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王扩军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 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黑板上的字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如果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三个,有什么不同?
3.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独】(清高孤傲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六:背诵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新泰市实验中学 饶建玲(2012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一声问好之后,我想和大家套套近乎,你们都多大了? 生:12,13
师:奥,12,13,这是花一样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爱做梦的季节同学们你们都做过梦吗? 生:做过 师:爱做什么梦? 生:白日梦(大笑)
师(笑):美梦,白日梦那么,你们有梦想么? 生:有
师:老师也有梦想特别是来到我们曲阜大地,孔子的故乡,就梦想着能和孔子一样和众家弟子72贤才侃侃而谈,在辩论中见真知,在读书中享人生不知道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 生:能
师:看来,梦这个字是有些意思的在明朝有个人,他把自己的前半生当做梦来回忆,并且写成了书,这个人就是张岱,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陶庵梦忆》大家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注释
师:大家很聪明,很会学习陶庵指的是谁? 生:张岱
师:大家不要小瞧了张岱,我国当代有个著名学者对张岱有个评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课件)
生1(读):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陈平原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湖心亭看雪》,美文共欣赏,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文章,开始 生(自由读)
师:谁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生举手)生2读
师:大家注意仔细听字音 师:读得怎么样? 生3:第一段中读错一个字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4:我觉得还应该注意每段的情感 师:好,要求更高了
生5: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应该停顿,刚才他一句读下来了 师:是的,注意停顿表意才能更清晰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停顿? 生:在“独往”和“湖心亭”后面 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
师:刚才大家不仅按我的要求读准了字音,还听出了节奏和情感下面看大屏幕,注意以下字音哪个同学读一下? 生6读:是日更定 余强饮三大白,崇祯 雾凇
师:我注意到一个字,他读得有些犹豫,哪个字?一起说 生:崇祯 师:大家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还有一个字 毳衣炉火 生读
师:每个同学自由把重点读音读两遍 生读
师:下面把我们的文章对照着注释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是你读不懂的,弄不通的,看了注释依然有些模糊的地方,做好批注,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自由读 师:好了,大家说一下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给他帮忙吗? 生8:这里是小草的意思
师:非常准确,比喻非常微小的事物 生9: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太明白 师:哪个同学来帮助一下?
生10: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师:大家质疑的很踊跃,下面我想考一考大家,看大屏幕,我们能否辨得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1:上下一白,一是全部;长笛一痕,一道 生12:是日更定,是 这的意思,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生1 3:上下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杯 师: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14:是日更定 计时单位,更还有还的意思
师:那么请看下面译文当中有些地方错了,或者不当,赶快找一找 生15:第一句错了,冰花一片弥漫 师:解释的哪个词? 生:雾凇沆砀 师:还有没有?
生16:长堤一痕,长堤的一道痕迹露在外边
师:这样解释是直接了些,但是少了一点美感,是吧?长堤远远看起来,被雪覆盖了以后看起来彷佛是一道痕迹,所以,有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生17:最后一句,舟中人两三粒罢了,应该是舟中的人显得很渺小,就像两三粒罢了 师:你加入了你自己的感觉,但是你还是说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生18:我觉得是舟中两三个罢了
师:有进步,但我觉得还不是最美的粒在文中写得多美啊,不只是个量词,而且还是个比喻呢?
生19:我觉得是舟中的人就像是两三粒米粒一样渺小 师:更精彩了,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20:船上两三个米粒大小的人罢了 生21:船上两三个米粒一样的人而已
师:米粒其实是船上的小小的人影子,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师:好,读通了文章,读准了字义,下面我们大声把文章一起再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张岱 生齐读
师:随着我们的朗读声,我们离张岱越来越近了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一个字对他的真性情做了概括,看看是哪个字? 生齐:痴
师:痴,能组什么词? 生:痴迷
师:好,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痴人,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大家拿起笔在文中勾勾画画,生22:我觉得应该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下了三天,不怕寒冷,独自去看雪
师: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哪个字表现痴呢? 生23:独,下着雪一个人去湖心亭,对山水痴迷 生24:拥毳衣炉火
师:张岱不是一般人,是个痴人
生25:湖中人鸟生俱绝,人和鸟都没了,而张岱却独自去湖心亭,反衬出他的痴迷
师:不仅人和鸟都没了,连声音都没了,真是万籁俱寂 生26:是日更定,更定是晚上8点左右,一般都在家中休息了,而张岱却跑到湖心亭看雪,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
师;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与众不同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看一下那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相似 生27: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和哪个句子表现的意境相似啊
生28: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一句,应该是 千山鸟飞绝,师::与哪个地方啊 生28: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与我们文中哪个地方意境一致、生28: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 生齐读
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29: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师:不要紧张
生3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很好,那么咱们把写景的句子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来读一下,男生读那句合适啊?
