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 市直各有关企业,局机关各科室: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许昌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资源集成,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突出项目、基地平台和人才的统筹,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根据河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科[2011]1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申报2012年度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集中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范围及各类计划涵盖的内容

(一)集中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范围:

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集中申报和受理的有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它科技计划项目的受理另行安排。

(二)各类科技计划涵盖的内容:

1.科技攻关计划:

围绕我市农业、优势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和环境等领域,全面开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侧重R&D活动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取得初步成果的科研项目。

2.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主要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自主研发或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及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根据《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结合我省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问题,重点支持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创新性强的其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4.软科学研究计划:

支持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支持社会协调发展中决策、组织、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支持重大领域技术预测、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论证评估;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研究;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和机制研究,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5.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重点支持《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农业、人口健康与生物技术领域;优势产业关键性技术攻关领域;信息材料与先进制造业领域;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领域等项目。

具体申报领域和研究方向请参照《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第二篇:组织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区科技人才局,工业园综合管理局,各镇经济服务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年,市科技发展计划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材料、节能环保、通信与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新

兴产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工程;围绕推进冶金、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升级,重点支持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围绕科技惠及民生等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三个一批”行动方案,组织10个科技计划。为切实做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计划类别

本张家港市科技计划共设置10个类别:

科技计划名称

市科技支撑(工业)计划

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计划

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

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

市软科学计划

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市产学研合作创新计划

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

市专利实施计划

其中,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只安排指导性计划,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科技经费支持。

二、申报条件

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按《**年张家港市科技计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自主申报。申报单位、申报项目和项目负责人应符合以下三项基本要求及各类计划申报的特定要求(特定要求详见《指南》的相关计划部分)。

(一)申报单位的基本要求

1.申报单位须在我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申报单位应具备实施相关项目的必要条件:

(1)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为完成项目所必须的资金投入、人才条件、技术装备和产业化基础;

(2)企业单位应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资产、资信及经营状况良好;

(3)鼓励产学研合作,由两个以上单位联合申报,必须明确各自在项目中承担的任务,并附合作协议;

(4)为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原则上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建有研发机构,一般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2%(以2013研发项目备案相关证明材料为准);

(5)项目承担单位须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满足以下三项条件之一:①具备有效发明专利和有效实用新型专利共3件以上;②2013年新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2件;③2013年已申请或授权外观专利5件以上。须在申报材料中提供授权专利证书、受理通知书、缴费凭证等附件,佐证专利工作情况;

(6)有应结未结项目的单位,在申请本科技计划项目前,应提供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并列出结题计划表,向项目主管单位和市科技局做出书面承诺和说明,未提供相关说明的列入科技信用不良记录。列入科技信用档案不良记录的单位,限制申报项目。为及时准确做好科技统计工作,对于未按要求完成科技统计的单位予以限制申报。

(二)申报项目的基本要求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对于市重点培育的创新型标兵企业、重点科技成长型企业、获得苏州市级以上人才项目的科技人才企业、区镇重点支持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的创新项目给予倾斜支持,申报项目须同时符合《指南》支持的领域或方向;实施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同一项目不能同时申报两个或多个不同计划;申报项目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并可考核,能形成专利、软件著作权、自主专有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

(三)申报项目负责人的基本要求

项目第一负责人要确保在职期间能完成项目任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新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①截至2012年底,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应结未结的;②目前已承担省、苏州市级、本市级科技计划在研项目3项(含3项)以上的;③已承担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尚未结束验收的。

三、申报材料要求

1.各类计划的《项目申报书》样式见本通知附件,申报单位注意控制申报材料篇幅,参照申报书限定字数填写;

2.申报单位应确保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弄虚作假获得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单位,一经发现,除追回资金外,将记入科技信用档案,三年内不再受理该单位申报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3.附件清单中要求提供“查新报告”的,查新重点为创新点的新颖性及专利状况;要求提供“研发投入统计资料”的,是指企业在税务部门办理研发费加计抵扣核准享受税收优惠的汇算清缴单;

4.纸质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按封面、项目信息表、项目申报书、相关项目要求的附件材料顺序装订成册(采用书本式装订,切勿用塑料夹),其中,项目信息表、项目申报书须在网上申报结束后在系统内下载后打印(有水印)。纸质申报材料一式一份。

四、申报流程

1.意向报告:申报单位对照本通知“申报条件”和《指南》的特定要求,向项目主管单位报告申报意向;

2.网上申报:登录“**科技信息网”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平台”注册激活,明确单位项目负责人和联系人的帐户和权限,由各单位管理员填写单位信息。对照《项目信息表》和《项目申报书》要求完成申报系统内各栏目的填报,上传相关附件和佐证材料;网上申报结束后,下载打印纸质文本,按要求装订纸质申报材料。

