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翔,以梦想之名
飞翔,以梦想之名
记烟台“激光皇后”——杜杰
谁还记得千与千寻?记得那个鹿一般轻巧灵敏、小小身体却蕴含无穷力量的女孩?记得
那个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可以独自承担责任默默前行的女孩?她说: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变得简单。
十年前,这句话被一个女人铭记于心,那时的她稚气尚未褪尽,却已将一个发光的梦想
揣了很多年。她就是杜杰,抛开“激光皇后”和“华美掌门人”光环,她也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知性温婉、喜欢旅游、美食、懂生活爱情调的成熟女人。杜杰出生在70年代的鸭绿江畔,那里四面青山环抱,江河围绕。酷寒凛冽的大东北造
就她坚强的性格,而灵山秀水却赋予了她柔软感性的内心。她二十岁前的喜怒哀乐,都留在那里,留在漫山绽放的金达兰和缄默的青春暗涌里。努力读书、努力成长,彼时瘦弱内向的她,很少主动跟人交流。在缺乏娱乐的年代,她唯一的爱好是看书,除了普通课外书,更喜爱那些刻画红色战争的小人书、历史故事绘本、描写古代神话的连环画,画中人形态惟妙惟肖,尤其是女人形象,或英气或柔美,她开始用白纸覆盖在书上临摹,渐渐熟练之后,便喜欢在模仿时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树叶形状的耳环、带流苏的发钗、想象的领口式样„„这些美图加创意让她爱不释手,而画美人图成了她学生时期一份甜蜜的课外作业。八十年代《红衣少女》传遍大江南北,年轻女孩中掀起“安然”风,杜杰的人生梦想也
就是在那时初露端倪,她迷恋上这个有独立性格善于思考又有勇气的红衣少女,电影不同于黑白连环画的素淡,绚丽的色彩感让她对美的概念性和期望值更深刻。八十年代的流行风气感染到大部分年轻人,蝙蝠衫、喇叭裤、质量不算好的口红、式样算不得精致的连衣裙„„但在那时,这些东西已经足以让一个女孩认为自己美丽至极了,杜杰的爱漂亮让她渐渐对自己较普通的容貌不满意起来。
高中最后一年,家里人问她日后的理想是什么?她考虑很久,画画?化妆?服装设计?
貌似都跟心底的漂亮女人有关,她想做跟美丽女人有关的事,这就是她的梦想。填志愿时,她报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医疗美容专业,而后在大学里为自己赢得许多张漂亮的成绩单,并遇见生命中要一起走到地老天荒的那个人。他让她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坚强、勇气、灵敏、勤奋„„他也让她明白,从庄子那个著名的梦境开始,梦想就被插上翅膀,可以高飞可以展望也可以实现。那一年,她看了《千与千寻》,记住一句话: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变得简单。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辞职,一起创业,一起打拼,一起担负人生成败的点点滴滴,她内心潜藏的温暖和信念,是支撑她强大人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她像千寻一样找到自己,和最亲密的人并肩,建立了华美医疗美容医院。而第一份美丽
礼物,是送给她自己的,先后做了美眼综合术、面部注射、隆胸、黑脸娃娃、腿部溶脂等系列医疗美容,她并非是盲目勇敢,而是对自己和伙伴掌握的高科技美容的无比信任,科技渗透并开启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领域巅峰,同样具备改变人类命运的力量。她的梦想已经实现,她想要自己美丽,想要做美丽的事,像一只天鹅教另一只天鹅如何梳理羽毛爱护自己一样,认真的告知你:“女人的美丽,是一种权利”。
女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内心都潜藏着永远的“公主梦”和“童话情结”,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被人呵护在手心、永远有亲爱的家人相伴。可是圆梦只能靠女人自己,感慨容颜不复?观望不老传说?不,一辈子太短,时光又太强大,何妨多爱自己一点?
