐等;
10—20岁:组自己的乐队,进行各种尝试;
20—30岁:严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响;
30—40岁:乐队开始正式走黑色金属路线;
40—50岁:回忆童真,开始过回“彩色”的生活;
50—60岁:安定下来,寻找温情,过小生活;
60—70岁:去教堂总结自己的一生;
70—80岁:与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后:安心躺在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0—10岁:被迫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多数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岁:死啃如山的书籍,应付如海的考试;
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养孙子;
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
临死前:发现原来一块墓地都贵得要死!
成长的机会永远比眼前的待遇重要——做重要的事比多拿钱重要
我知道在水木BBS上的worklife版本,每天都在上演的就是比较自己的第一个offer是多少。offer不高就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每次看到类似的晒Offer的帖子,我就仿佛回到十几年前的校园。
关于毕业生的Offer,尤其是面霸的Offer,我只想说,名企给毕业生的高offer,第一是远远超过这个毕业生的实际身价的;第二,名企的这个很稀少的高Offer,很多时候起着PR即宣传的作用;第三,很多名企,尤其我前段时间反思的外企,很高的Offer请去的毕业生,只是做很简单的支撑性的工作。所以,眼前的高薪未必对应的是高成长的机会。
关于成长,我讲两个身边的故事。第一个是以前Motorola的老同事,他给我们讲起,自己当年的同学中最终做成大事的不是他们这些进外企的,也不是当年趾高气昂出国的,而是一个当年去四线城市的。因为他去了当年没有人愿意去的一个老牌电视机厂商。而且去了之后也是任劳任怨。最后很早就当了这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副总。原因很简单,当年,没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愿意去四线城市,去一个国有企业工作,所以他一来所获得机会就非常好。
另外一个也是我同学身上发生的,大约在202_年左右,她在读研期间,我们有一次同学聚会,她说自己在一个创业的互联网公司实习,她当时说起这个公司的名字时没有人知道。当时我刚去Motorola,她后来工作选择了另外一家外企。这个当时没有人知道的互联网公司的名字叫“百度”。后面的故事我无需再讲,因为这家公司早期的前台,也成了传奇。
2、没有一个人可以做你一辈子的导师,但是你一生都得不断去寻找导师
其实成熟的企业都会有导师制,就是你一进公司就给你指定的带你熟悉公司文化、规章,帮你适应公司的“老人”。这个放在古代就是老师和学徒,我们历史上那些精美的工艺品加工技艺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这里我要讲的是,除了公司指定的那个3-6个月的导师,你更应该去不断寻找自己的导师。导师不是面面都比你强,这样的人,你也很难搭讪。你最看重的能力、见识方面,如果有缺陷,就得找有这些方面所长的“牛人”。
请客拜师之类的倒未必,你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机会接近Ta,观察Ta,争取当面请教Ta,甚至是创造和Ta共事的机会,就可以了。
我一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就马上去寻找可以成为自己导师的人。然后再利用之前提到的“搭讪”的技巧,接近Ta,被Ta注意到,从而得到学习的机会。
这个寻找需要有一个雷达,你内心的雷达。建设这个雷达,你首先需要的就是虚心,只有任何时候虚怀若谷,才能不断发现牛人。其次你也需要能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缺什么,知道自己拿什么可以吸引到别人,可以和别人换。
3、如果你在身边找不到比你强的人,换个地方
很多人换工作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待遇,这个目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把收入结果“结果”,去追溯这个“结果”的原因,你发现,你需要另外的跳槽理由。
前面第一条说过,成长的重要性。成长怎么来?第一是取决于这个公司的平台。就和历史上各个国家民族的兴盛与衰落一样,大势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国势上升,民众都受益。国势衰落,则民众都受损。公司也是这样。
成长的第二条就是来自于你身边的牛人。我从上学到公司都是这样,身边一旦有牛人同学或者共事,就一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可能一开始自己还跟不上牛人的节奏,有点灰头土脸。但是一旦身边有这样一个目标,你的水平不提高也难。
所以,对我而言,如果一个环境无法让自己成长,那就应该果断的离开,而身边没有牛人,没有你可以学习的目标的地方,就是一个无法让你有成长的地方。
4、理财,要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开始
最近看历史的缘故,看到一些我们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晚景凄凉,比如胡适。他在老年时在美国的那几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没有太多收入,而自己年轻时虽然风光,但是没有积蓄,所以见到年轻人就对他们说:“钱是人的胆子,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
我相信“改变自己”的粉丝中,大多数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所以,从毕业的第一份工资开始,就养成积蓄和理财的习惯,对于你30岁之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给会员的一期语音中,专门讲到理财问题,其中的重要观点就是大家应该从第一份收入开始就学会理财,逐步养成理财的习惯。
理财的本质,不是积少成多——那个是省吃俭用,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实现随着时间的复利。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而复利的最终结果,和你理财的年限长短相关,因为我们的预期寿命是固定的,所以,越早开始理财,你的人生会越来越有信心!
