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最终定稿]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最终定稿]



第一篇:《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小议《古文观止》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观止”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代乐舞,当看到《韶箾》时,便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编者以“观止”来冠名,应有当初吴公子季札观赏舞乐时那种由衷赞叹溢于言表的心境。而《古文观止》成书以来,“风行数百年。后生小子口沫手胝,岂止万本万遍云尔哉!”可见其流行度与影响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就我个人认识体会,结合具体篇目,谈谈《古文观止》中选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古文观止》的选文都是历代传诵名篇,是文章的典范、读书人学习的样板。在叙事风格、描写手法、用字押韵、思想主题等方面均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呈现。

在先秦文学《左传》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惜墨如金的行文、叙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精妙的战术策略。如《郑伯克段于鄢》里,开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寥寥数语就把庄公与共叔段的不合介绍清楚。接着写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重归于好,写得简直是像演一场戏剧。《齐桓下拜受胙》里,描写齐桓公的拜谢,仅用四字:“下,拜,登,受。”《曹刿论战》里描写战争过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用字虽简,战争的过程已经一清二楚。结尾则讲述了曹刿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即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周郑交质》里写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从“信”“礼”的角度来叙事论事:周、郑靠人质来维持关系,谈不上“信”,上下之间的“礼”也破坏了。借君子之口,道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菹藻之菜,筐莒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战国策》的选文则描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前人概括文章艺术风格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的主要特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中写“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可见其睥睨诸侯捭阖天下的气势。《邹忌讽齐王纳谏》里,以一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生动的比喻巧妙地说明了道理。《触龙说赵太后》里谈的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在的父母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鲁共公择言》写到“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可以给当权者以警醒。

接下来谈谈司马迁的文章。《古文观止》里选了几篇《史记》的节选,能很好反映《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的特点。《孔子世家赞》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文笔简法,含意深远。“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

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为什么孔子的影响力比帝王要大得多?值得我们深思。《屈原列传》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司马迁倾注的强烈的感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屈原极高的评价,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显然传达感情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报任安书》里倾注的感情也十分强烈。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观点。“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其中苦衷骄傲,一言难尽。这些文章可谓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唐宋文部分,《古文观止》中主要选进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选文的思想性体现在各种议论性文字中。以《原道》为例,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对儒道的理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令人深思。柳宗元《捕蛇者说》谈到“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即苛政猛于虎。《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苏洵《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轼《石钟山记》谈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游褒禅山记》说明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道理。艺术上,《原道》的行文“翻出许多议论波澜。其议论笔力,足以陵厉千古”。整篇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一个“也”字煞句,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秋声赋》浑然天成。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像“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极好。《赤壁赋》更是体现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如“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其余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明文部分。这部分选的文章在艺术性上略逊前文,思想上也有所推陈出新。仅举数例。《阅江楼记》中描写“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不失大气庄重。刘基《卖柑者言》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行文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其发展脉络走向;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仅从《古文观止》一书,就能窥见历代最杰出的思想闪光与艺术成就,这应是《古文观止》最大的好处。

第二篇:《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第一卷 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第二卷 周文(《左传》)

1、郑子家告赵宣子

2、王孙满对楚子

3、齐国佐不辱命

4、楚归晋知罃

5、吕相绝秦

6、驹支不屈于晋

7、祁奚请免叔向

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9、晏子不死君难

10、季札观周乐

11、子产坏晋馆垣

12、子产论尹何为邑

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14、子革对灵王

15、子产论政宽猛

16、吴许越成第三卷 周文(《国语》)

1、祭公谏征犬戎

2、召公谏厉王止谤

3、襄王不许请隧

4、单子知陈必亡

5、展禽论祀爰居

6、里革断罟匡君

7、敬姜论劳逸

8、叔向贺贫

9、王孙圉论楚宝

10、诸稽郢行成于吴

11、申胥谏许越成第三卷 周文

《公羊传》

1、春王正月

2、宋人及楚人平

3、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弓》

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2、曾子易箦

3、有子之言似夫子

4、公子重耳对秦客

5、杜篑扬觯

6、晋献文子成室

第四卷 周文

《战国策》

1、苏秦以连横说秦

2、司马错论伐蜀

3、范睢说秦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颜斶说齐王

6、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庄辛论幸臣

9、触讋说赵太后

10、鲁仲连义不帝秦

11、鲁共公择言

12、唐睢说信陵君

13、唐睢不辱使命

14、乐毅报燕王书

《秦文》

李斯谏逐客书

《楚辞》

1、卜居

2、宋玉对楚王问

第五卷 汉文

《史记》

1、五帝本纪赞

2、项羽本纪赞

3、秦楚之际月表

4、高祖功臣侯年表

5、孔子世家赞

6、外戚世家序

7、伯夷列传

8、管晏列传

9、屈原列传

10、酷吏列传序

11、游侠列传序

12、滑稽列传

13、货殖列传序

14、太史公自序

15、荆轲传(原著没有,本人推荐)