第二篇:以青春之名 为梦想前行
为梦想前行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北京大学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2009年是各位同学的共同标记,其实也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你们初入燕园;我也在离开母校19年后,回到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从那时到现在,我们一起走过了四年。我们同在拥挤的食堂里站着吃饭,同在湖光塔影之间散步闲谈,同在热闹的大讲堂看精彩的演出,也同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搬砖”。点点滴滴的共同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四年时光转瞬而过,你们即将告别自己的本科时代,告别这段难以割舍的青春岁月。前段时间有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有一句独白这样讲,“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在我看来,只要同学们永远怀有梦想,永远坚定追求,永远相信成长,那么无论你们身在何方,青春都不会远去。
同学们,“梦想”是当今中国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一代又一代北大人永恒的关键词。我在校长任职演说中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要有梦想,一所大学要有梦想,一个人也要有梦想。在今天这个时刻,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北大”和“梦想”的理解。
北大是孕育梦想的殿堂。在百年来北京大学培育的数学英才中,有一位毕业生,前段时间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这就是为破解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张益唐校友。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数学系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张益唐校友进入了燕园这座孕育梦想的殿堂。在这里,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对于数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张益唐校友却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厄与磨难。他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为此耗费多年心血,却因为论文成果未能发表而难以就业。他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最终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非常艰难地在一所大学中谋取了一个没有固定编制的助教工作。但是,无论现实境遇如何艰难,张益唐校友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挚爱、对梦想的追求。这个梦想,孕育在北大;这份成就,得益于坚持。
北大也是起航梦想的码头。前段时间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上,有一个学生演出组合,叫“鸽子与大橡树”。他们有一首原创歌曲《三角地是片森林》,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未名湖是我的胸膛,跳着我的心脏,我经过三角地去上课,我经过三角地去食堂,未名湖是个海洋,漂浮着我们的梦想。”的确,三角地和未名湖承载着北大人太多太多的梦想,北大学子从这里扬帆远航,聚似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今天的毕业典礼,我们特意请来了115位30年前毕业的校友,并将50年前毕业于数学系等七个院系的老学长请到主席台就座。他们当年就从这里起航。今天,他们又回到这个起航的码头,一同来分享你们的喜悦,见证你们的成长。
北大还是成就梦想的舞台。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我们的男篮、女篮都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球队中的许多同学都在今年毕业。过去三年的“全国大学生人物”——“林歌项目”创始人范敬怡、“售票达人”裴济洋、“奥运冠军”雷声,都是今年的毕业生。今天典礼结束后,将有39名本科毕业生奔赴西部和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同学们,大学既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要努力在知识的所有主要领域达至卓越;也是担负社会责任的脊梁,要以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为所有敢于做梦的普通人,提供成就梦想的机会。2006年,北大重开“平民学校”,我们的食堂师傅、保安、保洁和楼长等,都有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北大校园里先后有500余名保安员考取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今年,我们又加入了edX项目,将最优秀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让全世界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的学术资源。
同学们,人的梦想各有不同,但绝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颗有梦想的心都值得尊重。一个人人都可以拥有梦想的社会,一个无论你是什么背景都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社会,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我希望从北大走出去的学生,能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成为伟大时代宏伟事业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你们不仅在北大孕育并放飞了梦想,更要传承北大的精神,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要用知识和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要尽可能帮助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帮助他们实现平凡的梦想。让梦想的力量,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增添更多的正能量!让梦想,照亮中国前进的道路!
希望大家抱定宗旨,坚韧前行。你们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困难,遭遇很多无法预料的羁绊,甚至忍受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知道在同学们中间流行一个词,叫“搬砖”,大概是因为做实验、做论文时,需要从事大量的、重复的,甚至单调的工作,因此大家自嘲是在“搬砖”。这样说起来,我可能已经搬了半辈子“砖”了。我有段时间要求自己早上7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甚至有点过分地把自己办公室门牌号也定为“711”。这样看起来很辛苦,但我的内心从无压力,因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学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事业的成功,须经过长时间的辛苦艰难。只有经过了荆棘的考验,爬过了人生的坡坎,挺过了风雨的砥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希望大家善于务小,敢于务大。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梦想。你们可能梦想着能有一个好offer,能早一点发一篇核心期刊文章,能遇到一个心爱的伴侣,或者能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买上一套房。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人的一生,既要有宏大追求,也要有细微事务,再伟大的人,也要过日子。不扫一屋者,何以扫天下?作为校长,我每天仍然提醒自己想些小事,最好做一两件具体的事,这样的一天我才会感到踏实。我坚信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同时,我们也要牢记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对于天下道义的担当。请大家记住总书记回信中引用的那句欧阳修的名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将志向放得更高一些,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团队、集体乃至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要将步子迈得更稳一些,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中,日积月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本文为作者于2013年7月9日在北京大学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有删节)