想放下一切去流浪,想和心爱的人周游世界,想去创业?先从现在开始理财吧。创业成功是一种概率,只有少数人最终做得到。但是理财,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你所需要的就是学习+自律。
为什么你工作努力但没有起色?
成为职场达人,未必要像上图中的人一样,经常挑灯夜战。相反,注意到下面几条,会让你少走弯路。
5、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缺点,去发现并放大自己的优点
在“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这个选择上,我也困惑了好多年,后来,逐渐明白,所谓的“长”和“短”,如果历经岁月还是“长”或“短”,那个东西可能是无法根本改变的,是你与生俱来,并且不断被加强的个人根本属性。
不信?抬头看一下你的父母,看一些你眼前的老师、教授,看一下你的领导。看一下那些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特点?哪个不是岁月悠久?
后来在做经理的时候,招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不再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去寻找一个适合的人,一个优点你很看重,缺点你可以接受,能力匹配岗位需求的人。我也终于明白,对于我们自己,需要做的也就是“扬长避短”。
那么木桶效应呢?那个对组织更有效。不过即使是组织,你难道没发现,每个NB的好公司都有优缺点都很明显吗。做符合自己DNA的事情时,得心应手。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笨手笨脚。
人生苦短,多花时间放大自己的优点吧。一个优点足够明显的人,才是可以成事的人。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缺点的人,反而可能是很平庸的人。
6、只会埋头苦**会变得愤世嫉俗
在工作这么多年以来,见过不少埋头苦干的人,同时也是抱怨丛生的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抱怨领导不是伯乐,抱怨公司升迁机制失灵……
为什么埋头苦干的人最后成了愤世嫉俗的人?我后来才想明白。没有人是不求回报的人,但是有人明骚,有人闷骚。埋头苦干的就属于这种“闷骚”的,我有一度也是闷骚的,孤芳自赏的。
埋头苦干的人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而变得愤世嫉俗。其实他不知道,别人不是不认可他,而是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更别提在想什么了,有什么特长和奇思妙想了。
可能部分埋头苦干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但是,领导没有时间去探索每个人的具体进展。同事也没有义务像一个伯乐一样,去窥视自己身边的每个人。你可能的确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最完美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但是身边的所有人,等到的往往是“没有任何进展”。
这种情况下,你的靠谱指数为0,谁会把机会给你呢?
怎样沟通,怎样变得不那么“埋头苦干”,其实很多时候不用花言巧语。可以经常和同事、领导讨论一些进展,具体问题。可以阶段性的把工作进展在大家那里Demo(演示),也能取得很有效,很积极的反馈。当你和大家都把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放在一张桌子比较时,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具体的位置。你才可以及时做出调整。
从今天起,抬起头来,做一个幸福的人。
7、眼界高于能力,能力大于所得,这才是正轨
这句话我说过好几次,到现在依然想再次强调,因为这个规律对我现在依然成立。
在任何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里,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没有人真正爱你,他们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他们付出的成本是工资和时间!
