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只属于男人的孤独与绝望(小文档推荐)

只属于男人的孤独与绝望(小文档推荐)



第一篇:只属于男人的孤独与绝望(小文档网推荐)

只属于男人的孤独与绝望。

——观《第一滴血》有感

冬日萧萧,日时难留。将近深夜,搜寻曾经的一部电影,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又看了一遍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第一滴血》。一种精神指标,一份特有的兰波情怀,一个在越战后留下来的铁血战士。

战士没有亲人或家人,唯一在身边的只有那存活的意念、昔日战场上的战技和生死与共的兄弟。到处是随风而来的惨叫,无边无际的死尸,说战场是地狱,其实战场比地狱更可怕,因为它真实地存在着。那种残酷和凄凉,只有这身处过的人才能体会。

兰波回国后,看着照片和昔日的信文,在冰雪覆没的路上独自寻找昔日的战友,但是他们虽不在战场上,却依然受不到良好的对待,有的生病、有的死亡......一个人失落地走在似乎没有尽头的路上不知去向,只有等待落红美景转化为无止境的黑暗,像山洞一样漆黑。就在这时,开着警车的警长发现了他,开始对这个外乡人产生好奇心。他开始用轻蔑的态度去试探流浪汉,并执意让兰波离开。兰波不理睬警长,却最终被拷上手铐,带回了警局。

在警局中一些警员羞辱又轻薄的态度让兰波回忆起当年在越南被拷打的画面,于是兰波像虎一样出击了。在山林中,兰波与警察们周旋,却并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但警察们却想置他于死地。可是兰波生存的野心极大,他只有一个信念:没有痛苦,只有生存。

就在警局惊恐之时,兰波昔日的长官来到这里,开始与兰波展开心理战。兰波要警长向他道歉,否则会有意想不到的代价。长官知道兰波的厉害,劝警长向兰波道歉,但警长却不听,一定要兰波下地狱。

他愤怒了!兰波曾经是一个为生存而战的人,而如今却是为尊严而战!

在最后一幕,兰波的长官劝他放弃。

“这是我的战争,你不要管!”

“你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我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混蛋!我在越南打仗的时候,上百万美元的武器我都用过。回到美国,我居然连停车场的工作都保不住!”听着他回忆自己与战友们在越南的经历,我的心同他一样,我的泪也同他一样。英雄总有伤心处,黯然落下伤心泪。一声声的“I Can’t......I Can’t......”令人心痛。他无法背叛自己的国家,即使那个自称民主的国家已经背叛了他。虽然这个国家亏欠他的太多,但他没有失望。从“赢得战争,生存下去”这种纯粹的想法到“我们的国家能够像我们爱她一样地爱我们,这就是我想要的。”

最终他放弃了抵抗,和长官一起走了出来,上了警车。

看着那个男人强壮的背影,与社会对比,真的很渺小。那种悲凉的感觉我终于从他的背影上得到了诠释。一次一次的受伤并没有把这个男人打倒,相信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他打倒。即使哭泣了,但在短暂的哭泣后是更加顽强的斗志!

一个男人,曾经为了生存而战,为了祖国而战。现在,他为自己的尊严而战,他曾孤独、绝望,但他却没有对祖国彻底失望。他是男人,真正的男人。

只一句话,与君共勉:当我们出生在这个国家时,她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但当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她还是这样,便是我们的无能。(只希望大家对祖国充满希望,并付出努力让她富强!)

第二篇:我想我属于孤独

我想我属于孤独

——微探秋雨散文里的文史哲

文学院/夏红继

他带着如此厚重的积累出发,一出发便漂泊天涯,余姚人的后裔,似乎注定了他“文化苦行僧”的身份。“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余秋雨用双脚丈量文化的长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以美文的语言写散文,以散文的形式写历史,深刻感人,典雅优美,赢得大江南北经久不息的掌声,而在这掌声的背后,不只是赞美,更多的是对当代散文该何去何从的反思······

