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夜中的光明
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样一句话:没有温暖记忆的冬天是寒冷的。对我而言,逝去的冬已如同一滴泪在时光的缝隙中冰冷掉,然而记忆却时刻穿梭在我温热的眼角。那份温热让我禁不住昂起低沉了许久的头,仰望冬日的阳光在地中海的水面闪耀。于是喜悦地回忆起那迁徙途中无数的困苦与感伤,于是嘴角上翘的环顾四周,还有一路同伴,在湿冷与艰难中一路陪伴。
那个冬在五个月前悄然而至,安静得让我无法察觉,安静得让我怀揣一颗躁动的心鼓起勇气踏上了这个讲台。台下的眼神与我的一样安静,他们也一定在安静地期待着那个英语演讲比赛预赛第三名的小姑娘为他们作以精彩的表演,然后猛然间抱以热烈的掌声,然后瞬间打破这种死寂。——然而我的内心却驱动了我的大脑和唇舌,让本不该属于我的空洞填补了我的一切努力,一切天赋,一切勇气,甚至一切自救的方法。着实这突如其来的空白刹那间令我不知所措。尽管鼓励的掌声一次次地响起,尽管我在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一次次的希望,尽管我一次次机械地重复着已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段落。然而过渡的紧张还是让我完完全全地败给了我的第一次,败给了我自己。一种梦幻的黑色犹如冰冷的海水密不透风地包围着我,偶尔一串浪花却似排山倒海般的巨浪在一种遗憾的叹息中拥我缓缓走下讲台,慢慢走回自己的座位,然后迅速地坐下,强迫自己相信这只是一场梦,而我现在已经醒来。我时常自信地认为经历就是一种洒脱,如果不曾经历就会没有回忆。然而此时的我却只是机械地默念着:我是失败者,我是失败者。——失败者准备逃离,逃离这股恐慌,这股寒冷。而正当游走时却不觉热浪袭来。那股热浪让我伸出手,接过一张陌生的却写着如此熟悉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字条,掏出振了又振,重复地写着“起码你有勇气站在台上,而我却没有,我为你骄傲”那条短信的手机。我再也无法控制所有陌生的,熟悉的,脆弱的,深沉的感情,痛痛快快地倾倒出来,倾倒地几乎不留痕迹,甚至希望从朋友的目光中看到一丝从未有过的怜悯,甚至希望他们告诉我这条路不适合你,你应该选择放弃。然而恰恰相反,他们的眼神明明在告诉我:就算没有路,还有天,就算没有天,还有海的蔚蓝。那蔚蓝正是永不褪色的激情和永不褪色的青春,纵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我们却已携手走过。于是我相信所有伟大演讲家的第一次都会令自己遗憾,只有这样才有走向成功的动力,动力也会成为我的排浪,让我拥向温暖的海港。一同前行的伙伴曾问我:如果人分两种,一种是先体味好的,把坏的留到最后;另一种是先选择坏的,留好的到最后。我们习惯的把它们称为乐观者和悲观者,那么你会选择哪个?我考虑半晌,然后回答他是后者,这恰不是悲观,而是对一切的未知充满了无限的幻想。
在这个属于我的时刻,我要怀着喜悦告诉曾冰冷的我的心,你已越过冬日的冰河,正顺流直上,终会到达地中海的广阔;我要怀着坚定告诉曾一路陪伴我的朋友,你们永远让我的那个冬天如地中海的气候一般温暖如春。春把希望洒向波光粼粼的水面,于是我真的希望自己就是那条鱼,那条永远不会流泪的鱼,有你们在,这里没有风浪不会摇晃不再心慌;
——我坚信,黑夜过去一定会有阳光,到那时,你们陪我到冬日的地中海忘记所有悲伤,游向灿烂的希望。
黎明就在眼前!
激情一生
第二篇:是光明的情人诗歌黑夜
一
我奔行在满是尘土的街道
那雨中沾满鞋底的污泥
是太阳落山时的刹那昏黄
二
那闲逛在夜空的幽月
时而躲进云里
时而露出半张布满星光的脸
三
那悄然闪现又悄然消逝的是
调戏过织女的流星
向牛郎抛去的闪亮的媚眼
四
树叶总在漂浮里沉睡
沉睡如恬静新娘
嘴角荡起的微笑
五
一只喜鹊在春天里迷路
误把燕子当做
青梅竹马的她
六
微风里的蒲公英
如同运输机里的空降兵
随时准备征服晴空里的云彩
七
一只苍老得只剩下骨头的手
在布满青苔的石头上
洁白如玉也苍白如玉
八
雄鹰总在盘旋的时候
闭着眼睛转圈
睁眼时凶残与慈悲同在九
一滴思念白云的汗水
在褪去所有咸味的时候
成为草尖上晶莹的露珠
十
列车在寂静里喧嚣
成就一个梦的时候
又惊醒另一个美梦
十一
幼稚是成年人
挂在嘴边的童年
捧在手心的想念
十二
黑夜是光明的情人
总在太阳的守望里
成为月亮的妻子
第三篇:在黑夜中寻找灵感现代诗歌
我是一匹孤独的狼,
在黄昏来临的草原迷失方向,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流浪。
渐渐西下的夕阳,告诉我夜幕将要拉开,想要填饱饥饿的肚囊,就要开始奔忙!
