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学者点评(五篇模版)

学者点评(五篇模版)



第一篇:学者点评

学者点评前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展望十二五
四位经济学者点评前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四位经济学者点评前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展望十二五 第三次历史性转型 时钟拨回到 1953 年,在这一年,第一个举国发展目标“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诞 生了。自此之后,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不断调整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直至今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启。在此前所经历的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中,在探索前行的路上,纲要也从“计 划”变成了新趋势下的“规划”,已经完成的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就像十一级台 阶,见证了成绩、危机、转折与成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纲要内 容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循序渐进中,每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又表现出怎样 的关系? 回眸 计划经济下“一五” 计划经济下“一五”执行得最好 ■点评人 董志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 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 从 1953 年开始,共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 划)。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董志凯,曾作为副主 编参与编写过《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董志凯表示,这个计划从 1951 年 2 月着手准备,边制定,边建设,中间经过多次补充和修改,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历时 4 年半。“在既无经验又缺乏相关统计资料和专业人才的情况下,编制出一个 比较符合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五年计划,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五”计划 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的、由限额以上的 649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及完成与此相关的 12 项具体 任务。董志凯认为,虽然在“一五”计划已执行了两年半之后才最终定稿并在 1955 年 7 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但是“一五”计划是我国计划经 济时期编制和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一五”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 时期之一。到“一五”的最后一年,原定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中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了雏形。四个五年计划未曾谋面 董志凯表示,在已经实施完成的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中,有四个计划却一直 没有正式颁布,“‘二五’到‘五五’计划都因为中途变化太大而未经全国人大通 过、未正式颁布。‘一五’计划制定时间虽然长,但反复不大,但是其余四个五年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比较曲折、指标起伏大,反映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难 度。” “未曾公开颁布的四个五年计划,不能仅仅归咎于经验不足,因为毫无经验的 ‘

一五’完成了制定并颁布实施。”在董志凯看来,从“二五”至“五五”的四个 五年计划难产的原因事后被很多经济学家们归纳为决策信息不充分、滞后甚至扭曲,以及违反科学的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对历史的研究中,董志凯发现,进入 1958 年以后,随着批判“反冒进”以及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运动的发动,“二五”计划的制定受到严重干扰,主要经 济指标多次调整修改,“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的盛行使计划的编制 和实施既失去了科学依据,也失去了全面完成的可能,“二五”计划最终未能形成 正式文件颁布。“二五”计划在最后两年实际上已经中断实施,而代之以对国民经 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第三个“五年计划”本应在 1963 至 1967 年间实施,但由于“二五”时期国民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党中央决定 1963 至 1965 年继续对国民经 济进行调整,“三五”计划安排在 1966 至 1970 年实施。“‘三五’把国防建设放 在第一位。在‘文革’的冲击下,1966 年开局尚好,1967、1968 年受到严重破坏,勉强完成指标。” 董志凯表示,“四五”延续“三五”的方针,借力于邓小平1975 年的各项整顿,勉强得以完成。“‘五五’计划在制定、修改和实施初期,在指导思想上重犯了盲

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老毛病。”董志凯说,1979 年 4 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五 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并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 字方针,努力使国民经济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经验告诉我们,要正视经济 体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计划决策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要尊重科学决 策的运行规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对策。” 转折 转折在“六五” 转折在“六五”更加关注人民福祉 “五五”之后,中国的五年计划翻开了新的一页。董志凯提高了音量,“这也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她认为,“六五”计划与 此前的几个五年计划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是社会发展类指标显著增加,39%。占 “六 五”计划的全称随之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 划》,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成为此后制定各个五年计划(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六五’之前,计划几乎都是围绕经济指标,在‘六五’中加入了社会发展,就是制定了更全面的宽泛的计划,从而更加关注人民福祉。” 董志凯认为,在编制方法上,随着市场调节范围越来越大和指导性计划指标成 为主体,五