《文化苦旅》

“我就这样边想边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黄气······”。性情中人的余秋雨终究还是你不住书斋里的枯燥,换一身装束,一身不响地,便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我常常想,中国的文化本是厚重、冗杂的难以触摸到边,但余秋雨先生却深一脚、浅一脚,只一条弯弯曲曲的折线便似乎将中国的历史轻松囊括了,惊诧之余才发现,他每每踩中都是中国文化的要害部位,这些曾经在黄土地上沸腾、嘶喧、沉睡、安静、热烈过的疤痕,串起来便是中国文化最高屋建瓴的脉络。于是因了这种厚重,余的一个人的旅行便显得并不轻松。我想,这便是文化真正的苦旅。“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

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诞生在离他居住的城市数千里之遥的大西北,这是中国古老文化中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这里的文化大抵要揉进黄沙、落日、山脉的灵魂。于是余秋雨的散文一下笔就定下了那种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这便是从沙漠中走来的《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这些个沉默着的标本曾经是鲜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它们曾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绚烂过,但如今却无可奈何的寂寞着。余用秀丽的文笔反思历史的痛苦,使痛苦更加痛苦,真真的深入骨髓地自剖。

然而对于历史的反思哪个不是痛苦的?柳侯祠在商业活动的聒噪声中愈显憔悴;满头白发的苏州可讲得清西施的悲剧,金圣叹的哭声;西湖边不只有晓风残月,更动人的是文化渐行渐远的背影;酒公墓,牌坊,吴江船里依稀的忏悔;废墟下沉睡的文明······。这些个美丽的意象的背后大都实实在在埋藏着一个个心惊胆颤的故事,这些个故事串起来便成为历史,而历史的抽象便是文化。余秋雨跋山涉水,路途遥远,继续着痛苦的寻找,只是为了让漂泊的文化魂归故里。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是余的自序。从一个苦旅到另一个苦旅,余秋雨走在文化的厚重里,笔端流泻出的是对灵魂的自剖,这种曲高和寡的反思注定是孤独的,正如他习惯了安静,习惯了一脚踏进深深浅浅的大流中,然后开始了与万籁真善美、灵智

慧的交流,这种交流无关风月,自有情痴。就像累了便伏在边地旅舍小桌上随意写些东西然后找个邮筒所在,安静的投进去一样,文化苦旅亦是一个人的苦旅。

《山居笔记》

若说苦旅的目的是为了感悟,那么山居的意愿便是为了反思。从这一点来说,《山居笔记》既是《文化苦旅 》的延续和反思,又是对其的嬗变与发展。历史的存在固然少不了物,但若缺了人这一伟大的特殊体,文化的意味便会瞬间灭亡,于是《山居笔记》便开始了对历史人生的苦厄羁旅,对中国文化的艰难生命旅程的理性思考。这是一种大气磅礴,冲决江河的思考。

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在那些跳跃的字里行间找寻被历史误解了的悲剧,因为我害怕忽略了些微的一草一木便失去了整个江山。余秋雨独特的文笔不是因为高妙的技巧,而是他曾真真切切的走进过历史,他曾去过避暑山庄,去过宁古塔,去过海南岛,去过山西······去过那些他要把历史用心记录下来的角落。思考是很简单的,但高贵的思考却是困难的,而且常常带着寂寞的痛苦,《山居笔记》即属于后者。从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尾篇《历史的暗角》,每一次对历史的叩问都是自我思想的涅槃。余秋雨行走在遥远的故事中,触摸中国历史的痛处,把一个个历史难题给以新的阐释,把中国散文从风花雪月中解救出来,这种挖掘的深度充满悲剧的力量,显得孤独但又铿锵。

“我轻轻的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

英武的姿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灵魂。”这是一种永恒的悲剧。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朝代更迭的宿命却在一遍遍重复着原始的悲剧。那个叫宁古塔的地方不再有流放者的眼泪,但却永远抹不去封建枷锁下统治者对人性的遭践,苏东坡的突围是否狼狈,岳麓书院的宿命只能作为叹息,魏晋士子遥远的绝唱,十万进士的沉浮人生,日暮乡关何处是······这些个人们不再想去触摸的痛,曾经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着,而且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存在着。

也许多少年以后,当我们走过一片被遗忘的废墟,可曾发现,那里曾经做过一个朝代的梦,那里的历史曾经如此热烈地活过,只是,我们都忘了。

万水千山间,余秋雨且行且思。

《霜冷长河》

不可否认,中国读者大都喜欢回忆的文字,尤其是将沉淀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故事古典地写出来,我们总是对遥远的文化抱有一种模糊的亲切感和崇拜感,总是给他们那些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加上了一些无法触摸的美丽,使凄凉更加动人,使生死更加断肠,使山水更加诗意,使回忆更加优美。于是乎散文若回忆即成美文,而且美得让人不忍心去抵触辞藻的艰涩,去反思内涵的空洞,亦不管其格调的高低与否。

