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浅谈生物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贵州省金沙县逸夫中学姜赟
在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的解答中,由于题少而分值高,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能抓住解题关键,往往会失分较多,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选择题,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生物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一、错选的主要原因。
1.审题不慎,只求快,没有弄清题意就做答,尤其不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粗心大意,只看表面现象,被题目中的干扰因素迷惑;
3.相关或相似的概念混淆不清;
4.受思维定势影响,想当然地套用生活经验、习惯、做过的习题、权威等“似曾相识”的答案或问题;
5.考试方法和策略不对,信心不足造成心理紧张,或有危难情绪等。
二、狠抓审题规范,减少失分率。
1.精选精做练习题;
2.认真做好考后解题回顾和总结;
3.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㈠、找画关键字词,注意限定条件:
例⒈一个基因型为AaBbCc(基因自由组合)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数目和种类分别是:(D)
A.4和8B.2和4C.4和4D.4和2 如果题目改为”初级卵母细胞”又如何?
例2.假设一段信使RNA上有120个碱基,其中A30个,G50个,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多少?(D)
A.60B.30C.45D.20
如果改为”氨基酸数目最多有多少”又如何?
1.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关键字词:
⑴限定条件的种类:时间、原因、影响
⑵限定的程度:根本、直接、最终
⑶选择的方向:肯定、否定
2.常见限定条件:一个和生物体;种类和数目;染色体数目中的个数和
对数;最多和最少;主要和次要;可能和最可能;一切和绝大多数等等。
㈡、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题干中没有明确给出,而隐藏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图形、图表、曲线、生产实践或题目给予的新信息中的条件。隐含条件是
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
层次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
例1.兔子的精子细胞核中DNA重量为4×10-12g,则其受精卵进入有
丝分裂中期的DNA重量为()
A.4×10-12gB.8×10-12g
C.16×10-12gD.大于16×10-12g
隐含条件:细胞中的线粒体含有少量的DNA。故答案为D。
例2.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甲)风干,(乙)
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
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隐含条件:丙中还包括微生物的呼吸产热。故答案为C。
例3.下表列出了A、B、C、D四种鸟类的产卵、孵出和繁殖后代数,哪种鸟
将会得到更多的进化优势()
解题思路:一个物种种群的大小,它不取决于生殖力,而取决于对潜
在的种群增长的自然控制。而隐含条件是“淘汰数==产卵数—后代数”。
故答案为B。
㈢、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切忌“想当然”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干或选项中附加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
息,干扰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
例1.已知某人的精原细胞中有26对等位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
下,该人形成精子的基因组合类型最多为()
A.226B.223C.262D.2×26
本题设置的干扰因素是:“26对等位基因”。但应注意的是:一个人的体细胞中只有46条染色体或者23对同源染色体。故答案为B.例2.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呼吸作用的方式为无氧呼吸。细
菌细胞中也没有线粒体,其呼吸作用的方式是()
A.只进行无氧呼吸B.只进行有氧呼吸
C.一般不进行呼吸D.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
本题设置的干扰因素是:“没有线粒体,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细
菌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在有些细菌的膜内侧含有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酶,可进行有氧呼吸。故答案为D。
㈣、全面准确理解概念、原理和规律,克服思维定势,不要“想当然”
例1.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
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组织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A.0B.N/4C.N/8D.N/16
注意: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花药离体培养”就是“单倍体育种”。故
正确答案为A。
例2.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A.卵细胞B.单倍体生物体细胞
C.胚细胞D.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注意:卵细胞、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都有可能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染
色体组,从而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故正确答案为D。
例3.某些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子粒多,因此这些植株可能是()
A.单倍体B.三倍体
C.四倍体D.杂交种
注意:不要认为果穗大,子粒多就是多倍体。故正确答案为D。
㈤.解决“不知所问”题目的关键是:要“知其所问”、“知其所考”
例: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育种方法来提高作物产量。
在下列四组多倍体植物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组是()
A.甘蔗和甜菜B.水稻和棉花
C.玉米和高粱D.油菜和大豆
本题所考的是多倍体育种的特点:培养营养器官巨大型的植物,来提
高作物产量和营养成分。所以应选择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生产目的的一组。
即正确答案为A。
三、解答选择题的几点复习策略:
