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总有那么一些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那么一些人,让我们震撼感动。“人死有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存在只是延续生命,活着才是焕发生命的光彩!其中,诠释二者的例子在银屏上飞速跳动着,带给我心灵的洗礼!
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是坚守在雪域高原的支教者,看着高原上那些被家折去左半边翅膀的孩子,他们渴望飞翔的眼神深深刺痛了胡忠,他希望这些孩子们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便毅然决定留在孩子们身边。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年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那情深似海的投入,那不悔的抉择给了雪域高原添上一抹极致的彩色!
隐形翅膀——刘伟。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但我却认为这是信念与毅力的坚持,刘伟在他花似的年纪就掉入了命运的陷阱,失去双臂,他坚持自己的人生出口,他学会了与命运的抗争,当无情枷锁又一次束缚他的梦想时,他曾痛恨颓丧抱怨过不公,但却又一次在沉默中爆发了,他用一双脚去演奏心灵的赞歌,温暖了美丽的世界。他告诉我们:努力就有希望,活着就是奇迹,相信自己!
义侠巴郎——阿里木。“人民不分等级,职业不分贵贱”,草根慈善家有时才是最令人敬佩的!十年风雨如一日的烤羊肉串,艰难的日子里把任何生活开支都局限于一元之内,烤烟熏黑了他的脸庞,眼神却看向希望的未来。他利用烤羊肉串积攒下来的钱资助了上百名特困生。也许钱数不多,但他却让我们看到了天明的曙光,他的行动照亮了人内心世界热亮的阳光,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
孝女当家——孟佩杰。每一个孩子都曾让父母操心过、忧心过,但父母的爱乌之心却是我们的避风港!她照顾瘫痪的养母十二年,悉心照料,嘘寒问暖,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妈妈学校两边跑,她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养母的一笑,是她坚强承担的勇气,童稚的岁月,她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孝顺!
动人心弦的故事不仅仅在一瞬间的跳跃而过,而应在我们心中萌根发芽一颗玲珑剔透的心,看他人的故事,吸取成长的教育,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
高203班赖若文
第二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一: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 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 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 生命 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 的亲人 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 动人的钢琴曲。
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 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 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篇二: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有一种回忆 叫做感动,有一种真情 叫做温暖,有一种尊严 叫做承诺。这,这就是洗礼人类心灵 的盛典,这就是真情的温暖。
《感动中国》中,涌现出了很多伟人,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
孙水林在腊月26,拿着20几万元钱,去给一些农民工发工资,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去的路上,突然发生了车祸,孙水林的妻儿当场死亡,自己也在抢救过程中去世了。弟弟 孙东林听到这个不行的消息后,并不是悲伤,而是记急着完成哥哥 的遗愿,把这些钱送到每个农名工手里。因账单在车祸途中已丧失,所以孙东林告诉农民工们,希望 他们能凭良心拿钱。当孙东林手上的20几万元钱发完后,还有些农名工没法到钱,这是孙东林就拿出自己几万元的积蓄,老母亲 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元养老金。最后每个农民工都分到了钱。
我想,这对信义兄弟不仅感动了我的心,也感动了全中国人的心。推选委员说:“这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 去照,值得我们把心掏出来照。”
虽然它们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是它们有一颗伟大的心。他们用炙热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
每一次付出 都是一次旅行,每一个故事 都是一道美丽 的风景,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国人心中的一杆路标。相信 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要结实一分,就像使一次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 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帮助 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篇三: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看了这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的很感动,触动心灵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 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 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不错,她就是张平宜老师。有人说当老师就是每天讲纪律,不怎么快乐,是不是这句话就是老师们的心声呢?
不是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同样,做一名老师应该用心 去体会教孩子们的快乐,听到孩子们整整齐齐的说句:“老师,这堂课我学会了!”这便是老师的快乐。
张平宜老师竟然在生活艰难的麻风村里教没有书读的孩子们,“无助的眼神”“世界的希望”这不就是张平宜老师所期待的吗?
