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啸山庄观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选讲
--------读《呼啸山庄》有感
读《呼啸山庄》有感
通过这次选修课,让我获益匪浅。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外国文化和文学名著,同时,课上也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如“简爱”“呼啸山庄”等等。其中,“呼啸山庄”给我的印象最深。
当温柔甜蜜的爱情变成阴冷而残酷的报复,当刻苦铭心的爱情变成残酷无情的死亡。他们的爱情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挽歌,既悲凉又浪漫。不禁感叹,爱与恨之间没有距离。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西斯克里夫从小失去父母,流浪街头,身世坎坷,被好心的恩萧先生捡回家。但是,他的到来使得恩萧家的唯一儿子辛德雷认为父亲对自己的爱被西斯克里夫所剥夺。因此,辛德雷对西斯克里夫恨之入骨,处处与他作对,欺负他。尤其是老恩萧先生去世后,当了主人的辛德雷更是颐指气使,百般的欺负凌辱西斯克里夫,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让他做粗活,不容许他与恩萧兄妹俩同桌吃饭,当面骂斥,剥夺和践踏他的自尊。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西斯克里夫从小就埋下了深深地仇恨。对辛德雷恨之入骨,抓住一切机会向辛德雷报复。与此同时,西斯克里夫与凯西青梅竹马,朝夕相处,彼此深爱着对方。并没有因为辛德雷是凯西的哥哥,以及辛德雷的百般欺凌,削减对凯西的爱,反而让他更加爱着凯西。后来,凯西因为爱慕虚荣,注重物质追求,怕自己嫁给西斯克里夫会降低身份,背弃了西斯克里夫的爱。嫁给了富有帅气的少爷林登先生,成为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天真的以为这样可以让西斯克里夫摆脱哥哥辛德雷的控制。然而凯西的背叛让西斯克里夫几度崩溃,最终离开了呼啸山庄。在外面,西斯克里夫意外的发了一笔财,成为了有钱的绅士,声势浩大的回来了,使得所有的人对他刮目相看。一心想要报复的他,设计夺取了辛德雷的全部财产,实现了报复的愿望。还诡计的夺取林登的财产,甚至将报复的怒火殃及林登的妹妹,爱他,崇拜他的伊莎贝拉的身上。他被报复充斥着整个心,丧失理智,毫无理性地摧残着他们,践踏着他们,其程度远远超出了当年辛德雷对他的压迫欺辱和林登的夺爱之恨。西斯克里夫陷入深刻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爱与恨缠绕着他,因爱不能实现而生恨,因恨而报复,但是报复并不能帮他找回就爱,反而加速了凯西的死亡,使他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显然,西斯克里夫的爱已经扭曲了。整部电影讲述了爱情与报复,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其实,西斯克里夫与凯西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特殊的感情。之所以他们的爱是特殊的,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悬殊,一个是弃儿,“吉普赛小叫花子”,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但是他们齐心协力的反抗辛德雷专横暴。同时,作者大量笔墨描绘西斯克里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西斯克里夫形象的刻画上,他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西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西最后却背叛了西斯克里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林登。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
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西斯克里夫。
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凯西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西斯克里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西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西斯克里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西斯克里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西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