1.对相近知识点注重比较,求同求异;
2.对同一知识点学会从多角度理解;
3.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4.多归纳总结一题多问(变)的习题。
例:假设一段信使RNA上有300个碱基,其中A和 G有120个,那么转
录成该段信使RNA的DNA分子片段中C和 T的个数共有(D)
A.120个B.240个C.180个D.300个
此题还可以变成以下等问题:
变式一:某信使RNA上,A的含量是24%,U的含量是26%,C的含量
是27%,其模板基因中G 的含量为(B)
A.23%B.25%C.27%D.50%
变式二: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最多有多少?(100
个)
变式三: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多少?(20种)
变式四: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就高等动物而言有哪些
来源?(食物中摄取、自身蛋白质分解、转氨基形成)。
2007年元月25日
第二篇:2013理综(生物)高考试卷评析
今年高考生物卷(全国新课标卷1)试题更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与2012年相比,没有题型和分数的改变,主要侧重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但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对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要求。整体试卷难度不大,但区分度较大,试题灵活性强,对课本重点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2013年生物高考题的知识点覆盖比较全面,重点内容比较突出,具体考查内容如下:1题———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和过程(6分)
2题———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联系和区别(6分)
3题——— 主动运输(6分)
4题——— 免疫调节(6分)
5题——— 生态学(6分)
6题——— 分离定律(6分)
29题——— 种子萌发实验分析题(11分)
30题——— 胰岛素调节、穿膜运输方式(10分)
31题——— 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设计考查(12分)
32题——— 生态学(6分)
39题——— 泡菜的制作(15分)
40题——— 生物工程(15分)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考题知识点分布较全面,注重考查基础,同时更注重对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分析及设计能力的考查。
对2014年高考备考启示
1、狠抓基础知识,重点对教材上的重点概念、原理、知识细节理解和熟练掌握,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训练。
2、对课本实验重视的同时,还应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如6、29、31题都对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审题能力有所考查,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新课改的趋势。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即使考查知识简单,也是拿不到分数的,所以建议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多注重实验能力及审题能力的训练。
3、平常复习备考中还应重视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不能学一是一学二是二,应知其一,而推知二三四。高考考原题的机会不多,所以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才能轻松应对高考。
4、重视教材图表的掌握及提高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近三年高考都有一定数量题目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如:第4、29题,第2题也需要对所学知识的图示进行记忆和理解才能解答好。
第三篇: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要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对比往年地理、历史和政治的高考分数统计,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较为稳定,地理题的难度在降低,而三科的难度在趋向平衡。”在分析了2009年至今的高考三科平均分统计表后,梁老师对此总结:“一般来说,你的地理考试达到了76分,就达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要求。69分左右,达到第二批次。64分左右,则是第三批次。”这使得同学们对自己地理考试的分数红线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梁老师解释说:“地理考试中,分析题干信息很重要。例如图表题,每个点都是紧靠图中的信息,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从图表和题干中挖掘信息,注重审题。有的题目甚至不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就能解答,但这就要同学们有的放矢,不能一股脑地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都答上去,答得多却没有分。”
要使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并不要求高深的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知识之间却建不起桥梁,联系起来就有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梁老师现场讲解了入藏铁路建设方案的例子,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和建设成本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较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很难被同学们分析出来。此时,梁老师给出了一幅我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图,不同的建设方案所连接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就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眼前,青藏铁路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考知识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
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第四篇:2014年高考理综复习策略
2014年高考物理复习策略