有人还说“好人难做。”我倒觉得不是。当一位好人,其实就是随手捡捡垃圾,给素不识路的老奶奶 指路,这,便是好人。就如那位阿姨,为了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居然受伤 了一只胳膊,值得我学习。
让我学会坚持的是拥有 “隐形的翅膀”的大哥哥,因为小时候的意外,两只胳膊离他而去,他哭过,怨过,骂过,后来他觉得人生活着就应该创造价值,于是他去参加艰难的游泳训练,正在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准备参加奥运会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情,让他不得不放下游泳这个梦想。
看到这里,我干脆索性捂住双眼。原以为他会放弃,会自暴自弃,竟没想到他没哭、没放弃、坚持自己的价值、梦想,他开始学音乐、坚持适应用脚去弹钢琴,最后,可想而知,他,成功 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做了一件事,可能会失败。但你不去做,一定会失败。”人生活着就是为国家创作价值。这,便是理智的选择。
人啊,你既然“赤裸裸”的来到人间,难道就不能“穿件鲜艳的衣服 ”回去天堂 吗?
第三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阿巴嘎旗第一中学初一:李雪巍
第四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一份爱,一份责任
——“感动中国”2012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嘟——”伴随着汽车的长鸣,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来不及多想,只是迅速地、下意识地伸手将她身边的四个学生推开,而她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位女教师叫张丽莉,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位老师就像一朵散发着清香的茉莉!她平凡,如所有的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她伟大,危急关头舍身救人!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张丽莉老师正与她的学生有说有笑地过着马路。忽然,一辆失控的汽车直冲着她们奔来。眼看着前面的四个孩子就要被撞到了,张丽莉老师下意识地一个飞跃,将那四个孩子分别推向了两边„„刹那间,汽车疾驰而过,旁边被吓呆了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围拢过来,他们发现,那四个被张老师推开的学生安然无恙,而张老师却倒在了血泊之中!——好伟大的张老师!
受伤的张老师被送到了医院,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张老师还是失去了她那双修长的双腿。她这一生只能和轮椅为伴了!但是病床上的张老师还是微笑着安慰着来看她的学生——好坚强的张老师!
张丽莉老师、谭千秋老师、张米亚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伟大的师德灵魂,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
张丽莉老师,您的行为让我感动,您的精神令我震撼!您是我的榜样,永远的榜样!
颤抖的双手
——“感动中国”2012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一头斑白的短发,一张消瘦的脸庞,一双盈满泪水的眼,一双颤抖的手,紧紧呵护着那只沉重的石盒。这石盒里装的是旷世的宝物吗?打开那黄色的绸布,这竟是一盒骨灰!
骨灰的主人是这双颤抖的双手的亲人吗?不,不是!他们之间毫无血缘关系!双手的主人叫高秉涵,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骨灰的主人是从大陆去了台湾的老兵。高秉涵老人正按照老兵生前的意愿,把这盒骨灰带回大陆,交给他的亲人,葬在故乡的泥土里。
这只是高秉涵老人生活的一个镜头。他自己也是一位游子,13岁离开故乡外出闯荡,解放前又误上了去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轮船。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几十年里,他无时不在想念着故土,想念着家乡的老母亲。好不容易有机会和亲人相见了,可是老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从此他对母亲的记忆就只能停留在13岁的时候了。白发苍苍了,两岸也开放可以互相往来了,他又开始为那些有生之年没能回到故乡的老兵护送骨灰回乡。一次次往返,一次次呵护,让多少游子欣慰地闭上了双眼,让多少家庭留下了感激的泪水,让多少亡灵魂归故里!十几年了,高秉涵白发日趋苍苍,身躯日趋消瘦,手中那石盒也日趋沉重。可他,却堪比巨人——颤抖的双手捧着的不仅是捧捧骨灰,更是缕缕乡愁!
高秉涵,用那颤抖的双手谱写了一首首游子之歌;用那窄窄的船票安抚了一个个游子的灵魂。让我们向这位白发老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人小心大
——“感动中国”2012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这旋律是那么的熟悉,可声音却又那么哽咽。仔细看镜头,病房、病床、白被单,痛不欲生的母亲,哽咽歌唱的父亲„„再听听解说词:23日凌晨,12岁的何玥因脑瘤突然恶化,病情加重,瞳孔扩散,呼吸停止,被医生诊断为死亡。
12岁?和我们同龄!脑瘤、死亡?她还那么小呀!听着何玥父亲那哽咽的声音,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酸楚。
镜头还在继续。何玥虽然才12岁,但她面对病魔的折磨时,却表现出了小孩儿甚至连大人们都没有的坚强——不哭、不闹,忍住疼痛,配合治疗,安慰父母。她从小就很善良,汶川大地震,不仅捐出了自己长期积攒下来的所有零花钱,还缠着父母将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捐了出去;她生病住院后,同学和老师得知她的病情后,纷纷捐款给她,可她却又让父亲将这些钱捐给了红十字会。
更为令人震撼的是何玥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多次提出要无偿捐献她体内可以用的器官!在她的家乡,这就如一块石头扔进了河流,激起了千层浪:大人们怎么也不答应,这么小就失去生命,死后还要开膛破肚!可何玥却一直坚持着,劝慰着父母,她希望在她死后还能对别人有所帮助!
