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英德市华粤中英文学校黄宗彪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影响;丝绸之路途径的地区;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影响。
德育目标:学习张骞、班超的优秀品质
发展目标: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影响
教学难点:
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的历史影响
教学疑点:
楼兰的文明与湮灭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这个奥秘我们这节课一起去揭开。
第4课丝绸之路
二、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知识目标: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影响;丝绸之路途径的地区;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影响。
德育目标:学习张骞、班超的优秀品质
发展目标: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三、出示本节课学生的思考题:(给予学生2分钟的时间思考)
1、西域包括哪些范围?
2、张骞是什么时间出使西域?分别是什么目的?
3、西域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义?
4、你能说出“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
5、中国有哪些商品及技术传入欧洲?
四、张骞通西域
从唐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引入西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1、学生从教材找西域包括的范围:
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2、教师介绍人西汉早期西域的概况。
3、找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和目的:
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夹击匈奴
4、教师介绍张骞在西域遇到和解决的困难。
5、学生从教材找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和目的:
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访问西域各国
7、让学生扮演张骞等出使西域所遇到、并克服困难的有关情况。这样能让
学生体会到:张骞为完成任务而具备了很多值得同学学习的优秀品质,此做法利
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及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
8、德育目标检测:
(1)、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品质?
(2)、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影响?
9、学生找教材回答:西域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
义?
(1)设置的时间:公元前60年。
(2)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引申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
我国领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丝绸之路
1、你能说出“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
岸)
让学生对着地图找出相应的地点,这样学生就能在空间上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路线图(教师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2、学生找(分四个组比赛:看哪个组找得又准又快)
(1)、中国从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的商品有:
商品:纺织品、铁器、漆器等。
(2)、中国传入欧洲的技术有:
技术:冶铁、凿井技术、及文化思想等。
(3)、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东西有:
佛教、魔术、乐舞、雕塑等。
(4)、现实生活中,你吃过的哪些水果与西域有关?这利于学生联系现实,对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丝绸之路”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有什么影响?
4、出示楼兰古遗址图: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楼兰古国,提出疑
问,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
5、发展目标检测:今天的“亚欧大陆桥”(1990年9月12日建成的横跨亚
欧7个国家的亚欧第二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你说一说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于我国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六、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张骞、班超等人为开通丝绸之路所做出无私的奉献,丝绸
之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七、知识目标检测:单选题
1、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2、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
A、了解沿途亚洲国家的风土人情
B、解决匈奴对西亚各国的控制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特产交流
3、假如你回到秦朝,有哪种食物你是吃不到的()
A、大米B、粟C、葡萄D、猪肉
八、让学生提出本节课存在的疑问,教师答疑。
九、课后作业:材料分析题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日都护。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1、汉代时,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
2、材料记载的是汉与匈奴关系中的哪两件事?
3、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总:1812个字)
第二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人文系 09级
历史班
杨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了解,学习张骞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
2、通过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比今天的新疆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学生纵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文化交往的历史,在中西文化历史上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张骞、班超等人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要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观看地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导入:图片和诗歌。听诗歌朗诵——王之涣《凉州词》
师:欣赏玉门关遗址,春风为何不度玉门关呢?玉门关以西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一片神秘的土地,同学们翻开教材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多媒体出示课题)新授:
师:(多媒体出示知识纲要)同学带着知识纲要快速的阅读教材。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第一个知识点——张骞通西域,所谓西域是什么地方呢?与玉门关又有什么联系呢?谁来说说西域的地理范围。
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师:评价答案;地图定位。
师:了解了西域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情况。我们先来观看一组视频,同学们认真观看,记住有效信息,之后我们进行知识抢答,并且评出优秀小组。现在权力交给大家,我们一起来看题目。抢答题目: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的时间是?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 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
没有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产生了怎么的影响?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目的又是什么?