其实,西斯克里夫对凯西至死不渝的爱,着实令人敬佩。现如今,至死不渝的爱情已经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物质条件的面前,显得很脆弱,无法抵制诱惑。大多数人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舍弃了真爱。她们的观点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著名节目“非诚勿扰”一位女嘉宾马诺曾说过:“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里笑”,她觉得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倘若,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那空有爱情又有什么意义呢?大家称她为“拜金女”。或许,我们追求的不同,精神境界不同,观念不同,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的。有人就是喜欢高帅富,有人就是喜欢白富美。我想说,在追求某样东西的时候,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失去方向。要正确的看待爱情,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篇:呼啸山庄观后感
呼啸山庄观后感
早在观看《呼啸山庄》的电影版本之前就已经看它的原著小说,知道了那个创造了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的人,那位孤立而坚强的女性——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里充斥的激情、野蛮,是当时的时代所不能容忍的。她的生命孤独而压抑,30岁出头就死于病痛,终身未嫁。然而“艾米莉的性格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孩子还要天真”,正是这样一位孤僻沉默的女子却用深藏的激情和单纯的幻想塑造了令人战栗的爱恨情仇。原著的《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淡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爱情、仇恨、虚荣……这一切如烈火般炽烧着两颗曾经深爱的灵魂。终于,她在悔恨和痛苦中放弃了生存的愿望。在她弥留之际,他们终于放下了所有的仇恨,深藏的爱情汹涌如潮,可还是抵挡不了生离死别的悲剧。他们相拥而泣,所有人都已肝肠寸断。
这种矛盾的想法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她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终于在那个寒冷的季节,凯西望着广阔的荒原,听着风对自己的呼唤,静静的死在了希斯克里夫的怀中。她的离去是自私的,带走了另一个人生的希望。这就是她为什么再最后一刻还对希斯克里夫说:你我是一体的,我们谁也离不开谁,我会等你的……这样自私的话也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的临终遗言。荒原的风把她带走了,带到了离天最近的地方。她在那里望着希斯克里夫,风一刻也没有停止它的呼唤,终于在一个雪夜,它带着希斯克里夫在荒原中寻找他致爱的凯西。他们的灵魂终于可以相伴了〃〃〃〃〃〃
导演对结尾精心的设计让观众回味无穷:希斯克里夫终于和凯瑟琳的灵魂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步,没有仇恨,没有名利,没有世俗,惟有真爱……
看过这部电影似有恍惚之感,起初接触它,因为它源自艾米莉.勃朗特的同名巨著。而记住它,因为它的每一个景象都萦绕着无边的狂烈、阴冷和怪诞;可是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致使那种另人窒息的感觉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
隔着这几百年的漫漫时空,我无法想象米莉.勃朗特这个外表异常冷峻的女子如何在荒原里游荡,如何抵抗狰狞的世俗。当一切痛苦归于平静,当所有名利化为幻影,我们依然怀念那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怀念那一位外表冷漠如冰、内心激情似火的才女。或许她的生命恰似旷野里的寒风,永远自由,永远寂寞,永远狂奔着追寻自我的方向……
第三篇:呼啸山庄观后感
《呼啸山庄》观后感
看完了一部意大利影片,是根据名著《呼啸山庄》而改编的同名影片。我非常希望恋爱中的男女都能够看一看这部名著。对于勃朗特姐妹的作品,我们中国人更熟悉的是《简爱》,但是,看了《呼啸山庄》之后,我觉得《简爱》戏味太重,小妇人气也更重。相貌平常的平民女人简爱,在一个有着庄园的男人罗切斯特面前,显得太自卑了;最后,在罗切斯特已经双目失明之后,她才觉得有了爱的机会。比起《简爱》来,《呼啸山庄》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婚恋现象:那就是女人在考虑婚嫁的时候,对财富和情爱的矛盾选择。
