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第一篇: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

一、言语问题

言语和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由词汇和语法构成。

言语是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社交的工具,即说话;内部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即心想。

言语包括声音的感知和产生

声音的感知:依赖语言规则来接收、分析和处理一系列的声音,并根据声音的声学特性,对其进行分辨、描述和复制。言语感知依赖大脑的听觉中枢。

声音的产生:包括呼吸、发声、共振、构音及韵律。言语产生发生在位于大脑半球的两个语言中枢。

如果在辨别和处理声音的感知过程中出现问题,言语的产生就会出现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聋、哑”。

二、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言语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

1.言语的准备(0-1岁)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

发音准备又分为:简单发音(1-3月)

连续发音(4-8月)

模仿发音(9-12月)

理解准备为: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词语理解的准备2.言语的形成(1-3岁)

包括不完整句和出现完整句两个阶段。

不完整句阶段为:单词句(1-1.5岁)

双词句(1.5-2岁)

完整句阶段为(2-3岁):

能说完整的简单句;词汇量迅速增加。言语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是指: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技能的发展。儿童在4岁便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发音。

3-6岁儿童语音发展的正确率(%)

语音 城乡 正确率 3岁 4岁 5岁 6岁

声母 城市 66 97 96 97

声母

韵母 农村 城市 59 74 75 74 66 100 99 97

韵母 农村 67 85 87 95☆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词汇数量的增加

3岁儿童的词汇约达1000-1100个,4岁约为1600-2000个,5岁增至2200-3000个,6岁则达3000-4000个。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不仅能理解词的具体意义而且还会正确使用积极词汇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言语功能的发展(交际和调控)

三、儿童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各个年龄。原因分为

A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言语障碍,包括脑性麻痹,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中枢或词类的扩大从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到意义比较抽象的虚词

言语中枢的神经受损、发音器官周围神经障碍等。

B发音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舌缺失或畸形,唇裂、咽喉部病变等,导致构语困难。

C智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

D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如构音困难、发音异常、失语等。在对儿童言语发育及障碍进行评估时主要是认识儿童交流能力的正常发展模式,且以语言的口头表现为基础,而不是个别的发音表现。除了与特殊病因有关的言语障碍之外,儿童期的言语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构音困难

语音障碍

构声障碍

言语运用障碍

构音困难:属于功能性的,特征为言语中出现不同形式的删除、替代和遗漏。从轻至重,可伴随有语言障碍。儿童可能在运用言语器官方面有困难。

语音障碍:与构音困难情况类似,但有其自身的病因,因儿童有中枢性的语言处理或组织上的困难,以至不能掌握声音的编排系统。

构声障碍:主要是神经源性影响到发声的肌群及其运动的言语疾病,在脑瘫患者中比较普遍。连吞咽也会受到影响。

言语运用障碍:也属于中枢性的问题,这样的儿童随意运动机能失常,言语模仿困难。由于构音障碍在所有言语障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也是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儿童的最大问题,在此重点给大家进行介绍。

构音障碍是指说话时出现的音素的省略、替代遗漏、异化以及添加的言语异常。音素省略:说话时将某些音素漏掉。如将dai念成da,漏掉了ai韵母中的I音,将shu念成sh,漏掉韵母u。当儿童遗漏的音素多的时候,它说的话可能就无法让人理解。在多数情况下,儿童最容易将字尾的音遗漏。(11.6%)

音素代替:说话时以一个音代替另一个音。如以f代替h,将hu念成fu,一般而言,儿童往往是用自己发得比较好的或比较容易发的音去代替难发的音。(47.2%)

.音素异化 :音素的异化是儿童力求使自己的发音接近正确的一种尝试。它与“替代”的区别使,替代是以一个音去代替另一个音,而异化是儿童主观上想发正确的音,结果反而出现错误的现象。一般在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容易出现。(33.8%)

4.音素添加:指说话时增加了某些音素。如将fei ji念成huei ji等。(7.4%)

此外还有声音障碍、口吃、语言障碍、等,在此主要介绍的是由听力障碍引起的言语障碍及其康复。

四、言语康复训练康复是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尽量减轻个体在生理、解剖和心理上的损伤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或缺失,进而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康复针对的不是疾病,而是功能障碍和缺失。

儿童言语康复就是针对儿童言语功能障碍而进行的,包括言语教育和言语矫治两个方面。言语教育侧重于对言语行为的系统培养,重点是口语表达能力,也对语音、词语、句子和语用进行训练,分为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言语矫治则是针对儿童语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矫正,如清晰度、正音。

发音训练包括

呼吸训练(闻香、吹气球)

舌部训练(舌操、舌面、舌尖、卷展)

口部训练(双唇、唇齿、腔颚、唇舌)