公元前119年;
加强对西域的了解。
5、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师:对每道题进行点评,用表格小结。
师:经过了一场激烈的知识竞答,发现同学们都掌握的非常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中用时最长的是第一次,历时13年,今天我们就跟随张骞的脚步重走西域。学生看地图,描述一度西行的景观。师: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加之匈奴的为围追堵截,张骞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
生:勇敢、坚持不懈、开拓进取、勇于实践、坚忍不拔等。
师:由张骞想到我们自己,今天,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成绩还不理想,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的精神去克服,定然能走向成功。一位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识、有恒心。(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己要成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师: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之后,他们仰慕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此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师: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发挥怎样的作用?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生: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拓展:近年来,东突厥分裂份子叫嚣“让新疆独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拿出史实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所以,新疆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师:除张骞以外,东汉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人物曾经经营西域,他是谁呢? 生:齐答
班超
师:总结,班超对西域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出自于他。
师: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随着商旅的往来频繁,就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什么取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师:第一道题,谁能告诉大家,这条道路为什么会赋予一个美丽又浪漫的名字------“丝绸之路”呢?
生: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师: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具体经过哪些地方呢?它是如何把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的呢? 生:路线图
师:假如你是丝路之上的一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物品去西域才能盈利呢?在归来的时候,你又会带回来西域本土或者大秦传到西域的哪些物品呢?
生:去时:中国的丝绸、冶铁、凿井
归途:罗马的毛织物、玻璃、杂技,中亚的胡萝卜、大蒜、洋葱、黄瓜。
师: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你是否能直接从罗马商人手中买到他们毛织物呢? 不能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中国与欧洲国家才有了直接交往。
师:同学们这些物品的流通,体现了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呢? 生:丝绸之路的意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小结:同学们从自己的角度又更深一步的理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我们的“丝路之旅”到此结束。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巩固:同学这节课的知识大家是否掌握好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组练习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史意义在于(B)
A.联系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设置了西域都护
D.控制了西域各族
2.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考古,他会先后经过(A)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3、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A)
①黄瓜 ②葡萄
③杂技
④小麦
⑤凿井技术
⑥佛教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4、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D)
A.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B.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路线
2、意义
第三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欣赏歌曲《天路》)
2、读读“资料袋”,了解丝绸之路是商贸大道是友谊之路。(欣赏视频)
3、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讲清事情的四要素(时间:公元前115年;地点:伊朗
高原北部;人物:安息国将军,中国使者;事件: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预设:比较句子
①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的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的火焰。
②打头的一个拿出了一把匕首,放入嘴里,不见了。他一拍肚子,匕首又回来了。第二个则从嘴里吐出一团又一团的火焰。(通过课文形象生动的动作描写,魔术师的表演精美绝伦,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概括的语句就没有这样的情味了。)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
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四、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观赏张骞出使西域的图片)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8.文中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你能填一填吗 古朴()()()()如生 不()其()()道()迎 绫罗()()五彩()()()山峻()丰()多()美()美()
五、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 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首尾呼 应”的写作 手法。
第四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二、内容探究
(一)张骞通西域
师: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师:西汉初的西域小国大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例如原本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后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匈奴还不时南下进行掠夺,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大月氏痛恨匈奴人的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方法。因此,2/4汉武帝发布了一张出使西域的招贤令。大家猜想一下:“招贤令”发布后最终选中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生: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师:阅读课本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意义。
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多媒体播放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地带图片]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生: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丝绸之路
师:阅读课本《丝绸之路线路图》,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除了丝绸,中国输出的还有哪些东西?西域和西方又把什么输入了中国呢?
生: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除了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和西方的还有汉朝的瓷器、养蚕、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而西域和西方也向中国输入了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当然还有宗教。教师可用图示法归纳总结如下:西方:良种马、蔬菜瓜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等;东方:丝绸之路,丝绸、瓷器、漆器、凿井、铸铁、造纸术、印刷术、养蚕技术等。[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线路图》]
师:画出丝绸之路简示图。3/4
生: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师: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日本。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片]
师:根据教材回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东南沿海——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了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三)对西域的管理[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
师: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
生:西域。
师: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
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师: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师:阅读课本班超出使西域的内容,东汉明帝时,为什么要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如何管理西域的呢?
生: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师: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汉朝西部疆域、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与影响力不亚于张骞出使西域。
三、课堂小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4/4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板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2、班超出使西域
第五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丝绸之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加深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了解。
教学具准备:
“丝绸之路”地图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作业训练:
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板书设计: 友谊之路:互赠礼品
2﹡丝绸之路交流之路:经济、文化交流伟大之路
激发遐想:与开头照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