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网
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宪法赋予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职权,一直由原各级计划、现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具体管理。尤其是中期规划(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以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为主的规划,是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传统内容上,该规划包括拟订发展目标与方针,确定战略布局与任务。主要问题是,发展规划的长期指导性与空间指导性均不够。目前,五年规划还只是纲要,真正的长期规划(10年以上)还从未编制与实施过。这导致了“声明”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同级其他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引导与基础。
2、城乡规划、199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以及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中明确:“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前,建设部《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出台:。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范围仅限于市区,而对郊区、城郊结合部未纳入规划区范围。二是缺乏从区域空间,大尺度空间范围自上而下式的发展规划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三是规划的专业技术性过强而公共性、综合性不足。由于受编制方式的局限,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束缚,城市规划还时常停留在单纯的工程技术工作层面上,还未上升为政府表述空间发展政策的过程和手段。
针对上述缺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正从两个途径予以弥补。一个途径是突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阶段编制体系,推行“概念性规划”(concept planning)。二是推行区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目前,建设部正在着力推动两个层次的区域规划。一是较大空间尺度跨市域的区域规划。针对特定需要在较高区域层次进行协调的地区展开规划。如《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镇群战略规划》等。二是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部非常强调城镇体系规划“要讲求战略性,要加强战略研究……突出整体性、综合性,虽然以空间问题为主,但是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必须有前瞻性”。
应该说,城乡规划在保持原有专业性和较强执行约束的同时,已经注意到规划在某些方面上的不足,正加紧在扩展内容、将触角伸向四周,对发展规划的地位是一个大的威胁。
3、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国土部门的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条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实质是国土资源规划的一个种类。1999年4月2日国办发[1999]34号文,要求全国各省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1999年国务院批准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到2001年2月批准拉萨市规划,需国务院审批的112个省市已全部批准实施。目前来看,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比较侧重于对耕地保护的规划,而对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工业化推进的不平衡带来建设用地需求的不平衡是考虑不足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限制了发展。
综上可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下,三大类规划依据其内在逻辑正在自我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朝完善发展目标与强化空间指导性方向发展,但集长期性、战略性、综合性、空间性于一体的长期发展规划尚缺位,这是导致规划体系缺乏龙头规划指导的直接根源,也是导致各部门规划追求自成体系的一个诱因。城乡建设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的规划,除了强化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管制作用外,更在朝着增强综合性、战略性方向演变,体现了规划本身的演进要求,但从根本上讲,也是缺乏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所致。这种客观需求的“供给不足”,是规划实践诸种混乱现象之根源。这类具备战略性、长期性、综合性、空间性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需要由掌握大量经济社会信息并且调控资源配置的综合管理部门来组织,这应是改进规划体系最紧要的任务。作为国务院最大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是土地利用领域永恒的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数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造成的。
(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极低。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
(4)农用地土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流失严重。
(5)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这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主要部分,是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系指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各业生产用地的划分及其内容,以及规划实施与经济效益概算等。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和实施计划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在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技进步主要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分为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两种。
第四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定位:
坚持“夯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理念,紧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管理发展趋势,培养具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高的理工结合型高级技术人才;以“3S”技术为基础,推动多学科交叉整合,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将本专业建成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区域与城乡规划教育科研基地。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管理、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普通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与专题地图、遥感技术与应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土地利用规划等。
就业服务方向及主要从事工作:
面向城乡建设与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环境规划与保护等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评价、区域与城镇规划管理、土地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第五篇: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
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用)
陈银蓉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0041 课程英文名称: Land Use Planning 先修课程: 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 适用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总学时:112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应用性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科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技术是手段,自然是基础,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实现我国土地管理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土地利用规划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和骨干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课程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
总学分:7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 2. 熟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发展
3. 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和编制方法
(二)技能、能力方面
1. 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所需资料及图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
2. 掌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业用地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程序和方法。3.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整理、整饰的技能和送审的程序。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第一节 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2学时,掌握)
一、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体系(2学时,掌握)
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2学时,了解)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
二、原苏联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三、欧美一些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6学时)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3学时,掌握)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四、人地协调理论
五、系统科学理论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3学时,掌握)
一、遵循土地基本国策原则
二、土地权利原则
三、经济原则
四、因地制宜原则
五、综合效益原则
六、可持续利用原则
七、逐级控制原则
八、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2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和内容。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层次及内容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内容(1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法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12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4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调查数据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4学时,理解)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三、土地经济评价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潜力估算(1.5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和内容
二、土地利用潜力估算的方法
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2.5学时,理解)
一、人口增加与土地利用
二、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三、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14学时)
重点与难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及土地供需分析。第一节 基础数据预测(4学时,理解)
一、人口预测
二、消费水平预测
三、作物产量预测
