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狗包弟 教案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分析阅读把握“反衬”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自我解剖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渗入文中“反衬”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细致的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巴金勇于解剖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感受巴金勇于解剖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朗读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4分钟)
教师一边口述“忠犬八公”的故事,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里的“小八”的图片。(口述内容附后)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何感受?(提问一两个学生,而后教师明确)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人对狗有感情,狗也是通人性的。今天我们课文中的这只“包弟”也是一只日本狆的小狗,那我们的作者巴金到底是不是想借此文来赞扬“小狗包弟”的忠诚有情有义呢?下面我们先对作者做个简单的了解,请看PPT。
口述内容:“在東京的涉谷,有尊名叫「忠犬八公」的秋田犬雕像.......
八公一出生就被当作礼物送给教授。老教授很喜欢它,忙着帮它抓跳蚤,却不想抱抱自己的外甥。教授总是和八公一起洗澡。下暴雨时,教授还把八公抱进屋子里,给八公取暖,和它睡在一条毯子里。比对他自己的老婆还好。
八公每天早上送教授去车站,傍晚准时到车站接教授回家。一天早上,八公不太想让教授去上班。而教授终于还是去了。一整天八公都走来走去,冥冥中感应到不祥的样子,叫个不停,...那天,八公没等到
教授回家,教授被装在棺材里送了回来。
教授夫人要回老家了,她把八公送了人,八公两次挣脱锁链跑回家,那可是从浅草到新宿啊。八公每天要到教授以前的房子转一转。傍晚时就坐在车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等待着教授再次出现在它面前。晚上,八公会把当初教授带它去过的地方都走一遍。
三年后,教授夫人在报上看到八公仍在等待教授的出现,很是感动。她原是个不爱狗的人。她找到八公,想带它回老家,八公却跑了。教授夫人在车站等了八公三天,八公只是躲在旁边看着夫人,等夫人走后它才跑到车站,继续它的等待。就这样,不论寒暑,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八公天天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就这样,过了十二年,在苦苦守候了十二年以后,八公在一个寒冷漂雪的夜晚找到了它的主人。它仿佛看见它的主人在漫天飞舞的樱花中缓缓向它张开了双臂。一切痛苦与等待都结束了。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了已经被冻死了的八公的遗体。
车站边的摊贩深深被八公的忠诚所感动,在车站修建了一座铜像来纪念它。每年4月8日為忠犬八公的紀念日。他的遗体也被制成标本安置在上野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內,永久保存展示,供人们凭吊。
在1925年以後由於朝日新聞記者的報導,忠犬八公變成家喻戶曉的名犬,1934年雕塑家安藤照先生親自雕塑八公的銅像放置在涉谷車站。銅像揭幕那天,八公也參加揭幕儀式。
1935年7月八公的故鄉秋田縣大館市也立一座八公銅像。
1944年東京開始遭到B-29轟炸機轟炸,東京和大館的八公的銅像也被軍方強迫溶化供軍事用。
1948年8月東京涉谷車站的八公銅像重建,而八公的故鄉秋田縣大館市直到1987年11月才將八公的銅像重建”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3分钟)
同学们已经完成课前预习了,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巴金?(学生回答后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并加以补充,重点突出文革中的那段经历)
1、生平: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无党派人氏,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
1970年春节后到上海郊区劳动改造;1972年8月,妻子萧珊病逝,他陷入巨大悲痛;
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从1978到1986年8月,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后辑成《随想录》。《小狗包弟》就是选自巴金耄耋之年的散文集《随想录》。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2、作品: 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中篇小说:《寒夜》、《憩园》
3、文革时代,疯狂的时代(图文展示)
关键词: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抄四旧、上山下乡
受害者代表:刘少奇、彭德怀、周作人、傅雷、老舍、田家英、马连良、故宫(血泪宫)
文革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
三、初步整体感知
1、题为“小狗包弟”,那是否全文都只写包弟这一只狗呢?阅读课文,分别概述两只狗的故事。(分组讨论)
艺术家和狗“我”和“包弟”
来历隔壁家的狗 朋友送的日本狗、曾有个瑞典主人
人对狗常常用吃的款待、很好地相处了7年
被放后卖肉看望它日本作家惦记、萧珊讨骨头喂
狗对人奔、叫、扑、闻、作揖、不咬人、讨糖吃、门口守候
舔、抚摸、留 引客人发笑
狗的结局被打死被送到解剖台解剖
小结:两只狗的最终都走向死亡,艺术家的狗因亲近“里通外国”的艺术家被被棍棒打死,“包弟”因“特殊”的身份终被送上了解剖台。本是可爱无辜的狗却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只因生不逢时。
2、“我”与“包弟”的情感经历
1959年 被送给“我”高兴
七年间的亲密相处快乐
1962年“我”离家包弟守候在门口窝心
1966年8月 “我”把包袱送上了解剖台轻松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熬煎沉重歉疚
1980年1月4日怀念包弟自责、歉意、忏悔
四、精读文本,深入研讨
1、本文题为“小狗包弟”为何不是只写“包弟”而是在开篇写了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呢?第一段是否多余,理由是什么?