3.主管单位审查:申报材料须经项目主管单位审查,限额申报的要进行筛选和排序,再推荐报市科技局。申报主体是市直属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项目主管单位为本条线市级主管部门;申报主体是企业单位的,项目主管单位为所在区镇科技管理部门(保税区、经开区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人才局,冶金工业园为综合管理局,各镇为经服中心)。经项目主管单位审核通过后,递交受理窗口。

五、申报时间与地点

申报日期:

网上申报受理截止时间:**年*8月25日。

纸质申报材料受理时间:**月26日-**月31日。

受理地点:

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大厅受理窗口。

联系方式:

1.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窗口:

电话**

2.市科技局办公室:

电话**

市科学技术局

**年**月**日

第三篇:2008南通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08南通市科技发展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2008南通市科技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为重点,统筹前瞻性研究、驱动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建设,坚持“集成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注重效益”的原则,体现南通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和导向,进一步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先领域,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和产业发展又好又快。

一、计划与项目分类

2008市科技发展计划分9个资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

1、科技创新计划(代码A):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为导向,以取得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着力培育较为成熟、可迅速转化的科技成果。A计划分三个部分:

1-

1、工业部分(代码AA):针对工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1-

2、农业部分(代码AL):针对农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创 新项目。

1-

3、三药部分(代码AS):针对医药、兽药、农药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2、产学研合作计划(代码B):针对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引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科技项目。B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2-

1、补助项目部分(代码BA):面向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近年来已经签订合作开发、技术转让合同,近期内能实现显著经济效益和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择优给予限额资金补贴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2-

2、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培育部分(代码BB):面向符合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条件,可进入申报阶段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科技产业化计划(代码C):针对通过企业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科技项目。C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3-

1、科技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计划(代码CA):面向企业资源要素整合,提升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的示范项目。

3-

2、科技产业化(农业)计划(代码CL):面向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科技项目。

4、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代码D):针对通过特定技术(产品)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建设,支撑高技术研究、技术攻关和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科技项目。D计划分五个部分:

4-

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代码:DA):面向工业、农业新技术工程化研究发展需要,突出增强企业技术攻关能力、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工程研究设施建设项目。

4-

2、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代码:DC):面向高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实验研究需要,创新优势学科研究条件,支撑重点研究项目实施和自主原创技术成果形成的实验设施建设项目。

4-

3、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代码DB):面向科技服务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需求,拓展科技服务功能、创新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的科技服务机构创建项目。

4-

4、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代码DE):面向行业技术发展需求,通过科技资源整合、集成、优化和共建共享,实现开放性、公益性科技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项目(含产学研合作平台、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4-

5、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代码DF):面向区域高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发展需求,提供科技创业服务和规范管理,具备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条件的科技服务机构。

5、应用研究计划(代码K):针对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开发原创技术,培养优秀人才的科技项目。

6、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代码S):针对公共事业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示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科技项目。

7、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代码W):针对已经与境外合作单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合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完成技术再创新的科技项目。

8、软科学研究计划(代码R):针对政府决策、管理实践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的理论研究课题。

9、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代码ZS):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的建立,面向市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中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企业。

10、重大科技专项(代码X):面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化工、纺织、电力、制药等特色产业重点领域以及高效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

2008市科技计划项目分为指令性项目、指导性项目两大类。指令性项目分为拨款类项目和备案类项目。拨款类项目下达总计划及本拨款数,备案类项目仅下达总计划,依据项目验收结果统一复审核拨资助金额。指导性项目仅下达计划,不下达财政资金,项目经费由管理部门资助和项目承担单位自筹。项目立项管理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事前引导和事后核拨相结合的资助原则。指令性计划中科技产业化计划的农业部 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分由拨款类项目改为备案类项目。二是适应市县财政管理机制和项目分别资助的原则。各专项计划中仅科技创新计划、科技产业化计划中的农业部分对六县(市)下达指令性计划。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部分可下达指导性计划。

二、重点领域

2008科技计划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围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现代农业科技、社会事业科技发展。进一步明确对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及其配套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重大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产业等“两特多强”产业的支持,明确对节能减排、农产品深加工、生态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公共安全和人口卫生与健康等“民生科技”重点技术方向及其相应的技术内容的支持。

(一)工业创新与产品(代码1000)

1、电子信息(代码1100)

1-1 现代通信与网络(代码1110):

1111.大容量、超高速DWDM系统、宽带APON产品、光纤因特网接入设备、动态光分/插复用器(OADM)、光交叉连接器(OXC)等研究开发;

1112.G.655光纤、全波(ALL Wave)光纤、高密度用户光缆、高速光电子器件、平面光波导器、宽带及平坦增益的光纤放大器、DWDM复用/解复用器、色散补偿器以及光集成(PIC)和光电子集成(OEIC)器件等研究开发;