呼啸山庄中的小姐凯瑟琳,自然更熟悉那庄园里的富有豪华和那呼奴唤仆的享受;然而,在她还没有成年意识的时候,作为一个小女孩,她就爱上了父亲收养的吉普赛小伙希思克利夫。少女更多地处于本能的考虑本,也会更多地被情所牵引。希思克利夫身上那带有野性的男人气,那饱胀的雄性,和那奔放的个性,深深地痴迷着凯瑟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凯瑟琳渐渐感觉到,希思克利夫身上有许多让她不能满足的地方,最主要是他没有财富,再加上他由于缺少教养而显得粗鲁和野蛮,这些都让凯瑟琳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感到难堪和掉价。正在这个时候,凯瑟琳偶然闯进了邻近的画眉山庄。呼啸山庄的浪漫和纯情被屏蔽住了,犹豫再三,她还是选择了成为画眉山庄的一只画眉鸟。她的矛盾也由此从来没有消失过。她一方面认为她和希思克利夫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没有了对方,都没有办法生存;另一方面,她又很理智地认为,画眉山庄的林敦先生能给予她一切的贵族体验。她对林敦的评价是:“他英俊、优雅、富有、彬彬有礼,他拥有女人想要拥有的一切”。然而,真正拥有了这一切的凯瑟琳,却并没有得到幸福。就像她丈夫的妹妹伊萨贝拉所说的那样:“她整天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
女人很难摆脱这个矛盾,情所指向的男人,是一种基于本能和天性的难以割舍的爱,让女人缠绵悱恻、欲罢不能;而让别人羡慕,拥有财富和地位,又是女人的虚荣心所要求的,也难以舍弃。很难说哪个更重要,不同的人侧重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龄小、阅历浅,会更看重前者;而年龄大、理智强,则会看重后者。然而,不管怎么侧重,这两点女人都很需要,只能是吃饱了、穿好了、住好了,想着心爱的男人;已经拥有了喜欢的男人,又羡慕着别人的锦衣玉食和洋房小车。怎么样兼顾,对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人生一道永恒的难题。
造成这个爱情的悲剧。而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
第四篇:呼啸山庄的观后感
呼啸山庄的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啸山庄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啸山庄的观后感1
前一段看了《呼啸山庄》,惊异于爱与恨的力量如此之大。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都聚集在希斯克里夫形象的刻画上,他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小说看了大半,是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看的,因为整个场景都安排得变幻莫测,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鬼哭狼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快乐,其实我挺同情希斯克里夫的,本来他是个弃儿,但得到了养父的关爱。继养父去世后,却遭到哥哥的嫉妒,一心想赶走他。养父走后,希斯克里夫的心都在妹妹凯瑟琳身上,可以说青梅竹马的`两人,而为了物质,凯瑟琳却背叛了他,造成希斯克里夫后来一系列的报复。
诚然希斯克里夫做法欠佳,但是这城市多少因为这样那样原因背叛的人。我不能理解,却也不能指责什么。其实人世间不光是爱情需要彼此的安全感,友情,亲情亦是。只有让自己不断的变优秀而且要给予对方信任,才能使这份情长久下去。我想我们要做的,也是不断让自己优秀起来,吸引身边的人。对待情感也要绝对的信任,这样的路或许走起来更加平稳一些吧!
呼啸山庄的观后感2
“他亲她的脸,小声说‘我要去他那儿了,你,宝贝孩子,以后也要到我们那儿去的’”那是埃德加最后的话语,说完后就不会动了,但他是幸福,他那狂喜的明亮的凝视一直延续着。那是一个被我误解的人物,不,应该说在这本书里,我的第一感觉都是错误的,曾经我以为是个好人的人,却是一个魔鬼,而我对他有偏见的人却是一个爱着妻子、爱着孩子的好人,他默默的忍受着妻子对他的折磨,他原谅了曾经伤害自己的妹妹,他一直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女儿,他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得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在一片血色的夕阳下,伊丽莎白安详的沉睡在圣克莱的怀里的那个画面,那个曾经一度的感动着我的,让我悲痛好久的画面,那个从此就在也没在我心中抹去的画面,如今看到这一幕却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感动。这两个画面是多么的相似啊,只是一个是在女儿的面前幸福的逝去,而一个则是在父亲温暖的怀里安详的离开……