明确: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对照,反衬出了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以小见大
只是一只可爱的小狗,何罪之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了什么罪? “小”:
1、小狗如此可爱却不为社会所容,善良的生命应该得生存权,人不但做不到还以不同的方式毁灭它——病态与扭曲
2、小狗的身份:日本种的黄毛小狗,曾有过瑞典主人,备受日本友人女作家的关注——时代的病态与疯狂(“里通外国”是反革命)
3、养狗是一件奢侈的事。
1、反应“文革”现实:践踏生命,泯灭人性
2、表现心灵历程:深深自责、忏悔
3、敢于解剖、呼唤人性
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应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迫害的现实。这是一个“人人自威、力求自保、惨无人道、病态扭曲”的时代。原来本文不仅仅只是写“包弟”,更是透过“包弟”来揭示深入的问题。
2、体悟自我解剖的精神“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文眼)如果你是当时的巴金,你觉得有必要自责忏悔吗?
(1)不必要。“文革”时代,包弟因其特殊身份为社会所不容,他是家里的“包袱”,若不送走,全家必将遭殃。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错。
(2)有必要。力求自保,以牺牲小生命为代价,他也是自私的额,也是懦弱的,也有自己的一份的深刻解剖,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具有良知的作家反省历史的呼吁。
小结:包弟之死,巴金有没有错,若要说有那确实是巴金加快了包弟死亡的速度。不管需不需要自责,然而巴金选择了在十三年零五个月的熬煎之后深深的忏悔,包弟是在手术台上被解剖而巴金是精神上的自我解剖,一个敢于说真话敢于自我解剖的人不仅是勇敢的还是伟大的。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之巴金
这种忏悔,这种反省精神是个人、国家、乃至民族所需要的。(举例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
五、布置作业
曾经的你或许因为某种原因犯下了某个错误,仔细回想写一篇“曾经的错,如今的悔”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小狗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思路,感知文意;
2,学习文章写作技巧,以小见大,对比等;
3,探究文章内涵,认识文革给人心灵带来的伤害,体会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4,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努力向真善美靠齐。
教学重难点:1,领悟文中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及敢于剖析自我的精神;
2,正确评价作者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方法:1,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理解文义,学记生词
2,研讨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课时一重点是研读课文,安排学生学记生词,预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感情线,理解文章内容。提一些文章中易找出答案的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课时二在于研讨课文,透过课文背景分析,挖掘深层次的课文内涵,注重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同学讨论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时一:研读课文
一、引言:《小狗包弟》这篇课文讲是一位作家对于文革时期放弃小狗的忏悔,这节课我们先不分析背景,先来熟悉课文,只有熟悉课文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文革背景的资料作为一次课后作业留给同学们去查找,自己去感受当时的背景,下节课学习时我们将会轻一些同学来介绍。现在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作者巴金。
二、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散文代表作品《随想录》;被誉为“20世纪中国人的良心”(PPT辅助展示作者介绍)
三、通读课文,标注课文序号,了解文章内容,画出生字词: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舐犊情深。(时间要充足)
四、带着问题读课文(PPT展示问题)
问题:
1、文章共讲了几个故事?(两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
2、文章重点讲的哪一个故事?