生齐:男生读前面 女生读后面 生齐读
师:张岱眼中的雪景独特在哪里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交流一下,同桌前后之间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这位男生还没发言呢
生31: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好在哪里
生31:因为上下白茫茫的一片,有梦幻般的感觉,充满诗情画意 师:白茫茫一片,好空阔,他说了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齐 :梦幻
师:和我们平时的景象不一样
生32:我觉得还能体现雪的纯洁,而且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惬意
师:惬意这个词用得好,太棒了辛弃疾曾经说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张岱看雪是这样的,你说张岱的志趣和追求是什么样的
生33:张岱是个很清高清白的人,高洁的人能守得住内心的纯洁,就像冰雪一样
生34:我认为从这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很宽广,也体现了张岱的宽广的胸襟
师:真棒,没想到小小的年纪领会的那么到位
生35:我觉得从这里还能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 师:遗世独立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35:他不同于社会中其他的人,超凡脱俗 生36:感觉从这里体现出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师:同学们分析的特别棒,这广阔的大自然俨然就是张岱的心胸啊
生37:我从第二段中的几个一字还有两三粒,长堤只剩下一道痕迹,湖心亭只剩下一个点,说明作者把天地的空旷与景物对立起来,一切事物显得那么渺小 生38:我觉得两三粒而已,独往,说明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欣赏这样的美景
师:也体现了他的独,正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 生39:我绝得一痕一点两三粒,还能把那种寂静的气氛传达出来 生40:我要补充一下,两三粒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生41:他和别人不同
生42:我体会到这里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
师:好,朦胧梦幻仙境,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从中看出张岱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痴人,一个超凡脱俗的痴人,一个遗世独立的痴人,他爱这山水,渴望与他融为一体这样美丽的文字,我们不读不背是不过瘾的试着背一下 生齐背
师:只看画面背诵 生齐背
师:借助你的想象走进张岱为我们描绘的幽远脱俗的画面,想象着背 生齐背
师:我发现中间四个男生闭上眼睛想象着背的,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手舞足蹈再来背一下 生齐背
师:走进这样的画面,你想发出点什么感慨? 生43:这个景象是让人陶醉的 生44:这个景象是让人痴迷的
生45:这个景象很有意境的,不可言语的
师:这样一个痴人在湖心亭中又遇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46:大喜 激动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46: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生47:我认为遇到了知己 师:如何体现的 生47: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除了强饮酒外,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样的对话 生4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说明他们是知音 师:还有什么对话
生4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我们配合一下,我问 请问你贵姓啊 生齐:是金陵人,客此 师:读出有点异样吗
生50:问姓氏,他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 师:为什么
生50:张岱觉得是一个地方的人,知己
师:刚才说得不全面,对注释了解不够,看客此这个词,金陵人客居于此,张岱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必知道姓名呢?
看大屏幕;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后迁都北京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些什么情绪在里面呢?
生51:还有些怀念和留恋留恋明朝 师:故国之思 生52:还有些激动 生53:有些孤独寂寞,沧桑
师:看屏幕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而终,了解他的经历,少年富有,明亡后入山,骇骇为野人统观全文,我们总结一下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
生:痴在故国,前朝
师:在这种大背景下,忆起来西湖之游,想到了心中的坚守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再,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一起背一下,理解张岱的痴 师生齐背
下课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1课时
一、导入课文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1.推荐读(读准字音)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3.自
由朗读。
三、整体感知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问:“痴”为何意?“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
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1.“痴”于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
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你的积累有多少(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邵淑琼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湖心亭看雪》。有人说,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整体感知:
1、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1)师范读,配乐
(2)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请一生读,正音。
(4)全体齐读,配乐。评价。
2、文章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学生齐读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多媒体屏幕显示写景文句)
(1)这句话什么意思?并请一学生翻译疏通。
教师指出重点词汇,并把正确的翻译。
(2)生齐读。
(3)老师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下,变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如何?
(教师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苍茫的意境,所以“与”读重音。
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多媒体屏幕显示)之感,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之感叹。所以第二句应该读得轻一些。我们女生应把“而已”感叹语气。在感叹声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原来作者这样写是因为心中有抹不去的伤感啊!
(4)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读出对比的感觉。
(5)似乎还不是很明显,这样,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注意衔接。
3、看来,此时张岱已经完全被眼前的雪景所陶醉了,以致于文中的舟子给张岱如何评价?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痴”是什么意思?
(2)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对雪景的痴迷?
“大雪三日”“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拥毳衣炉火”------冰雪白茫茫,可用天寒地冻来形容。
“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种情形用古诗怎么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用万籁寂静来形容。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因为天气太冷了,冷得不 1
得了
“是日更定” ——————晚上更冷,张岱还晚上去,更显得呆。
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所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我们平常出去旅游总是成群结队的,张岱为什么独自去看雪?(插入背景)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其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家破人亡之痛和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的流露仍可从中窥知一二。
这是明末遗民的情感和心态。面对清王朝统治的天下,作者觉得世上似乎已经没有和他志趣相投之人了,才选择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的清高,孤傲。字里行间可见他对明王朝还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4、如此看来,舟子是不能理解张岱的“痴”了,那么谁能理解他的痴呢?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金陵人理解了张岱的痴?“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什么意思?表现金陵人当时怎样的感情?————哪能,更的意思,是惊喜之情。请学生朗读,“焉得更”读重音。
(2)为什么金陵人能理解张岱的痴?