第三篇:以青春之名
以青春之名
曾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今朝“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题记 青春是什么?这其中的回答可能会有千万种。最近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相信让每位观众都被那个“青春不朽”的梦想深深地感动着——向青春致敬!2012年7月,正值炎热天气,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我怀揣着青春激情与美丽梦想,奔向淮矿蒙西基地。一路颠簸跋涉,下车之后看到的景象让我感到心灵强烈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拔地而起”。当时泊江海子矿地面基建工程已经初具雏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两座井塔巍然耸立。它给你的感觉不是城市中高楼大厦的视觉高度,而是在塞外戈壁耸起的希望,凝聚着无尽的梦想和力量。蒙西基地的建设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拓荒者。他们在严重缺水、沙尘暴、严寒天气的威胁下,克服种种困难,把青春献给开采能源的壮美事业。一个个不一样的名字常常带给我同样的感动:有的上有八旬的父母却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回家探望;有的远离本土开辟事业,家里的一切无奈全部交给妻子;有的只在孩子出生时回去看一眼便又匆匆回到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有时,我甚至无法想
象,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让大家这样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之后有一天,我到基层单位采访,想从那里寻找答案,解开久藏心中的困惑。其中一个跟我年龄相当的同事,二话没说把我领到井口,这时候一群工人刚刚上井,虽然戴了防尘口罩,但还是满脸漆黑,就像一幅未经修饰的油画。如果不走近,是认不出来的。他们咧开嘴巴露出被皮肤衬着的洁白牙齿,嘿嘿一笑,无不透露着完成当班工作安全升井以后的欣喜。把我带去的同事对我说,当工作遇到困难或者觉得自己难以坚持的时候,就会到井口来看一看,看一看矿工兄弟灿烂的笑容,就不觉得有什么难事儿是没办法解决的。因为自己身上也承载着他人的希望,唯有认真工作,让人人都能安全地露出这份笑容,青春也就无怨无悔。
每个人都如同企业里的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哪怕螺丝钉都会有自己的用处。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因为让别人过得踏实而变得更有意义,那么苦也不再是苦。
作为2012年新招聘来矿大学生,我从事的是宣传和播音主持工作,虽然在别人眼中,这个岗位普通而又平凡,但我感到富有意义,因为它传播了正能量。近两年来,我们在广播里开办了《创业者的风采》专题栏目,其中,宣传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先进典型——集团公司模范党员,绞车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汪顺安,宣传了普通工人的先进典型——淮南市优秀党员、保供队职工金保玉,宣传了年青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保供队班长张爱雄。通过树立和宣传多层面的先进典型,我矿的干部职工都找到了身边的学习榜样,焕发了更强的工作激情。同时,我从中增添了工作动力,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尾,主人公说,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我想,爱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也应该是这样。正如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青春》所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站在淮南煤矿千亿元规模新型能源企业建设的坐标轴上,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何其的幸运,被骄傲的称为“矿山青年”的我,朝着个人与企业的梦想迈进,脚步总是那么地坚定有力。
我愿以青春之名,用淮南煤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实干、进取、奋斗的青春之歌,唱响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泊江海子矿 王丽婷
第四篇: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著名的教育学家罗杰斯曾经提出著名的人本主义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升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在这里我想以爱之名,讲一讲自己关于教学中爱的理念。
爱像一团火,它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火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而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同于家庭所给予的,也有别于社会所给予的爱。
对于我们来说,一视同仁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全方位的。我们教师的爱应该像金子一样,不管何时何地,无论对哪一类学生,均熠熠发光。不但要爱那些聪明活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要爱那些默默无闻的、智力低下的学生;要爱那些出身于一般家庭(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学均不良的学生,更要倾注爱心,用爱心去感动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感觉我们教师的诚意,把我们教师当作知心人,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教育,从而扯起理想的风帆,和同学们一道前进。
在我自己不长的教学时间里,自己也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和无可奈何,渐渐成长,渐渐熟悉情况,渐渐熟练应对,更重要的是,渐渐学会了如何对学生爱。
以爱之名,要关心爱护学生。学生的心一般都比较敏感,渴望得到老师的赞同渴望得到老师关注和爱护。而我认为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不体罚不批评不挖苦不讽刺,也不仅仅是嘘寒问暖和一些物质帮助,更不仅仅是只关注学习状况和分数高低,还有精神上的关爱,品行上的纠正,心理上的教育。记得班里有个同学基础比较差,有短时间内我一直帮他开小灶,补习功课,后来成绩慢慢变好,可是他考试最好的那次,我却先批评了他,因为我从他家长那里了解到他经常问家人要钱去买贴画,记得我说完这个问题之后,他说了让我记忆深刻的话,他说:“老师,我知道你是真的对我好,我会改的。”他离开之前我拿出了他的卷子,对他说考试考的不错。他离开之前说的那句谢谢老师应该是我听过最发自内心的一句了。后来这个学生成绩也一直不错,家人反映也没有再经常问家人要钱了。成绩、生活和精神上的都关心才是真正地关爱。
以爱之名,要理解宽容学生。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自己常常会对学生的表现生气不已,生气他们不听话,生气他们不好好听讲,生气他们一个生词讲了多遍却依然有人没有记住、、、自己在生气和抱怨之后,自己也开始反思,学生听不懂是否是自己的授课方式不正确?又或是自己太过心急,让学生一下子接受太多反而使得其反?面对调皮的不服管教的学生,自己也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的语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我的行为是不是太粗暴了?是不是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应该让对方觉得自己有被人认可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我“恨铁不成钢”,我“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这是否刚好是一种反效果?
