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万能作文技法
1, X的重要性
Toda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realizing that X is of great importance.For one thing, success in many fields depends on X.For another, failure often results from the lack of X.For example……,From what I have mentioned above we can see that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do…… Clearly, X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2,面临的问题
We inevitably run up against a lot of difficulties.For example…,Moreover,…… Certainly, there are some other roadblocks we may com across.3,出现的问题、副面影响、麻烦
As is known to all,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When we are enjoying the benefits which X has brought us, we are suffering(at the same time)from a lot of troubles, such as…, …and…
4,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olving the problem.There are, I think, at least two possible ways to cope with it.The first way to tackle it is to do….The other policy that is worth adopting is to do….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ucceed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future.5,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Different people, however,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matter.Some people think that….According to them, all of us should…… Others argue that…… In their opinions, nobody can…, without……
6,优缺点对比
Compared with Y, X has a lot of advantages.For example… At the same time, X has the advantages of Y.For instance…, I have come to conclusion that X and Y are equally important
7,原因
What caused these changes problem? I think there are two good reasons.In the first place,…… lead(s)to…… Secondly,…… produce(s)… Maybe there are some other reasons.Bu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bove mentioned reasons are commonly acceptable.8,巨大变化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ve been tremendous changes in people’s lives.Ten years ago, few people could even imagine things like…and…Today, however, all these newly emerging things are benefiting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9,个人观点及前景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believed that… So my conclusion is that…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But I am confident that the prospect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will be both bright and encouraging.
第二篇:作文技法
作文的摆关系讲意境技法 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
是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讲这个技法的 比如我们说一个句子 说春天来了---
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
这两句话,一个是讲天 一个是讲树,一个写的是蓝色 一个写的是绿色。
如果把这两句简单的这样放,还显得力度不够画面与意境都不美 这样写:
春天来了,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出了那一份绿色的生机。而蓝天,因为有了绿树,又显得空旷、高远。这样 即把字数凑出来了 又把意境画出来了 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体会 比如 我们现在来美化一下妈妈 我们现在来描写一下妈妈
我的妈妈长的很白 她的下巴还有一颗美人痣 一个是脸很白 一个是痣很黑。我们现在来凑点字数 摆一下关系:
我的妈妈长的很白 她的下巴还有一颗美人痣。妈妈的脸因为那颗黑色的痣显得更白。而那颗痣,因为妈妈的白脸 显得更黑,更动人。
恩 刚才 我们讲的是静态的风景,现在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来说动态的 比如 我们在《基础篇》中 天,打雷了,下雨了。我们就这句来摆一个关系: 这原句中 一个是声法 一个是色法现在我们这样写:
天,打雷了,下雨了。雨丝催着雷声,雷声促着雨点。好象一首交响乐。
这样 是不是有意境了 是不是字数就凑出来了? 算是一个笑话我们再举个例子 算是一个笑话
我们不写风景 我们写动作 比如 我们一家人吃饭
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妈妈吃肉。这样写 关系没建立起来 我们要重摆一下关系 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爸爸就用一口肉回报一下妈妈。
有笑的没?