余秋雨散文自然而然地将文与史深刻地结合起来,而且出色地成为美文,这是他之所以能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不二法门。《霜

冷长河》关于哲的思考角度的跨越之远,让人始料未及,但精心思忖,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叹息历史悲凉的人形若朽木,只有同时感悟人生况味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活着。余秋雨的文字从大气,精致这一主轴线中一路走来,不经意的转身,便又开始了新的关于人性善的呼唤,而且这种呼唤毫不肤浅,深刻依旧如初。

也许在很多人看开,用一次次跋山涉水的远行来换取思想上的浪花,实在是一种奢侈,但若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高贵。余说:“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于是他寻找旷野,因为当人类面对旷野时,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美和善。

如果说阅历也是一种资格,那么余在《霜冷长河》中感慨人生百味也算是合格的,因为他也曾深深走进过历史,也曾在十年**中经历过人生的痛楚,这种经历足以让生命增加无限厚度,他对于命运悲欢的思考是足以感动人的。“她死的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只是这种相惜是在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悲凉的寂寞,因为这种文化深度思考的寂寞她有,他也有,而周围一片喧闹。于是他在中秋写下这篇名叫《中秋》的文章,以此纪念张爱玲,纪念张氏文学。

“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杨惠珊演尽人世百态后飘然远去,王元化在痛苦中安静着,壮士来了又走了,垂钓者钓的是人生的高度,那些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

妒,善良,年龄,死亡等的思考还在继续,时间过去了,但那些关于思想深处的呐喊依旧飘在风里,活在文字里。“我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峻了的人生。”而这只需要一个大地霜降,秋风初期,霜天水影的秋季,这便是余秋雨写《霜冷长河》的全部初衷。

文化人超越所有的劳苦寻找文化的伟大和神秘,文化的精灵则宽容大度地回赠我们的文化人。一路走来,余秋雨且行且思,触摸历史的篝火,眺望时代的烟波。他寻求共通,但绝不中庸;寻求差异,但并不偏执。挖掘历史背后的真相,反思人性中的弱点,真诚而高雅,孤独但充满希望。于是在这喧嚣的社会里,当铅华洗尽,本性回归,我们:

仍需用一种古典的跋涉方式积淀思想;

仍需用一种高贵孤傲的士子之心写作;

仍需用一种不谋利且归去的惨淡经营;

我相信文学真正的美丽定在灵魂深处。

第三篇:成功——只属于勤奋的人范文

成功——只属于勤奋的人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舞蹈老师黄老师在打着节拍。令我想起我学舞蹈的全过程,我似乎又回到了五岁学舞蹈的时候„„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的妈妈带我去了一场艺术表演,我对一个表演非常喜欢和羡慕,这个表演是——奥地利的着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令我很羡慕那些表演节目的姐姐们,就叫嚷着求妈妈带我去学跳舞。第二天,妈妈就带我去了一个芭蕾班„„

芭蕾班的小朋友都穿着雪白的蕾丝裙,旋转起来像一只只漂亮的雪白的小天鹅,老师来了,她把我们带到练舞室她很温柔的把我介绍给芭蕾的小朋友们,然后我们就开始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练基本功,基本功的内容为:压腿、弯腰、一字叉、踮脚„„我累得不得了,也疼得不得了,一次,两次,三次„„练舞越来越难,动作也越来越难,疼特哇哇大叫,我的自信心很快就被摔挎了,最终,我退出了舞蹈班„„

通过了这次学舞,我得到的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我更明白了:成功只属于勤奋好学的人!