1113.具有自主品牌的高速路由器、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等网络产品及网控、网管系统技术研究开发;

1114.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多媒体综合交换机及数字卫星接收机研制。

1-2 集成电路与芯片(代码1120):

1121.系统芯片(SOC)、可重构芯片、集成电路芯片、低成本、低功耗芯片等设计核心技术开发;

1122.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技术及产品测试设备、软件和测试方法。

1-3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信息装备(代码1130)1-4 网络安全、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代码1140)1-5 生产过程自动化、微特电机、电气传动系统集成(代码1150)。

2、光机电一体化(代码1200)2-1 高技术船舶(代码1210):

1211.1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船舶,多用途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等新型、高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舶设计与制造;

1212.万吨级及以上客船、客滚船、客箱船、火车渡船及全垫升气垫船、游艇等设计与制造; 1213.深海管道铺设船与关键专用设备及新一代深海作业平台;

1214.整机型船舶甲板机械、万吨级大型液压设备、超大型龙门起调设备;

1215.中、低速新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及船用动力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

1216.船舶配电板变频器、变压器、推进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及海洋石油平台电气设备,船舶控制与自动化、通讯导航、仪器仪表等产品。

2-2 数控加工技术与设备(代码1220): 1221.新型五面体加工技术及设备;

1222.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加工生产线设计及制造; 1223.先进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 1224.高可靠数控系统及驱动系统; 1225.先进数控加工用刀具; 1226.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

1227.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技术。

1228.高精密、高性能功能部件的数控加工技术,特种材料等成形及关键零部件加工技术,复杂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及激光加工技术。

2-3 其他高技术与设备(代码1230):

1231.低成本CT扫描机、临床监护仪、肿瘤治疗仪等新型医疗设备研制; 1232.大型储运气罐及特种集装箱等现代物流装备研制; 1233.电力电路高效节能产品与特高压传输技术及设备; 1234.高性能纺织机械; 1235.新型石油化工设备; 1236.汽车制造技术及零部件。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代码1300)3-1 太阳能光伏(代码1310):

1311.光伏电池生产的丝网印刷设备、自动分捡设备、绒面刻蚀设备;

1312.高效低成本多晶硅、单晶硅太阳光伏电池制备新工艺及产品;

1313.新型高效低成本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

1314.太阳能中高温利用、并网光伏技术及相关产品; 1315.太阳能热、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3-2 风力发电装备(代码1320)

1321.3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自主设计与制造; 1322.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件、安装作业系统;

1323.MW级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齿轮箱、逆变器等关键部件机组控制系统及并网控制系统。

3-3 生物质能技术及设备(代码1330)3-4 氢能技术及设备(代码1340)4 高效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代码1400)4-1节能技术(代码1410):

1411.高能耗行业综合节能降耗的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发; 1412.新型工业装备的高效节能与优化控制技术及产品; 1413.大功率变频调速电力电器设备; 1414.分布式供能系统及设备; 1415.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及设备;

1416.高耗能行业余热回收高效利用技术及设备; 1417.半导体照明技术及高效节能电器。4-2 减排技术(代码1420):

1421.环境监控高精密度仪器仪表及其核心器件;1422.高废水排放行业清洁生产、废水减排及中水回用技术与装备;

1423.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分段处理成套装备; 1424.多介质燃气发动机组及配套技术及产品;1425.新一代脱硫及电厂脱硝技术及装备;

1426.工业锅炉、炼钢高炉等的低氮清洁燃烧、炉内脱硫和高效干法除尘一体化成套装备;

1427.电子产品、有机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技术与装备; 1428.化工中间体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应用及区域推广; 1429.面向印染企业的清洁工艺开发及区域性应用推广。5 新材料(代码1500)

5-1 高性能结构材料及功能材料(代码1510): 1511.高性能金属材料:高强度、高韧性、耐蚀性、耐热、高抗磨金属材料;

1512.金属功能材料:高档电解电容器用高压、超高比容钽粉及铌粉和高压、超高比容阳极箔材料;特种导电和焊接用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材料、电子级无铅焊料、贱金属专用电子浆料和异性接触点材料和大功率无线触头材料;高性能铁氧体永磁材料和高导磁、低功耗、抗电磁干扰的软磁体材料;高性能屏蔽材料;规模化生产的电真空用无夹杂、无气孔不锈钢及无氧铜材料;

1513.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敏感功能(陶瓷)材料、光功能陶瓷材料、人工晶体、功能玻璃、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1514.高分子材料:改性PBT、PMMA、POM、共聚甲醛、PVDC等工程塑料,生物医用材料,水泥防砼裂增强纤维等高性能特种或功能纤维,以及先进膜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新型纤维材料;

1515.光电功能材料:新型电子器件用无机光电材料、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人工结构功能材料。

5-2 新型纺织材料及高档纺织面料、新型功能面料(代码1520)