爸爸就用一口肉回报一下妈妈 哈哈,本来各自独立,现在相映成趣。啊 这样就生动了
刚才有些错别字 可能有些妈妈没看懂 我们重新纠正一下
原句是: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现在我们摆一下关系,改成: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爸爸就用一口肉回报一下妈妈。那是不是 吃饭 是框 咋吃是像? 不是
基础的用法是A与B 然后写A与B的关系,或,B与A的关系 这叫摆关系
好 我们最后再举一个例子 是一个孩子的作文 写的是《游抚仙湖》 开头原文是这样写的:略
之后 小作者经过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就写成这样:略
在原文中,有阳光与湖的关系
我们通过重新摆这个关系---抚仙湖在阳光的投射下,仿佛是天宫的一面镜子,闪耀着明丽。这样 即增加了字数 又有了意境 那么 我们现在来看 正文:
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在本文中,水就是一相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于是在本文中 就把白云、青空,还有树木装了进去 就构也了一幅画 理解了吗最后 我们来看
我呼一会新鲜的空气,不自主地说:“已是春天了”---这是脚
是一个香法,就是鼻子闻到的东西 所以 我们再用六根六尘之法的标准来看 本文中,有色法 有香法 有意法 有声法,还有触法。正所谓言之有形 言之有味 言之有声 言之有意,言之有觉。
通过对称的形式 一一展开
本文中,有色法 有香法 有意法 有声法,还有触法。正所谓言之有形 言之有味 言之有声 言之有意,言之有觉。
通过对称的形式 一一展开。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灵动的画 一幅有声的画,一幅开阔的画
让我们通过文字的形 声 触 香 意,感受到了一个初春的来临。
让人精神抖搂,神清气爽。
《校园绿起来了》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作文的题目是《校园绿起来了》 这个题目就是本文的主题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这是本文的头 除了内容上各有侧重以外 还有一条主线,就是结称对称 六根六尘 与作文八法 其中结构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讲过,全文头身脚 段落帽衣鞋 这是一个基本的架构
我们还讲,作文没有头 接出去斩首 段落没有帽 送出去当被告
讲的就是头与帽的重要性 不能小看 本文的主题 是校园绿起来了
所以本文的开头,就讲“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可谓开门见山
来看全文的脚: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去头去脚 就是身子
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 一个对称段 是讲的台阶两边的绿 一个对称段 是写的日新楼前的绿
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绿 小作者在本文中 选用了两个角度 写的绿 所以可以说结构是严谨的 内容是丰实的角度是多样的但是,通过结构分析
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小小的硬伤
即然 写提是绿,那么,在头的部分,有一句话---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讲到了花的世界 而在本文的身子中,并没有讲这个花的世界与绿的关系
所以这花的世界,就显得多余 要么去掉
要么就要写出花与绿的关系
我们在《基础篇》中讲了一个观点:
要为主题服务,结构完整,就是:字为句服务 句为块服务 块国段落服务 段落为主题服务
而这一句花的世界,没有服务到主题 所以就有一点问题 理解了吗
我们再来从六根六尘上来分析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
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这是一个意法
意法是什么?就是想象 就是比喻 就是拟人
再看下一句: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也是一个意法
由此 我们也可以分析到 在第一个对称段中,小作者是通过两个意法 两个对称块的形式展开的 一个对称块,是爬山虎和大叶草睁开了眼 一个对称块是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葵树 因为了有了意法,所以在本文的这一段中 就生动了许多
再来看 第二个对称段 日新楼前
也是一个意法,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桉树与红花红花羊蹄甲
所以可以讲 本文 写的生动 写的形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六根六尘法中意法的运用 在作文中 意法的运用 相当重要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 或是刚刚学习作文的小朋友 有一个笨办法 叫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比喻
我们在实战篇中 就讲了一句话:作文失去联想,文章将会怎样 就是这个意思
有比喻 有意法 才形象 才生动 我们先来小结一下
本文中,除了花的世界有一点硬伤外 作文写的相当生动也特别有意境
特别是小眼睛 小脑袋 还有比赛 都写出了童言真趣 非常棒
堪称一篇不错的文章
那么 我们接下来的 是要通过这篇小作文 再往上有一个提升
这个提升 不能说是提出的来效果就比作者本人的强
我们只是单纯的从文字上去体会学习小作者是怎么样变成中作文、大作文的。
在此之前 大家一方面 要去比对朱自清的《春》 另一方面 我们在这里 再讲一个大作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在这个片段中 我们看到 有色有声 有高有低 有动物 有植物
有动有静 有急有缓
所以,这样的一个立体的表达,就显出了百草园的春意盎然 体会到了吗
我们上午的时候也讲到了《春》 在这个春里 也是有声有形 有香有触 有动有静 有大有小 这样的手法 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讲 大作文 就是写的多一些 用的多一些
小作文 就是写的少一些 用的少一些 就如盖房一般 大作文盖二十层 小作文盖二层 施工队伍是一样的 现在 我们就本着把小作文变成大作文的原则 来提升
原文: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我们先作简单的处理,改成: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
这样开门见山 真奔主题 显得简洁明了 而不拖泥带水
下面的原文: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
这一句,我们用扩句的方式 用对称句的形式来展开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象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
好 我们再来看 一下 本段中的全文: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象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的英武的葵树也醒了,他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他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好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段 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我们这样来调整一下 用对比的手法来写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肢,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的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旦,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这样一改,一静一动,错落有致。悠闲对喧闹,妙趣横生。对称法:红 绿,大 小 粗 细
多处意法的运用,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
好 我们接着开始
把原文中 花的世界用上