3、说一说小狗包弟有那些经历?“我”与包弟的情感线又是怎样发展的?(包弟经历:被转送给“我”→与家人亲密相处→成为包袱→被送走→被解剖。我的感情:快乐→忧虑→轻松但沉重→自责愧疚)
通过分析作者与包弟感情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文章感情脉络: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忏悔(至今心不得安)
4、在文中找出主旨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五、问题讨论
通过对文章段落内容的分析,我们理出了文章的感情线。作者对于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变化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几个问题:(PPT显示问题)
1、开篇为什么写了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从创作思路说,引出下文,棋谱点和启发作用;从内容上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对比,深化文章主旨。)
2、作者笔下的小狗包弟有哪些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可爱、聪明、通人性、有情义。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3、作者为什么写包弟的这些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包弟为什么成了包袱?(包弟越是聪明可爱,家人对他的感情越深,不忍送它离开。成为包袱,一是因为它是日本中的狗,二是他有一位瑞典旧主人。)
六、课后作业:查阅与文革相关的资料 课时二:研讨课文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狗包弟》的相关内容,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小狗包弟的特点,知道了它与作者相处的情感变化。但是我们并没有重点说文章的背景,同学们在课下有查找相关资料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背景来进一步研究文章本质。(同时展示自己的PPT图片,请同学说关于文革的历史)教师说说巴金的十年文革经历:1966年8月,弃掉小狗,被关进牛棚改造;9 2 月被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批斗;
1967年,与另外五人关进四平米煤气间交待罪行。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跟着别人大声喊:“打倒巴金”; 1970年,到农村劳动去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小他13岁的妻子萧珊在饱经精神折磨后患癌症进步了医院治疗,病逝。其时,儿子在安徽农村已三年半,好多公民权被剥夺,变得极内向又学会抽烟喝酒,患肝炎。这一年巴金69岁。
课文中也有涉及文革的段落,请找出并读出来。(文章第9段)
二、问题研讨:
1、作为一个受害者,巴金完全可以选择沉默,但是他没有,他选择说出自己的内疚,在他看来包弟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送走小狗包弟,他的心情并不是一味的轻松,它是有起伏的,我们看看他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轻松→沉重→自责。说说为什么有这些情感的变化?轻松: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包弟的存在使家人生活在心惊胆战中,包弟被送走了由包弟带来的包袱就没有了,自然而然就轻松了。沉重:作者想到了解剖台上包弟的惨象,联想到自己为自保而牺牲了与之相处七年的包弟,从而内心产生愧疚,又背上了深深地包袱。自责:不能卸下的包袱让作者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文中直接表现其自责的“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从作者的情感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呼唤良知以及对于生命的尊重(板书:呼唤良知,尊重生命),其实这也是作者人性的复苏(板书:人性复苏)。
2、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到底可不可以理解?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做?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PPT展示分小组讨论以及问题)
作者的行为可以理解←→作者的行为是自私的。(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三、写作技巧:(板书)
1、对比:两只狗的对比,狗与人的对比,真与伪的对比
2、以小见大:从一只小狗的命运展示时代变迁及大众命运
3、真情实感:作者勇于忏悔的精神及勇于自我剖析,对包弟真心忏悔
四、课文总结:课文总结: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关于小狗的故事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狗与人是有区别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掺杂了太多的世俗的东西,看到认识的人落难,人会议明哲保身为借口绕道走开,不闻不问,甚至有时候,对方的不落井下石就是对他人最大的恩惠。但狗不同,它不谙世事,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要人对它好,它就奋不顾身地奔到你的身边。对待朋友,它们做的比人真,比人善,比人美。而真善美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有错的,我们会选择逃避,把它当成一本书的一页,果断的翻过去。而作者不同,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剖析自己,勇于自责,努力地向真善美靠近。这些品质都是我们所缺少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也能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本后练习
2、向爷爷奶奶等长辈问一些关于文革的事,进一步了解文革给人带来的伤害
3、从小到大,总有一件事让你感到愧疚,时光流逝,现在的你对于以前的事情看法如何?写下你的感想
第三篇:小狗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领会文本主旨。
二、教学重点:怀念和歉意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全文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古人云:一花一木总关情。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可爱的小动物都能触发我们的情感,让我们不禁为它欢喜为它忧,甚至为它伤心落泪。我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就是因为当年的一只小狗,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小狗包弟》,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文章。
导语二:先,请大家跟我做,举起你的右手,然后慢慢地贴在你的左胸上,告诉我,这里砰砰跳动着的是什么?(心!)没错,是一颗心,什么心?什么心都可以,但我希望你们的回答是-------良心!因为今天我们就是要来学习一位代表着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大作家-------巴金先生的一部作品------《小狗包弟》。
三、整体感知。幻灯片:
讨论
1、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请你围绕包弟说一说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2、找一找全文的文眼。(如果找不出,可换个问题:哪个句子直接表
达了作者现在对小狗包弟的思想感情?)生:
生:
师小结第一个问题:这篇叙事性散文讲述了两只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敢小狗悲惨遭遇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和忏悔之情,还表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敢说真话的品质。(要学生找第二个问题)生:
师:找得非常准确,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怀念,歉意。
师文小结:文眼就是文章的核心,全文所有内容都围绕他展开,下面我们就进入重点突破环节。
四、重点突破
幻灯片:作者为何怀念包弟?为什么又对包弟表示歉意?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可以看一下教案,或巡视)生:
师:包弟有何特点?
