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表扬孩子有技巧 不要总说你真棒
家长表扬孩子有技巧 不要总说你真棒
最有效的表扬注重事情的过程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对结果进行表扬没有太大价值。有效的表扬将鼓励孩子向前进,他能够学会自我激励,而不是为了你的肯定去做什么事,这样的表扬是对孩子真正的鼓舞。
更具体的表扬
仔细考虑一下你想让表扬传递出什么信息?通常表扬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好行为,所以表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一直都在帮妈妈搬东西,很辛苦哦!”“你自己穿上了鞋!”“这幅画你很认真地画了一个上午!”而不是全部笼统地说:“你干得好!”“你真棒!” 如果孩子帮助了别人,表扬的重点可以放在那些事情产生的效果上,比如“你把卡车给果果玩,你看,他看上去开心极了。”
有预期的表扬
“我一叫你,你就来我这边,这能帮我节省很多时间。”这样一说,孩子就不好意思听见你叫而没有反应了。
“你画的鸟像是要从纸上飞出来了”比“我喜欢你画的鸟”更好。孩子需要通过表扬,对自己做的事情感觉良好,而不是对妈妈的称赞感觉良好。
问句式的表扬
有时候,你体贴的问话比任何表扬都能透露出你对孩子喜欢、对他做的事情的尊重。这种问话体现出来的关心,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奖赏:“这座城堡的哪个部分是最难修建的?”或者:“你的画里面,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
减少“很好”“真棒”这类的表扬
这样简单的表扬,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成人不自觉地敷衍孩子的方式,充其量它是一种判断式的表扬而已。而这种判断式的表扬,会忽略孩子的具体能力,过于频繁的话,还会让孩子沉溺于这样一种感觉:我做什么事都很棒,我太完美了。久而久之,孩子总是依靠大人来告诉他对错好坏,并习惯于取悦大人,迎合大人的期望。他衡量自己的价值会变成“能不能让别人高兴”。
也就是说,判断式的表扬会让孩子过分在意外在认可,但内心做事情的热情没有得到激发,不懂得自我激励。孩子有必要学习成为自己的判断者,做自己的“拉拉队长”,自己的主导者。
第二篇:孩子,你真棒
我的教学故事
孩子,你真棒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却可以肯定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或多或少罢了。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班主任,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认同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是我坚定的信念。
孩子们就如同花园里的棵棵花草,都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作为班主任对纤弱的花草更要多洒心血和汗水。面对学习很差的学生,我困惑过,也烦恼过,但我知道不能放弃他们,得让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今年,我接手的三年级,有一名学生叫李文彬。据我了解,他什么也不会,考试总分为零。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他真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上课也不说话,有好几次在我正讲得精彩的时候,他居然弄出一些响动。我心想:真傻!我教学这么多年,还没遇见过这么傻的。气愤的我,对他发过一两次火,他委屈得哭着。这真让我怄火,难道我错了?事后,我多次反思,像他这样,什么也不会的学生,每天每节课就这么呆呆地坐着,要是不弄出动静来,那才是真的不可救药了吧?我怎么忘记自己的信念了呢?
于是,我决心找寻机会表扬他,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爱着他。为了获取表扬他的机会,也按照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干”的理念,我在进行分工时,故意多给他安排事做。理由嘛,当然早渗透好了——我是班集体一员,我要竭尽所能,为班集体奉献力量。我则及时表扬他,用放
大镜放大十倍、二十倍并讲出来,“文斌擦黑板,擦得真干净。”“文斌擦得真快。”表扬过几次之后,一次小组合作“你指我认”的游戏时,我发现原本课上不说话的他,居然成了同学的录音机,这太让我惊喜了。
慢慢地,我发现当我和同学们高兴地交谈时,他面带笑容地看着我;英语课上,当我们表演猴子、鸭子、兔子等时,他也跟着表演;当同学回答完问题时,他比我更早地伸出大拇指。看着他的点滴进步,我真开心。当然,我更不会吝啬赞扬他和同学们了。
最近,学校组织的古诗词和《弟子规》诵读比赛就要到了,在我组织学生变化形式多次背诵后的一次大练兵上。“老师,老师,李文彬也会背古诗,”二组的同学们高兴地喊着。什么,李文彬也会背,打不死我才信呢!一个这样的念头,快速从我脑海中闪过。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李鹏程笑嘻嘻地对李文彬说:“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借问酒家何处有”……他们两个这样一问一答,居然背了三四首诗,听完他的背诵,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这种尊重与赞扬的氛围中,李文彬变得自信起来,不仅爱学习了,还主动找寻机会为班级多做事。回忆着他一点一滴地进步,品尝着他带给我们的一份份惊喜,我好开心,好幸福。我真想大喊“xxx,你又一次成功挽救了一个孩子。”
以后的路还很长,我坚信:在我的一声声“你真棒!”中,在我的细心呵护下,类似李文彬这样被石头包裹的碧玉、未被开启的宝箱、未被挖掘的金矿,一定会在阳光下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第三篇: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许多父母,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孩子你真棒读后感。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仔细思量自己,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孩子学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并在言语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使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我就不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也看到在生活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了,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呀”、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孩子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通过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父母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新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父母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
二、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父母,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我读过一遍文章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他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读后感《孩子你真棒读后感》。然而母亲做出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第二次家长会,小学的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她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第三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给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有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中的母亲给予儿子的就是一种激励的爱,使儿子总有一种做得更好的欲望。我想如果我能做到像那位母亲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也会成为非常棒的母亲。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四、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