这样: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开一堆,那开一簇。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开一堆,那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最后 我们来看脚: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我们来画蛇添足的增加一些技法的成份: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我们来看一下全文《校园绿起来了》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象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的英武的葵树也醒了,他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他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肢,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的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旦,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开一堆,那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太抒情啦生动的画卷
最后的一段跟校园的铃联系到了一起。一副美丽,生动,逼真的画面
全文行来,有一种层层递进、逐步高昂的劲头儿,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对称使用。
好 我们简单的讲解一下提升后的全文 按着原文作者的亮点是意法
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在本文中 作者的意法运用的较大较多 言之有色言之有意
我们在提升中 有意识的加上了声法比如 树叶花花的响声还有上课的铃声 让文字有声意
这样 就又生动了一层
同时 ,还是强化了对句句,强化了对称句 用对称的形式展开全文
就有了悠闲 与吵闹 红与绿 粗大与细小高与矮等对称性的思维及句式
通过对称、对比 就有了明显的比较
第三,我们在这里还运用了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 把大树与红花的关系 重新进行了安排 在这里 讲了树的绿 讲了花的红一开始 是分别讲的在分别讲的基础上 再重新整合一下 组装一下 再来写红与绿的关系 绿与红的关系
不仅增加了字数 还让文章有了一个统一的画面美 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让大家消化 比如 小孩与爸爸起在一起,这样写: 爸爸拉着我的手,我很矮 爸爸很高 我的矮在爸爸的高面前显得更矮 爸爸的高在我的矮面前显得更高
把单独的我与单独的爸爸整合在一起 对比在一起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画面 第四 在本文的结尾: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
一个是颜色的翠 一个是声音的脆,除了对称以外 我们还运用了一个借音借意的技法 这个技法,结合本文 去学习,体会。
第三篇:作文常用技法
作文常用技法大全
1、第一人称叙事
【特点】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插叙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3、详叙
【特点】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4、略叙法
【特点】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5、直接抒情法
【特点】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6、间接抒情法
【特点】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7、先叙后议法
【特点】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8、夹叙夹议法
【特点】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9、以物为线索
【特点】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16、以人为线索
【特点】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特点】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10、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特点】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11、写生法
【特点】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我们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物品用文字描绘出来,读者看了文章,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2、拟人法
【特点】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13、化动法
【特点】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14、运用“五觉”法
【特点】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15、借物抒情法
【特点】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6、托物言志法
【特点】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17、物品自述法
【特点】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18、远眺近看法
【特点】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19、内外结合法
【特点】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20、移步换形法
【特点】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21、环境衬托法
【特点】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23、彩笔描绘法
【特点】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24、展开联想法
【特点】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25、突出重点法
【特点】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此外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26、对照比较法
【特点】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27、总分结合法
【特点】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动物,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美丽,分述部分都要围绕着美丽来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灵活”,分述部分就要围绕它的灵活来写。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先形状后颜色,或先中间后两边,一定要有条理。
28、特征举例法
【特点】采用特征举例法描写动物时,一般先指出动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抓住最能反映动物的这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尽量写具体,使读者觉得可信。
29、定点换景法