鼻音训练(阻挡口腔通道)

嗓音训练(唱音、拟音)

音素训练

拼音训练

四声训练

语言训练包括

理解性语言培养

表达性语言的培养

☆ 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1.儿童言语运动器官的训练。主要方法有:a呼吸训练。训练儿童用鼻子呼气、吸气,用嘴呼气、吸气和口鼻结合呼气吸气。B用气训练。让儿童练习用不同的嘴形变化送出不同的气流,如短促而快、绵长而缓、不急不缓等。c口型模仿。给儿童每人一面镜子,让他们模仿语训老师的口型。d舌头运动训练。训练舌头的灵活性、柔软性和正确位置。松松弛训练。降低言语肌的紧张性。

2.指导儿童分辨错误的构音,让他明白错在哪里,然后给他提供正确的发音示范,并要求他观察、模仿构音器官的部位。

3.当儿童能够分辨正确与错误的构音后,指导他学习发出正确的音。构音障碍儿童的错误大部分是声母,因此,模仿单纯的声母是矫正构音障碍的普遍方法。

4.指导儿童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中充分利用正确的语音说话。

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是一项枯燥的工作,需要语训老师多鼓励儿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配合。

言语康复的模式

辨音训练

发音的感觉运动训练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

心理学方法

语音学训练

辨音训练

(1)给儿童提供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辨别正、错发音的机会。

(2)给予儿童机会区别两种类似的声音及其发音过程;以及同一声音在不同难度水平(音节、单词或语句)的特征。

发音的感觉运动训练:可以通过言语器官的训练等方法来改善发声时的运动困难,主要是围绕声音的产生过程给予儿童示范和发音练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主要是对儿童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强化训练,从而克服错误的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学习。

心理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充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来进行,以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其与康复人员的有效互动。

语音学训练:通过对语音特征的学习以及发音过程的模仿来正确掌握语音。

五、言语康复的基本原则

在对儿童进行言语康复时,根据他们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观原则。尊重儿童及其心理特点,令儿童在康复训练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语训老师

保持良好的信赖关系。

2.活动性原则。儿童都喜欢游戏,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在情景中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兴趣。

3.全面发展原则。在对儿童进行言语康复的同时,还要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及道德品质,使其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4.强化原则。在康复过程中,对儿童的任何正确反应和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增强儿童的信心。

第二篇:听障儿童性格特征

帮助听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摘要:听障儿童除了听觉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为帮助听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应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关键词:听障儿童、自卑、帮助、克服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消极影响。

听障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心理,他们因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致聋而无法聆听,他们的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胆怯恐慌、内向、不敢自己选择、不愿与别人交流等等。

一般情况下,听障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显而易见就是他们的听力损伤或残障;心理方面:父母的态度、学校环境和社会固有的观念,这些因素就使得这些孩子慢慢形成了胆怯自卑的心理。听障儿童的自卑心理主要由于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就要通过后天环境因素入手,听障儿童的自卑心理是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教育来预防和克服的。那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听障儿童预防和克服自卑心理呢?

一、学校、教师的帮助:

(一)、倾注爱心及时表扬

爱是一副良药,爱是一种感情。听障儿童虽然听力上有了保障,但他们的感情同正常孩子是一样的,甚至比正常的孩子更为敏感。听障儿童每做一件事,都急于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情会得到老师怎样的评价,为了满足孩子这种心理,平时应对听障儿童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细心观察,对于进步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表扬的方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一种赞许的微笑,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语言上得称赞,可以是孩子喜欢的零食或玩具,也可以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行为。总之,应根据孩子自身的需要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表扬。

可以是在他们的小额头上贴一颗小五角星;可以是他们击掌说一声“耶”;还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积极的表扬能让孩子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心情愉悦,在表扬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自信开始建立起来。

(二)、鼓励孩子 表扬自我 有些听障儿童在私下里活泼开朗,可是在陌生人的面前却表现出害怕、胆怯的心理,同时上课时,总是挑后排的位子来坐,针对这个现象,在上课时,可以安排他们坐在前面的位子,并让他们经常回答简单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对简单问题的正确回答则会让她觉得自己表现突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了。

(三)、发挥长处回避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应十分注意让孩子回答他们擅长的问题,答对了就让全班的小朋友为他鼓掌。让他们不断去认识自我,不断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做到扬长补短,把自卑心理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样,他们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很棒的、是受老师的关注的,也能够充分的悦纳自己。

(四)、引导孩子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就有可能意味着孩子有一些自卑或胆怯。有些听障儿童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眼神总是在躲避、不敢与人进行眼神的交汇。与这些孩子刚接触的时候,可以经常抱抱他、亲亲他并且让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来拥抱他,让他感觉到我们大家都是对他很友善的好朋友。在他对大家逐渐产生信赖以后,就慢慢引导他看着同伴说话,再到后来引导他睁大眼睛,在与他人说话时也要注视别人。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