生:可爱,在第二至第三段中,有什么要求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爪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有客人来时,会讨糖果吃。
生:忠诚,第四至五段中写我去广州过春节,包弟会每天守在房门口等候,天天如此,从不厌倦。
师:这样一只可爱的、忠诚的小狗,儿子很高兴,妻子很喜欢,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可以看出和作者及家人相处了七年的小狗包弟已成了作者的一个亲人,一个朋友,所以作者现在想起包弟来,肯定是怀念之情萦绕心头。
师:作者为什么又对包弟感到歉意呢?
生:因为作者把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上,包弟因此死了。师:既然作者一家人都喜欢包弟,为何作者还要把包弟送去医院解剖桌上呢/ 生:害怕小狗会引来抄四旧的红卫兵抄了自己的家,因为当时残酷的社会背景。
师:既然包弟是家人的包袱,那作者送走小狗包弟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请讨论,用原句文生。
:先是轻松,然后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继而是羞愧自责悔恨不已。
师: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作者心中的歉意是不是就淡化了呢?
生:没有,第十一段也有一句话最直接表明作者的心理感受。师:哪一句。
生:当作者想起妻子在草地上逗包弟玩的情形,感觉到心里是万分痛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师小结,通过大家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在那个特定时代感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解剖桌上的导致它死亡表示歉意,并且这种歉意一直折
磨着他。
师:对于作者将小狗包弟送去医院的做法,你支不支持?大家讨论。生:支持,舍小爱保大爱,生:支持,这是一种明智的作法,生:支持,是一种迫不得以的作法。生:不支持。师:看一段视频,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当时担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在文革中都遭受如无情的迫害,那是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那是一个疯狂动荡的时代,那是一个惨无人道的时代,那是一个人性丧失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小狗包弟怎会有生存的权利呢?所以支持巴金做法的同学更多的给予理解,不支持巴金做法的同学是是非观很强的同学。巴金家可爱的小狗是这样的结局,那其他的小狗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大家阅读第一段后讨论作答。生; 生:
师:第一段写了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那只狗也是有情义的、忠诚的、通人性的,它的命运是被摧残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知,哀叫三天后就死了。通过细读文本,我们知道在文革时代,一只狗的命运是这样,两只狗的命运也是被摧残,三只、四只呢?分析到此,你觉得文章是不是就是写文革时代两只小狗悲惨的命运呢?下面我们进入第难点探究这个环节。全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五、难点探究
幻灯片: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时候?分组讨论。生: 生:
师;全文不仅仅写两只小狗的命运,也不仅仅表达巴金老人对小狗的忏悔、自责、痛苦之情,更主要的是揭露了文革时代人性丧失的社会状况,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同时展示了巴金老人勇于解剖自己、良心写作的高贵品质。
六、拓展探究
幻灯片:学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生: 生:
师:巴金(1904—2005)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作为一名“人民作家”,他以罕见的热情、真诚和善良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人文精神的颠峰。下面我们怀着敬仰之情来看下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写给巴金的颁奖辞。幻灯片: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百年沧桑,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上永远闪耀璀璨的光辉。
第四篇:小狗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
张静
一、学情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写人叙事的散文,学生在初中通过《春》、《背影》等的学习,对散文已经不陌生,所以在《小狗包弟》的教学中,可以提高难度和层次,重点在于了解当时文革对人的迫害,和通过对巴金对小狗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的梳理,学习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巴金的自我反省精神。而现在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主义和自我中心较强,缺少对自我的反省和认识,所以对巴金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精神的学习,并引导学生“每日三省吾身”显得尤为必要。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狗包弟》的讲解,辐射到《忏悔录》这部“说真话的大书”,让学生能够像巴金一样,勇敢地自我反思,很多学生,包括很多成人,都很容易犯“用马克思主义的镜子照别人,用自由主义的镜子照自己”的错误,所以我打算在教学方法上,用探究性问题来带动课堂,不采取全篇坦克式推进讲解的方法,只选取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而在教学主题上,则让学生在了解文革对人的迫害的基础上,通过对巴金内心情感的分析,把自我反思精神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反复渲染。
三、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文革时代背景下的人心惶惶和时代下“人人整人和人整人人”对人的迫害程度之重。
2.通过对巴金与包弟之间的事件的梳理,分析巴金内心的情感变化。3.了解并学习巴金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反省精神。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了解文革对人迫害的基础上,分析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的变化。
【难点】体味并学习巴金的自我反省精神,形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
PPT课件。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问题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2min】
你们还记得初中学过的一篇安徒生童话是什么吗?(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皇帝的新装》。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最怕“皇帝的新装”,因为没有人说敢真话,我们也听不到真话,也就没有了真情。而在文坛上,有一部被评为“敢于说真话的大书”,大家知道是哪本书吗?