5-3 高效环保型纺织印染助剂、新型催化剂等精细化工新材料(代码1530)

5-4 高分子材料的增强增韧耐腐蚀阻燃等改性及加工技 术(代码1540)

(二)软件及信息化(代码2000)

1、软件及创意设计(代码2100):

1-1 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图像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代码2110);

1-2 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及集成应用(代码2120)。

2、制造业信息化(代码2200):

2-1 企业管理信息化理念和方法应用示范(代码2210)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KM)、商业智能(BI)等系统,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集成。

2-2 行业信息化理念和方法应用示范(代码2220)行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控化率,实现数字化综合应用集成。

2-3 现代物流配送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代码2230)

(三)三药工程(代码3000)

1、医药(代码3100)

1-1 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深度研究与药物新剂型开发(代码3110);

1-2 生物技术创制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代码3120); 1-3 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 制(代码3130)。

2、农药(代码3200)

2-1 防治重要病虫草害的先导化合物、生物活体高效筛选及新农药创制(代码3210);

2-2 水性化农药新制剂及专用助剂的研究开发(代码3220);

2-3 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备关键技术与工程化技术研究(代码3230)。

3、兽药(代码3300)

3-1 防治畜禽重大病害新型生物制品创制(代码3310); 3-2 新型天然消毒剂研究与开发(代码3320)。

(四)现代农业(代码4000)

1、优良动植物新品种(代码4100)

1-1 高效花卉、蔬菜、果树新品种引种、选育与开发(代码4110);

1-2 优质畜禽良种(新品系)引进与繁育技术开发(代码4120);

1-3 名特优水产良种人工繁育、种质保持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代码4130);

1-4 粮、棉、油传统优势农作物优质超高产新品种选育(代码4140)。

2、城郊休闲农业(代码4200)

2-1农业采摘园、观光休闲园区的设计、改造与提升技 术示范(代码4210);

2-2 观光休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研究与示范(代码4220);

2-3 适宜观光休闲的特色品种、产品、模式的引进与示范(代码4230);

2-4 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代码4240)。

3、农产品精深加工(代码4300)

3-1茧丝及副产品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代码4310);

3-2 畜禽肉(蛋)及水产品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代码4320);

3-3 粮油等深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代码4330); 3-4 “四青”作物深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代码4340);

3-5 保鲜领域新材料及新型保鲜剂研究开发(代码4350)。

4、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代码4400)

4-1 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代码4410);

4-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代码4420); 4-3 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新品种研究与开发(代码4430)。

5、农业装备(代码4500)5-1 农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开发(代码4510);

5-2 新型农作物种植、施肥、植保与收获机械研制与开发(代码4520)。

(五)社会事业(代码5000)

1、环境与资源(代码5100)

1-1 城镇污水高效处理、除磷、脱氮技术与应用(代码5110);

1-2 污水深度处理与中水回用技术与应用(代码5120); 1-3 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代码5130);

1-4 钢绳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代码5140); 1-5 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代码5150);

1-6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代码5160);

1-7 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和城镇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代码5170);

1-8 环境和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代码5180)。

2、公共安全(代码5200)

2-1 交通安全技术:涉及交通安全的预警、监测技术与设备(代码5210); 2-2 食品安全技术:食品污染物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常见生物毒素检测技术,食品安全分析中多残留检测平台的设计与制造研究(代码5220);

2-3 公安检察的侦测技术,痕迹判断技术及设备研究(代码5230);

2-4 农药、兽药、饲料安全及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有害微生物和化学物快速检测、控制技术(代码5240)。

3、医疗卫生(代码5300)

3-1 严重传染病防治与重大疫情预警应急处置研究(代码5310);

3-2 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研究(代码5320); 3-3 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防治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代码5330);

3-4 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防治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代码5340);

3-5 中药治疗疑难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代码5350); 3—6 神经发育与再生、免疫学研究(代码5360); 3-7 人体植入软组织材料、生物型人工器官研究(代码5370);

3-8 社区医疗技术、模式和医学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应用研究(代码5380)。

(六)软科学研究(代码6000)1-

1、区域发展(代码6110)6111南通城区与县(市)发展比较研究及如何提升中心城市的主导与引领地位对策研究;

6112 区划调整后南通城郊乡镇发展与周边的比较研究。1-

2、现代服务业(代码6120)

6121未来五年南通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6122南通服务外包业发展研究;

6123 南通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和推进机制创新研究;

6124 创新性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25 全社会公共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

6126 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现状与对策研究。1-

3、创新创业与人才(代码6130)6131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的对策与措施; 6132提升全民科技素质的政策措施研究。1-

4、科技政策环境(代码6140)

6141提高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

6142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研究;

6143加快我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R&D)的相关政策研究;