我觉得自己更象一只猫,一直习惯在黑夜里跳跃,并且心中有一点小小愿望,一只老鼠或蚱蜢也能将我填饱。
我不知昼出夜不伏的有哪些生肖?
我认定自己,命里应该多在夜里寻找,让生活不要变得太枯燥。
蝎子,猫头鹰,蝙蝠,甚至是一只幽灵般的荧火虫,哪怕尾上只能放出一点光亮,沉静的夜我会充满希望!
我喜欢在黑白对比中寻找方向,也喜欢在黑与白的较量里探索真相。
我奔走在城市与村庄,用心和手机贮存生活的所想。
白天的城市有些喧嚣,人来车往太吵太闹,是非对错和喜怒哀乐的表情,线条轮廓勾勒不到。
当夜幕降临,影子被灯光拉长,漫步公园的林荫小道,理想与实现会更有力碰撞。
或者回到自家的书房,孤灯孑影的小窗,我会打开记忆库里的文件包,点一点鼠标,在黑夜中寻找汉字的灵光。
我习惯了,在黑夜中找寻生活的灵感,黑夜的灵感笔尖才更加流畅。
第四篇:黑夜中美丽的烟火作文
黑夜中美丽的烟火作文
有人在我身边走,忽然说道“生活啊!”我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那路灯直挺挺立在黑夜中,光芒在夜的黑中朦胧却倔强。
天朗气清,看见太阳努力的发光,仰头感受温柔抚摸着的风,风中似有人轻声歌唱。歌声悠扬婉转,渐渐细不可闻,偶然看到一群年幼孩子游戏其中。仔细观看罢,那温煦阳光和童稚笑脸相互灿烂的映照。
一头漆黑长发梳成的马尾辫随风轻摇,她背对着一群孩子,手扶路灯的白杆子,白杆子崭新的闪动光辉,反射的光映照着女孩清秀朝气的面容。她口中慢慢的数,“1,2,3...10”。银铃般的嗓音在公园的小路和绿草地上跳跃回荡,那池中静水被惊扰的漾开,一轮轮的向四周发散,红色的鱼儿同年幼的孩子一起向四周散开,孩子向阳奔跑,鱼儿逆波游荡。不一会,孩子消失不见,鱼在池底缓缓游弋。
我把手浸在池中,鱼儿远远避开,谁也不惊扰谁。听到细微脚步声响起,回首望去,那女孩已然离去。信步走到女孩曾驻足的地方,抬头望去,看见阳光下路灯在白杆子顶上昂首挺胸,盯着上午并不刺眼的阳光,不一会眼睛承受不住的酸胀。闭眼片刻睁开的瞬间,看见顽童缩手缩脑的躲在路灯旁。这计谋竟妙极了!我不等待孩子们齐聚路灯下了,信步走开,又想回头看一眼,路灯下躲藏的顽童,嘴角笑意稍显,竟不知觉走远了。远到将公园中的池塘,池塘边的路灯抛开。我想,孩子们欢天喜地的围在一起,“你怎么找到我的?”。最惊讶的发现应该是“为何你在路灯这?狡猾鬼!”。嘻嘻笑的盯着对方看。
手中的mp3播放着流行歌曲,动感的曲子竟显的悲伤,我不知道人为什么会在黑夜伤感。那些空无人烟的场所,唯独只有一盏孤零的灯闪闪烁烁。发着耀眼的光,你盯着它看罢,总感觉它太坚强了,倘若夜深,只剩自己照着自己亮,它身下只有昏暗的草,映照着朦胧光的石阶,半明半暗的长椅。夜深了,竟连近处的物也看不清。感叹着不知所谓的生活,心中竟然没有对人对物的思念,这感伤从何处来。
她不知从何处来,路灯上没有荧光的时钟,我不知道时间,我和灯光一同观看那少女入场。耳中是钢琴与小提琴轻巧歌唱着,音乐越来越淡,我还是不知道此刻的时间。少女也不知道罢,她穿着一身淡蓝色校服,双手紧抓背带的书包高低晃动。我看不出她的年纪,远远望见齐肩的长发挡住半边脸,宽大的校服下竟是瘦弱的人儿,会有一张布满泪痕的脸吗?我不能猜到她的忧伤,因为青春总是不言而喻的苦涩。我看她从黑暗中走来,似乎累极的驻足散发昏暗光的路灯下。她低着头,路灯耀眼的光笼罩着她。夜的黑蔓延不到路灯下,女孩坐在石阶上,忽然精疲力尽的靠着长椅颤抖起来,我听不到声音,四周的空气湿润了。女孩随即站起身,抬头盯着路灯微笑,泪花晶莹着坠落,她走向远方。
有时音乐也会欢快起来。突然觉得黑夜中的一切快乐起来。你能将太阳映照下的一切还原于黑夜。那世界就不寂寞了。我依旧听着歌曲观看,似乎欢快的不止那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两个跳动影儿在远处闪现。远处着实太黑太远,我看不清,只能依稀分辨一高一矮的影,他们连接着走来,忽然停下贴合在一起。我猜想于那黑寂中绽放出何样美丽的花朵,想看清些。
两个欢快的身影急忙跑到路灯下,我看到一位穿彩裙的姑娘,在她身边相伴一位面容俊朗的男子。他们相配极了。朦胧的光再次笼罩在两人身上,彩裙竟也在黑夜光彩夺目起来,因为夜太昏暗?或者路灯的光一下子明亮了?两人在光照下凝视彼此的双眸,目光又从眼睛到嘴角,从微红的脸颊到颤抖的嘴唇。嘴唇动了,心也动了,“能遇到你真的太好了。你是如此的美丽。”。路灯微微发亮,它祝福着吧。
向前走,即使看不到前方的路!我听得歌总有毫无意义飘渺着的时候,我不明曲子的含义,只好茫无头绪的沉醉其中,fell me。你什么都不想,因为什么都不能想。