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我学会了用爱去包容,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出现的错误;用爱去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爱去关爱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接受我的关心和爱,接受我的指引和教育。
以爱之名,要尊重信任学生。我始终认为,尊重就是最好的爱,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别人。可能有人会说小学生才刚开始上学,什么都不懂,尊重谈何说起?我想说,一个懂得爱学生的教师,他一定懂得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尊重学生小小的的兴趣,哪怕是很幼稚的想法,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的去保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尊严感。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了解学生刚刚显露的个性,尊重学生刚刚萌发的兴趣,并在一定条件下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以爱之名,我们终会收获累累秋实
以爱之名,我们终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的回馈。以爱之名,我们为孩子的梦想和未来,保驾护航。
在这里以一首自己送给孩子们的小诗作为我演讲的结束。
奔跑吧,可爱的孩子,不要回望
我们的脚步,也许会沉重
开始吧,追梦的孩子,不要迷惘
我们的心灵,也许会失落
但是,你听,我们前进的路旁
每走一步,都会闻到知识的花香
你看,我们遥望的远方
每近一步,都会闪耀智慧的星光
那些开放的花朵
如童年里的渴望,每一朵都如同甘饴
那些闪烁的星星
像记忆中的玩具,每一个都好似奇迹
可爱的孩子,背起你们的行囊
迎着黎明的曙光,擦干泪痕
追梦的孩子,扬起你们的翅膀
向着未来的方向,努力飞翔
请你们相信
你们的身边,我们的爱,一直都在,为你们护航
第五篇:以戏剧之名
以戏剧之名
借助文化力量复兴古老的市街。
小桥、流水、人家;戏剧、佳肴、游客。
――每年的十月,乌镇就这样成为戏剧的狂欢节。
今年,第六届乌镇戏剧节将携33部剧、109场演出再度在十月开启为期10天的戏剧狂欢。以“容”为主题的本届戏剧节,将展示来自五大洲,涉及历史、时间、种族、环境、身份认同、爱情、个体成长、基因繁殖、人工智能等多种主题的戏剧内容,表现形式也将涵盖实验戏剧、浸没空间、多媒体影像、哑剧、舞蹈、音乐等。
从2013年创立以来,乌镇戏剧节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盛会,在今年的“名团奥德赛”(特邀剧目)单元中,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德国塔利亚剧院、日本SCOT剧团、波兰华沙新剧院等都会参加演出。特邀剧目和青年竞演、嘉年华、小镇对话形成了乌镇戏剧节的“四个柱子”,在乌镇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戏剧场域。
话剧导演赖声川说他自己参加欧洲一些戏剧节,发现外国友人已经开始将乌镇戏剧节列为自己想要去的一站。而戏剧节发起人之一黄磊更在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描绘乌镇戏剧节――“是乐园、是希望、是光、是理想主义的种子、是个孩子。” 在地表演
实际上,乌镇戏剧节的独特在于物理上整个西栅都是舞台,突破剧院等场所的限制,让戏剧突破边界成为日常,而青年竞演环节为新人新戏提供机会,与特邀剧目一起在内容和人才上形成生生不息的有机生态。
与人们习惯在剧场观看演出不同,戏剧节期间,在走路可到的范围内,有六个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室内剧场和一个大型户外剧场,以及许多可供演出之户外广场,形成独特的表演空间。由建筑师姚仁喜先生主持设计的乌镇大剧院已成为乌镇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而由大会主席陈向宏及艺术总监赖声川主持改建的五座古典小剧场,各具特色。对于戏剧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种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
