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民俗文化论



第一篇: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①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诚信无私是西藏各民族普遍信守的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关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人们以诚实为美,推崇公正无私,待人诚恳热情,极为重视友谊。这些道德原则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与自然原因,与人们所处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还不足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时,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正无私、真诚信任,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而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发展谋得利益。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个人离开了群体就等于死亡,集体力量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敌人和社会的敌人的胜利。因而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有着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老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和原始民主培育了人们诚挚的无私的心灵,也强化了对朋友的友谊。这些古老的道德原则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承继下来,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受到人们的信守和珍视。

诚信、无私与重视友谊在西藏民俗文化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择偶和交友时将诚实和正直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到藏族家做客,无论是否相识,主人都会捧出甘醇的青稞酒和浓香的酥油茶热情款待。与藏族交友,他们可以掏出一颗诚挚的心,愿为你付出一切。当你到珞巴族、门巴族和@①人居住的喜巴拉雅山区游行,会在路旁沟畔见到一些装有物品的背篓就地摆放,背篓上压有石块或木棍,表示这是“有主之物”,任何人都不会去触动这些已有主人的东西。珞巴族谚语云:“不捡不是自己分内的东西,不收不是自己种植的庄稼。”珞巴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吃喝越多主人越高兴。一些部落的待客习俗尤为别致:宾客至,主人热情迎至客房,取来酒、肉、菜,由客人自行杀猪宰鸡饮酒,视同家人,给朋友以最大的信任。西藏各族人民对朋友、对客人无不是真诚相待,诚信无欺。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西藏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班级:土木工程(2)学号:0821114411

签名:

日期:2011年12月22日

第二篇:西藏的民俗文化传承

藏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地区特色

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爱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一种家制酒。每当亲戚、朋友团聚或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给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无名指沾少许弹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后小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后满杯喝干。如果你端着酒杯不喝,主人会认为你客气,便要唱起祝愿你的父母、家人、朋友的祝酒歌,直到你把此杯酒喝完。若你真的不会喝酒,主人也不会为难你。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堆谐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从小就受到了歌舞的熏陶。他们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各种各种感情活动及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状态。藏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说会走路就是会跳舞,会说话就是会唱歌。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间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谐则是西藏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堆谐是藏语的读音,“堆”是西藏的一个地方,“谐”为歌曲之意。这种具有快节奏表演、粗犷朴素的舞蹈,后来被艺人加工提炼,又有了各种舞姿,如踢踏舞的强节奏、扣胸挟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藏戏在西藏以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流传至今已相当普及,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艺术。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

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雕刻西藏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今天在荒无人迹的山野中所发现的数十处原始岩画,就出自藏族先民之手,是这片原始岩画就出自西藏先民之手,是这片土地上现存的第一批艺术品。民间雕刻艺术以其数量大、材料美、品位高享有重要地位和声誉,其种类有木雕、石雕、骨雕、泥塑、金属雕等等。

藏历年:古时候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藏历年是西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

大年初一的一早,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这天,各家各户把祝愿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卡赛”(油榨果)、“隆过”(羊头)、“切玛”(五谷丰收斗)、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撒向天空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辈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传昭大法会:传昭大法会又称为莫朗钦波节,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此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教的改革家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祷大会延续而来的。在这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西藏与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来次朝佛,放布施。

各种节日朝山节:佛教者们认为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第一次举行讲经的日子,所以,这天人们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拉萨附近山上的各寺朝佛、念经,之后,到野外尽情餐饮、歌舞,直到日落才返回城里。

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坚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三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赛马(射箭节):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

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然而,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林卡节: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放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江孜达玛节: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林芝工布节: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第三篇:学习西藏民俗文化的小结论

学习西藏民俗文化的小结论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高僧也要如此。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茶文化 酥油茶是喜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 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孀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趣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