高三物理复习,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概念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其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化复习计划。高三物理复习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利用暑假全面回顾教材,复习原有笔记及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2)从9月到春节前后,针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物理规律的应用和基本解题方法;
(3)从3月到4月,进行专题强化训 练,查漏补缺,总结典型物理题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4)5月份进行大综合复习训练,模拟强化,把知识整体化、系统化,进一步提升 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复习方法。选定科学的物理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复习,归纳各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熟识基本 物理模型,并通过练习完成对基本概念的辨析理解、对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2)注重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外推法、等效法、对称法、理想法、假 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要认真领会并掌握运用;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热点知 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4)用记图方式快速做好笔记,整理易错点,并经常性地针对笔记进行“看题”训练,掌握重要物理规律的应用。
如:动能定理的应用、用图象法求解物理问题、极值临界问题的分析研判等。
处理好几个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1)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以课本为本,利用好复习资料,掌握物理问题 的主要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突出查漏补缺;
(2)处理好做题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高考物理题常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对于新题要科学有效 地加以应用,提高应变能力,不能专门做难题、怪题;
(3)培养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要认真审题,区分背景材料,挖掘隐含条件;要明确研究对象,通过画示 意图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解题要注意科学规范;
(4)处理好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加强物理实验思想、原理、方法与技巧的训练,注重运用 物理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
总之,要搞好高考物理总复习,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要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高考的胜利。
对新高三学生而言,复习过程就是应对高考策略的实施过程。夯实基础,强化双基,发展能力是近期复习的目的。勤于思考,严格训练,总结提高是近期复习的有效方法。建议尽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自己现有的学习成效和学习能力特点,综合其他学科的复习计划,以一周为一个时间单位,划分出化学科复习的用时和时间段。如果自己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好听从任课老师的复习建议,并根据任课老师的复习进度,定好每周复习的内容,保证达成复习目标。
其次,在复习内容上依靠老师指导,但不依赖老师。立足于教材课本,把近期复习的知识点在课本上梳理一遍,寻找自己在高
一、高二期间学习遗漏的知识点。由于高
一、高二阶段的学习属于知识形成性学习,知识点之间难免有联系不畅,孤立零碎的感觉。要通过现阶段的系统复习,让各知识点的联系畅通,网络支干脉络清晰,用理解记忆代替机械记忆。
针对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有选择地做一些能纠正概念理解有偏差,促使理解能力能够到位的训练题。在做题时,要求自己审题不仅要读出表面条件,更要领会题面下的潜在条件以及条件表述的常见形式。为树立答题的自信心,必须学会引经据典和依法解题。不能溺于题海。适量的练习,是确保消化吸收课本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发现解题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的必要保证。要避免只看书不做作业,或只听、看老师讲例题,自己不去消化例题的现象。要知道,听懂看懂的内容,永远比不上经过独立思考且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内容深刻、理解到位,更不能催生自己的举一反三能力。
重视简答题,实验题。要使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验步骤中的细节和设计要点,努力弄清每一步实验操作、每一套实验装置的作用。学会用规范的语言简练地表述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现象、结论,尽量让此类答题内容不丢分。
在整理好自己学习笔记的同时,建立两种习题集。一为“错题集”。把作业、检测中做错的典型题例收集汇编。写出详细的正误概要。在近期的复习中定时回顾,促进自己的反思。其中的某些题,随着复习的深入,确定自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时,要及时更换。但不要丢弃,妥善保存至高考前作回顾之用。另一为“好题集”。把作业、检测中别人的精彩思路、设计、方法收集汇编。在欣赏的同时,启发自己的思维,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转向自己的能力。现在高考在知识深度上的考察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知识运用能力上要求更高。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日常生活,工业流程联系起来,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从化学原理上看答题的难度不大,但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信息能力上却需要较高水准的自觉提炼、迁移、感悟。如果自己的阅读能力不佳,理解能力不到位,就会导致看不懂题。因此关注生活,关注实际,也是高三复习中需要踏踏实实完成的项目。
最后,不盲目仿效别人的方法,朝三暮四只会使自己无所适从。更不能撇开复习计划,随心所欲地另干一套,那样只会更加分散精力,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事倍功半。自己的复习计划,只要有效果,就不能为主观或客观所干扰。学会坚持,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复习的成效就不会使你失望。