6144市县(市、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绩效分析及促进政策研究。

1-

5、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代码6150)

三、申报要求

(一)共性要求 1、2008市级科技计划各类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本指南所规定的申报对象、技术内容和申报条件,不符合不予受理。

2、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南通市行政区划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或机构。产学研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均应以符合上述要求的主体为第一申报单位,并提供有效的合作证明材料。

3、申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团队,具备必须的基础条件和资金,健全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资产明晰,经营及财务状况良好,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信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必须有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以最近年份市统计局统计报表数据核实)。

4、项目(课题)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职业道德、相应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研发经历和实绩。项目第一负责人为第一申报单位在职人员,并确保在职期间完成项目任务。同一项目(课题)负责人,只能主持一个项目。

5、项目实施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实施内容完整,技术方案明确,预期目标先进,经费预算合理,合同指标适合过程管理与量化考核。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在实施期间应当形成相应的专利成果和证实取得阶段科研成果的实物,项目完成时须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形成可迅速转化的科技成果,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6、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各类计划另有规定的除外)。

7、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支持立项:

(1)拥有相应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能形成新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

(2)由海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及“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中的科技人员主持的;

(3)国家、省科技园区、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内企业或机构实施的。

8、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不受理:

(1)项目(课题)负责人有在研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

(2)项目申报单位未按期完成市科技计划项目的;(3)项目申报单位有应验收而未验收、未验收合格及强制中止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有承担省、市科技发展计划存在弄虚作假、不履行科技计划合同、资金违规使用等不良信誉记录的;

(4)申报实施的项目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

9、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保证申报项目所提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将记入市科技局不良信用档案,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报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10、项目申报材料必须经过所在地(区)科技主管部门初审、签章。项目主管部门要高度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对本申报项目,要在申报材料完整与真实性、有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主要内容有无重复申报其他市级科技计划、申报单位项目承担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审查并形成审查意见。

(二)各专项计划特别要求

1、工业创新计划(代码AA):

1-1 优先支持领域(代码):1110-1150、1210-1234、1310-1340、1411-1429、1511-1540、2110、2120(注:产业领域属于《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04年修订)》的有突出技术创新内容的项目也可以申报)。

1-2 申报对象重点:重点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成长型企业、重点创新创业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内优质在孵企业。

1-3 申报企业必备条件:申报项目自筹经费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75%,初创型企业自筹资金必须达到项目总投资的50%以上。企业建有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 项目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3年。

2、农业创新计划(代码AL)

2-1优先支持领域(代码):4110-4140、4310-4350、4520、4620。

2-2申报对象重点:南通市高等院校、科研事单位、星火龙头企业。2-3申报单位必备条件:必须具有相关研究基础和科研条件,企业自筹经费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75%。

2-4项目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3年(新品种选育项目不超过4年)。

3、三药工程(代码AS)

3-1 优先技术领域(代码):3110-3130、3210-3230、3310、3320。

3-2 申报对象重点:南通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业企业,鼓励企业与医院、科研机构合作申报。

3-3 申报单位必备条件:申请医药类项目的单位或其协作单位应具备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新药研究开发条件,以及国家和省颁布的有关实验动物管理的各项条件,并附有关批件复印件;申请农药、兽药类项目的企业须建有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自筹经费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75%。

3-4 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3年。

4、科技产业化(农业)计划(代码CL)

4-1 优先支持领域(代码):4210-4240、4310-4340、4430。4-2 申报对象重点:以星火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鼓励城郊休闲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申报。

4-3 申报单位必备条件:符合南通市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发展技术要求,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4-4 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2年。

5、科技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计划(代码CA)5-1优先支持领域(代码):2210-2230。

5-2重点推进行业:机械(船舶)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5-3申报对象重点:重点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成长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区域内企业。

5-4技术优先条件:国产软件和有南通软件园企业和本市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参与的项目,南通软件展示会达成合作意向并实施的项目。

5-5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2年。

6、产学研合作计划(代码B)

6-1 重点技术领域(代码): 1100-1540、2100、3000、4000。

6-2 申报对象重点:已签订责权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的南通市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

6-3 申报要求: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熟度高、产业关联度大,具备产业化条件和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良好,完成后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6-4优先条件:市各类产学研活动中签约和通过南通市技术市场平台对接的项目。重点: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6市高校院所,中科院、国防科工委系统研究院所、高校。

6-5特别说明:一般性的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或是产学研合作没有明确目标的项目不予以支持。

7、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代码D):

7-1 重点技术领域(代码):1100、1200、1300、1500、3000、4000。

7-2申报对象重点:(1)省级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服务平台;(2)省、市级星火龙头企业和市区涉农工业企业。

7-3优先对象:有高校科研机构、国家中心(实验室)为技术依托;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期限不超过2年,重点实验室建设开放期限不超过3年。

7-4 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计划(代码DF): 申报条件:

(1)必须是以培育初创阶段或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为宗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正常运营一年以上。

(2)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3)领导班子健全,70%以上的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要配备一定数量高级专业技术人 才。

(4)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直接用于入驻孵化企业的建筑面积占2/3以上。

(5)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强,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人才交流与管理、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内设有提供以上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外的有关中介机构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除应具备孵化器的一般功能外,还必须具备能为入孵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开发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支撑体系。

(6)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应达30家以上,专业型的应达10家以上。应建立严格的毕业与淘汰机制,自成立的第3年起,每年须有不少于15%的企业进出,以保持动态良性循环。

报送材料:

(1)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申请书;

(2)单位营业执照与孵化场地证明(包括房屋产权证及附图)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简历及其学历、职称证明复印件,管理工作人员名单、职务以及学历、职称证明复印件;

(4)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管理制度;

(5)入孵企业、毕业企业和淘汰企业名录,及其工商企 业法人营业执照与入驻孵化证明复印件;

(6)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名录;(7)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本科技企业孵化器上财务审计报告;

(8)其他资料。

7-6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重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

7-7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技术领域(代码): 1300、1400、4300、5200。

7-9申报条件与要求:

(1)申报单位: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和技术装备,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业绩,具备为我市相关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并拥有为某一技术领域或某一优势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人才团队。队伍精干高效、结构合理、团结协作;

(2)建设方案:应面向某一技术领域或某一优势产业,体现开放性、公共性和较广泛的服务覆盖面,同时具备开展公共技术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能保证技术服务的公正性,并能以优质的服务取得收益,实现市场运作和良性运行。

(3)申报限额:各县(市)、区限报2项,县(市)只授牌,资金由各地自行支持。

(4)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2年。

8、应用研究计划(代码K)8-1 重点技术领域(代码):1110-1429、1510-1540、2100、3100-3320、4100。原始创新选题,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选题。

8-2申报对象重点:南通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8-3优先对象:有创新思路、重点学科(专科)技术带头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8-4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3年。

9、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代码S)

9-1技术领域(代码):5110-5190、5210-5230、5310-5340。

9-2申报限额:指令性项目南通市医疗卫生领域科研重点建设专科最多5项,南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各限8项,南通市卫生局系统限推荐15项(指导性项目不限制申报数量)。

9-3 专项:跨学科多单位联合开展的重点项目,不限报。

9-4 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3年。

10、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代码W)

10-1 重点技术领域(代码):1210、1310-1340、3200。10-2 申报对象重点:从国外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开展联合研发。引进高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省重点示范项目和骨干企业。

10-3合作方式重点:国际产学研合作,海外高层次人才参加的技术创新。10-4重点专项:培育能提供有效技术服务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纳入DE计划申报)。

10-5 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不超过2年。

11、软科学研究计划(代码R)11-1优先主题(代码):6111-6150。

11-2课题负责人:应具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课题研究的工作积累,必须在研究过程中担负实质性的研究与协调组织工作,并经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同意。

11-3成果提交形式:研究文本、实施方案、指标体系等。

12、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代码ZS)

12-1申报对象:申报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培育示范企业的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市重点企业。

12-2申报条件:已有一定数量的有效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强,每年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投放市场,在实施期内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申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示范企业的单位,在实施期内能实现年专利申请量10件以上(外观设计专利2件抵算1件,发明专利1件抵算2件)。

13、南通市重大科技专项(代码X)

着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海归派”科技领军型人才建设一批大项目,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大项目,引进市外资本发展一批大项目。项目类型可以是创新性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或重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 目。项目组织工作体现常年申报常年受理,成熟1项支持1项的原则,实施支持经费按项目进度拨付、滚动集成支持的机制。项目申报要求填写《南通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建议书》(2007版),并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

(三)申报材料及要求

1、从南通科技网(网址:http://www.feisuxs)下载申报软件,根据所申报项目内容,对照本指南选择相应的科技计划或科技专项,填报《科技项目综合信息表》和相应的《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书》(2008年版)。

2、按《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书》(或申请书)的要求报送相关附件材料。

3、同时附2007年上报市统计局、科技局的“企业科技活动调查表”。

4、《科技项目综合信息表》、《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书》以及相关附件,必须用A4纸打印,由申报单位及主管部门加盖公章,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3份,连同《科技项目综合信息表》和《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书》的电子文档同时报送。

(四)其他说明事项

1、纸质材料提交时间:2008年4月21日-4月30日。

2、纸质申报材料提交地点:南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服务部。地址:环城南路122号,科技大楼1楼大厅。

3、各专项计划具体项目申报咨询,请联系市科技局各相关处室。综合咨询、南通市重点科技专项计划: 综合计划处,联系电话:85128885、8512869 科技创新(工业)、科技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高新技术处,联系电话:85128881、85128882 科技创新(三药)、科技创新(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应用研究、社会发展计划;