感受着,体味着,黑夜如期而至。这回我听到男人粗狂的嗓音,其中包含着无奈的决绝,我想‘何必呢’的时候。他早已说完话语。“不要回头,再见!”。我发现他前面的女人,女人不肯走,影子却出现在路灯光照的小圈子中。影子拉得长长的,主人却不想移动。我默默的观看,心中替路灯感到忧伤。女人不回头的诉说,“你也走吧。我走了!再见。”。女人缓缓走进光圈,不曾停留,缓缓的走出。我关掉音乐起身离开,发现路灯的光温柔抚慰着谁,他在光圈中停停走走。
[黑夜中美丽的烟火作文]相关文章:
第五篇:评析贝克特《一个黑夜》中的意象
评析贝克特《一个黑夜》中的意象
2009级汉教2班 段瑛 20090510342
贝克特的作品多表现世界荒诞虚无、残酷凄凉,渲染人生的荒谬短暂、空虚绝望和毫无意义,而尤擅长以“反戏剧”的形式来呈现,这在他的作品《一个黑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乍一看,故事枯燥乏味,情节烦琐,主题模糊,荒诞不堪,但仔细品读,却寓人生之道于凌乱。其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交叠,则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
一、荒野:
“发现他伏地趴着。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一位老妇发现了他.......”老妇人在渺无人迹的荒野里瞎走,寻找,狂热地寻找野花,加紧步子想拿下整个荒野。二战后的西方社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为世界是混乱一片的存在,社会炎凉,人情淡漠,老妇不断徘徊,无休无止的寻找着野花的“荒野”,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
老妇在荒野中奔走寻找,便是在人类社会中蹒跚跋涉,而且“天气,天空昼夜阴云密布”,是作者对于老妇所处的黑暗社会的描述,看不见一丝光明,荒野之上的天空,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片荒诞的黑暗,在这样的世界中,人是恐慌的,因而“一整天关闭在屋里”,人只能禁闭自己。而好不容易随着太阳出来寻找野花,最终迎来的却是黑夜的降临,“黑夜无星无月”,一片漆黑,一切归于静寂之中,在这种绝对黑暗里,人的灵魂无助麻木,全人类都生活在不幸的黑暗荒野里,人与人之间更显得荒诞、疏离、冷漠。老妇独自在荒野里寻找,她发现伏地趴着,尽管觉得以往在什么地方见过,可是她的故友的身影却使她厌恶,她不理睬他,自己依然在慢慢荒野里寻觅......不只是她遗弃了他,所有人都遗弃了他,也同时遗弃了她,没有人惦记,也没有人寻找,所有的人都在同一片荒野里各自寻找,却也在同一片荒野里各自遗弃,各自走向死亡,无休无止的循环着。这就是世界,是他们所处的世界,极端的冷漠极端的无情,人处在一种单调刻板,没有尽头的荒诞怪圈里面,极度的尴尬,找不到救赎,无可奈何地绝望。
二、东方:
“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这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一条漫长的黑影。”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希望来临的方向,为什么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呢?影子走向东方,而且是一条漫长的黑影。1969年,贝克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学院的吉耶罗致辞:“黑暗本身将成为光明,最深的阴影将是光源所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光源之所在,同时,却也是最深的阴影之所,过去,她的影子走向东方,走向最深的阴影,她的人则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走向黑暗却也是光明。但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是因为她一直寻找一直奔向的光明消失了,天色已晚,世界一片漆黑。所以,这里的东方,便是虚空和阴影,即人的终极——死亡。“她把面孔转向太阳”“她走着,两眼半睁半闭像似朝着光亮走去”,光亮就是太阳就是东方,就是死亡,两眼半睁半闭就好似人之将死时的无力,死亡无可更改,既然找不到真正的光明,就只能眼睁睁的走向幻灭。