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何种方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升。
结合近年来的高考,从高考理科综合卷分析报告看,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本概念不清;(2)设计实验能力不强;(3)试题阅读理解能力弱;(4)文字表达能力差,或称为六个“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事实上这几个方面通过复习策略的调整,是会得到很大程度改进的。下文结合考纲,浅谈高三生物科的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
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
(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
(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近几年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1)生态和环境热点(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3)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绿色奥运、奶粉事件等)。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
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防腐杀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判断细胞的年龄(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篇: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24: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题型,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考试时如果解答方法使用得当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得分率,而且还可以节省答题时间。本文中的解题方法就是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选择题目归纳总结出来的,并对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解题方法示例】
(一)直选法
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和提出来的问题以及已学的知识,可直接得出答案。这是选择题中常用的方法。
【例1】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物质属于()A.核酸 B.糖类 C.蛋白质 D.脂质
解析:据已学知识可知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物质是性激素,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因此答案为D。
(二)排除法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先把不正确的选项排除。一般来说,组合答案的题目多采用这种方法。
【例2】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A.基因突变和和基因重组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解析:一般来说,基因重组(指基因的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因此,只要选项中有基因重组,该选项即可排除,所以答案选C。
(三)比较法
对于相似性特别强的选项要充分比较,通过题干中的条件或已知的知识进行分析,以确定答案。该种方法一般常和其它方法混用。
【例3】一种细菌的RNA由36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A.约360个氨基酸 B.整120个氨基酸 C.约1080个氨基酸 D.少于120个氨基酸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解析:由于RNA中的3个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因此RNA中360个核苷酸应决定120个氨基酸,比较B选项和D选项,考虑到终止密码的话,答案应选D。
(四)求同求异法
即对题目中所给的4个选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3个选项的某些共同特征(或某一个选项不同于其它3个选项的特征),即可得出答案。
【例4】大气中的N2,经过固氮后形成的化合物中,哪一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直接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A.NH3和NO3- B.NH4+和NO2- C.NH4+和NH3 D.NO3-和NO2-
解析:氮元素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中的含氮部分,即氨基(-NH2)及其残基(-NH-)。对比四个选项与氨基及其残基的结构,只有C选项中的结构与氨基的结构最相近,所以答案选C.(五)逆向思维法
即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行不通或很复杂的话,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先求相对立的一种情况,然后再利用所求的数据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例5】基因型分别为ddEeFF和DdEeff的2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2个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A.1/4 B.3/8 C.5/8 D.3/4 解析:由于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2个亲本的有多种,如果不做遗传图解的话,很不容易写出来,这样就给解答造成了困难。根据题干中亲本的基因型我们可以知道其表现型,我们不妨先求出子代中与亲体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然后用1减去所求的比例即为题目中所求的答案。
该题中与亲本ddEeFF表现型(隐显显)相同的比例为:1/2×3/4×1=3/8,与亲本DdEeff表现型(显显隐)相同的比例为:1/2×3/4×0=0,所以子代表现型不同于2个亲本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为:1-(3/8+0)=5/8,答案选C。
(六)图解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比较复杂的问题有的可以借助图解来辅助解答。
【例6】已知一段mRNA含有30个碱基,其中A和G有12个,转录该段mRNA的DNA分子中应有C和T的个数是()
A.12 B.24 C.18 D.30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解析:首先画一条线代表mRNA,再在其上边画两条线代表DNA,把题中所给的条件标在图上,然后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即可得出答案为D。
(七)逆推法