【特点】运用定点换景法描写景物,首先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表现同一事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其次描写时要注意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作专门说明,也应该让读者能从描写中领会到作者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这样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
30、移步换景法
【特点】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31、分类描写法
【特点】分类描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等,或不同方面,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的顺序来写的。因此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分类描写法要把握景物的总特征和各类景物特征的关系。描写各类景物时,都要围绕景物的总特征。采用分类描写法,还要注意准确地“分门别类”,避免重复交叉。
32、动静结合法
【特点】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肖像既要写出人物静态时的身材、衣着、外貌,又要写出人物动态时的神情、姿态和气态。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时要注意围绕人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和动态,做到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的统一。描写人物动态时,要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来写。描写人物静态,可以从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等方面选择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来写。
33、比较异同法
【特点】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34、借景抒情法
【特点】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
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35、画面组合法
【特点】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采取画面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要注意选择的画面具有代表性,还要注意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36、触景生情法
【特点】采用触景生情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必须是情由景生,有感而发。也就是看到景物以后,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好像非说出来不可。其次描述时要以情为主,以景为次。写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都应当句句是情,字字是情。这样写来的文章就特别感人。这种写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两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37、画龙点睛法
【特点】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描写好眼睛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描写人物的眼睛,可以用细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通过对眼睛的观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画龙点睛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把人物写活。
38、人物特写法
【特点】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人物特写法就是围绕人物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采用人物特写法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39、展开想象法
【特点】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的过去,进一步说明人物具有这些外貌、衣着、打扮的原因;也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未来,进一步塑造人物的形象。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合理地想象,即作者的想象要有依据。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信服。
40、人物漫画法
【特点】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第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攻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41、独白法
【特点】通常人们在激动、兴奋、得意、悲伤等心理状态下,虽然面前没有听话对象,有时也会说出话来。这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些是询问自己,有些是发议论等。总之,这些独白均表现出人物特定情势下的心态。采用独白法描写人物心理,要做到自我解剖,直叙心曲,展示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运用独白描写,首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次,要选准人物独白的时机,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
42、对话法
【特点】语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描写对话时首先要联系各人的思想感情、愿望,把说话人的心情、性格反映出来。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不能所答非所问。此外要灵活运用提示语放在句首、句中、句尾以及省略提示语等四种描写语言的不同方式,使文章
灵活多变。
43、回忆想象法
【特点】人们在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回忆美好的过去,盼望美好的日子重新回来。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也会回忆过去的苦难,激励自己奋勇前进。回忆想象法就是人物触景生情,激起对过去的回忆。采用回忆想象法描写心理活动时,首先要把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过去交代清楚,这样文章的心理描写,就显得合情合理。其次,回忆过去时,要把生活中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使文章前后呼应。
44、一事写人法
【特点】一事写人示是写人最基本的方法。采用一事写人法写人时首先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开始、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其次,要把事件的过程写得具体、完整。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要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这样,人物的思想品质就能得到充分表现。人物形象也就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就很深刻。
45、几事写人法