二、父母、家庭成员的关心:

(一)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对孩子要求要适当,不能过分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家长鼓励孩子当自己感到信心不足时,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我一定能成功,我最棒等”。

(三)引导孩子使用小目标积累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听障孩子容易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把自己取得的成绩淹没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心理上常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因此,家长应积极地引导孩子将大目标不断地分成无数的小目标,引导孩子不断实现小目标,从已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

(四)驱逐孩子心中失败的阴影

听障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而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并给与正确指导。常见的方法有:1.帮助孩子正视失败将其视为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2.帮助孩子将不愉快的事彻底遗忘或者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五)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卑的听障儿童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并交个他们一些实用的交往技能。

(六)尊重孩子的自信心

听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容易自卑,因此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家长应多关心、体谅孩子,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对孩子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就好,这样有利于孩子排解消极情绪,增强自信心。

三、广泛集聚社会力量:

人是社会的人,听障儿童同样如此。在社会中应让自卑的听障儿童参加社会活动,用眼睛和纯洁的心灵去体会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教育无需专门进行,只需要与社会生活本身结合起来,寓教于日常生活中。社会各界应充分关注自卑的听障儿童,给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总之,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幼儿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帮助他们预防和克服自卑心理。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要以爱心为桥梁,以多种教育方法为指导,在发展孩子语言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为听障儿童的未来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

第三篇:关于听障儿童

早发现、早干预(佩戴助听器或电子耳蜗)和早康复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都至关重要。能够及时做到“三早”可以更好的克服和减轻听障带来的不良后果,干预越晚,困难越大,花费也越多。1岁至3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语言发育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更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为了让孩子更顺利、更健康地成长,应该特别注意幼儿期的听障康复。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特点

1岁至3岁,是昕障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的培育目标:一方面加强“听”话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鼓励婴幼儿多说话,培育他说话的兴趣和能力。

1、参与训练的人员:父母、爷爷奶奶、外围人员

(家庭康复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听力中心和康复学校教师的指导下,会成为听障儿童康复的最好的老师。)

2、训练时间及环境:从幼儿起床一睡觉前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环境制约

(为孩子提供最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和交往机会,避免集中式训练语言单一的现象,家长结台实际教、孩子结合实际学,有利于孩子掌握语言的多元化和自然化。)

3、幼儿语训内容:

(1)结台日常生活情境训练如:穿衣服,吃饭,洗手,打扫卫生等。(2)结合游戏训练如:练习听声放物,拍拍跳,听声寻物,模仿动物叫等。(3)语训技巧练习如:吹气球,做舌操等。

(4)其他训练如:好的行为习惯,有礼貌,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等。

(家长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孩子及早开始训练和入学后继续训练。家庭康复是机构康复的有益补充,能起到巩固机构成绩,迁移学习经验的作用。对1-3岁的听障儿童,我们在教孩子语言学习的同时也是对孩子德,智,体,美启蒙的开始,孩子在完善有爱的家庭中将有助于孩子全身心的发展。)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不足及注意事项:

1、不足:家长缺少专业的语训方法、没有明确的语训目标、很容易对小儿溺爱造成时间浪费。

2、注意事项:

(1)要注意孩子的听力情况。

(2)要注意严格按照要求康复计划坚持实施。(3)不能忽视孩子基础教育。

(4)不要盲目的追求句子,要把正音放在首位。

(5)家长应该与语训机构以及听力中心保持联系,获得康复和听力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提高康复的成功率。

(6)家长要及时地巩固孩子的康复成绩,了解孩子的康复水平。

听障儿童康复中心的优点:

1、参与语训人员:特殊教育类专业的语言训练老师

2、语训时间及环境:周一至周五入学时间、语言训练学校(一般入学康复1-3年,孩子的康复时间与早发现、早佩戴助听器的时间成正比。)

3、语训内容:一对一口语训练(或正音训练)、一对多课堂训练、亲子语训课堂等(孩子语训前根据幼儿的听力和目前的语言发育能力做评估,根据评估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班级和一些特色的课程,训练包括课堂整体训练,单训练。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系统学习。)

听障儿童康复中心的缺点:

1-3岁的孩子年龄较小,基本不能自理,日常生活起居等需要专人料理,在学校首先得不到象家里一样的照顾,孩子在固定的场所,无法因地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语训的契机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场景我们都可以利用,为孩子的语言康复服务。l-3岁的孩子我们主张以家庭语训为主,学校语训为辅,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语训的目的是让孩子回归主流,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共同努力。

