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滑轮经典试题1

滑轮经典试题1



第一篇:滑轮经典试题1

1

1 . 如 图 所 示,重 600N 的 人 站 在 重 5400N 的 船 上,通 过 滑 轮 把 船 匀 速 拉 向 岸 边 . 人 拉 绳 的 力 为 500N,人 和 船 相 对 静 止 . 不 计 绳 重 和 滑 轮 处 摩 擦,船 受 到 水 的 阻 力 为(A . 500N B . 1000N C . 2500N)

2 . 如 图 所 示,重 500N 的 人 站 在 重 2500N 的 船 上,用 滑 轮 组 把 船 匀 速 拉 向 岸 边,人 和 船 相 对 静 止 . 船 受 到 水 的 阻 力 为 1200N . 不 计 绳 重 和 滑 轮 轴 摩 擦,人 拉 绳 的 力 为(A . 300N B . 400N C . 700N)

3.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 600N 的 人 用 力 拉 绳,使装置处于静止. 装 置 中 的 滑 论 A 重 500N,滑 轮 B 重 200N,底 板 C 重 100N . 不 计 轴 摩 擦 及 绳 重,人 对 底 板 C 的 压 力 为

N.

4 .如 图 所 示,木 板 和 木 板 上 的 人 通 过 滑 轮 组 静 止 于 空 中,已 知 滑 轮 A 的 质 量 m A 和 滑 轮 B 的 质 量 m B 均 为 5kg,木 板 质 量 M=10kg,人 的 质 量 m=30kg,不 计 摩 擦 与 空 气 作 用 力.各个滑轮两侧的细绳(不计质量)均处于竖直状态,求此时人拉绳的力为多

大.(g=10N/kg)


第二篇:滑轮教案

滑轮1、1、知识点:

(1)(1)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2)动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3)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 中n表示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

(G物+G动滑轮)其2、2、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理解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就是通过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不包括通过定滑轮的绳子段数。

(2)

理解动滑轮的支点位置与定滑轮不同:定滑轮的支点位置就是固定轴,它位于动力和阻力的中间位置。

(3)

动滑轮的支点位置不在动力和阻力的中间,而是位于滑轮的一侧,即动力和阻力的一侧,它是动支点。

3.重点难点: 1.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根据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段数,推断提起重物所用力的大小。能根据要求,画出绳子的绕法。

典型例题解析:

1、如图,人对绳的拉力都是F,将各重物匀速提起。不计动滑轮重,物重最大的是()

A、A、G1 B、G2 C、G3 D、G4

分析与解:

图(1)是定滑轮:其作用是不省力。拉力大小与物重相同即G1=F。

图(2)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拉力F是物重的,即G2=2F。,图(3)是滑轮组: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三段拉力F是物重的 即G3=3F。

图(4)的滑轮组: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是物重的,即G4=2F。

答案:物重最大的是G3,正确的选项是C。

2、如图所示,若每个滑轮重均为1N,在绳的自由端用力将重25N的物体匀速提起,不计摩擦,则拉力F=_____________N?

分析与解: 滑轮A是定滑轮,滑轮B是动滑轮,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是总重的 即F=

3、如图所示,某人用一定滑轮将一重力为G的物体匀速提起,若作用在绳自由端的力分别为F1、F2、F3,则()。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

分析与解: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它的作用是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力F1、F2、F3的方向虽不同,但力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答案:正确的选项是B。

4、使用图所示的滑轮,将重200N的物体M沿水平地面匀速拉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20N,则拉力F=________N?(绳子、滑轮重及摩擦不计)

=

=13N。

答案:拉力F=13牛。

分析与解:图中所示的滑轮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即拉力F是摩擦力f的。F= f= ×120N=60N,答案:拉力F是60牛。

5、如右图所示,若加在绳的自由端的拉力F=G/3,试画出绳子的绕法。

分析与解:若使拉力F=G/3,则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段数应是三段。绳子的起始端应先勾在动滑轮上,然后,再依次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如右图红笔所画。

6、如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3

分析与解:

图(1)是定滑轮,其作用是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即物体前进过程中所受的地面摩擦力f=F1.图(2)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拉力F2是摩擦力f的 或F2=。,即f=2F2图(3)是动滑轮,拉力F3是摩擦力f的2倍。即f=

比较F1、F2、F3可知,F3>F1>F2

答案:正确的选项是D。

或F3=2f。

7、如果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是90N,用一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提升这个物体,所用的力可以是__________N和___________N?(不计摩擦)

分析与解:

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提升这个物体,绳子的绕法有两种。

一种是由2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所用的拉力总重的,即F=G总/2= =45N。

另一种绕法是由3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所用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即F= G总/3= =30N。

答案:所用的力可以是45牛,也可以是30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中:A是_________滑轮,B是__________滑轮,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__________,使用它可以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上图中的每个滑轮重均为2N,在绳的自由端用20N的力F可以将重_________N的物体匀速提起(不计摩擦)

3、3、如图(甲)所示的滑轮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杠杆的动力臂,若F=25N,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G=________N。如图(乙)所示的滑轮中的_________相当于杠杆的动力臂;若物体重力G=25N,则F=_________N(不计摩擦)

4、4、是非题:

(1)使用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只能省一半力()

(2)使用由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的滑轮组,若竖直向下用力提起重物,则所用的拉力只能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四分之一。(不计摩擦)()

5、5、如图所示的滑轮是________滑轮,若弹簧枰示数为150N,滑轮重30N,则物体重_________N?