【特点】通过几件事写人,作者所选择的几个事例,可以是一件事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全文连起来,表现一个人物几个方面的精神和品质;也可以几个事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采用几事写人法写人时,首先要注意几件事的内容不能互相矛盾,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几件事中是和谐统一的。其次要注意尽量用不同的事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不同侧面,类似的事情应避免重复出现。此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交代与这几件事的有关内容,或对人物作概括介绍。第四写几件事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可以以某一事物为线索;也可以详写一件,略写几件;还可以按事情的分类排序。
46、对比写人法
【特点】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出高低、大小、好坏、多少。写人也是如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出先进和落后、高尚与卑贱,优秀和不良。对比写人法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变化。另一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比,歌颂其中一个人或使另一个人受到教育。采用对比法写人时,要注意突出主要人的和主要问题,做到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其次,对比时要合情合理,不能采取故意拔高或贬低的方法,把好的捧上天,把差的贬入地,使人不可信。此外要注意前后照应。
47、细节表现法
【特点】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作品的题材无论多有意义,主题思想多正确,如果没有真实感人的细节,就无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运用细节表现法刻画人物,首先要找到真实的细节。细节不真实,人物就不真,作品就必然失败。其次还要注意细节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最具有特征的。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细节。否则,就应该毫不吝惜地舍弃。
第四篇:作文结构技法
健全“骨骼”强化“血肉”——中考满分作文的结构技法
文章的主题“犹帅也”,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是怎样健全“骨骼”,讲究结构技法的呢?主要经验有下列五条。
一、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
整体安排、事件选取、例证运用都要注意详略,根据则是看其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力度强弱。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有较强的详略意识和主题意识。2005年浙江省中考考“乐在其中”话题,有位考生拟题《我活着,我快乐》,巧妙地把自己比作“一棵小小的芦苇”“一朵小小的野菊”“小条小小的鱼”。作者没有平均用墨,而是详写野菊享受大自然的愉悦和“既不因秋寒而枯萎,也不因孤独而选择春天”的品质,由自然属性进入社会意义,揭示“我活着,我快乐”的独特内涵,而这正是文旨的闪光之处。这样,略写的“芦苇”“鱼”成为衬笔,让叙写野菊的文字成为演绎主题的主体,体现出谋篇的丰富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二、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
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2005年厦门市中考作文考“流水”话题,有位考生以《乌江水,霸王情》为题,将目光投向项羽的悲壮人生。文章穿越时空,涉及巨鹿之战、鸿门之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历史事件,作者巧妙地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素材,构成“乌江诉说——乌江悲剧——乌江见证——乌江呼喊”这样一条圆润而贯通的艺术金链,“乌江水……似乎在不停地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然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这一结尾,正是这一金链耀眼的闪光。
三、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
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善作照应是优化文章结构的基本功。2005年上海市一位考生以《活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为题作文,行文时运用多种方法作照应。首先运用重复法作题文照应,文章中“活力”一词共出现21次;其次运用相同句式法照应,“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_________”这一句子出现4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还运用首问尾答法,开篇提出“我不解”,结尾点明“我终于懂了”,首尾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四、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
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中考作文中过渡缺失、生转硬接、随意跳脱的现象仍较普遍。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考生必须学会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方法。
2005年河南省非课改区作文中考考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开头两段叙述了一对残疾夫妇自强谋生、笑对磨难的事迹,接着用一自然段过渡:“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相互扶持的人生佳境。”作者用“这”复指,由实转虚,4句判断句自然地过渡到议论;紧接着两段都用“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就如……”这一语句开头,由总及分的过渡功能也很明显。上述两种过渡方法的运用,使这篇文章立意鲜明,转接流畅,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五、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
悬念、误会、抑扬等等都是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用效笔法。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考材料作文,有位考生拟题《与真理为伴》,阐述由材料引出的观点,虽是议论文,但文章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作者先引秦世王唐太宗例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
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作者的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
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造成三“折”:“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有用事实和真理为你把持航向,你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一个初中生能如此讲究结构艺术,议论时抑扬、进退、开合得心应手,逻辑思维流程波澜迭起,出人意料却又在辩证法之中,确实难得。
第五篇:初中作文技法
初中作文技法
一、开头技法
1、开门见山——直截入题
第一,线索式。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作者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牵出文章的线索。
第二,要素式。亦多用于记叙类文开头,起笔交代有关记叙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使读者在文章的开端即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