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指标体系也趋于简化。老百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 逐渐提高。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还曾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七五’计划是首次在新的五年计划开局之际就编制完成的。还首次增加了 ‘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以及三次产业的划分与统计。”董志凯坦言,“七 五”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并不顺利,经受了 1988 年价格闯关、1989 年政治**以及 西方制裁、东欧剧变等一系列考验,通过治理整顿完成了主要计划指标。“‘八五’计划提前五年完成 2000 年比 1980 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九五’ 计划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科技水平提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十 五’计划的最大特点在于指令性计划指标明显减少,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都是预测性 的,计划内容主要是阐述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 向。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更多的是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这与之前实 施的九个五年计划不同。”在董志凯看来,在这个阶段中,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同时在降低消耗与能耗方面的目标上,都没有完成。展望 规划带来的内容之变

“十一五”规划中,延续了 50 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被“规 划”所取代。董志凯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开始了由政府主导 向市场主导的重大转变,政府工作重点由制定指令性计划,转向提供战略性、前瞻 性的指导性规划,由直接参与经济发展,转向提供公共物品、调控宏观经济。董志凯表示,在“十二五”纲要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 个‘发展’的定义不仅是经济数字、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增长,而是范围更加宽泛。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政府规制方式等变化。经济方式要向创新型、消费 型的方式拉动经济方式转变。” 董志凯认为,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1956 年党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 义社会,这是“社会制度”的巨大转型;1978 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 30 多年的不懈探索,逐步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这是“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型。“从‘十二五’规划起,中国将经历第三次历史性转型,即经济发展由粗放式 向集约式转变,这是‘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型。这次转型超出经济本身,而传导并 推动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转型和重构,因而是 一次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模式升级和

变迁。这次转型和前两次转型一样,艰巨复杂,任重道远。” 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点评人 梁小民 经济学家 “十二五”规划,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而缩小 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事关民生的议题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点评人 仲大军 北京大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前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在“九五”计划中提出的,“从‘增长’ 到‘发展’,除了字面改变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生产结构调整扩大到了需求结 构、供给结构、生产要素等方面。不能仅仅是高投入,不惜环境等代价,这样的经 济发展没有长久性。中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保节能等方面 已到了非转不可的关键时期。” ■点评人 刘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 GDP 接近4000 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人 均 GDP 在 4000 美元到 1.1 万美元,有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实例证明,很多国家没有 成功跃入发达国家俱乐部。”其中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出现问题,少数人占有社会大 部分的财富,导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内需无法被拉动,经济成长不能进入可持续 的轨道。“应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真正做到强国富民,才能成功跨过中等收入 陷阱。”记者 赵喜斌


第二篇:学术报告学者网

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2014年秋季学术报告会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2:30 PM-6:00 PM

地点:图书馆学术报告二厅

学术报告1:Energy-Efficient WiFi Fingerprint-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摘要:Indoor localiz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 gain popularity in mobile users.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indoor localization is to leverage the pervasive Wi-Fi infrastructure via fingerprinting-based inference.However, a Wi-Fi device must frequently scan for Wi-Fi signals during localization, leading to high power consumption.Moreover, switching to the scanning mode disrupts data communication of Wi-Fi interface.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indoor localization system called ZiFind that exploits the cross technology interference in the unlicensed 2.4 GHz frequency spectrum.ZiFind utilizes low-power ZigBee interface to collect Wi-Fi interference signals and adopt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extract unique signatures as fingerprints for localization.To deal with the noise in the fingerprints, we design a new learning algorithm called R-KNN that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localization by assigning different weights to fingerprint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ir importance.We implement ZiFind on TelosB motes and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 through extensive experiments in a 16,000 ft2 office building floor consisting of 28 rooms.Our results show that ZiFind leads to significant power saving compared with existing approaches based on Wi-Fi interface, and yields satisfactory localization accuracy in a range of realistic settings.报告人简介:

牛建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信息学院做博士后,2009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1-2011.2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得201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理事、计算机学会开放式并行与分布计算专委会、无线传感器网络专委会委员、YOCSEF委员。是Infocom 2014 DySon workshop TPC Co-chairs,IEEE CPSCOM 2013、SEC 2008、IWCMC等国际会议的联合(副)主席,是InfoCom,ICC, WCNC, Globecom和LCN等国际会议的TPC成员。是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 Hoc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和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编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大基金1项、国家核高基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5项、航空基金1项,诺基亚、航天17所等科研院所联合研究课题20余项。在移动计算研究领域,多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诺基亚公司产品。在IEEE INFOCOM, ACM Multimedia、ACM CHI、Sensys、ACM Transactions i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ELSEVIER)、Neurocomputing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IEEE ICC 2013, IEEE WCNC2013、IEEE ICACT 2013、IEEE GreenCom 2010、CWSN 2012最佳论文,联合出版学术著作1部,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已授权2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5项,已培养研究生20余名。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是:(1)嵌入式与移动计算;(2)数字图像分析与处理.学术报告2:基于图搜索的Web服务组合子片段推荐