四、城市化水平预测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4学时,掌握)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二、林地需求量预测
三、牧地需求量预测
四、养殖水域需求量及潜力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4学时,掌握)
一、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交通运输用地需求量预测
三、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供需分析(2学时,理解)
一、土地供给总量
二、土地需求总量
三、土地供需分析
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8学时)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分区布局。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3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二、土地利用结构拟定的方法
第二节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第三节 土地利用微观配置(2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二、土地利用类型配置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8学时)
重点与难点:城镇用地规模的测算和居民点用地选择。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1学时,了解)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居民点分类
三、居民点用地
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1学时,了解)
一、城镇化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
三、我国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1学时,了解)
一、城镇布局理论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2学时,掌握)
一、居民点规模概念
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和预测
三、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2学时,掌握)
一、居民点布局形式
二、居民点布局原则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第六节 村镇用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村镇用地规划的特点
二、村镇用地的结构与配置
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4学时)
重点与难点:各类交通用地占地面积概算和用地配置要求。第一节 交通运输功能与结构(0.5学时,了解)
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
第二节 交通运输网的配置(0.5学时,了解)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二、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
三、交通运输网的配置
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1.5学时,掌握)
一、公路和公路等级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公路选线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
第四节 水运用地规划(0.5学时,了解)
一、水运航道的布局
二、港口码头用地配置
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
第五节 铁路用地规划(0.5学时,理解)
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
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
第六节 航空用地规划(0.5学时,理解)
一、航空交通线路的特点和要求
二、机场布局
三、航空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 第九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学时)
重点与难点:水土资源平衡、供水和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及用地配置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用地(1.5学时,理解)
一、水资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
二、水利工程用地类型和等级
三、水土资源平衡
第二节 供水工程用地规划(1.5学时,掌握)
一、供水工程用地类型和配置要求
二、水库用地配置
三、抽水站用地配置
四、机井用地配置
五、供水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第三节 灌排工程用地规划(1学时,掌握)
一、灌排工程用地类型和配置要求
二、灌排工程用地配置
三、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6学时)
重点与难点:各类农业用地规划的要求及配置特点。第一节 耕地规划(2学时,掌握)
一、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二、耕作田块规划
三、田间灌排渠系规划
四、田间道路规划
五、农田防护林规划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七、耕地内部规划方案评价 第二节 园地规划(1学时,理解)
一、果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二、茶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三、桑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四、其它园地的用地选择 第三节 林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林地功能和分类
二、各类林地的规划和配置特点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1学时,理解)
一、牧草地用地规划内容
二、季节牧地的划分
三、放牧地段的配置
四、割草地的规划
五、牧草地规划方案评价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水产业与水产用地
二、人工养殖场用地规划及配置
三、其它水产用地规划及配置
四、水产用地规划方案评价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6学时)重点与难点:各类专项规划的要求和规划内容。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学时,掌握)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程序技术要点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农地整理(2学时,掌握)
一、农地整理概述
二、农地整理评价与重新分配
三、农地整理费效估算
第三节 土地开发规划(1学时,了解)
一、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与规划
二、海涂资源开发规划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第四节 土地复垦规划(1学时,了解)
一、废弃地类型
二、废弃地复垦规划
第五节 土地整治规划(1学时,了解)
一、水土流失地整治规划
二、低洼湿地整治规划
三、风沙地整治规划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4学时)重点与难点:规划方案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第一节 规划方案经济可行性论证(1学时,理解)
一、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
二、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三、财务评价指标
四、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费用效益分析(1.5学时,理解)
一、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效益评价
三、费用评价
四、费用效益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1.5学时,理解)
一、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二、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可持续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4学时)重点与难点:规划成果的编制和实施计划。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1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编制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0.5学时,掌握)
一、现场铺图的准备
二、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1学时,理解)
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
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
三、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四、土地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区
五、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第四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0.5学时,了解)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涵义
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任务
三、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四、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五、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六、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
第五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1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涵义和特点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四、耕地动态监测预警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检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考试等。课程成绩评定:
第一学期(56学时理论课):平时及考勤(20%),课程论文(20%),期末考试(60%)。第二学期(28学时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平时及考勤(20%),课程设计(20%),期末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 王万茂主编.土地规划.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董德显.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5]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6] 师学义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韩桐魁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组织编写.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9] 吴茨芳等编著.土地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10] 张风荣编著.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 江景波等编著.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模型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12] [美]A.S.马瑟著.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规划司译.土地利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3]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14] 许燮漠等.土地利用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5] 陆红生,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与管理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6] 许牧,张小华主编.中国土地管理利用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7 [17] Alan Randall.Resource economics.John Wiley & Sons,Inc.1981 [18] Julian Conrad Juergensmeyer,Thomas E.Roberts.Land use planning and control law.West Group.1998 [19] 《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房地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等专业杂志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房地产报》专业报刊 [20] http://www.feisuxs.中国土地网 [25] http://www.feisuxs.《中国城市规划》网 [26] http://www.feisuxs.《中国房地产报》网
撰稿人:陈银蓉
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