第六卷 汉文

西汉书

1、高帝求贤诏

2、文帝议佐百姓诏

3、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4、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5、贾谊过秦论(上)

6、贾谊治安策

(一)7、晁错论贵粟疏

8、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9、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司马迁 报任安书

10、李陵答苏武书

12、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13、杨恽报孙会宗书

东汉文

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后汉书

1、诸葛亮前出师表

2、诸葛亮后出师表

第七卷 六朝唐文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1、归去来辞

2、桃花源记

3、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陋室铭

杜牧 阿房宫赋

韩愈

1、原道

2、原毁

3、获麟解

4、杂说

(一)5、杂说

(四)第八卷 唐文(韩愈)

1、师说

2、进学解

3、圬(木字旁改提土旁)者王承福传

4、讳辩

5、争臣论

6、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7、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8、与于襄阳书

9、与陈给事书

10、应科目时与人书

11、送孟东野序

12、送李愿归盘谷序

13、送董邵南序

14、送杨少尹序

15、送石处士序

16、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7、祭十二郎文

18、祭鳄鱼文

19、柳子厚墓志铭

第九卷 唐文

柳宗元

1、驳复仇议

2、桐叶封弟辩

3、箕子碑

4、捕蛇者说

5、种树郭橐驼传

6、桎人传

7、愚溪诗序

8、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9、钴鉧潭西小丘记

10、小石城山记

1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1、待漏院记

2、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1、严先生祠堂记

2、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1、朋党论

2、纵囚论

3、释秘演诗集序

第十卷 宋文

欧阳修

1、梅圣俞诗集序

2、送杨寘序

3、五代史伶官传序

4、五代史宦官传序

5、相州昼锦堂记

6、丰乐亭记

7、醉翁亭记

8、秋声赋

9、祭石曼卿文

10、泷冈阡表

苏洵

1、管仲论

2、辩奸论

3、心术

4、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1、刑赏忠厚之至论

2、范增论

3、留侯论

4、贾谊论

5、晁错论

第十一卷 宋文

苏轼

1、上梅直讲书

2、喜雨亭记

3、凌虚台记

4、超然台记

5、放鹤亭记

6、石钟山记

7、潮洲韩文公庙碑

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剳子

9、前赤壁赋

10、后赤壁赋

11、三槐堂铭

12、方山子传

苏辙

1、六国论

2、上枢密韩太尉书

3、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1、寄欧阳舍人书

2、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1、读孟尝君传

2、同学一首别子固

3、游褒禅山记

4、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第十二卷 明文

宋濂

1、送天台陈庭学序

2、阅江楼记

刘基

1、司马季主论卜

2、卖柑者言

方孝孺

1、深虑论

2、豫让论 王鏊

亲政篇

王守仁

1、尊经阁记

2、象祠记

3、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1、吴山图记

2、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

第三篇: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共十二卷《第一卷 周文》、《第二卷 周文》、《第三卷 周文》、《第四卷 战国文》、《第五卷 汉文》、《第六卷 汉文》、《第七卷六朝唐文》、《第八卷唐文》、《第九卷唐宋文》、《第十卷宋文》、《第十一卷宋文》、《第十二卷明文》。

《第一卷 周文》

一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二 周郑交质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

八 曹刿论战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

十一 齐桓下拜受胙左传

十二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

十三 子鱼论战左传

十四 寺人披见文公左传

十五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

十六 展喜犒师左传

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十八 蹇叔哭师左传

一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

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第四篇: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选文:

(一)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

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四)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它。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五)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舆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译文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第五篇:古文观止

《1》天德昭彰,賜福禍於萬物。斯,天命使然莫不以好生為本,莫不以求生為務,旋可沿及千古,享萬代之平和。天地之仁,以萬物為福造,人皆執之,不可不感激萬物;天地之德,萬物同擔,人唯規制,豈能免於禍亂之災耶!

《2》古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人处天地之间,莫不如此。静默深远,平静安和,瑞泽万物,效法上天。能滋润万物而不功于利,谓之和谐;享天地之万物而悻悻者,谓之怨咎。勤思勤规,当与万千生灵同在!

《3》人以贵德标榜,界万物于形外,凌于其上,莫之惴惴安!同生天地之间,同享天地之德,同尊天地之制,却未有同福同祸,同赢。“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对吾心以及物,对吾忧以至自然。方为人之本真,贵德使然也!

以上三篇,各为独立。论点不同,《1》为因果福祸论;《2》为天人合一论;《3》为人本性论。望仲裁再三,予以斧正。感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3218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