第三,情节式。开头扣题而且在不做任何铺垫、不进行任何渲染的前提下直接展开故事情节,从而使文章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趣味。
第四,简介式。文章起笔就介绍与文章中心内容有关的人、事、物、原因、缘由、目的、过程等。这样的入题简捷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第五,首括式。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题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第六,谈话式。以甲、乙或A、B对话的方式直接开头且开头直接入题。对话法主要用语构思科学小品,通过设置对话的方式讲清楚某个科学道理。由于形式的限制、此类文章很少采取由远及近式的开头方式,开篇就接触主要内容,所以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七,论题式。这是论说文常见的开头方式,它们开宗明义,直接触及正题,或者首句提出论点,或者首段亮出观点,毫不拖泥带水,显出议论、评说的鲜明态度和写作的力度。第八,树靶式。文章一开头摆出敌论,树立驳论的靶子。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头方式主要用于驳论,目的是为了单刀直入,有的放矢。例如:《美丽的生活》:
开头:美丽的生活是什么?音乐家说:美丽的生活是跳动的莫扎特的华美旋律;科学家说:美丽的生活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随意自然;文学家说:美丽的生活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浪漫潇洒……听着他们的解释,我很困惑,也很茫然——美丽的生活离我实在太远、太远了。
结尾:我苦苦追寻着美丽的生活……(开门见山式)
2、进行倒叙(巧设悬念法)
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示文章的布局之美。
(1)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段。
(3)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4)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
(5)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6)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
3、引用材料
简称引用开头法。它是广泛运用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一种取材丰富、形式多样、表达自由、运用灵活的开头方法,特别适用于考场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一是事例性材料。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事迹、真实的现象等等。
二是史例性材料。如历史上的有关盛衰兴亡、言战谈和、交朋结友、修身治学、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材料。
三是语例性材料。如箴言睿语、格言警句、佳词名句以及俗语、谚语、成语以及名人语录。四是文例性材料。如小寓言、小故事、小诗、小散文诗、小哲理诗等。
使用这种开头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平时多积累,名言格言、诗词警句要有充足的“库存”,能做到随用随取;二是所引用的经典话语要与文章内容密切相联,切忌“引不对文”。
4、抒发情感
抒情开头法,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作文,充满抒情色彩的开头,能够构成一种意境,具有生动、美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沉浸在情感的熏陶之中。
第一,直接抒情式。作者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或褒或贬,或扬或抑,鲜明直率,真切动人。
第二,叙述之中抒情。在介绍人物、叙述事件、说明过程中渗透感情,使笔下的叙述娓娓动人。
第三,描写之中抒情。在人、物、景的描绘,特别是景的描绘中融进深厚浓烈的感情,使文章涂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第四,议论之中抒情。寓情于理,把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使议论成为“饱含感情”的话语。
5、发表议论
用议论法开头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力度,显现出作者冷静而严密的思考,能给读者以振奋之感,也能启发读者认真而严肃地思考问题。
第一,扣题式议论。紧扣文章的标题进行议论,或摆出论点,或提出论题。
第二,人物议论式。文章以议论人物作为开头。从内容上来讲,它可以议论一类人,可以议论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现象,也可以议论个别人。
第三,事物议论式。以议论事件、议论事物作为文章的开端。它也可以用于各类文章的开头,让作者顺议论事或物之势,表明态度观点,为下文展开议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道理议论式。文章开篇便结合全文主体内容进行一番理论的或道理的议论,它们或表现思维的严谨,或表现思想的深刻,或表现独到的感受,或表现不同寻常的经验,总之,它们是给文章以一个立意高远、境界开朗、思想深刻的起始,给读者以响亮深刻的印记。
6、人物描写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在开头就让人物“出现”。或详写,或略写;或简笔勾勒,或工笔描画;或动态描述,或静态刻画;或逐一介绍,或集体展现;或单纯描写,或背景烘托,展示出千姿百态、个性各异的人物状貌,从而“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人物描写开头法的笔法多种多样,将这些笔法归类,可主要分为三类。
(1)描述式。或从语言,或从行动,或从外貌,或从心理,或从特征,或从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的综合角度,客观地描述介绍人物。
(2)介绍式。从人物性格的角度,人物经历的角度,人物特征的角度,作者与人物关系的角度,介绍作品中的人物。
(3)烘托式。从环境与人物角度描写刻画人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展现身手,环境为烘托人物服务,环境和人物共为一体,出现在作文开头。
[练习]
1、指出下面各是哪一种“开头”。
(1)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酷暑里的浓荫,你是湍流中的脚踏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你在哪里?()
(2)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3)宋朝杨时,有一次去洛阳见他的老师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盹,他便站在门外等着。那天下大雪,等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得一尺厚了,而杨时仍在那里肃然而候。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4)她是谁呀?有三十多岁了,长得可真称得上美丽。高高的身量,典型的鸭蛋脸,挺
直而线条优美的鼻子,沉稳的大眼睛,细长的眼梢,透出一股灵秀之气。
(5)在人生的道路上,烦恼和欢乐交织着。一个人能不沉湎于一己的烦恼,能从人类进步事业中寻求欢乐,那么他的心胸就会宽广,精神就会解放。他的心灵就能升华到一个单纯、高尚的境界,从而全其神,专其一地去钻研他的事业。()
(6)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惊险的杂技表演时,当我们拜读璀璨的文学名著时,当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体育健儿技艺高超的表演时,当我们获悉科学家的杰出成果时,怎能不为之高兴呢?高兴之余,人们不禁发问:这些佼佼者是否天生的能人?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就“上学路上”这个题目,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景物描写”式开头。