《随想录》。
嗯,随想录,我们今天就走进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小狗包弟》中,以小见大,去看看作者巴金,是怎么样说真话的。
(二)、作者简介【2min】
现在我们先走进巴金,认识下巴金。【展示PPT,解释“芾甘”的来历。】
(三)、全文梳理。【3min】
1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一张小狗的名片。【师展示PPT】 小狗的籍贯:日本种。
小狗的主人:三易其主【瑞典旧主人、巴金的熟人、巴金】 小狗的原名:斯包弟。
小狗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讨人喜欢。小狗的结局:被送上解剖台。
(四)、探究性问题【25min】(8+6+10+1)
【8min】第一: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的变化。事件
情感
与包弟亲密接触
—— 欢喜
包弟成为包袱之后—— 忧虑
刚送走包弟的时候—— 轻松
送走包弟不久
—— 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
—— 歉意
【6min】第二:小狗一定会被送走的原因:【主观+客观】 客观:文革时代。【展示文革图片】
1.它是日本狗,刚刚被日本铁蹄践踏过的新中国,和日本关系是非常不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仇视日本,尤其又遇到文革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草木皆兵,人人整人,人整人人,所以,一条日本狗在巴金家,尤其在巴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家,是非常吸引红卫兵注意的。
2.瑞典旧主人和它的原名:斯包弟,一个外国名字,会为巴金带来通敌卖国的嫌疑。
3.养宠物狗本身就会被认定是“走资派”,因为那是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小情调。
主观:巴金本身想要自保和他身上的懦弱,不敢说真话。
【10min】第三:巴金的自我反省精神。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里体现了巴金的反省精神?
其中选一句最直白的“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赏析。所有最真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可以挖掘这里的“歉意”的含义。
歉意:(1)自己对包弟的愧疚,不应该为了自保使得包弟成为了牺牲品。
(2)巴金认为是他自己把包弟送上了解剖台,他对包弟的愧疚和歉意,同时也是他对许多朋友的歉意,他在文革时期为了自保,把许多之前与他相熟识的朋友拿来批斗,比如说:他从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在上海写过三篇文章,主持过几次批判会”。
(3)自己对自己的剖析和反省,他在文革中唯唯诺诺,不敢坚持真理,不敢说真话,但是现在,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真话”,所以说是对他自己的剖析和反省,对他自己的歉意。
2.引导学生反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问题”。
我带头反思:【这个环节如果有时间就说,如果没有时间就算了。】 反思自己在高中的一个不好的习惯,刚进高一的时候时间观念不强,我们寝室就老是因为迟到被列为“重点看护对象”,后来因为这件事严重影响了班级评比,让我很愧疚,至此以后,每次我一定会在和别人约好的时间之前,提前5—1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如果怕提前太多到达,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和尴尬。我就会在提前到了之后,去附近随便找个地方坐着或者转悠,大概提前1—2分钟,再过去。“宁愿早到等别人,也别迟到让别人等。”也就成了我做人的信条之一。
(四)作业
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不需要太多花哨的语言,记得我说的那句话,所有最真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写好之后可以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
第五篇:小狗包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一《小狗包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⑵ 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⑵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方法】
了解文革,导入新课。快速概括文意,把握作家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旨。借助材料,展开讨论,进行价值观教学。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方法】
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是非颠倒、亲友疏远、人气殆尽的年代。作为良知符号的巴金对那个时代,对自己做了怎样的剖析?一只小狗与文化大革命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小狗包弟》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巴金的伟大人格。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板书:小狗包弟—巴金 二.作家介绍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2005年10月17日于上海逝世,享年101岁。100年时一个世纪,真正的可以说是世纪老人,也被人誉为“20世纪中国人的良心”。2003年,巴金百年诞辰,巴金被评选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请同学们看下课后,第35页,二题第一标题下的内容,这就是巴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
3.巴金是文革的受害者,然而在文革结束后他却站出来忏悔,并不是指责,他晚年创作的思想随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发表后在80年代后期的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呼吁的人格品质本文就是选自《随想录》,随想录“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的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一般由引子、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五部分组成,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划分文章大意,归纳文章主旨,哪些内容是引子、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好了,大家已经通读全文了,下面我请同学们来归纳文章大意。(一边板书)板书: 引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伤感)
三、理清情节
引子的是写在篇首的段落,用来引领读者进入正文,是加强结构的补充说明。在本文当中,第一段讲的是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由此引出自己与包弟的故事,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那么巴金先生和小狗的故事的开端是哪一个自然段呢?有请„同学。那这一段说了什么呢?说的是小狗包弟的来历是吧?好的,请坐。
