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全等三角形定义与证明

全等三角形定义与证明



第一篇:全等三角形定义与证明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SS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SAS”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ASA”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AAS”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轴对称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叠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与一条线短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两条边是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三个角都是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实数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²=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这就是说如果x的平方等于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求一个数a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这就是说,如果x³=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运算,叫做开立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类似于平方根,一个数的a的立方根,用符号“3a”表示,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是开方数,3是根指数。

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一次函数

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

在一个变化对象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a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是的函数值。

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队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

正比例函数

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我们称它为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一次函数

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函数解析式ykxb选取

解出满足条件的两定点(x1,y1)与(x2,y2)画出取数一次函数的图像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借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由于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整式的乘法

am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乘anamn(m,n都是正整数)amnamn(m,n都是正整数)

n积的乘方,等于我们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banbn(n为

正整数)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积相加。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ababab 22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ab2

2aaba22abb2abb222

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扩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扩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amnamn(a≠0,m,n都是正整数,并且m

>n)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一。a1(a0)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分别相乘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数里含有的之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多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因式分解

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即整式乘法的逆运算。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的差的积。ababab

两个数的平方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220ab2

2aaba22abb2abb222

第二篇: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12.1《全等三角形》

(一)、自主预习课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__________的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两个全等图形的_________和________完全相同。

2、一个图形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

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重合的边叫做,重合的角叫做。“全等”用“”表示,读作。

4、如图所示,△OCA≌△OBD,对应顶点有: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对应角有:____和____,_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

对应边有: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_和_____.ADOB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相等。

《课后训练》

1.如图所示,若△OAD≌△OBC,∠O=65°,∠C=20°,则∠OAD=.AD

AEDBCFCE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若△ABC≌△DEF,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的周长为17 cm,BC=6 cm,DE=5 cm,则DF =cm

(2)若∠A =50°,∠E=75°,则∠B=

3.如图,△AOB≌△COD,那么∠ABD与∠CDB相等吗?为什么?

B DA

第3题图

4.如图:Rt△ABC中,∠ A=90°,若△ADB≌

△EDB≌△EDC,则∠C=

CEB

第三篇:全等三角形证明

全等三角形证明

1、已知CD∥AB,DF∥EB,DF=EB,问AF=CE吗?说明理由。

CA2、已知∠E=∠F,∠1=∠2,AB=CD,问AE=DF吗?说明理由。

F3、已知,点C是AB的中点,CD∥BE,且CD=BE,问∠D=∠E吗?说明理由。

4、已知AB=CD,BE=DF,AE=CF,问AB∥CD吗?

A B

C

第四篇:全等三角形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1.翻折

如图(1),BOC≌EOD,BOC可以看成是由EOD沿直线AO翻折180得到的;

旋转

如图(2),COD≌BOA,COD可以看成是由BOA绕着点O旋转180得到的;

平移

如图(3),DEF≌ACB,DEF可以看成是由ACB沿CB方向平行移动而得到的。

2.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斜边直角边(直角三角形中)公理

(2)推论:角角边定理

3.注意问题:

(1)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至少有一边对应相等;

(2)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 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AA;b :有两边和其中一角对应相等,即SSA。

一、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

(1)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例1:如图,已知AD=AE,AB=AC.求证:BF=FC

(2)证明线段平行

例2:已知:如图,DE⊥AC,BF⊥AC,垂足分别为E、F,DE=BF,AE=CF.求证:AB∥CD

(3)证明线段的倍半关系,可利用加倍法或折半法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例3:如图,在△ ABC中,AB=AC,延长AB到D,使BD=AB,取AB的中点E,连接CD和CE.求证:CD=2CE

例4 如图,△ABC中,∠C=2∠B,∠1=∠2。求证:AB=AC+CD.

例5:已知:如图,A、D、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CD⊥AB,ΔADC、ΔBDO为等腰Rt三角形,AO、BC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例6.如图,已知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M和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和CM相交于F点,BM和CN交于E点。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N

M

FE

C

A B

第五篇:全等三角形练习题(证明)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8)

一、认认真真选,沉着应战!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中线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等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2. 下列各条件中,不能做出惟一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边和夹角B.已知两角和夹边

C.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D.已知三边

4.下列各组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A.AB=DE,BC=EF,∠A=∠D

B.∠A=∠D,∠C=∠F,AC=EF

C.AB=DE,BC=EF,△ABC的周长= △DEF的周长

D.∠A=∠D,∠B=∠E,∠C=∠F

5.如图,在△ABC中,∠A:∠B:∠C=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

A.1:2B.1:3C.2:3D.1:

46.如图,∠AOB和一条定长线段A,在∠AOB内找一点P,使P到OA、OB的距离都等于A,做法如下:(1)作OB的垂线NH,使NH=A,H为垂足.(2)过N作NM∥OB.(3)作∠AOB的平分线OP,与NM交于P.(4)点P即为所求.