摘要:随着Web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开放地理空间联盟依据Web服务规范,构建并发布了很多Web服务,这些Web服务可组合为服务片段,以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用户特定的业务需求.在此情景下,如何有效地发现合适的服务组合子片段并推荐给用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搜索的方法.首先,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方法计算两个服务操作的参数名字和文本描述之间的相似度,从而衍生出服务操作之间可调用的可能性,据此构造服务网络模型.依据用户的特定业务需求,可确定满足该需求的初始服务操作和终结服务操作,采用图搜索算法发现可选的服务组合子片段集合,参照标准对服务组合子片段进行评价并排序,从而给用户推荐最满足其需求的服务组合子片段.基于GMU的地理空间Web服务集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揭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报告人简介:

ZhangBing Zho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China, and is an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ELECOM SudParis, France.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base, and sensor network middleware.He has published over 70 research papers at dec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He serves as a track chair, a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 and a reviewer at man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学术报告3: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最近研究进展

摘要:该报告主要分为5个部分:物联网框架、无线传感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韩光洁,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现任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常州市传感网与环境感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绿色计算及普适计算等。近年来在IEEE TIE, IEEE WCM和IEEE TPDS等国际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30余篇, SCI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SCI期刊论文35篇),SCI论文影响因子累计为55,已出版专著3部。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4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共2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5项(已授权10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任14种国际期刊(其中包括IEEE Network Magazine等SCI期刊6种)编委。

学术报告4:GSD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和数据压缩中的应用

摘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网络安全和数据压缩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提高网络安全可以使得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被窃取和复制,从而确保用户和企业的隐私不被泄露。而数据压缩可以使得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前提下,使用尽量少的数据来代替原有的数据,达到减少传输能耗的目的。这对本来能量就有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将设计一种基于GSD(微粒大小分布)的算法,来解决以上的两类问题。GSD算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算法。仿真结果证明,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研究中,利用GSD算法能够判断网络中有无恶意节点的加入,而在数据压缩的研究中,特别是视频和图片数据中,GSD算法能够在保持原有数据信息的前提下,极大的降低数据传输量,并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

吴晓鸰,于2001和200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8年获得韩国庆熙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作为高级工程师就职于韩国ATLab公司。2012作为海外人才引进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智能控制研究中心担任副研究员。共受理国内发明专利近20项、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EI期刊论文和EI国际会议论文共40余篇。吴晓鸰博士现担任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局专家库入库专家,广州骏望科技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合作导师。她也是IEEE Member以及多个SCI期刊的guest editor和审稿人、多个国际会议的session chair。

吴晓鸰博士一直从事无线传感网、普式计算、触摸传感和嵌入式平台等方向的开发与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提出了一种能量优化的智能路由协议和一种新的覆盖和能量平衡的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法,此研究内容发表论文于顶级国际会议Percom 2008。在韩国ATLab公司工作期间,研发了三种触控装置的触摸定位算法,成功应用于ATA系列触摸芯片,申报了7项国际专利,均已授权。

吴晓鸰博士现负责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建设、和部分实验室建设,于2013获得了竞争性很强的“2014年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人才项目。作为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共承担项目10项。

第三篇:闽科学者

方幼兰,女,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原北京农业大学五年制重点大学)。自1978年10月调入福建师范大学以来,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5年到上海参加全国高级生化班学习,进修了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高级生物化学7门研究生课程。曾任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会主席以及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教授、生物大分子研究室主任、福建省高校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等职务。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教授、理工学系主任、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兼任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讲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化妆品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仪器分析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等课程。

科研成果:

近十几年来,主持省教育厅项目《油茶籽皂甙的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皂素天然香波的研制》;主持省科委项目《芦笋多糖的研究》、《废次烟叶中茄尼醇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玫瑰茄皂甙的研究》;主持省产学研重点项目《从废次烟叶中提取医药中间体——茄尼醇》;主持横向项目《茄尼的市场调研》等,均为课题负责人,共争取到科研经费近40万元。另与他人合作的项目3项,科研经费近10万元。已取得技术鉴定成果3项;转让科技成果4项,转让费共65万元,均为课题负责人、第一作者。并发表了酶、酶抑制剂、植物多糖、植物皂甙、植物激素、烟碱以及医药中间体—茄尼醇等一系列论文,曾多次参加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指导的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生共42名。近4年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建设项目1项,参加福建省教育厅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1项,参加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研项目2项,指导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项,科研经费共5.35万元。

成绩荣誉:

1989年12月曾获得福建省首届“火矩杯”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会“优秀奖”奖杯;1990年5月获得全国首届四新成果扶贫兴农奖;1993获得福建省教育工会系统女职工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被福州市总工会直属工委授予 “双文明”竞赛活动中的事业奉献之花;1999年被评为福建师大优秀工会工作者; 2001年获得福建师大“九五”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2007学年被评为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师德之星;2011年被评为我院教学名师。

第四篇:学者と名誉

学者と名誉

夏目漱石

きむらこうきむらじゅんじつ 木村項の発見者木村博士の名は驚くべき速力を以て旬日を出ひょうしょうないうちに日本全国に広がった。博士の功績を表彰したがくしかいいん学士会院とその表彰をあくまで緊張して報道する事を忘れなかった都下の各新聞は、久しぶりにといわんよりはむしろ初めて、純粋の科学者に対して、政客、軍人、及び実業家に譲らぬ注意を一般社会から要求した。学問のたちがいめにも賀すべき事で、博士のためにも喜ばしき事に違ない。

けれども今より一カ月前に、この木村博士が何処に何をしているかを知ってこつぜんいたものは、全国を通じて僅か百人を出ぬ位であったろう。博士が忽然と著名になったのは、今までまるで人の眼に触れないで経過した科学界という暗じんせいしょうめん黒な人世の象面に、一点急に輝やく場所が出来たと同じ事である。そこ其所が明るくなったのは仕合せである。しかし其所だけが明るくなったのは不都合である。

一般の社会はつい二、三週間前まで博士の存在について全く神経を使わなかった。一般の社会は今日といえども科学という世界の存在については殆んどふかんしんやみ不関心に打ち過ぎつつある。彼らから見て闇に等しい科学界が、一様のこんてい程度で彼らの眼に暗く映る間は、彼らが根柢ある人生の活力の或物に対して公平に無感覚であったと非難されるだけで済むが、いやしくもこの暗い中の一点が木村項の名で輝やき渡る以上、また他が依然として暗がりに静まり返るがぜん以上、彼らが今まで所有していた公平の無感覚は、俄然として不公平な感覚へんせいと変性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れまではただ無知で済んでいたのである。ひとえさかいそれが急に不徳義に転換するのである。問題は単に智愚を界する理性かきけんない一遍の墻を乗り超えて、道義の圏内に落ち込んで来るのである。へいひとみ 木村項だけが炳として俗人の眸を焼くに至った変化につれて、木村項の周囲にある暗黒面は依然として、木村項の知られざる前と同じように人からその存在を忘れられるならば、日本の科学は木村博士一人の科学で、他の物理ないし学者、数学者、化学者、乃至動植物学者に至っては、単位をすら充たす事のできそこよ出来ない出来損ない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貧弱なる日本ではあるが、余にはぐずそろこれほどまでに愚図が揃って科学を研究しているとは思えない。その方面のうとかぶんだんけん知識に疎い寡聞なる余の頭にさえ、この断見を否定すべき材料は充分あると思う。

社会は今まで科学界をただ漫然と暗く眺めていた。そうしてその科学界を組どころ織する学者の研究と発見とに対しては、その比較的価値所か、全く自家のちゃくいきっぱんいたずらごとみな着衣喫飯と交渉のない、徒事の如く見傚して来た。そうしてふいちょう学士会院の表彰に驚ろいて、急に木村氏をえらく吹聴し始めた。吹聴の程度が木村氏の偉さと比例するとしても、木村氏と他の学者とを合せて、一様こうちゅうに坑中に葬り去った一カ月前の無知なる公平は、全然破れてしまった訳いったんしょうようになる。一旦木村博士を賞揚するならば、木村博士の功績に応じて、にな他の学者もまた適当の名誉を荷うのが正当であるのに、他の学者は木村博士の表彰前と同じ暗黒な平面に取り残されて、ただ一の木村博士のみが、今日まで学者間に維持せられた比較的位地を飛び離れて、衆目の前に独り偉大に見え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は少なくとも道義的の不公平を敢てして、一般の社会に妙な誤解を与うる好意的な悪結果である。