第四篇:听障儿童康复科

听障儿童康复科

主要针对(0~6)岁配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首堂评估,制定详细的学期计划和个训计划,采用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既(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言语康复)与1+X+y模式教学,结合听觉处理干预仪、语言理解干预和认知功能检测处理仪等先进的康复训练设备,为聋儿提供全面、有效的康复服务,使更多的聋儿回归主流社会

一、儿童听力障碍基础知识

听力障碍也称听力损失,指各原因导致人的听力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及语言。根据听力障碍发生的时间可将听力障碍划分为先天听力障碍和后天听力障碍。先天听力障碍中约有一半与遗传因素有关。除遗传因素外,导致先天听力障碍的原因还包括:宫内感染、孕妇患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或使用耳毒性药物也可造成先天性听力障碍。后天性听力障碍是指出生后发生的听力障碍。常见原因有传染病包括:脑脊髓膜炎、白喉、伤寒、风疹、流行性感冒和麻疹、水痘等。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常引起传导性听力障碍。

二、早期临床表现

1、听到突然的巨大的声响没有受惊,乱动哭或其他反应

2、不能自如地模仿周围的声音

3、不会被噪音吵醒

4.不会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

三、听障儿童康复的模式与手段

康复模式是各种康复干预手段组合运用的方式。听障儿童康复涉及多种学科与技术,实施中应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依据听障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的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全面康复模式体现了现代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的要求,涵盖了听障儿童康复所涉及的学科技术,清晰界定了不同学科技术的内在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体系。学前教育通过全方位教育活动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并通过语言教学和丰富的同伴、师生交流活动提高听障儿童的言语交流能力;听力干预、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等着力发展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克服其功能障碍,为实施学期教育创造前提和基础。

四、听力障碍儿童使用的组听设备

一般情况下,听力损失在26~40dBHL的听障儿童,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聆听环境,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进行干预。如调整课堂上座位的安排以及与人的交流的位置灯。必要时,也可配选小功率助听器。对听损失≥40dBHL的听障儿童,应及时配选合适的耳背式助听器,并在课堂上使用听觉辅助装置。对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则可选择植入人工耳蜗,重建听力。双耳患听力障碍时,提倡双耳同时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后,另一侧如有利用的残余听力,应选择佩戴助听器实现双耳聆听功能。

五、聋儿康复科主要训练内容(1)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采用个别化和集体教学两种形式。由于听障儿童的个体的听力水平差异较大,系统细致的听觉训练更多需要采用个别化教学形式实施。(2)语言训练

通过创设交流情景或利用中心内生活环节来实施语言训练。学前教育中围绕语言领域开展的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和文学活动等。

第五篇: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三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

(三)2.2语言训练

家庭是听障儿童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与场景都可供训练,通过这些熟悉的实物和场景,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发生的事有规律的也有随机的,但都是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家长要抓住一切机会反复练习相关的语言,强化生活环境语言,在生活中见到什么教什么,干什么教什么,做到“六勤”,即眼勤、耳勤、脑勤、手勤、脚勤、嘴勤。

2.2.1言语技能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发声训练(拟声、唱音、口舌操等)等,这些训练要每天进行,为了避免日久天长的重复给孩子带来枯燥的感觉,训练时可用食物进行诱导或者利用各种各样的游戏,利用游戏来推动孩子,在玩乐中达到训练目的。

2.2.2语言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积累词汇、对话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家长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让其多听、多看、多说,使听障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掌握语言。比如吃饭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食品、餐具的名称,在孩子听清楚后,让其复述,并纠正其发音;饭前饭后也有许多语言训练的机会,可以问孩子“谁在做饭?”、“你想吃什么?”、“你洗手了吗”、“你吃饱了吗?”等,并让其作出回答;睡觉和起床时,家长可以教一些衣服鞋袜和身体部位的词句,像“坐起来”、“把胳膊伸进袖子里”、“穿上衣服”、“脱下袜子”、“把被子盖好”之类的话语;当孩子向家长提出某个要求时,要尽量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他的意思,然后再遂其心愿;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孩子做小主人,招待客人,并为客人表演节目等等。此外,家长还应该多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和用语言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去公园,家长可引导孩子看花的颜色,让孩子闻一闻花的香味,在游玩中,教孩子学会“花、红花、黄花、花香、五颜六色”等词语;想方设法吸引正常儿童与听障儿童结成小伙伴,一起活动、游戏,利用正常儿童提供的语言模式,在玩耍中促进听障儿童自然发声、自然学语,培养听障儿童的交往习惯,增强其社会认同感。通过训练,使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各方面能力。由于听障儿童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窄,家长可加强其阅读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复述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并且培养阅读能力可以为今后听障儿童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家庭康复在听障儿童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康复的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要有趣味性和多变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且在康复过程中,家长要多鼓励,多表扬。家庭康复是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03527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