农村科技处:联系电话:85128891、85128892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软科学研究计划;

科技环境与条件处:联系电话:85128865、85128886 产学研合作计划;

科技成果处:联系电话:85128886、85128887 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

知识产权局:联系电话:885128898、85128868 申报软件下载、软件使用、数据上传等方面技术咨询; 南通市科技信息研究所:联系电话:85518727 申报项目由南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服务部集中受理。联系电话:85586906。

第四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范文]

教科外〔2008〕536号

河南省教育厅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组织申报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通

各高等学校,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省科技厅启动实施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为做好省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依据省科技厅文件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按照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文件要求,2009项目申报按照财政隶属关系进行:财政隶属关系属于省教育厅的单位,通过我

— 1 — 厅申报;财政隶属关系不属于省教育厅的单位,一律通过所在地省辖市(扩权县、市)科技主管部门申报。财政隶属关系属于省教育厅的单位名单附后。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单独申报项目,并注明依托单位。

二、申报材料

2009省科技计划集中申报和受理的有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它科技计划项目的受理另行安排。具体申报材料为:

1、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2、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3、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4、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5、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6、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请 — 2 — 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7、《2009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一式4份。

三、申报时间及地点

按照全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会议的安排,2009河南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定于2008年9月2日—3日进行。

我厅拟采用集中受理的方式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受理时间及范围:9月2日,郑州市高校;9月3日,郑州市以外高校。

地点:郑州市农业路东段41号教育厅科研外事处(农业路经一路交叉口投资大厦709室),届时省教育厅财务、科研管理人员集中审核申报材料。

四、具体申报要求

1、申报2009年省科技计划项目应遵循省相关科技计划管理办法规定。

2、各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申报限额推荐,负责审核各项计划项目的申报材料,按计划类别分别填写项目汇总表。

3、所有申报材料均须加盖单位公章,并提交电子文档。超限额和逾期申报的单位不予受理。

申报限额、其他申报要求和电子表格资料,可在河南省科技厅网站下载(http://www.feisuxs)。

未尽事项请参阅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指南。

联系人:张水潮

魏 涛

电 话:0371—69691766/7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所属财政预算单位名单

— 4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

河南省教育厅所属财政预算单位名单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中原工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财经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平顶山工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许昌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教育学院

— 5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主题词:教育

科研

项目

通知

— 6 —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8年8月15日印发

第五篇: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

一、农业领域

(一)项目指南 1.种植

(1)作物栽培:主要农作物减药、减肥、减水增效生产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技术,精准种植技术。

(2)农林新品种选育:作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农作物、林果、蔬菜等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

(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田污染修复:平原农业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安全使用和减量化施用技术,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与防治。

(4)农产品贮运:农产品贮运技术工艺与装备,仓储理论与仓型设计,农产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储粮有害生物监测与综合防控,粮食收后干燥、果蔬食用菌采后减损和贮运技术。

2.养殖

(1)畜禽安全养殖:畜禽新品种选育,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肉蛋奶生产全程深度溯源,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装备制造。

(2)新型饲料:饲料营养价值动态评估与高效利用,新型饲料产品研发。(3)畜禽疫病防控:重大动物传染病应对策略及重大疫病防控、新型动物疫苗研制。

3.食品

(1)冷链食品:速冻米面制品、预制菜肴、蛋奶制品、调理肉制品等冷链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冷链食品专用智能装备。

(2)休闲食品:烘焙、膨化食品、饮料等休闲食品营养化便捷化。(3)发酵食品:发酵奶制品、发酵饮品等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4.农业装备

大型与专用拖拉机装备,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农机装备智能化与制造技术,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处理装备。

5.互联网+农业

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区信息化,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融合和共享利用技术,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农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云平台处理,作物生长环境精确预测、农产品信息追溯。

二、工业领域

(一)装备制造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机器人基础问题与前沿技术,工业机器人关键单元与零部件、本体与应用集成技术,服务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及现场局域网系统,基于PLC、PC的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计、制造过程及装备智能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制造服务。

2.数控设备与关键基础件:高档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与功能部件,高档专用机床,高端纺织行业和轻工行业专用设备;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基础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清洁切削及表面工程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3.先进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高能效牵引传动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多能源驱动城轨车辆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装备,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技术,隧道施工装备、道路养护、城市市政设施施工专用装备。

4.电力装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制造及应用技术。

5.3D打印与激光制造:3D打印制造关键技及核心装备,3D打印的共性基础、核心元器件;激光器及其集成制造技术,激光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

6.高端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高端传感器制造、封装、可靠性、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针对智能工厂及智能车间的无线传感器设计制造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特种专用仪器仪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二)电子信息