其中(3)的依据是()

A.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B.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C.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D.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7. 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 角平分线将△ABC分为三个三角形,则S△ABO︰S△BCO︰S△CAO等于()

A.1︰1︰1B.1︰2︰3C.2︰3︰4D.3︰4︰

58.如图,从下列四个条件:①BC=B′C,②AC=A′C,③∠A′CB=∠B′CB,④AB=A′B′中,任取三个为条件,ANCA

C F 余下的一个为结论,则最多可以构成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9.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 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同 一条直线上,如图,可以得到EDCABC,所以ED=AB,因

E

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A.SASB.ASAC.SSSD.HL

10.如图所示,△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 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α的度数为()

A.80°B.100°C.60°D.45°.

二、仔仔细细填,记录自信!

11.如图,在△ABC中,AD=DE,AB=BE,∠A=80°,则∠CED=_____.

12.已知△DEF≌△ABC,AB=AC,且△ABC的周长为23cm,BC=4 cm,则△DEF的边中必有一条边等于______.

13. 在△ABC中,∠C=90°,BC=4CM,∠BAC的平分线交BC于D,且BD︰DC=5︰3,则D到AB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

14. 如图,△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的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_____个.

BE

BCDE

分别是锐角三角形ABC和锐角三角形ABC中BC,BC边上的高,且15. 如图,AD,ADB,ABAAD

D若使△ABC≌△ABC,请你补充条件___________.(填写一个你认为适A.

当的条件即可)

C

'

'

B D D

17.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边所对的角的关

'

C

'

系是__________.

19. 如右图,已知在ABC中,A90,ABAC,CD平

分ACB,DEBC于E,若BC15cm,则△DEB 的周长为cm.

E

C

20.在数学活动课上,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C=900,E是

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0,如图,则∠EAB是多少 度?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交流,小英第一个得出正确答案,是______.

三、平心静气做,展示智慧!

21.如图,公园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其中

AB∥CD,在E,M,F处各有一个小石凳,且BECF,M为BC的中点,请问三个小石凳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说出你推断的理由.

22.如图,给出五个等量关系:①ADBC ②ACBD ③CEDE ④DC⑤DABCBA.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 的结论(只需写出一种情况),并加以证明.

已知:

求证:

证明:

23.如图,在∠AOB的两边OA,OB上分别取OM=ON,OD=OE,DN和EM相交于点C. 求证:点C在∠AOB的平分线上.

A

B

B

如图,已知△ABC和△DEC都是等边三角形,∠ACB=∠DCE=60°,B、C、E在同一直线上,连结BD和AE.求证:BD=AE.2.已知:如图点C是AB的中点,CD∥BE,且CD=BE.求证:∠D=∠E.3.已知:E、F是AB上的两点,AE=BF,又AC∥DB,且AC=DB.求证:CF=DE。

4.如图,D、E、F、B在一条直线上,AB=CD,∠B=∠D,BF=DE。求证:⑴AE=CF;⑵AE∥CF;⑶∠AFE=∠CEF。

1、已知:如图,∠1=∠2,∠B=∠D。求证:△AFC≌△DEB4、已知:AD为△ABC中BC边上的中线,CE∥AB交AD的延长线于E。

求证:(1)AB=CE; 5、已知:AB=AC,BD=CD

求证:(1)∠B=∠C

(2)DE=DF

6.已知:AD为△ABC中BC边上的中线,CE∥AB交AD的延长线于E。7.已知:如图,AB=CD,DA⊥CA,AC⊥BC。

求证:△ADC≌△CBA

求证:(1)AB=CE;

参考答案

一、1—5:DCDCD6—10:BCBBA

二、11.100° 12.4cm或9.5cm 13.1.5cm 14.4 15.略

16.1AD5 17. 互补或相等 18. 180 19.15 20.350

三、21.在一条直线上.连结EM并延长交CD于F' 证CFCF'. 22.情况一:已知:ADBC,ACBD

求证:CEDE(或DC或DABCBA)

证明:在△ABD和△BAC中 ∵ADBC,ACBD

ABBA

∴△ABD≌△BAC

∴CABDBA∴AEBE

∴ACAEBDBE

即CEED

情况二:已知:DC,DABCBA

求证:ADBC(或ACBD或CEDE)证明:在△ABD和△BAC中DC,DABCBA∵ABA B

∴△ABD≌△BAC

∴ADB C

23.提示:OM=ON,OE=OD,∠MOE=∠NOD,∴△MOE≌△NOD,∴∠OME=∠OND,又DM=EN,∠DCM=∠ECN,∴△MDC≌△NEC,∴MC=NC,易得△OMC≌△ONC(SSS)∴∠MOC=∠NOC,∴点C在∠AOB的平分线上.

四、24.(1)解:△ABC与△AEG面积相等

过点C作CM⊥AB于M,过点G作GN⊥EA交EA延长线于N,则

AMCANG90

四边形ABDE和四边形ACFG都是正方形

BAECAG90,ABAE,ACAGBACEAG180



EAGGAN180BACGAN△ACM≌△AGN

D

CMGNS△ABC

ABCM,S△AEG

12AEGN

S△ABCS△AEG

(2)解:由(1)知外圈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内圈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这条小路的面积为(a2b)平方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2430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