在藏区旅行,必须尊重藏族同胞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至少,不要犯忌。我们常说,入乡随俗,这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风俗,才谈得上相随,才能与藏族人打成一片。否则,轻则闹笑话,重的还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许多藏族司机的驾驶室内挂有金刚护身绳结,或者护身佛盒、符咒。忌讳乘客(尤其是女乘客)触摸。挂着这类护身符的地方,也不要抽烟。坐车经过大山,除非经过山口的玛尼堆,可以喊呀哧哧!神胜利了!撒碌马,供奉山神之外,一般忌讳吹口哨、大喊怪叫,否则认为会招引山神发怒,降下冰雹带来风雪,旅途招致不祥 藏族人也特别忌讳别人踩自家的门槛。寺庙里的镜子和藏族人身上挂着的镜子,千万别乱摸卵照。镜子在藏传佛教里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寺院外墙或者檐下挂有大片的铜镜,据说可以挡住各种秽煞邪恶之气。印有藏文的纸片是不可以擦拭肮脏物什的。尤其禁止用这印有藏文经咒的纸片,如果废弃不用,一般要卷起来,装入特制的“擦擦”里,或者通过某种特别的经咒,焚化后散于河流高山等洁净处。不许跳到玛尼石堆上去,只能顺时针由左到右绕行,也不许随意翻动玛尼石,更不能将之带走,因为那上面刻有神圣的XXXXX。绝对禁止在其上或者附近大小便。如果藏族人正在扫地时,如果你想学雷锋做好事,此时切勿抢别人的扫把,让他把扫帚扔在地上后,再捡起来扫。香烟被认为是一种很脏的东西,如果修行者进入烟雾缭绕的场所,马上会头痛。抽烟的人嘴里会有一种特别难闻的臭味,具有极大的污染力。摆有经书、佛像,挂着唐卡、经幡或者别的神圣的地方,严禁抽烟。在**面前尤其不能抽烟。云南有个酒吧,里面挂着几幅唐卡和经幡,一位**走过的时候,忍不住进去告诉店主,唐卡是不能挂在这种乌 烟瘴气的酒吧里的,否则运气会下去的。那位店主果然就把唐卡取 了下来,不要摸别人的头, 藏族人认为头部是人体较为干净的部位。头只有喇嘛**才能摸。藏族男人特别忌讳妇女摸他的头。拿唐卡的时候,人们往往要用手拿着唐卡的木轴,而不能拿中间绘图的部分,更不能将唐卡放于腰部以下。藏族人认为头部是人体较为干净的部位。头只有喇嘛**才能摸。藏族男人特别忌讳妇女摸他的头,人的身体从腰部以下是不干净的,如果如圣洁之物被跨越而过,则被认为是弄脏了, 跨过佛像、佛经会被认为犯下很大的罪过,跨过别人的头则被认为是对对方的极大冒犯和侮辱。就连跨过别人的衣服也在禁止之列。睡觉的时候,不可把脚对着佛像而眠,如果两张床靠得很近,也不要把脚对着别人的头睡,地面被认为是不洁的地方。佛像、经卷、念珠、护身符等不能随意放于地上,而要搁置于高处, 不能乱摸别人的帽子、护身符、念珠,更不能乱摸**的法器,坐**的法座,睡**的床,藏区寺庙多,进寺庙的规矩尤其要小心遵守,切忌在寺庙里抽烟。更不要靠近僧侣、**吸烟。

藏民凡遇寺庙、佛他、玛尼堆,必下马,摘帽,沿顺时针绕寺庙转经,磕长头。不能反方向转。比如在八廓街,心细的旅游者不难见那里的藏族人一律是围着八廓街右转的。但是 苯波教的寺院则刚好相反, 不要在信教群众面前取笑、讥论、诽谤喇嘛及佛、法、僧三宝。不要拿宗教信仰开 玩笑.不要直呼**的名字,而要称其为“某某仁波切拉”,“仁波切”是如意宝的意思。“拉”是尊敬的意思。比如妈妈,尊称为“妈拉, 在安多藏区,人们把**尊称为“阿拉”。比如贡唐仓佛爷,人们称其为“阿拉贡唐仓,不要直接把男性出家人呼为“扎巴”,这是不尊敬的称呼,要称他们为“库秀拉”。称小沙弥为“恩珠拉”,在喇嘛为你介绍某尊佛像的时候,你双手合什,口念“桑杰啦嘉嗦漆”(皈依佛),他们将会很高兴, 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高僧也要如此,藏民凡遇寺庙、佛塔、玛尼堆,必下马,摘帽,沿顺时针绕寺庙转经,磕长头。不能反方向转。比如在八廓街,心细的旅游哲不难见那里的藏族人一律是围着八廓街右转的。但是 ,苯波教的寺院则刚好相反,不要在信教群众面前取笑、讥论、诽谤喇嘛及佛、法、僧三宝。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不要直呼**的名字,而要称其为“某某仁波切拉”,“仁波切”是如意宝的意思。“拉”是尊敬的意思。比如妈妈,尊称为“妈拉”,在安多藏区,人们把**尊称为“阿拉”。比如贡唐仓佛爷,人们称其为“阿拉贡唐仓”,不要直接把男性出家人呼为“扎巴”,这是不尊敬的称呼,要称他们为“库秀拉”。称小沙弥为“恩珠拉”,在喇嘛为你介绍某尊佛像的时候,你双手合什,口念“桑杰啦嘉嗦漆”(皈依佛),他们将会 很高兴,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为表示尊敬,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高僧也要如此。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学号;116603109 7 班级;16文专

