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莺啼序
莺啼序
蓝霞恨别秋晚,多少愁来处.共谁说,柳色铅黄,鲛绡泪化飞絮.黛眉闪,星眸过了,又总是凝神惊伫.叹芳思飘渺,罗裙轻沉夜雨.
桃杏无情,雕窗共暖,青梅怜酒误.渐朱唇,环佩暗吐,难是拂弦久顾.把红枫,心托流水,盟白鸥,情满寒竹.
砚池空,萧声抹在,隔江烟树.
兰生幽谷,雷逝西城,残荷伴寂旅.漾孤蓬,何言散聚?
笔间滴泪,字底藏愁,尚留长路.沧海舟解,杜鹃啼苦,剩有谁人能倾诉.念一时羞写断肠句.茜纱重隐,曲散海角天涯,泪湿灞陵尘土.
月移竹影,酒残痴心.绛雪披平楚.暗魂消,黄昏银烛.怕梦中来,去时妆束.驿路携杖,轻云细数,往事只在琴中渡.漫弦飞,都随离愁舞.依稀梦旧仿佛,落英虽存,难传尺素.
第二篇: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文及赏析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言】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第三篇:关于日记《序》
日记是需天天记叙的。如我这般天天有思想却天天不去记的,偶尔记下一点也就算不上日记了。
对我而言感悟与触动是经常的,因为我自认为是比较爱思考的,然而它却像流星一样,只留下短暂的印象,继而归复空白……
日记对与我而言是叶子,我喜欢叶子,青的,绿的,涩涩的酸;红的,黄的,美美的甜。蓬勃,清凉,丰富,还有点失落的荒凉。
我喜欢收集叶子,心情好时收集,低落时收集,闲时收集,忙时也收集,信手拈来也喜欢。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也许正因为此,我喜欢每张风格各异的叶子。只是我想,都要收集了我所喜欢的叶子,我恐怕是容得下却承受不起了,所以我一路收集一路撒去。
时而收起一张叶子也许不是最美的,最特别的;也可能是最残缺,最枯黄的一张;更可能是一张普通不过的叶子。
因为我自己的普通,所以在我眼里再怎么不凡的一张叶子也不会惊世骇俗。走我的路。拾我的叶。带不走的,让它落满了一路,自然地消失!
在路的那头,总有一刻蓦然回首,一路落叶已归根,只有手里的几张还斑斓的深刻着,真实着,触摸着我的思忆。
第四篇:情序
今天算是真正第一次给你写信吧,不知道写什么好!只是想告诉你些事情,当然更想和你聊聊。当你看见我的信时,我已经是来到外面,今天我来到离我们有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晚上没有事情就给你说说现在的情况,你以为我要给你写什么哟?就是我想写那些,也不敢嘛,我怕,怕连你这个朋友都失去了呢,放心吧,至少我现在不会随便乱写的,其实我很喜欢写信聊,不知道你喜欢看到我给你来信吗?说真正的现在一个人在外面感觉还是很孤独,想给你打电话说说,可在外面又是长途加漫游比较贵,知道你也不愿意让我这样消费,所以就在信里告诉你。确实想看看你写的信,想向你学习点东西,知道吗?我的文化很差很差,要不是用电脑,我根本不能够写任何东西,就是现在这么差的也写不出来呢,现在想来文化对我好重要,可惜当初没有多读书,好后悔哟!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一旦用心就不舍得放弃。我是一个很执著的人,一旦投入就不会回头。现实的生活中连一个知心的朋友也没有,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想起来心里酸酸的,她更不会知道我是这样喜欢和想着她,我知道和她已经完了,可心理总不能够忘记她,也许我在现实的时代里很落后吧,要不然早就应该忘记她,把本不应该属于我的她完全放弃的,我不知道这样要过到什么时候,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你,好象是遇到了救星,只有你才可以诉说心理的这些事情。好了!
希望你每天过得好,每天都能幸福,再见!