那么故事的发展又包括哪些段落呢?有请„同学。那这一部分说的是什么内容呢?在第三段的第一句:“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所以说这一部分说的是和包弟七年的相处,是吧?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了它的伶俐可爱。包弟的亲密、伶俐可爱,后面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这一部分为后文蓄势,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那么结局部分又是那些段落呢?说的是什么内容呢?说的是送走小狗包弟。那么剩下的段落自然是尾声部分了,这一部分又说了什么?对包弟的忏悔和歉意。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欣喜)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欢快)
结局(7-9自然段)——痛别包弟(忧虑,“轻松”)
尾声(10-13自然段)——追忆包弟,忏悔和歉意(沉重,至今心不得安)
(二)情感把握
1.巴金对小狗包弟感情的变化是我们这篇课文学习的关键,这种波澜起伏的感情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抒情是散文的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那么在本文中,随着巴金先生回忆的思路,故事的展开,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在说到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一段,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的呢?
包弟的出现以及在和包弟的相处中,巴金先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文中第2段“我的儿子很高兴”、第3段“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引客人发笑”、4段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5段“听妹妹说至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
文革到来后,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包弟而产生什么心情?(第7段“我就胆战心惊-引到我家里来”第8段“我却暗暗地流泪”)在送走了包弟之后呢?难道就真的轻松了吗?(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十段)大家看第十段,“不能保护„”这一句,说明了巴金先生的心情实际上是沉重的,是不得安宁的。那么,文章的最后,巴金先生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说明巴金心中对包弟是充满了歉意的感情。
板书: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三,内容分析
1.阅读“开端、发展、结局”部分,回忆包弟特点(聪明、可爱、通人性、有情义)。
思考:
①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
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②(重点)为什么小狗包弟这么可爱与聪明,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呢。(重点)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无暇他顾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在于残忍的社会。2.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尾声”部分,思考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轻松 沉重 自责),这期间作家的思想斗争是剧烈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就轻松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
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哪一句话最能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3.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 两个。有什么作用?
对照这两个故事,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在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理解也有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四.写法探究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5,6小段,来谈谈对于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你觉得它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小结:
对比手法的应用。(两只狗的经历对比;狗与人的对比;真与伪的对比)拓展:
表达真情。
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 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
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五,情感评价 1.你的评价
(1)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
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包弟和巴金在文革中都是受害者!2.巴金的自我评价
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的2,3,4标题,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巴金《再访巴黎》)
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巴金《“豪言壮语”》)3.社会的评价
巴金先生,年届八旬,地位显赫,又是一个浩劫中的被迫害者,且身处一种全民族的控诉氛围中——在这氛围里,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冤屈者受难者——他却出来拷问灵魂,反省自己,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也体现了他对那场浩劫认知的深度。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感动中国>2003人物——巴 金,影像链接
颁奖辞: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4.设问(小狗包弟悲惨命运错在哪里?)提供方向(分别小狗、社会、作者三方面来探究),注意(从文中去找,扣住文中的词和句子去概括。)Ppt展示:
小狗包弟
人性和兽性的拷问:
小狗的命运(悲惨)?错在哪里
小狗?(日本种的小狗 瑞典的旧主人)
社会?(破四旧人人自危)作者?(怯懦和怕事自私)↓
认错(一生追求光明崇尚激情正直勇敢)
↓
良心的谴责 良知的坚守→真 社会的责任 人类的要求→爱
对社会的反思→善
六.主题归纳
真善美,是每个社会需要的,也是每个人应该要求自己的。这篇文章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生灵都可能遭受不测。从而深刻的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作者呼唤人性,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七,“认识你自己”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在文革中,很多很多人的心灵都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或是被垃圾所掩埋。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来写一写。八,拓展: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情节 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忧虑 ↓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