姓名;尼玛德吉

第四篇: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宝山石头城为例

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

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受时尚潮流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本来据有的发展繁荣空间正在被一点点的吞食,民俗文化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民俗文化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通过以金沙江峡谷宝山石头城民俗文化为例来浅析一下民俗文化的当

代价值以及其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以达到传承保护开发目的。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价值 宝山石头城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兴趣

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特色表演一般都会让游客参与进来,有极高的参与性,满族了游客

求新的要求。

2.有利于当地民俗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普及,许多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特色已日益衰落甚至绝迹。由民俗文化旅游这种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行之有效。

3.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处于穷乡僻壤之中,与外界交流性不强,经济文化都很落后,适当的旅游活动参与其中,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解决当地人群就业问题。

4.有利于提高游客文化层次

在民俗文化旅游中,游客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会增长游客的见识,提高游客的文化层次。民俗文化伴随着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知识相对于单一的景观旅游更吸引游客。

三、宝山石头城旅游资源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丽江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宝山石头城的民俗旅游项目:

1.忽必烈革囊渡江遗址:

位于石头城左侧的太子关山脚下,是一个地势较平缓的开阔地,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在此度过金沙江。当地充满智慧的纳西居民古时制作革囊,用革囊渡江。现在当地偶尔也会见到革囊渡江的人。

2.克灵溶洞:

位于石头城左侧的太子关山西南,石头城西5公里处,是一个苍莽的山林斜坡间突然凹陷形成的一个巨型溶洞(方圆100米左右),从远处望去,酷似一个马蹄印,为此传说这是忽必烈南征时骑马踩陷的蹄印。

3.滴血求子洞

位于石头城旁观音山下,是当地纳西族人求子拜佛的地方。洞内常年滴出咸泉水,木老板告诉我们当地人常用来坐粑粑。

4.太子关

位于石头城北10公里,海拔3500米。它脚涉滔滔金沙江,形成金沙江距继虎跳峡之后的第二大峡-太子峡。太子关从远处看酷似一幅水墨画,山中猕猴成群。

5.七月半葫芦笙舞蹈

七月半是石头城居民的传统节日,妇女会穿上自制的七星披肩跳舞,男人吹葫芦笙伴奏,节日氛围浓厚。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带来双方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不断融合积淀在中国这个大家族中,汨汨的渗透在她的血液中,赋予了她独具魅力质朴而多元的性格。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也应对当地民俗加强保护。

第五篇:论老舍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在老舍小说中感受京味儿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3班姓名:彭潘201001024156

内容摘要: 老舍在其小说文本中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特质的审视与剖析,这构成了他小说文本的精髓性的思想蕴涵。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包含了老北京的人情世故、风土人情,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所以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键词: 京味文学 老舍小说 民俗文化 市民口语

老舍是公认的“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也被大家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在老舍诸多作品当中,有关于民俗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描写无疑散布于各个篇章,而也正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于国民特质的审视于剖析,构成了他小说中回味无穷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在老舍的小说里,常常会出现一些老北京的代表性地方,而作品里的情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京味”的环境下发生、发展下去的。这些场合,不仅仅是老北京的代表,也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是市民文化的集合地。这样一个一个在老北京随处可见的地方,其中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舍小说中并没有写民俗文化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却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物形象、各种各样的情境把民俗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对北京地域文化的写作取材