何玥的父亲最后还是尊重女儿的意愿,无偿捐献了女儿的器官——何玥的两个肾脏被移植给了两个尿毒症患者,肝脏移植给了一个上海的肝病患者。
何玥只活了12岁,但她的生命却一直延续了下去。她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三条生命!她人虽小,心却大!我也要向她这样心中装满他人!
“何处春江无月明”
——“感动中国”2012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凌晨,在那小小的病房里,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她的爸爸更是一直哽咽着,吟唱着:“你快回来„„”那心碎的歌词,无奈的呼唤,却再也唤不回12岁的小玥玥了。此时,12岁的何玥正躺在病房里那张病床上,她的身上盖着一条白床单——身患恶性脑瘤的她已经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离开了这个缤纷的世界。
这是“感动中国”2012人物中最小的一个——何玥的一组镜头。我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这组镜头了,可我的热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滑过脸颊。身边的同学们也都安静下来了,一个个眼圈都是红红的。
何玥能舍得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都捐给汶川,真是了不起!何玥能把同学和老师的捐款又捐给了红十字会,真是令人感动!可更令人震撼的还在后面——她决定死后无偿捐献体内有用的器官!对她的父母来说,这是多么残忍:女儿小小年纪就离他们而去,死后还要被开膛破肚!可对别人来说,这是多么博大的爱心呀!她将能拯救多少生命呀!
何玥临死前的一个晚上,一直唱着两首歌:一首是气势磅礴的《五星红旗》,一首是感人肺腑的《拯救》。她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身边的亲人、热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呀!在她的感染下,她的父母在汶川大地震后也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在她死后,他的父亲还是强忍悲痛,在无偿捐献器官书上签了字。何玥永远地离开了大家,可是她却挽救了三条生命:两个肾分别捐给了两个尿毒症患者,一个肝捐给了一个肝病患者。
何玥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爱心得到了传承。我们的心灵在她的爱心中被纯洁、被震撼!是呀,爱心何处不在?那爱心就如头顶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柔和,使人心旷神怡。
何玥,何玥,“何处春江无明月”!
“坐着休息”
——“感动中国”2012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坐着休息”,或许绝大多数人看来,都只不过是一句普通而简短的话语。但正是这句普通而简短的话,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说这句话的人名叫林俊德。他是一位参加了四十几次核爆试验的核物理学家,是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科技工作者,是一位与病魔抗争、为研究争分夺秒的战士,是一位不怕苦、不怕死的军人。他在环境恶劣的戈壁大漠工作,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没出丝毫差错。每天,他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研究研究再研究,休息成了可有可无的安排。
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他被查出患上了胆管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急需入院治疗。可是,一旦入院,就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为了工作,林俊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治疗。后来虽然经过家人的好说歹说,他才同意住院,但还是有一个附带条件:把自己的工作电脑带进病房。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把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做完。
看到这里,我周围同学的眼眶都红了。镜头里,林俊德坐在病房里的书桌旁,笔记本电脑就摆在他的眼前,护士在不停地劝说他躺下休息,可他却说:“我现在就是在休息,我只要坐着休息就行了。躺下的就是病人,而我是个正常人。”
“坐着休息”!知道吗,为了工作,林俊德已经七次拒绝手术了!要完成的资料整理终于完成了,林俊德在老伴儿的劝慰声中终于安然入睡,这一睡,他再也没能醒过来!
林俊德,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他的死,是研究所里所有人的痛,更是国家国防事业无法挽回的损失!看看他,再看看我自己,多鲜明的对比呀!我有着充足的时间,却把它挥霍在无用的地方;林俊德生命有限,却与死神争分夺秒!
林俊德院士,你安息吧!相信我和我的同学们,会以你为榜样,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奉献一切!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 2013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 》观后感
2014年2月23日下午15:30,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在教室里一齐观看了《 2013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 》。我对他们敬佩万分,他们不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谱写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让我们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