在打工的环境下,在一个大型的,盈利良好的企业内,价值创造的链条被切成若干关联的环节,绝大部分基层员工都会被局限在某个环节内,无法直接曝露在客户面前,更无从了解价值链条的细节。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技巧可以分享。总结起来就是“眼界高于能力,能力大于所得”。
眼界指Vision,就是说尽管你可能是基层的工程师,但是还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了解公司远景,最好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8小时之外坚持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并及时和老板沟通这种心得。经常能站在一定高度和老板进行沟通的人,他所能得到的机会要比整日默默无闻的人多得多。这就是所谓“眼界高于能力”,从而得到很多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实战机会。
能力大于所得指的是,如果你本身价值7000元月薪,那么6000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数字。因为所有的绩效考评都是人主观判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横向比较。如果同样是贡献价值7000元的人,一个拿8000,一个拿6000。如果你是领导,你会给哪个人加薪?而如果这个价格低一些的人,在8小时之外还非常努力,经常能表现出更好的潜质,那么又是什么结果?作为领导,你是不是还经常得考虑给这个性价比高,潜质更好,更加努力的同事多升职?如果你足够努力,总是能让“眼界高于能力,能力大于所得”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那么持续的上升渠道就在你面前。而作为员工个人,往往又容易在这种状态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从而形成正向反馈,加速提升。所以,在大的企业的同学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8、坚持学习,即使是你在最低落的时候
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我在Motorola面试时,之所以在同批人中第一个获得二面机会,是因为我在笔试前后,还在埋头看一本C++的书。所以,“爱学习”是我给第一任领导的第一印象。后来在Motorola,也是不断给同事介绍书。所以,书在工作中给我了我很多机会,很多印象分。
我个人的生活也曾落入低谷,在那个时候,我看了很多书,《少有人走的路》、《爱上双人舞》等,无一不给我启发。在去年陷入焦虑的时候《痊愈的本能》,《精神焦虑症的自救》又给了我安静的力量。所以,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书就像我的救生艇。朋友的语言给我慰籍,而书籍则给了我黑暗中的火把和黎明的曙光。
我们人生的智慧无非就是向前看的能力和向后看的能力。前者,可以看一些讲趋势的书,比如《失控》、《奇点临近》。后者,可以看类似《中国大历史》。这些书让强化了我的Vision和反思的能力。
我们每一天都在变老,唯有读书,能让你不再恐惧。
总结一下,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恭喜你已经从“训练模式”毕业,进入独立作战模式。而游戏的最终结果,就是看你把有限的人生资源: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投在哪些地方。集中火力,在正确的事情上确保投入!
第四篇:外国人收养中国人子女的收养协议
甲方(收养人):_________
乙方(送养人):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收养_________(被收养人姓名)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
第二条 收养人_________是_________(国名)_________单位的_________(职务),现年_________岁(已婚的,收养人为夫妻双方),住在_________。
第三条 收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写清楚收养人的健康、财产等收养法规定的条件)
第四条 送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写明送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为什么要送养的理由)
第五条 收养人_________保证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尽扶养收养人之义务。
第六条 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到_________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本收养协议自_________公证机关公证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第五篇:外国人收养中国人子女的收养协议
外国人收养中国人子女的收养协议
甲方(收养人):_________
乙方(送养人):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收养_________(被收养人姓名)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
第二条收养人_________是_________(国名)_________单位的_________(职务),现年_________岁(已婚的,收养人为夫妻双方),住在_________。
第三条收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写清楚收养人的健康、财产等收养法规定的条件)
第四条送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写明送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为什么要送养的理由)
第五条收养人_________保证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尽扶养收养人之义务。
第六条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到_________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本收养协议自_________公证机关公证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