而在古镇嘉年华环节,即在乌镇西栅景区内所有非传统剧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的综合性文艺表演。往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均由来自五大洲数百组艺术表演团体,乌镇西栅的木屋、石桥、巷陌甚至摇橹船都成为表演的舞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形成了戏剧的表演场。
如果说戏剧本身营造了精神乌托邦,那么在乌镇戏剧节,明星与常人一般在身旁穿梭赶场看戏,更可以一起吃饭喝酒,这样的烟火味更让戏剧“接地气”。乌镇戏剧节期间会开长街宴。长街宴让人们穿梭回古时的江南小镇,那个“百户为坊,万户为市”的时代。“坊”是乌镇的居民区单位,也组成了乌镇人特殊的社会团体。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大户人家总在坊间广开宴席,邻里往来,同享喜乐。街坊邻里们沿街摆上桌椅,木桌相连,便形成了活色生香的长街宴,当地人又称“坊宴”。
按照惯例,黄磊、孟京辉为长街宴致辞,开宴后,两人沿长街到每桌与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媒体、剧组、嘉宾等一起品尝乌镇特色美食。很多参加戏剧节的人都在感叹:“看完戏喝一点酒,在微醺中走过夜色的桥,心想要是每一天都这样该多好呀。” 文化IP
构建这个梦境的黄磊总喜欢说他把魂留在了乌镇。2002年,为了给生平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寻找取景地,黄磊四处看场。机缘巧合之下,乌镇成了拍摄地。黄磊回忆,为了拍到理想画面,剧组在东栅的河上搭起一座廊桥,此举立刻招来了反对,时任乌镇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的陈向宏和他吵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曾想到,不久之后,《似水年华》的?岵ト梦谡蛎?声大噪,而与黄磊不打不相识的陈向宏,自此与他兄弟相称。
此后10年间,黄磊多次到乌镇旅游访友。一次在乌镇看到水剧场后,黄磊突发奇想,“应该在这里演一部话剧,弄一个戏剧训练营,或者再玩大点,搞一个戏剧节!”陈向宏听了也拍板叫好。于是黄磊、孟京辉、赖声川、陈向宏共同发起了这个戏剧乌托邦。
戏剧是小众艺术,如何结合乌镇的文化底蕴构建一个能在特定时间内吸引所有到场人的空间,这是戏剧节主办方一直在探索的。此前的戏剧节上,孟京辉导演的一些尝试在这里和观众进行了“面对面”的碰撞。曾有媒体报道,《樱之园》一票难求,开演前数十名没买到票的观众在外面等候,有人甚至在西栅的青石板路上举着“樱之园”的标志求票。但《赌徒》遭遇了大面积“看不懂”,《李尔王》甚至引发了舆论“崩盘”,各处的海报上被涂鸦了大大的“难看”,主办方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声调解。
实际上,一些人借着看戏每年在这里相会,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竞演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当一个小镇因为戏剧让时间和空间交汇时,这个地理位置本身也闪闪发光。在对乌镇品牌进行挖掘时,茅盾、木心出生的小镇本身有文化底蕴,而戏剧是文化的高光处。
在乌镇的旅游开发上,除了世人展示乌镇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以外,还挖掘了民间传统文化,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节俗、寿俗、礼俗、婚俗、衣俗等和丰富多彩的“蚕文化”推向游客。
重新翻建的乌镇西栅,既保留了水乡的特色,又在曲径通幽处有良好的住宿餐饮等设施,统一着装的服务人员也能提供优质服务。一个小细节是,在时常飘雨的水乡,带着伞出游实在不太方便,在乌镇,只要在会场、剧场等地借用了雨伞,直接在酒店归还就好。出行懒得走,也可以选择在水乡旁绕行的电瓶车……这样的软硬件搭配使得乌镇模式走出了本地,北京的古北水镇便是北方的“复制品”。
乌镇近年来的另一张名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每年十一月,在高大上的会议中心中白天开完会,晚上在西栅参加饭局,已然是各位互联网大佬们的例行仪式。科技与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双翼,在这个小镇之中,和水一样融合其中,成为特色小镇文化复兴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