6、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物,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的拉力是物重的_________。

如果把重物提高1m,绳子的自由端向上移动的距离是_________。

7、用图中所示的滑轮组拉动物体A时,怎样绕线最省力?画出绕线图。

巩固练习答案:

1、动,定,滑轮组,省力,改变用力的方向,38。(∵F=,∴G=2F-2N=2×20N-2N=38N)

2、AC,50,BC,25,4、(1)×(2)√

5、动,270(提示∵F=,∴G=2F-G

=2×150N-30N=270N)6、1/3,3m7、

第三篇:滑轮教案

滑轮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二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二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

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轮的自重)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板书:

滑轮

定滑轮

不省力

改变方向 动滑轮

省力

不改变方向 滑轮组

省力

改变方向

第四篇:滑轮教案

课题: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滑轮并进行实验。

2、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知道利用滑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会参加升国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

师: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部的呢?

生:升国旗时,学生向下拉绳子,国旗向上升。生:向下拉绳子,国旗向上升

师:旗杆顶部有什么装置呢?(升国旗,滑轮特写)

生:滑轮

师:是啊,因为使用滑轮,我们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拉到旗杆的顶部。滑轮太神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滑轮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研究滑轮 :

1、认识滑轮及分类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看看滑轮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像这种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称为滑轮。你知道边缘的凹槽是干什么用的?对,是为了挂绳子用的。(演示)像这样把绳子绕在一个轮子边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组装两种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把滑轮固定在这个支架的横梁上,把绳子绕进滑轮的凹槽内。绳子的一端挂上一个钩码代表重物,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这个滑轮我们把它叫做1号滑轮。老师再来组装第2种滑轮。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支架上,用钩码代表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把绳子的另一端绕进凹槽内,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我们把这个滑轮叫做2号滑轮。通过老师的演示,你们能发现1号滑轮和2号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生: …… 师:像1号滑轮这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板书);像2号滑轮这样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板书)

2、猜想使用滑轮是否省力

师:关于这两种滑轮,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解使用它们提升重物是否省力?

师:先来猜想一下吧,猜想也是一种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生猜测。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我们猜想的对不对,怎样验证呢?

生:做实验。

3、探究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

师:实验目的确定了,下面就该选用实验器材了。我给大家提供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滑轮 ②固定定滑轮的支架 ③搭在滑轮凹槽的细线 ④做重物用的钩码

⑤ 测力计

师:我们在动手之前先来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请各位同学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方案。(提示学生汇报的步骤或者要点)

教师课件出示实验前的建议:

1、先确定,使用的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

2、利用滑轮吊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是向哪的?

3、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重物,记录力的大小;再分别测出利用定滑轮与动滑轮时力的大小,做好记录。可以多做几次实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演示、简短小结两种滑轮的作用。

三、滑轮的应用

1、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学生举例,说说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展示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滑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看漫画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四、总结提升

师:咱们这节课不但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还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 定滑轮的特点是: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的特点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五、拓展延伸:

1、能否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时既省力又方便呢?

2、观察生活中的轮子与滑轮有什么不同?

第五篇:《滑轮》说课稿

半壁山中学八年级物理组

第二节《滑轮》说课稿

半壁山中学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推想滑轮组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时有什么特点,滑轮组有什么好处,在具体应用时应如何组装滑轮组?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另外,通过学生活动,归纳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省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铁架台。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从整体上,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认识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再探知认识滑轮的作用。在指导 半壁山中学八年级物理组

学生认识滑轮的作用时,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然后再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学法指导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分析——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加以应用”

三、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杠杆原理、分类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滑轮的本质预先打下伏笔,做到前后照应。

利用生活中滑轮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介绍滑轮。这样的引课,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

(二)新课教学

1、引申指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

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活动探究(1)定滑轮

提出猜想: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 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并设计记录表格。动手探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

半壁山中学八年级物理组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2)动滑轮

在定滑轮的探究结果之上,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提出猜想:①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会有什么不同?②只用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的时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须往哪个方向拉绳子?这说明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③动滑轮省不省力呢?为什么会这样?

其他过程与实验一相同,学生探究实验,测的实验数据,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动滑轮的本质。(3)滑轮组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生对定滑轮、动滑轮已有初步的认识,滑轮组的出现已是呼之欲出,为使学生能够对使用滑轮组的好处和特点有更深的印象。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展示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种种不便之处。提出猜想:如何克服困难。

探究设计:依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由学生设计装置。教师进行点评。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集体讨论分析滑轮组的特点:①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②使用滑轮组时,物体由几股绳承担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不考虑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力)实践性作业

1、完成课后自我评价部分的练习

2、观察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说明其作用

3、自己设计几种滑轮组比较其作用有何不同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半壁山中学八年级物理组

旗杆的顶部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在塔吊或吊车的吊钩上有一个一边转动一边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在生活中这些现象只要留心都可能观察到。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出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再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我自己尝试中,也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下面我对本节教学设计进行一下自我评价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二、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时间容易过于仓促。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对实验的要求不明确,还有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会延缓课堂的教学速度。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们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方向,研讨实验方法,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及时纠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