因为金陵人也在这个时候去湖心亭看雪。他对雪景也同样痴迷。(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同吗?)
(3)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句话。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句话什么意思?根据语境回答问题。为什么答非所问?
这个“客”和我们另外一句古诗中的“客”非常相似,独在异乡为异客
金陵是现在的南京,也是明代的旧都,当时称为应天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都是明朝的代名词。他称自己是金陵人,实际是称自己是明朝人,暗含了对故国的一种思念之情,这与张岱是十分相似的。也只有金陵人能理解张岱的痴。
6、看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其实,在明末清初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像张岱那样的人是有很多的,明末清初,张岱好友邓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王思任,清贝勒多次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群有着痴心,痴情的痴家,痴国之人。而这种痴,绝不是文中的舟子所能理解和体会的。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因为作者内心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才有身在异乡的孤独漂泊之感。而也许此时此刻已经境绝,情绝,心绝。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把湖心亭的雪景写的如此寒冷,肃杀。请大家带着淡淡的哀伤再次朗读课文。
三、结语: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最后,老师想用这样一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请大
家大声把它朗读出来。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感受张岱痴于山水之情和知音之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曾做过这样一件事: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jué),开室,命酌(zhuó)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xiǔ)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这则小故事大概什么意思呢? 指名读。(预设:时/戴在剡)齐读。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字作为文眼,你会选择哪个字?兴,理由。王子猷就是这样一位随兴而为、追求自由的人。
二、研读
1.王子猷雪夜访戴一千多年后,杭州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会让你想起哪首诗?——《江雪》(指名读)。当时的湖心亭也是这样一番意境。齐读这一句话。
2.此时,张岱正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打开书,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畅了,你就停下来。
检查朗读。多种方式多,重在指导。
3.张岱前往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谁来读一读写景的句子(直接出示?)。(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有点特殊,如果换成下面的句式,读一读,有何不同?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预设:融合-割裂。朦胧美,天云山水的界限变得模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境界中。(“与”字要拉长)评:真是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啊!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可以改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预设1:大雪三日,上下一白的环境中,长堤是白的,湖心亭是白的,小船也是白的,甚至人身上落满了雪,也是白的。又有大雾,哪能看得那么清楚啊。预设2:痕、点、芥、粒更有诗意,就像一幅水墨画。女生一起读出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3)小结:
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是,张岱眼中的雪夜西湖却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好一份独特的“山水之情”(板书)你看,写景跟写人一样,必须突出其特点。同样是西湖,季节不同,作者心境不同,呈现出的画面也迥然有别。
4.景色写得绝妙,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下面两小节是不是多余呢? 指名读第三小节。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作者突然遇到了谁?
预设:惊喜——遇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1)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这里可不是“请”哦,是“拉”。盛情难却啊。
师:这“强”字,可能蕴涵两种意思,既表示畅饮一番的豪情。也可能张岱可能真的不太能喝酒,但遇到知己,也就豁出去了。师:这里的“三”,难道仅仅是三杯吗?酒逢知己千杯少。(2)既然是知音,边喝酒边聊天,想必一定是畅谈心声啊。那作者为什么只单单写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临别之前,张岱好像才想起来,问问别人的姓氏。这符合常理吗?
师:在张岱的眼中,地位、身份、贫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份雪夜赏景的雅兴,都钟情于山水。
师:张岱是西湖边的本地人,而两位南京人却是“客此”,来此做客。他们终究要离开,可能永远不会相见。这一份“知音之义”(板书)令张岱眷念不已。让我们用朗读感受这份知音之义。
5.读到这里,我们发现,第三小节绝不是多余的。那么第四小节呢?指名读。
师: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你们这三个人,大冷天跑到这里赏雪、喝酒、聊天,真是吃饱了撑的,太傻了。
你看看,这一小节不是多余了吗?
师:借船夫(凡夫俗子)之口,点出作者的“痴”——痴于山水之情,痴于知音之义 这份痴情,多年之后,张岱又有了一位知音——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让我们怀着这份痴情,读好整篇文章。
6.湖心亭看雪这一年,张岱36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12年之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从此,张岱隐居山野。晚年,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西湖。他说: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本文在内),追忆曾经的生活,寻觅梦中的西湖。让我们陪着张岱,再次去湖心亭看雪。填空背诵。
三、拓展
在张岱湖心亭看雪的550年前,一天夜里,有一位诗人,同样睡不着觉,不过当天没下雪,而是月色皎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谁说说看,他拜访了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比喻,如梦似幻,虚实相生)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季羡林的《夹竹桃》中,也有这样一种对景物的想象: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想象与现实交融。季羡林肯定从苏轼那学到了不少写作秘诀。
经历了乌台诗案,大难不死的苏轼,被贬到了偏僻的黄州。他似乎已看透人生,多了一份豁达,也多了一份痴情于自然的心境,同样,苏轼也找到了一位知己——张怀民。这些就是张岱与苏轼的相通之处。
不管是兴尽而返的王子猷,痴情山水与知音的张岱,还是参透人生的苏轼,他们都醉心于自然。他们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纯洁而又诗意。
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
2.尝试用文言文写一段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