一本书读完了,我不想记住那丑恶的画面,我选择忘记呼啸山庄里的饿暴力与阴暗,而是把画眉山田庄里曾经有过的感人画面刻在心里,收藏在心中,好好的珍藏,珍藏……
呼啸山庄的观后感3
呼啸山庄是一个发生在英国呼啸山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
希刺克利夫被“呼啸山庄”收养,被庄主恩萧宠爱。爱他高于自己的亲生孩子,使大儿子辛德雷十分恨他。在恩萧去世后,他被辛德雷虐待,可辛德雷的妹妹凯瑟琳却迷上了他。凯瑟琳在林敦的家“画眉山庄”休养时,碰到有教养的埃德加,接受了他的求婚。数年后,希刺克利夫回来复仇,诱骗致使辛德雷破产,娶林敦小姐无情折磨以伤害凯瑟琳和林敦先生。凯瑟琳难捱重挫,最终与希刺克利夫诀别。希刺克利夫成为两大庄主,最后在百无聊奈中走向自我毁灭。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这个故事始终被仇恨所覆盖。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贪婪背叛了希刺克利夫,从而让希刺克利夫产生了仇恨。虽然他后来报仇了,也成功了,但他并没有感到快乐,反而走向死亡。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像凯瑟琳一样虚荣、贪婪;更不能像希刺克利夫一样被仇恨迷住了双眼。
第五篇: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
《呼啸山庄》是由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运用一系列象征、浪漫、现实手法撰写的一部非常离奇的小说,此书通过环境的渲染、故事的曲折、人物内心的变化衬托出荒漠的天空下山庄里一个个被扭曲的人性的挣扎。远离都市的英国乡村庄园受到19世纪资本主义的冲击使封闭、沉闷、狭隘、压抑的生活和情感发生强烈碰撞后的痛不欲生、破碎分裂伴随着浓郁的死亡气息带来的震痛启示一种新生活的重塑。故事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有着强烈生命力和反抗精神的人物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用一曲爱情的叙事长诗为主题穿引全文激发出每个人物灵魂深处的动荡,他们敢于用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去求索自己梦想的生活情境。看似一部以爱情故事为始终的小说,实则是人们对黑暗、压抑生活的挣扎、反抗和探索。主题一下变得宏伟起来,人物性格的表现直接了当,敢作敢为,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愫。
《呼啸山庄》的故事情节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以一个画眉田庄的房客洛克乌德先生因租房问题几次拜访呼啸山庄而受到离奇古怪的待遇,被群狗攻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住在山庄被可怕的梦魔惊吓回来后大病一场,在卧床养病其间聆听呼啸山庄保姆丁耐莉讲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恢复健康后又亲自去山庄亲眼目睹了希刺克历夫的死和哈里顿与小凯蒂爱情的萌发而记述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故事。现实与故事穿插,脉络清晰,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呼啸山庄》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书中人物的愤怒汇集成怒涛的江水喷泄而出不能停止:辛德雷因父亲对希的偏袒使自己觉得不公平待父亲死后便无情地折磨希,以至于希刺克历夫采取令人发指的报复行为致使整个山庄都笼罩在黑暗、残暴、阴霾的巨大阴影里,他们在人间的地狱里忍耐着反抗着,小凯蒂用刻毒的言语回击着希刺克历夫。读者在阅读当中内心也被积满压抑的情绪,我看完此书后无端的乱发脾气,想把这种在阅读中蓄满的压抑释放出来,仿佛每一页都带着神秘和愤怒的脸谱让我读起来内心充满了紧张、恐惧和烦躁不安,它是一本书中情绪可以影响读者情绪奇特的书。
像艾米莉·勃朗特写的一首诗:“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作者大部分的生活也是局限在一个家庭和荒原的范围内,虽处在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中却因对政治的关注和对写作的挚爱使作者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像两股冷热气流的撞击,有融化、有冰霜、冷热胶着,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我想《呼啸山庄》给人们的感受也有这样的成份。
这部奇特的书《呼啸山庄》以它强大阵势跻身于世界名著的行列,像一颗宝石璀璨夺目,发出不朽的光芒,世世代代震撼着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