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导学案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导学案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共1课时1 课时数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

3、学习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

学习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与目的:__ ___~____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和国防_________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相应地培养。

3、“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1)工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交通运输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业基地的形成:

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_______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___ ___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4、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______年9月。

地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的宪法。

二、合作探究(请相信集体的智慧)

1、阅读教材18页左边毛泽东的话和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说明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取得那些成就,起到什么作用?

2、“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选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 一桥”是指?“一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三、达标检测(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薄弱

2、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东北工业基地形成D、大庆油田建成3、今年我们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A、1949年~1953年 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 D、1950年~1954年 4、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成立时期B、解放前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5、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辆汽车B、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C、“一五”计划的完成D、“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该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选举产生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B、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D、颁布了《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

四、课堂小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回顾本节内容,和其他同学一起归纳本节各具特色的要点。

五、课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二次备课)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导学案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同其他亚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关系

掌握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得自身更加繁盛,才会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巨大吸引力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形成过 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24页“导入框”图文,设问:

1、日本这场刺杀大贵族权臣的宫廷政变发生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2、发动这场政变的主要人物是哪两位?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1、教师演示课件,指出:我国从汉朝开始便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商路四通八达,交往密切而友好。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荣,还出现了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历史进步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的自然特点: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教师设问: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继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自主学习:

大化改新:

背景:六七世纪时—————————————————————————————----------时间-----------人物----------内容---------------------

意义————————————————————————————————————————————————————————————————————————。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背景————————————————————————————————————————————---———。

建立:622年,----------离开麦加,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年,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2、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精讲点拨:

1、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A.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改革。

B.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

经济得到发展。

C.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指导学生在书上标注伊斯兰教所起的作用。(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达标检测:

1、大和统一日本是在()

A1世纪B2世纪C5世纪D7世纪

2、大化改新是日本在位的天皇是()

A 明治B孝德C 裕仁D 德仁

3、下列事件是在阿拉伯的统一过程中起了加速作用的是()

A 出走麦地那B 确定伊斯兰教历

C 征服麦加D 穆罕默德病逝

4、完成第26页“练一练”: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5、组织学生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第6页各题

6、日本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

C明治维新D1861年农奴制改革

7、阅读下列材料:

6-7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日本皇室和部分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以振兴国家。

(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何时进行的什么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这次改革为什么要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试概述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在改革的过程中,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士大夫发挥了重要作用。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日本留学生,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1.C 2.B3C4C5见图册6A

7(1)七世纪中期大化改新(2)见课本(3)原因: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繁盛阶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日本大批留学生回国后,深感日本的落后和中国的繁盛,从而产生改革变法的要求,充当了大化改新的推动力量。史实: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遣隋使来中国等。(4)提示: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回国后,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拓展提升:

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还保留着中国唐朝的习俗。)课外作业:

必做题:课本上的动脑筋.练一练.选做题:回忆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再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回来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完成活动与探究。

知识梳理: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古代日本

1、五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

3、七世纪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阿拉伯国家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3.632年,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学案号10主备人曹文增审核人曹文增日期2012-3-9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十二大、十

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重要内容。

2.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

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他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学习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邓小平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六部曲,与党的五次会议密切相关,你能概括一下吗?

2、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二、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及发展状况:

一、过渡时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又分两段:一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对外抗美援朝,对内土地改革);二是开始工业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2-1956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重大成就,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挫折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也叫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考虑一下,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各发生在那一时期?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导学案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共1课时1 课时数

学习目标:

1、学习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

2、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学习重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模范人物。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探索建中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年

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总路线的提出:

时间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 ____________。

3、严重失误: 内容:“___”和__________运动。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和“_________”。后果:1958年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_______、两弹元勋、县委书记______、还有好人好事和为人民服务的典型等。

二、合作探究(请相信集体的智慧)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2、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一种什么现象?请你采访你的长辈,或搜集了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还有哪些宣传口号或诗歌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

三、达标检测(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发动大跃进运动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整顿国民经济

2、下列人物中,被誉为“铁人”的是()A.王进喜B.焦裕禄C.邓稼先D.雷锋

3、邓稼先是以下哪个工业领域的劳动模范?()A.石油工业B.电子工业C.原子能工业D.航天工业

4、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A、浮夸风B、整风运动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

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6、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四、课堂小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回顾本节内容,和其他同学一起归纳本节各具特色的要点。现举一例:(顺口溜记忆本节的内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

56年中共开“八大”,主要任务已定下,集中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人民生活要提高、良好开端有计划。58年提出了总路线,全国人民干劲大。国情却没弄清楚,急于求成犯错误,“大跃进”、“公社化”,违背规律受惩罚,左的错误危害大,造成欲速而不达。

(二):

英雄模范了不起,大庆“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人称“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发明有贡献。全国人民学雷锋,光辉榜样记心中

五、课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二次备课)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导学案

第九课改革开放 共1课时1 课时数

【学习目标】

1.通过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2.以深圳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知道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请你找出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2.阅读教材43页内容,结合44页《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如何? 3.阅读教材45页,说出对内改革在城市改革的情况

二、合作探究

1、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你能说出几点?

2、联系学过的内容想一想现代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开放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三.当堂检测

1.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A珠海B汕头C深圳D厦门

2.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在农业、建立特区和国有企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先后次序是:①农业②国有企业③建立特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③②

4.中国有一个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又最早主动开放为经济特区之一。它就是()A.厦门B.上海C.广州D.福州

5.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所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B.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6、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A反腐倡廉 B 进行“三反”运动 C 改革开放 D 实行民主法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A.城市改革B.农村改革C.国有企业改革D.沿海地区开放

8.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极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二:“包产到户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三:以胡景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民生,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决定在农村建立最低保障制度。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反映我国农村实行了什么新体制?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