《茶馆》无疑是老舍最有名的剧本之一,而故事的发展就是在老北京的一个随处可见的茶馆里。“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在这个不大不小的舞台上,市民成了故事的①

主角。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

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除了掌柜是每幕串起一个故事外,这里的每一个市民都有他们心中的苦闷,也表现除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小市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据舒乙先生统计,在老舍作品中共提到了北京的300多个自然景点,其中老舍最爱的就是积水潭。”北京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老舍作品中一系列地点如鼓楼、景山、皇城、天安门、胡同、茶馆,勾起了人们对作品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再如,我们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在塑造祥子这个车夫的时候,也将老北京的胡同、巷子、茶馆好好的描述了一番。同时,也不乏描写了老北京的建筑——四合院,祥子和虎妞的故事就是在大院子里展开的。

老北京是美的,《赵子曰》中净业湖、《骆驼祥子》中的积水潭、《老张的哲学》中的德胜桥,老舍费尽心思,带着京腔京味来描写这样的景色,其中穿插着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正是对北京市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描写出来得人物也具有富有“京味”的特点,更加能够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故事内容更加鲜活。②

二、独具魅力的“京味”语言场

老舍小说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北京口语、方言的大量运用,老舍曾经说过:“我生在北京,一直到十多岁,才去糊口四方。因此,我写小说和剧本的时候,总难免用些自幼儿用惯了的北京方言中得语汇。”所以,就是因为这样诙谐、风趣的北京口语使老舍的作品富有独特的口语色彩,读者在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京味儿”。在他的小说中,除了运用大量的北京口语外,对北京各行各业,每个人的称谓,每个人的身份都很注意。这就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领悟北京独特的味道。

如《茶馆》中,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这③些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把唐铁嘴的江湖骗子形象描写了出来。

作品中的语言还运用了大量的创新,如“死马不能再活,可活马早晚得死” 本来自“死马当成活马医”,这里的创新使剧本的语言更加诙谐、幽默。还有李三说过的一句话:“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充分表现了北京小市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正是在那个时代下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比如在《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

白云观有白云观的历史与特色,大钟寺有大钟寺的古迹和奇趣。可是逛的人们永远是喝豆汁,赌糖,押洋烟。大钟寺和白云观的拥挤与热闹是逛的目的,什么古迹不古迹的倒不是问题。白云观的茶棚里和海王村的一样喊着:“这边您哪!高飕眼亮,得瞧着看!”瞧什么?看什么?这个问题要这样证明:设若有一家茶棚的茶役这样喊:“这边得看西山!这边清净!”我准保这个茶棚里一个照顾的主儿也没有。(《赵子曰》)

北京平常情景就是这样被老舍结合在一起,老百姓平常的生活被老舍运用平凡的语言加以连接,但是却充满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特点,抓住了老北京人爱热闹,哪儿热闹看哪儿的特点。正如梁实秋先生评价的:“老舍以纯粹的北京口语写小说颇为别致。”

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

“老舍小说中的人物, 绝大多数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人物性格, 精神气质, 心理特征, 思想感情都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质, 折射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相对稳定的典型性格和心理特征。”这一些人物的塑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且这些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人物,反映出来的也是社会不同的层面,而就是这样大大小小的人物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些人物中有车夫、茶馆老板、车厂主、妓女、摩登女郎、巡警、传教士、学生、剃头匠、说书的、大兵、军阀等等,这些人物时常出现在老北京的大街小巷,真是形形色色,让人目不暇接。让我们从这些人物中看看民俗文化的特点:

1.旧派市民的朴素务实和麻木不堪

比如《二马》中的马威, “面对大英帝国子民对中国人的歧视与偏见, 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批判‘老中国儿女” 的陈腐、颓废。但他始终摆脱不了“ 爱情, 孝道, 交情, 事业, 读书, 全交互冲突着!感情, 自尊, 自恨, 自怜, 全彼此矛盾着’ 的窘境, 处于迷惘、犹豫的虚幻中。”老马是一个中国封建文化影响下得旧派市民,尽管他在人前表现得十分有礼节,但是这又充分说明他死要面子,讲虚礼。到了英国也不忘送这个礼那个礼,全然一副卑躬屈膝的奴才相,这也是老舍笔下的旧派市民的形象。