第五篇:《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
导入:
语文老师让每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顷刻之间黑板上群星灿烂,出现了几十个伟人: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老师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于是,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课前预习:
1.罗曼 罗兰(1866-1944)__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_____传》、《_______传》)和《_____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
罗曼 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_________》,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 罗兰被获得_____文学奖。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答案1.法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 约翰 克利斯朵夫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提问:
1、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答案:《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2、《<名人传>序》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明确:
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重点难点:
生1:老师,好像罗曼 罗兰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师:怎么不同法?
生2: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生3:罗曼 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生4:对,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师: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有什么区别?
生5:我们正要请教老师。
师:第二段告诉我们,英雄是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斗争总是艰难而又悲惨的。具体怎么艰难?怎么悲惨?
生1:他们的斗争无日无止,看不到头。
生2:孤独寂寞,没有伙伴。
生3:还有贫穷,缺少财力物力。
生4:“沉重与愚蠢的劳作”。
生5:没有希望,没有一点安慰。
师: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罗曼 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结构图示:
一 行为善良定能担当患难 题 记 暗示主旨
二 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我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三 英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四 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附录:
罗曼·罗兰(1915)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
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永远的罗曼·罗兰
“漫长、思索的生命是一次伟大的体验。”这句话并不是罗曼·罗兰的代表名言,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罗曼·罗兰的一生。
罗曼·罗兰可以说是中国读者最熟悉、最亲切的西方作家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描写人能臻于至善的小说,向尚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青年伸出了“多情的如兄弟的手”。很多中国人都能说出一两部罗曼·罗兰的作品,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罗曼·罗兰日记的出版又一次让中国读者感觉到了罗曼·罗兰的影响。
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出生在法国中部小镇克拉姆西一个中产阶层的小康之家。“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又被关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孩提时代的罗曼·罗兰。“我是一个囚犯牎”这是罗曼·罗兰降生以来最初、最强烈、最持久的感觉。这种感觉伴随了罗曼·罗兰的一生,而生命之初这个强烈而持久的“被囚禁”之感,似乎也先验地孕育着未来的罗曼·罗兰在人生跋涉中与自我和环境相抗争的孤独个性。为了追求个性和自由,罗曼·罗兰选择了三种精神自救的武器:评论、戏剧和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标志着罗曼·罗兰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他已完成了对一代知识分子克利斯朵夫精神历险的探索,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
罗曼·罗兰已是上两个世纪的人了,经过漫长的时间,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后现代主义等一些新的概念,但罗曼·罗兰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并没有过时,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进行努力,希望参透自身的谜语,藉自己和他人的眼来了悟生命的意义。
《罗曼·罗兰自传》虽不是出自罗曼·罗兰之手,但它的全部材料均来自罗兰本人写的日记、书信、回忆录、政治及其他文章,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曼·罗兰的一生。
翻开《罗曼·罗兰自传》,让读者与罗曼·罗兰一起重新审视他的一生,感受他那拥抱人类的爱心、执著自由的人格力量和追求真理的英雄气质。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一个终身受支气管炎折磨的人,一个渴望清新空气和英雄气息的人——他的写作有如呼吸。一个到罗马研究艺术史,回巴黎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在文坛,他是以现实主义为跳板飞越理想主义高度的人。丰富的人文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欧洲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他本人留下的遗产有(不完全清单):《约翰·克里斯朵夫》(该项遗产早已登录在诺贝尔文学奖清单上,序号:1915);《母与子》(长篇小说,又名《欣悦的灵魂》);《莫斯科日记》(1935年访苏记,权力酝酿腐败的目击记录,苏联“震动”的预言书,一项秘密遗产,五十年后始由后人遵嘱解密,俄译本面世于1989年,中译本出版距当年的写作已有六十个年头)。这些遗产由全人类共同继承,中国人也陆陆续续继承了,主要的中(文)介人是一个曾到巴黎学习艺术、1966年在上海自杀的人。
《名人传》
人类心灵的三份手稿,以激情文字谱写的三首英雄赞歌。罗曼·罗兰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在他的笔下,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只是些受苦的人。贝多芬:被命运捉弄的人,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米开朗基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岩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托尔斯泰:自我折磨也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这些伟大的天才,是在为全人类受苦。“大地上千百万的生命在受苦;你们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那些世俗英雄可曾有过这样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