1.网络通信与智能终端:一体化融合网络、新型光传输与光网络、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设备、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智能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网络终端、数字影音等智能终端和关键部件,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及管件部件。

2.软件开发:系统软件与基础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和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软件;智慧城市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

3.物联网:物联网标识与编码、通信、数据处理与融合、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等相关行业的应用。

4.大数据及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多存储模型的融合管理、测试评估、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服务库建设;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和云计算成套系统;北斗导航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地理云、地质云、气象云等专题云构建技术与应用。5.半导体元器件与集成电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硅基光电子集成技术,混合光电子集成技术,微波与光波融合集成技术,模拟分析与测试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

6.网络安全:网络动态防御与协同防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资源测绘、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络舆情信息感知与引导、网络系统和产品安全性检测、网络取证;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加解密、量子密码;新型城镇化信息安全智能监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安全。

(三)新材料

1.金属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特殊合金材料,超细及纳米粉体和粉末冶金材料,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铝镁钛轻合金材料深加工,金属材料短流程节能加工,新型细化剂。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档涂附磨具、高精密磨具、高纯超细金刚石微粉及纳米金刚石、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效节能耐火材料,石墨烯大规模制备,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功能玻璃,高效光谱转化材料,超高温陶瓷,无机纳米功能粉体的可控制备,绿色混凝土材料及外加剂。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新型橡胶材料,新型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生态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用高分子树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微纳尺度高分子材料。

(四)新能源

1.新型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相关材料;耐震动长寿命大容量动力型氢镍/镉镍/铁镍电池相关材料及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型锌镍电池体系的研究。

2.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区域供暖,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

3.风电:大型风电叶片和风电轴承等关键零组件,大型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高可靠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风电场设计与运维。

(五)化工

1.能源化工:精细煤化与石油化工、高效洁净煤气化。

2.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加氢产品,耗碱产品,新型催化剂,新型橡胶塑料助剂,精细及功能化学品加工技术,超细功能材料。

3.生物化工: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生物催化、生物加工技术及高端产品;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

(六)汽车及零部件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充换电关键技术,新一代电机电控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2.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环境信息获取和智能决策控制所依赖的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车车协同式辅助驾驶技术,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网联式汽车节能控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关键技术。

3.新型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冷藏、环卫、建筑等专用车辆、特种车辆,转向器、减振器、传动轴、汽车水泵、气缸套、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其智能制造。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项目指南 1.人口与健康

(1)疾病防控:人口生殖健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遗传性疾病治疗;重大、慢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筛查、预警、干预、诊断和治疗;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防治;禁毒戒毒防控技术研究,精准医学相关的基因检测技术、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以及干细胞临床研究,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应用;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

(2)新药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大品种药物,复方创新药物和缓控释药物,新型先导化合物,纳米混悬剂稳定剂,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新药研发。

(3)中药现代化:道地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原生态种植技术、产地初加工技术及质量评价研究;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体系研究;中药、复方中药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中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的研发;中药材非药用部分及中药生产废渣的再利用。

(4)医疗器械:新型治疗、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及设备,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前沿高端产品、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

(5)生物药物与疫苗: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多联多价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

2.公共安全

(1)食品、药品安全:

大宗食品、药品安全控制、跟踪、溯源和应急处置技术,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超市食品安全防控,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控预警系统。

(2)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与救援,交通安全疏导与应急处置,建筑施工安全,高危行业劳动保护,重点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监管,事故应急处置,智能救援设备研发。

(3)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冰雹、雷暴、暴风、暴雨(雪)、沙尘等常见气象灾害的监测及快速预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监测及快速预警。

3.节能环保

(1)节能及能源高效利用:先进储能技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分布式能源开发技术,煤炭提质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能量高效转化和传递过程研究,动力系统节能,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和系统集成,绿色建筑节能,交通节能,节能电器与绿色照明技术。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快速高效勘察及预测,深层和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先进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矿山绿色安全开采综合利用技术,中低品位、复杂难处理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及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尾矿利用技术。

(3)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高效利用技术,大气雾霾防控先进技术,清洁生产与主要环境污染物控制,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废弃物、污泥等的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低浓度有机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净化,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二次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河道水生态修复,突发性环境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4)绿色建筑与智慧宜居城市:现代化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配套构件,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互联网化,绿色高性能建材;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地方特色生态人居环境与低碳消费方式。

四、国际科技合作 围绕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模式,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支持)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项目技术应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二)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填补空白、解决疑难、实现跨越”的目标。

(三)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公益机构,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企业单位须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同等条件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的项目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应具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能够提供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四)项目合作外方应为境外设立/注册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外方合作伙伴可以资金投入或技术投入(包括技术指导、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五)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申报时双方应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合作协议应为有效协议(合作方签约人应为机构负责人或其授权的人,协议有效期覆盖项目实施期),确定各自对所申报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事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