即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反推出结果。
【例7】把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A.受精卵 B.受精极核 C.胚珠 D.胚囊
解析:玉米种子中被碘液染成蓝色的是淀粉,而淀粉存在于玉米的胚乳中,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所以答案选B。
(八)代入法
把选项做为已知条件再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条件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干中的相关条件相符,即为正确答案。
【例8】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是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怀“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 B.bbCc C. Bbcc D.bbcc 解析:让A、B、C、D四个选项做为已知条件,分别与个体BbCc交配,A和D与BbCc交配的结果是四种表现型的比为9:3:3:1和1:1:1:1,与题干中的条件不符,被排除;B与BbCc交配的结果是对应四种表现型的比为3:3:1:1,而C与BbCc交配的结果是对应四种表现型的比为3:1:3:1,所以答案为B。(九)假设法
先假设某种情况正确,结合题干中的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如果行得通,说明假设正确,否则另一种情况是正确的。
【例9】现有世代连续的两管果蝇,甲管中全部是长翅(V)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V)果蝇,又有残翅(v)果蝇,两管中的世代关系可用一次交配实验鉴别之。最佳交配组是()A.甲管中长翅果蝇自交繁殖
B.乙管中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 C.两管中全部长翅果蝇互交
D.乙管中全部长翅果蝇近亲交配
解析:具有世代连续关系的两管果蝇,只能有以下两种可能性:甲为乙的亲代或乙为甲的亲代。甲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VV、Vv,若让其交配产生后代,情况复杂难以判定。乙管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长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有VV、Vv,若将长翅果蝇和残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翅果蝇杂交得到的F1,F1中若全为长翅,则说明乙为甲的亲代;若F1中出现了残翅,则说明乙为甲的子代。答案为B。
(十)化简法
把题干中比较复杂的信息简化处理。
【例10】用糊粉层红色的玉米(prpr)作母本,紫色的玉米(PrPr)作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母本果穗上所结籽粒应完全为紫色籽粒(Prpr),但在对多个杂种F1果穗上的647102粒籽粒的观察中发现了7粒淡红色的籽粒,导致这种遗传性状表现的最大可能性是()A.父本花粉中Pr中混有母本花粉Pr B.个别是父本花粉的Pr基因突变为pr C.个别母本卵细胞的pr基因突变不Pr D.不同环境条件下的Prpr的表现型不同
解析:把题干中Pr设为A,pr设为a,则糊粉层红色的玉米(prpr)可写做aa,紫色的玉米(PrPr)可写做AA,母本果穗上所结紫色籽粒(Prpr)写做Aa,杂种F1果穗上的647102粒籽粒中发现的7粒淡红色的籽粒应为aa(prpr),据推测只能是原来的A突变成了a,即Pr变成了pr,答案为B。
【注意事项】
(一)澄清题干中所给的概念,避免概念混淆
【例11】大豆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G、C、T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A.8 B.7 C.5 D.4 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有的学生可能会由于忽略“核酸”一词,通过A、G、C、T四种碱基误以为是DNA而把答案错选为D;也有的学生只注意了“核酸”一词而忽略了题干中没有给出碱基U而把答案错选为A;还有的学生可能错把“核苷酸”当成“碱基”而把答案错选为C;该题的正确选项为B。(二)找出、找全题干中所给的关键词语
【例1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解析:此题容易忽略“腰椎部受外伤”而把答案错选成D。位于腰椎内的结构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而感受器和效应器位于腰椎外,由于该病人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可推测他的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受到损伤,故答案为A。
(三)注意避免思维定式对解题的影响
【例13】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2中重组类型的个体占总数的()
A.3/8 B.3/8或5/8 C.5/8 D.1/16 解析:受教材中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进行杂交的两纯合亲本分别为双显性个体和双隐性个体,其F2代表现型的比就是9:3:3:1,其中比例为3的两种个体为重组类型,占总数的3/8。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为一显一隐和一隐一显两纯合亲本,其F2代表现型之比也是9:3:3:1,但比例为9和3的个体为重组类型,占总数的5/8,所以该题的答案应为B。
(四)充分挖掘题干中的隐藏条件
【例14】香蕉的某一性状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改变
解析:香蕉是三倍体,靠营养生殖,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所以选A。该题中的“香蕉是三倍体,靠营养生殖”即是隐藏条件。
(五)排除题干中的迷惑条件
【例15】下图所示实验中,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入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单侧照光,下面实验结果中不正确的是()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该题中从左侧单侧照光即为迷惑条件,学生以为有光即向光生长,而错选A,实际上,该题中由于去掉了尖端,失去了感光部位,光的有无对三株幼苗无影响,所以答案应为D。
一般说来,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必需依靠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当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一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干中所给的条件,把不正确的选项排除,然后再对剩下的选项进行充分的对比,这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如果还不行的话,尝试用一下其它方法,也许会找到出路的。实在选不出来的话,再进行猜答。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轻易修改答案。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