しょち 社会はただ新聞紙の記事を信じている。新聞紙はただ学士会院の所置を信

もとおのじている。学士会院は固より己れを信じているのだろう。余といえども木村項の名誉ある発見たるを疑うものではない。けれども学士会院がその発見者くふういたずに比較的の位置を与える工夫を講じないで、徒らに表彰の儀式を祭典の如く見せしむるため被賞者に絶対の優越権を与えるかの如き挙に出でたのは、しゅうみつべんべつさいちひょうぼう思慮の周密と弁別の細緻を標榜する学者の所置としては、余の提供にかかる不公平の非難を甘んじて受ける資格があると思う。

学士会院が栄誉ある多数の学者中より今年はまず木村氏だけを選んで、他は年々順次に表彰するという意を当初から持っているのだと弁解するならば、木はから村氏を表彰すると同時に、その主意が一般に知れ渡るように取り計うのが学者の用意というものであろう。木村氏が五百円の賞金と直径三寸大のしょうはい賞牌に相当するのに、他の学者はただの一銭の賞金にも直径一分の賞牌にも値せぬように俗衆に思わせるのは、木村氏の功績を表するがために、他の学者に屈辱を与えたと同じ事に帰着する。

――明治四四、七、一四『東京朝日新聞』――

底本:「漱石文明論集」岩波文庫、岩波書店

1986(昭和61)年10月16日第1刷発行

1998(平成10)年7月24日第26刷発行 入力:柴田卓治 校正:しず

1999年8月13日公開 2003年10月10日修正 青空文庫作成フゔ゗ル:

このフゔ゗ルは、゗ンターネットの図書館、青空文庫(http://www.aozora.gr.jp/)で作られました。入力、校正、制作にあたったのは、ボランテゖゕの皆さんです。

●表記について

 このフゔ゗ルは W3C 勧告 XHTML1.1 にそった形式で作成されています。

第五篇:泰山学者

“千帆学者”建设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培养、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动我省优势学科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依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意见》(鲁发[2003]20号),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是: 自2003年起,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省高等学校中设立100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招聘100名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具有领导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建成100个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以400至600名学术骨干为中坚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带动100个优势学科的发展,不断推出重大科研成果。

第三条 省教育厅成立“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实施工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下设“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办公室(简称“泰山学者”办公室),负责“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各项日常工作。

第二章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置

第四条 岗位设置的原则是:紧密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兼顾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保证质量。

第五条 申请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应具备支持设岗学科发展的学科优势和综合实力;能够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受聘人员及学术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申请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学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具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三)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科研经费充足;发表和出版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研奖励多项;

(四)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理工农医类学科拥有8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拥有100万元以上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

(五)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六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按下列规定设置:

(一)“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一般在二级学科设置。同等条件下优先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或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学科中设置。

(二)每一获准设置岗位的学科原则上设置特聘教授岗位1个,每一岗位设置期为5年。

(三)“泰山学者”办公室向高校发布岗位设置条件和设岗数量的公告。

(四)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岗位设置条件提出设岗申请。申请学校在提出设岗申请前,要组织专家对拟申请设岗学科在全国同行中的先进性、特色、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并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申请表》。

(五)“泰山学者”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申请进行评审。

(六)“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设置岗位的学科。

(七)“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将确定的设岗学科名单在有关新闻媒体公布,并书面通知有关高等学校。

第七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实行目标管理。“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日常管理由获准设岗的高等学校负责。设岗的高等学校,要制定具体、明确、科学、合理的岗位建设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报“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审核。“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组织同行专家对岗位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建设成绩突出的学科,可按第四条规定的岗位设置条件和有关程序连续设置,进入下一期工程建设。获得设岗资格在设置期内空岗的,也应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并可作为下一期工程建设的预备岗位,按第四条规定的岗位设置条件和有关程序重新确定。