三、影子:
“这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一条漫长的黑影。”老妇人的影子朝着东方走去,朝着死亡走去,“行走途中脚震动了一具尸体”,影子就是最终的归宿——尸体。
她在寻找的途中,遇见了尸体,遇见了死亡,别人的死亡,自己的死亡。“ 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全文贯穿着一条主线,“乍看也吻合”,什么乍看也吻合呢?“头颅近旁斜躺着一顶帽子,从帽边帽顶便看得出来他身着呈绿色衣服趴着并不太显眼。”“裙子穿得略高但仍然依地拖曳”“她全身衣着乌黑,长长的裙边在草地里拖曳着。”“假设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他只能见到躯体。起初一眼是那位老妇人的躯体。走近再一瞧躯体就地趴着” 作者所描述的老妇人所遇见的躯体,不是别人的躯体,正是她自己的,所以“乍看也吻合”,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也能见到躯体,既是“他”的躯体,也是老妇人的。老妇人的影子走向东方,遇见自己的尸体,看到自身的死亡,面孔朝地两臂伸展,与整个荒野,与整个黑暗融为一体,混沌一片,她狂热地寻找的野花却依稀拨落在白色头颅旁边。她死了,狂热寻找的野花却拨落在头颅边,贝克特正是借这种荒谬来讽刺了人和人生的矛盾,活着的时候不断地追求寻找而不得,死了却发现近在咫尺,而这时,已经没有意义了,人所执着追求的一切也显得毫无意义,人生,就是巨大的荒诞和徒劳。
四、黄色野花:
“她漫无目的地寻找着野花,仅仅是黄色儿的”,她为什么要寻找野花呢?因为“为了让坟上的花儿再度开花她浪迹四处寻觅他昔日钟爱的花朵。为了给他黑色臂端上配上黄花她费尽心机最后还落得两手空空。”老妇人所寻找的野花,是“他昔日钟爱的花朵”,是她早丧的夫君钟爱的花朵,也是她的希望,是支撑她人生的动力,是她用尽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和寻找的一个目标,可是“为了给他黑色臂端上配上黄花她费尽心机最后还落得两手空空”,她在荒野里狂热地寻找了一生,最终落得两手空空,本是野花遍地的时节,却“终不见野花”,她用尽一声追求的目标落空了,她的追求显得那么的虚无,没有意义,那么的荒诞不经。
在西方,黄色是邪恶、耻辱、卑劣的象征,老妇人寻找野花,寻找她人生的希望,可却仅是黄色儿的。贝克特正是用这种互为悖论的寓意,讽刺着人所以为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体现出人生是陷于巨大的荒诞、虚无和毫无意义之中的,世界没有理想,没有未来,到处都是荒诞和苍凉,人总是挣扎在渺茫的希冀和痛苦之中。
五、羊羔:
在圣经中,羊羔代表的是上帝拯救,“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可并不见羊羔。”,“她惊愕地说每年这个年头怎不见有一大群羊羔。”文中羊羔反复出现,这里的羊羔其实就是老妇人所期待的上帝救赎,可“终不见羊羔”,就是终不见上帝,上帝缺席了,并没有来拯救她,她的等待和期望落空了,终不见野花,终不见羊羔,不但一生的理想没有实现,甚至连心中唯一的光亮上帝也不见,上帝不再关怀,救赎无望,她漫无目的的寻找没有了依托。这恰是二战后西方世界普遍的思想,即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成了没有牧羊人的羊群,人是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一起努力都被否定了,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救赎,没有了寄托,陷入了无边的虚空和荒诞。
贝克特在《一个黑夜》中用这些重叠反复的意象描绘着这个世界的冷淡、黑暗,人生的孤独、焦虑和绝望,揭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荒谬处境,对现存社会和终极真理的存在表示了怀疑,展现出人无意义却又无可奈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