(1)晨光(2)晚霞(3)春风(4)细雨
(5)秋寒(6)冬雪(7)夏日(8)山路
二、结尾技法
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幅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倒好处。如下面的结尾的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突出含义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方法为“自然收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实无华,应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一般来讲,自然结尾法有如下几种主要的表达形式:
(1)叙述式。写人记事结束,文章也随之结束。
(2)描绘式。在写人记事作品中,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来收束全文。
(3)说明式。在说明文中,事物被说清楚了,文章也就结束。
2、呼应篇首
即在结尾处照应开头。这种方法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能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第二,递进式呼应。文章的结尾在文章开头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基础之上,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以此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深化文章主题。第三,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
第四,对举式呼应。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议论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
3、卒章显志
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是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人们也常称这种结尾方法为“篇末点题”。在记叙文、议论文中用此法结尾,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一为总结评述式。结尾收拢笔势,对前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述和明确的点示,从而显现作者写作此文的题旨,把作文内容凝聚到鲜明的主题上来,给读者以豁然开朗之感。二而精粹点化式。在对所写人、事、物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极精练的语言,把它们的精髓揭示点化出来。这样的点化,是作者认识飞跃的产物,它既起到点题作用,又和文中的写人叙事相互映衬,熠熠生辉,从而极好地展现了全文的“灵魂”。
三为蓄势引申式。这种结尾所显之“志”,不是对全文内容的评述、总结、概括或点示,而是将全文的内容引申到一种深刻的意义或深化的意境中去。
四为寓意点破式。专用于寓言。在一篇短短的寓言之后,有时可用寓言中“人物”的语言进行点题,有时则可用作者的旁白进行点破。由于这种点破,寓言的主旨、意趣便赫然显现。五为揭示论题式。有些议论文的写作,也是先“画龙”而后“点睛”:先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充分展开,而又不亮观点,直至文章收笔,才或者亮出论题,或者讲明论点,或者道出意旨。例如:《弯曲的生命》结尾:生命有限,精神永恒。弯曲的生命,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4、抒情结尾
抒情结尾,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之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其主要角度有:
第一,直抒胸臆。在作文结尾时直接抒发情感。它可以是“我”的情感激流的宣泄,也可以是对抒情对象的热烈呼应、赞美。
第二,写人抒情。在描绘人物的基础上,在记叙、描写之中抒发浓烈的感情。
第三,即事抒情。此法多用于叙事类作文,作者因事动情,寓情于事,寓情于事件发生的场景,寓情于对事件的品评追忆,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
第四,绘景抒情。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写景的文章,常用于写人叙事作文。它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使文章的结尾含蓄隽永,意境深刻。
第五,咏物抒情。主要用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也可用于纤巧秀丽、细腻真切的写人叙事文章。它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使文章蕴含深厚,情深意长。
第六,议论抒情。这种结尾方式寓情于理,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也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5、发表议论
运用议论,往往能够取得深化作文主题及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及表达作者情感、增添作品的思考及理性的色彩,赋予读者以警策、鼓舞和力量等等鲜明的表达效果。
一为抒发情感式。或深沉,或奔放;或欢愉,或哀婉;或怀想,或追思,充分的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为总结全文式。这样的议论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经常使用。它一方面总结全文,一方面又以极精粹的语言,再次强调论题,深化全文主要内容。
三为点化题旨式。所谓点题,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提示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样的议论或开掘文意,或引申文意,或点示题意,或明确意义,给读者一启迪和思考。
四为展望号召式。作者饱含激情,或展望未来,或发出号召,同时强烈而鲜明的表达作者的观点及感情,从而震撼读者的心灵。
五为警策哲理式。这种议论方式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多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义深刻的耐人回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
六为立身表态式。此类议论经常出现在习作、考场作文的结尾。作者联系实际,直陈肺腑,倾吐真言,立身表态。使读者透过那热情洋溢的语言,看到作者炽热的情感和跳动的心。七为反诘激问式。此类议论既可用于立论,也可用于驳论。它用反诘的形式,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虽然作者往往不去正面直接回答,但这反诘激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波涛,启发着读者去深思。
[练习]
说说下面这篇文章的结尾方法并分析它的妙处。
早点回家
每到天冷了,胡同口就来了个卖烤红薯的老头。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挺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老人烤的红薯很香,打老远就能闻到,不时有放学的学生和买盐打醋回来路过这儿的大娘称上一两个。老人像个恪尽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是这儿的老主顾。每一次路过这里,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大爷,您烤的红薯真香。”姑娘一边搓着双手一边说。
“只要喜欢吃就常来,姑娘。”老人乐了。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一次在路上,她的恋人对她说:“真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出红薯。老这么吃也不腻?”“哪儿呀,我是想让那位大爷早点回家。”姑娘笑了,笑声敲打着夜空。
(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