第三章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选聘

第八条 选聘的原则是:注重学术水平,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宁缺毋滥。

第九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应聘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术造诣深,主持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能力,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

(四)从事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

(五)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首次受聘年龄不超过55周岁;聘期内不得超过国家法定的教师退休年龄。

第十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职责是:

(一)组织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推出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二)带领本学科人员进行学科建设,使本学科在学术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推动学科发展;

(三)负责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和优秀年轻学者,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部分本科核心课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四)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学者应大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五)聘期内每年在岗工作9个月(含9个月)以上;不得担任校级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按下列规定选聘:

(一)获准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须通过多种方式向国内外发布招聘条件,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候选人。

(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向获准设岗的高等学校提出申请,并填写《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申请表》。每个特聘教授岗位申请人数不得少于5人,其中外单位人数不少于2人。

(三)获准设岗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根据招聘条件,对候选人进行评议、遴选,提出推荐意见,报送“泰山学者”办公室。

(四)“泰山学者”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高等学校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评审。

(五)“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审定并公示拟聘任人员。

(六)获准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学校与受聘者签订聘任合同,规定聘期及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中对受聘人员的在岗工作时间、工作目标与任务、成果归属权、聘期及待遇等有关条款要规范、合法、明确、充分、具体。聘任合同须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并报送“泰山学者”办公室审核、备案。

(七)设置岗位的高等学校根据“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的批复聘任特聘教授,并颁发聘书。

第十二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实行合约管理,由高等学校按双方签订的合约进行管理。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每届聘期为5年,采取分段聘任的方法,第一阶段聘任时间为3年,期中考核合格的,续聘(第二阶段)2年。聘任期满后,根据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岗位设置情况和双方意向,并符合第八条规定的可以续聘。

“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组织同行专家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履行岗位职责和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期中和届满考核。

第十三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聘期内享受岗位津贴。工程第一期特聘教授岗位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由省财政支付,设岗学校按月发放。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内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由设岗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双方协议确定。

第四章 学术骨干的配备

第十四条 学术骨干选聘的原则是:根据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尊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意愿;兼顾学术水平和梯队结构的需要。

第十五条 学术骨干应聘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精神;

(二)在本学科领域某一研究方向上学术造诣较深,能够主持重要科学研究工作,有较突出的科研工作业绩和一定的影响;

(三)发展潜力大,通过培养和锻炼,能成为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

(四)能从事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

(五)具有博士学位,首次受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第十六条 学术骨干的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进行学科建设,带领本学科某一研究方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二)参与重大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开发工作,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讲授本科主干课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四)聘期内全职在岗工作。

第十七条 学术骨干按下列规定聘任:

(一)每一“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聘任4至6名学术骨干。

(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按第十四条规定的基本条件推荐学术骨干人选,并在校内公示。

(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的高等学校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推荐的人选进行审核和聘任。

(四)“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与学术骨干签订工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工作协议中对学术骨干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成果归属权、聘期及待遇等有关条款的规定要明确、具体。

(五)“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学校将聘任的学术骨干名单及工作协议报送“泰山学者”办公室备案。

第十八条 学术骨干实行协约管理。由“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所在高等学校共同负责。

学术骨干每届聘期为5年,采取分段聘任的方法,第一阶段聘任时间为3年,考核合格的,续聘(第二阶段)2年。聘任期满后,根据双方意向,并符合第十四条规定的可以续聘。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学校对学术骨干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期中和期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送“泰山学者”办公室备案。

第十九条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带学术团队的学术骨干(4至6人)聘期内享受岗位津贴。工程第一期,岗位津贴标准为每个学术团队每年10万元,其中省财政和设岗高校各承担5万元。

学术骨干的岗位津贴分配,原则上由特聘教授根据每个学术骨干的贡献大小提出分配意见,由设岗学校按月发放。

学术骨干在聘期内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由设岗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双方协议确定。

第五章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第二十条 学科建设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是:

(一)开展重大科学研究,承担1至2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1至2项达到本学科领域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并居全省同类学科首位,使本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培养4至6名在本学科领域某一研究方向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骨干,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获得国家或省级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奖,培养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培训服务,成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三)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四)通过研究与开发,为社会提供工程、技术、咨询和决策服务;应用技术类学科应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贡献率;设置期内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本学科有1至2个研究方向的仪器设备及其他条件达到国内一流,乃至国际先进水平,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十一条 设岗学校和特聘教授要根据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经校学术委员会充分论证,报“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审核后实施。设岗高校应向“泰山学者”办公室报告学科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下工作安排。

第二十二条 设岗高校要投入一定的学科建设经费。5年建设期间,至少为每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的理工农医类学科提供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提供5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其中,设岗前3年应投入学科建设总经费的三分之二以上。

第二十三条 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特聘教授完成岗位目标、任务以及实施学科建设规划(包括空岗学科建设)所必需的仪器设备购置、已有仪器设备的配件购置、实验室改装、图书资料购置、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等,其中,仪器设备和配件购置费不低于80%。

第二十四条 省财政和设岗高等学校共同投入科研经费,为特聘教授及其梯队成员承担更高层次科研任务、产出标志性成果创造条件。每年为每位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提供科研经费20万元,其中,省财政和设岗高校分别投入5万元和15万元;为每位人文社会科学类特聘教授提供10万元,其中,省财政和设岗高校各投入5万元。

第二十五条 科学研究工作要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意愿,鼓励创新。由特聘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参照岗位目标和基本任务,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科学研究。

第二十六条 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的管理按国家及我省有关科研课题和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省教育厅和设岗学校负责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在不违背国家及我省科研课题和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要给予特聘教授科研课题实施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

第二十七条 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完成后,“泰山学者”办公室组织相应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科研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与评价。

取得的研究成果均应标注“„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字样,加强职务发明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

第六章 考 核

第二十八条 “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行考核评估制度。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学术骨干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科建设情况和设岗学校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等。考核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十九条 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考核着重考核其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与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分考核、期中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

考核由设岗学校负责。考核工作于聘任时间每个整年时进行。设岗学校须将考核结果报“泰山学者”办公室备案。考核不合格者,由设岗学校提出警告和整改措施。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者,经“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同意后,由设岗学校解除聘任合同。

期中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由“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负责。期中考核在特聘教授受聘满3年(第一阶段)时进行。期中考核合格者,由学校按聘任合同续聘第二阶段;期中考核不合格者,由设岗学校解除聘任合同,停发其岗位津贴和科研经费。

聘期届满考核在5年聘期结束时进行。对圆满完成岗位职责目标和任务、贡献巨大者予以表彰,符合第八条规定的可在下一期工程中优先聘任;对届满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通报批评。

被解除聘任合同的受聘人员或届满考核不合格者今后不得再申请进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第三十条 对学术骨干的考核着重考核受聘学术骨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业绩,考核分期中考核和届满考核,由设岗学校负责。

期中考核在学术骨干受聘满3年时进行。期中考核合格者,由学校按聘任合同续聘第二阶段;考核不合格者,经征得特聘教授同意,设岗学校可提出警告及改正措施,直至解除聘任合同并停发其岗位津贴。

届满考核在学术骨干受聘满5年时进行。对创新能力强、贡献较大的学术骨干,“泰山学者”办公室将采取适当方式予以表彰,并建议设岗学校在下一期工程中优先聘任;对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泰山学者”办公室将采取适当方式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一条 对学科建设情况的考核主要考核设岗学科的总体建设水平、科研成绩与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发挥教学科研基地作用等情况。考核分为期中考核和届满考核,由“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负责。

期中考核在特聘教授受聘满3年(第一阶段)时进行。对期中考核不合格者,“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将限期整改,必要时取消其设岗资格。

届满考核在特聘教授5年聘期结束时进行。对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并在下一期设岗时优先设岗;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不得再申请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第三十二条 对设岗学校的考核主要考核其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工作支持力度、配套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等内容。考核分为期中考核和届满考核,由“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负责。

期中考核在特聘教授受聘满3年(第一阶段)时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学校,“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必要时相应减少该设岗学校的省财政专项拨款,直至取消其设岗资格。

届满考核在特聘教授5年聘期结束时进行。对支持措施力度大、岗位建设成绩突出的学校,“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委员会予以表彰;对建设力度不大、届满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该学校在下一期工程中的申请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细则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173385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