如《茶馆》中的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也是旧派市民的代表。在他的眼里,能避开麻烦就绝不主动去招惹麻烦,进门的都是“爷”,通常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老实安分的生意人的形象,他安分守己,他谨言慎行,他勤劳本分,他对权贵也要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主顾不会得罪,他懂得陪笑脸,懂得和稀泥。处世圆滑,心思缜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社会上每一种人的心理都揣测拿捏得相当准确。他还有一颗向善的心,他虽然不能帮助穷苦人,但却对难民有着同情,他是无奈的,是机灵的,也是悲哀的。

老舍笔下的旧派市民,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封建文化影响下得国民劣根性,在这样的文化下,他们变得麻木,最终渐渐丧失了本性。

2.下层平民的悲苦与凄惨

老北京的个体平民形象在老舍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地位。他们以北平下层市民原生态的、各具特色的、血肉丰满的鲜活形象,把当时的社会形态和老北京的文化思想都展现在大家眼前。⑤④

以《骆驼祥子》为例,祥子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勤劳、淳朴、老实、善良的车夫,曾经是那么要强的一个人,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就这样没了吗?虎妞的难产而死,接着小福子的死亡让他倍受打击,他开始沦为了一个让人同情的街头混混,混一天是一天,一连串的打击让他不得不一点点的堕落,最后像一条狗一样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祥子无疑是可悲的,无论怎样的抗争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但是,我们从祥子身上不正看到了老北京市民的朴素务实与麻木吗?五千年的儒家文化使他们变得愚昧无知,也正是在这样的民俗文化的影响下,才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四、浓郁、具体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老舍对于老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追根究底还要回到小说中对于北京市民生活及自然人文景观的描写上来。

1.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老舍最擅长的就是用口语描绘出当时北京的社会生活,他写旧北京的市场, 就像一幅“ 清明上河图” , 规模宏大、人物众多, 熙攘着、喧闹着、争斗着。如《赵子曰》中,写市民生活状态:“拉车的舍着命跑,讨债的汗流浃背,卖粽子的扯着脖子吆喝,卖樱桃桑葚的一个赛一个的嚷嚷。......做小买卖的脸上被汗水冲得黑一条白一条,好像城隍庙的小鬼。”当时的社会现实就再这寥寥数语中表现⑥出来,把市民的困境衬托得越发不堪忍受。

2.北京的礼仪往交的描写

中国是礼仪之邦,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封建文化更加浓郁。老舍笔下的中国人,大多是“礼多人不怪”的形式,而自古传承的礼仪更是成为心里的一种信仰。在《茶馆》里,王利发作为一个掌柜,见人都是“爷”,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是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也不得不体现老北京市民的封建及迂腐。在《四世同堂》里, 无论战事如何紧张, 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作寿:“ 别管夭下怎么乱, 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记礼节!”这些繁文缛节,其实就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表现。

3.北京传统习俗的描写

在小说《正红旗下》中,有很多是关于老北京传统习俗的描写,主要是四个典型的时间和场景出生、洗

三、满月和过年。如洗礼时人们的吉祥祝辞:“ 先洗头, 作王侯, 后洗腰, 一辈倒比一辈高, 洗洗蛋, 作知县,洗洗沟, 作知州。”这些语言, 流行于街头巷尾的老百姓中间, 有顽强的生命力, 可充分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习俗和风貌。⑦

老舍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一幅老北京的人事百态,在老舍的小说中,感觉像是呼吸着老北京的空气,在老胡同里,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平常的眼神,足矣......① 老舍:《茶馆》[M],第一幕。

② 韩经太:《老舍与京味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8页。③ 《老舍文集》[M],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68页。④ 刘秉山:《老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总第138期)。

⑤刘秉山:《老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总第138期)。

⑥ 萧映:《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总第74期)。

⑦刘秉山:《老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总第138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3929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