广东佛山高明杨梅中心小学六年级:易可华

第四篇:是男人就要学会享受孤独

是男人就要学会享受孤独

是男人就要学会享受孤独

在人的一生中,生命被生存,生活的压力瓜分的所剩无几,这是一种无奈。因而苏东坡发出千古浩叹:“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们为娱乐,为抚幼,为生存,为无法回避的各种责任而奔走劳碌,也就是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这被瓜分的支离破碎的生命中,常感到需要为自己,为心灵辟一片静地,这就是孤独。

孤独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中,地球是孤独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个人又常常是孤独的。而被狂热崇拜者包围的艺术家,被千千万万人追随的政治家往往是最孤独的。

如果忍受孤独,是一种毅力,那么享受孤独,便是一种情趣,一种境界。犹如品茶,只有慢慢适应它的苦涩,才能品位出其中独有的香味。

孤独是一种心境。被日常的尘世俗务所压抑的自我,只在月朗风清的时刻才浮出水面。于是放任自我,让一颗心如闲云野鹤,在逍遥独步中聆听大自然的萧声。

孤独是一道风景。拥有了孤独的人才拥有自己,因为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思想在孤独中闪烁。有了孤独,才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孤独是一种宁静。在心如止水的宁静中,孤独能为悲伤的人抚平伤口,走过创伤,前面又是一重灿烂的天;能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人找回自己,不至于得意忘形。

孤独是一剂良药。孤独的星空有无穷的魅力,能使人身心得到恢复,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涤,甚至能让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孤独是一种享受。人在孤独之中,不再为尔虞我诈的争斗而烦恼,不再为生活的重负而苦闷,而是在孤独中寻找适合调整心情的方式,让心情在孤独中拥有一份孤独的享受。

孤独还是一种发泄。独处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我行我素,甚至可以衣官不正而不必顾虑别人的眼色。这难得的自由自在,足以释放身心全部的压力。

孤独是对人有益的。尼彩说过:“一切伟大之物,总是远离了市场与荣誉才能发生,新价值之发明者总是在离市场与荣誉很远的地方。”一个英雄豪杰越是不同于普通大众就越是伟大,也就越孤独。正是孤独使他能够更加深刻,更加明智的观察生活的高度。

是男人就要学会享受孤独。

/ 1

第五篇: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想走得远,就结伴同行。”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徐霞客。曾有一次,他因为执意想攀登华山最险的莲花峰,与劝阻他的向导告别,一个人走完了这条最远的路,留给全世界一个孤独却骄傲的背影。他仿佛在告诉我:如果你的路的确遥远,就一个人上路吧;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想踏上最远的路的往往都是灵魂孤独的人。他们的梦想不是特立独行,就是巨大无朋,这决定了他们的征途遥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同伴;藏在这梦想背后的,是他们对世界与众不同的理解与爱。他们能感知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比如徐霞客,他从天涯海角的风光里感知到生命的激情,同样的风景对于向导来说可能没有意义;比如梵高,他从向日葵和麦田里看到的希望和热爱,对当时的艺术评论家而言不可理喻。

感到被人所不能感,这就是灵魂孤独的实质,也是他们踏上“最远”的逐梦之路的动因,而这些灵魂孤独的人想要走完这路,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孤独。

个人对群体有与生俱来的依赖,会下意识的认为留在群体中是安全的保障。为什么有人说“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因为群体能团结协作、公克难关,保护个体度过他们一己所不能度过的艰难险阻。

然而,群体的路不会太远,绝大多数人会在实现了他们所能感知的生命意义后停下来:得到财富,获取地位,受社会认可……就像社交网络“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在公司价值千万时就想把它卖给大网站。他就是“点到为止”停下脚步的“大部分人”。他不能理解另一位创始人扎克伯格要改变世界的孤独梦想。

要结伴而行吗?假如你凭着这个想法一开始就融入了群体,这个时候恐怕就只能“随以止”了——因为你对群体已经产生了依赖,你无法在面对孤独,一个人闯关涉险,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恐惧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你压垮。一位想借助集体的力量躲避艰险,是你从一开始就出卖了自己的孤独,从此以后,你已经失去了孤独的能力。

最远的道路属于孤独的灵魂——不仅生而孤独,更要守住孤独。何必担心失去集体的庇护?经历过几次独自挣扎,你会发现,艰险也不过如此。一个人面对道路和挫折,成功与失败其实没那么可怕。唯有这样,你才能守住孤独,与他长久相伴,在属于你灵魂和命运的遥远征途上坚持下去。

最终你会走到属于你一个人的终点,实现你独特的认知决定的独特的价值,也许你会留给世界一个背影,那是灵魂的奖赏。独自上路吧,最远的道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202378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