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力一把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总之,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让孩子感觉今天比昨天学得好。让孩子带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第四篇: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有一次在书城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了一下,仅目录就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书中的第一篇就触动了我,“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家长往往以“爸爸妈妈都是为孩子好”为由逼孩子干一些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去了美国的朋友的告诫,他说在中国只要有条件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这是很好的。但不好的是,一旦开始了,家长就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逼着孩子坚持下去,好象不坚持下去就说明孩子没有毅力。而在美国,家长也会让孩子学习乐器,一旦孩子没有兴趣了,家长也不去干涉,可能积累的知识到了中学用到,孩子又会重新有了兴趣。相反,如果逼着孩子去学习,给孩子造成逆反的情绪,可能孩子的一生也不会再有兴趣。另一方面,没有兴趣的东西,是很难学好的,往往是事倍功半。通过朋友的开导和本书的深刻的分析,我不再对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过问太多,这样她反而没有了压力,还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弹奏喜欢的乐曲。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更是家长应该注意的,我们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站在高高的位置上。有一天我女儿在QQ上和同学聊天,我走过去她就盖上电脑,我说你多心了,我只是过来拿东西。我的眼睛始终没有放在电脑上,赶紧走开了。我很平静,也没问她在聊什么,过了很久,她忍不住问我:“妈妈,你不好奇我们在聊什么?”我说:“你和同学聊天,我有什么好奇的,那是你自己的自由。”她主动跟我说了所聊的两项内容,第三项是不想让我知道的,我也不多问。家长的这种不干涉,孩子反而会和你去沟通。
“成长比分数更重要”也是我们家长应该注意的,我们如果过多的关注孩子的分数,会造成两种恶果,第一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会很紧张,本来学得很好的也会发挥不好;第二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诚实,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孩子有可能会选择作弊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我女儿在二年级的的时候生字不好,明天考试今天还要突击听写。我会说,你今天突击的功课,明天就是考满分我也不觉得你最棒。到了三年级,她的学习进步很大,各方面表现得都很好。我就会说,你平时的表现已经很好了,考试的时候只要注意“认真”二字就行了,就是考的分数不高,我也认为你很棒了。带着自信和轻松,我女儿总会高高兴兴的回家,我下班也不多问,会根据她的情绪给于适当的鼓励。
《心灵成长需要尊严》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在不久前我们全家被三位下肢残疾的“天行健组合”乐队深深的感动了,三位残疾人进行全国巡回演出,目的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重新坚强的站起来,读后感《孩子你真棒读后感》。他们的命运已经很悲惨了,但他们靠自己坚强的意志跟命运抗争,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专业音响和动人的歌喉,令我感动的是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的残缺,只有自信和魅力。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我也多次让女儿去往投币箱投钱,但我告诉女儿,你这不是施舍,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是靠自己的歌喉赢得的,这叫自食其力。而我们除了欣赏音乐之外,最应该学习他们的坚强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人是要有尊严的,对那些街头行丐的有体力着我们不要给于。
《心灵成长需要宣泄》,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回想自己与女儿的交流,还真是如此,以前对这一方面不太注意,以后应该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许你在百忙之中觉得孩子的事情很烦,很小儿科,面对孩子的滔滔不绝,我们应该做个很好的听众,而且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我们是朋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孩子,对症下药的进行教育和引导。我女儿就经常“关不上水龙头”,这是我们给她描述的,每当单独和爸爸妈妈谈话很开心的时候,她就打开了“水龙头”,滔滔不绝,我们全家都会沉浸在这种愉快之中。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培养孩子的九种环境。其中,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令我眼前豁然开朗,我和女儿的相处时间很多,彼此也挺融洽,但我惊奇的发现,每当她和爸爸相处的时候,情绪特别高昂,总是有说有笑的,而且经常是他俩联邦对付我,有时候我会吃醋,我在女儿身上的付出远超过她爸爸。看到本文才知道,女儿虽然与爸爸相处时间少,但她爸爸去总能给她一个和谐的世界,能和孩子一起玩,而且很投入的玩,排除一切干扰。这是很难得的,我会努力!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首先,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把孩子变成财富的第一句箴言是:“太好了!”人生是快乐史,也是烦恼史。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化消极心情为积极心态,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命运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好,快乐的事情到了他那里也会变成烦恼。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要让孩子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并做好,需要言传身教。把孩子变成财富的第二句箴言是:“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着的态度,“我不行”是失败者的态度。这方面是很难教育的,连我们大人也很难做到。因此,生活中,我首先自己培养这种人生的态度,慢慢培养孩子,她做的好的时候赶紧表扬,让她尝到改变态度所带来的愉快。把孩子变成财富的第三句箴言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大家都这样做,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增加更多的温暖!前几天我见到了一位朋友,她女儿的牙很歪,但小孩子坚决不去整牙,为此朋友很是烦恼,担心孩子长大后牙齿不漂亮。我就说服我女儿,让她去说服朋友的孩子,开始我女儿不肯,在我的动员下,她打电话这样说的:“琳琳,我的牙以前比你还歪,但现在好多了,我觉得你也应该整一下。”“我考虑一下”朋友的孩子说。没想到的事,第二天琳琳就同意了,而且还非常高兴地说:“笑笑真够义气!”为此,我女儿真正尝到了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
本书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借鉴书中所说的,给孩子以鼓励、支持、帮助,也给孩子必要的保护,把孩子培养成能应对复杂人生的雄鹰。
第五篇:告诉孩子你真棒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的三句箴言
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把孩子变成财富的第一句箴言是:太好了!
一位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内心封闭而想到了轻生,企图在西客站跳楼自杀,经过民警几小时的规劝才被救下。某大学一位年轻的数学教授,只因学生对他评分不高,觉得没面子,就在大学校园内的树林里上吊自杀。
大学的文凭,受人尊敬的工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更没有带来成功,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那么,什么是快乐?
有位心理医生做出了最精辟的解释:快乐就是“我的思想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命运不好、家庭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好,快乐的事到了他那里也会变成烦恼。
有位妈妈对我说,她有两个儿子,因为心态不同,命运就大不相同。大儿子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太糟了!”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太好了!”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你看,”她说,“两个儿子都是我亲生的,我不偏不向,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呀?”
我说:“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
把孩子变成财富的第二句箴言是:“我能行!”
成功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态度,“我不行”是失败者的态度。人改变了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我不行”变为“我能行”,就会获得成功的感觉,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对“成功”新的理解,是从双腿残疾的“网络中学生”王焕生的成长经历中得到的。
王焕生1984年出生在北京通州区一个普通家庭。进入小学刚一个月,同班两个同学打闹时碰到他,导致大腿骨骨折,更不幸的是骨折部位有一个病灶点,被医生诊断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从7岁开始,王焕生每年365天有100多天是穿着石膏“裤子”卧床在家,连身都不能翻,即使是拆掉石膏也必须用双拐辅助着走路。9年当中,焕生经历了8次大手术。从小学到中学,尽管他在校读书的时间只有一般人的一半,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且成为一个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性格坚强、勇于拼搏的共青团员。
“发现孩子有病,您和孩子是怎么面对的呢?”我问他的母亲。
“只能靠自己!我一直是这样告诉儿子的。”焕生的妈妈这样说。
孩子在第一次手术前,天真地问妈妈:“妈妈,做手术疼不疼?”妈妈没有哄骗孩子而是直接告诉他:“很疼很疼,但你要坚强,要咬牙坚持。”
手术中,他的嘴唇咬破了,牙“咯咯”响,但他坚持一声不吭,他成功了!第二次、第三次……他忍住了巨痛,8次大手术他都挺过来了。
积极的态度能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弱点视为一种挑战的机会。科学证实,当我们有过一次成功的经历,我们大脑里便会“刻镂”出一种行为模式。要是你设法把这个成功的模式重新唤起或“重放”,它就会自行发生作用。
成功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自己与自己较量的胜利,是自己与命运抗争的成功。“我能行”的人是最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
把孩子变成财富的第三句箴言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在我的经历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96年2月,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震后四个月,受丽江县政府和县团委的邀请,我奔赴丽江灾区采访,并继续推动“手拉手”活动。
当时,我骨折的右腿刚好,又提着一个笨重的没有轮子的箱子乘飞机。不巧的是,上飞机前需要在停机坪上走一大段的路程。我走上几步,便停下来歇一歇。
“要是有人帮我一下就好了!”这个念头刚刚在我脑海闪过,我身边就传来一声关切的问候:“你需要帮助吗?”说话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我心里一阵感激,不由自主坦白地说:“我需要帮助!”
他二话没说,利索地拎起我的箱子,朝飞机走去。在机舱口,他又问我:“你坐哪一排?”
“23排。”我回答。
于是,箱子被放在23排座位上面的行李架上。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这位先生已经穿行在机舱拥挤的人群之中了。
“你需要帮助吗?”路途中,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回荡着,我的心里也一直涌动着一股暖流。
这件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想,快乐的人生不正是在帮助别人和互相帮助中体会到的吗?于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句话便从我心里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