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第三章人口控制

第三章人口控制



第一篇:第三章人口控制

志书名:安达县志

第三篇人口

第三章人口控制

第一节控制机构

1963年初,安达市人民委员会在卫生局设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人。1964年6月,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干部 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撤销,工作停止。1970年,恢复计划生育工作,设工作人员2人。1973年末,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设主任1人、副主任2入,配备工作人员4人。机构从卫生科分出,直属于县草委领导。全县各公社及直属机关建立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设主管领导干部1人,配备1名工作人员兼做计划生育工作。1979年,县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员增至 9人,全县各公社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助理共21人。1980年,全县农村生产大队由妇女队长负责计划生育工作。1984年,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改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人员增至10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内设秘书、人口计划统计 2股,下设宣传、技术指导、药具管理 3站。各乡、镇、场和城市街道设计划生育办公室,办公室下设计划生育服务站,村级单位成立计划生育服务室,屯成立服务户。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形成管理网络。

第二节人口政策

一、自然生育

几千年来,人们把多生儿女,看作是“儿女有份”,老天的照应;把“儿女双全”、“子孙满堂”视为家族兴旺的标志,以“四世同堂”、“多子多孙”为荣;把无儿无女或有女无儿迷信为“前世没有积下阴德”、“今世命薄福浅”。人们想方设法生儿育女,特别是把生男孩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出现十六、七岁女孩子即结婚生育,一般妇女生育七、八胎,多者生育十几胎的无控制生育状态。无节制生育,损伤妇女身体,致使中、青年妇女患病早亡。子女多的家庭负担过重,生活贫困,部分老年人体弱多病,缺夫少妻,失去晚年幸福。解放前,全县 城乡几乎家家如此,辈辈如此。人们在封建生育观念统治下,把生儿育女作为传宗接代的手段,处于无计划无控制的自然生育状态。

二、计划生育

安达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间较早,1955年就有一部分人使用避孕工具。1957年12月,县委书记处书记王纯正第一个做了男性结扎手术。1963年 3月,安达市成立计划生育宣传队,通过图片、幻灯、模型等形式宣传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生理卫生知识和避孕道理,同时为社员义务看病。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教育,打开了局面。中内泡公社卫生院会计秦辉,年龄23岁,已生 4个孩子,身体不好,她带头做了女性结扎手术。手术后,很快恢复了健康。这一实例有效地推动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1965年,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城乡铺开。3 月,县计划生育工作队深入昌德公社灭蒋大队帮助社员算四笔帐:一是算影响父母健康的帐;二是算影响妇女参加劳动、减少收入的帐;三是算影响子女受教育的帐;四是算影响全家生活水平的帐。经过算帐、教育,一个月内,有5名男性社员做结扎手术,16名育龄女社员上节育环。

同年,县邮电局党委在全局建立育龄妇女资料卡片,监督怀孕情况。话务班长王亚菇等17名未婚青年集体响应晚婚号召,共同订立推迟婚期2—5年的晚婚计划。

全县部、办、科、公社干部带头计划生育,在有生育能力的85人中,做男扎38人,上节育环16人,使用避孕工具27人。至1966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3年的 34.9%下降到26‰,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划生育工作被迫停止,1967年机构撤销。部分地区出现早婚、早育、多生现象,人口出生率逐年升高。

1972年 4月,县委、县革委在太平庄公社召开全县第一次计划生育现场会议。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教师、工人、农民等育龄夫妇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号召,主动推迟婚期、落实节育措施。青肯泡公社正义大队女社员李桂芝,说服了公婆,做了结扎手术;葡萄花公社兴隆大队党支部书记任凤歧说服了女儿、四平山公社王志仁把儿子找回来,做了节育手术;文化公社向前大队女社员董晓玲订婚不要彩礼,并串联了79名青年联名向全公社未婚青年发起晚婚倡议,把婚期推到25岁以后。

1975年6月,县委、县革委召开了500人参加的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表彰了80个先进集体和 220名先进个人。至1989年,安达县共召开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3次。

1980年 9月,教育党委召开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大会,表彰全县第一个报名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第五中学女教师朱焙焙。会上,教育党委为她披红戴花,奖励电视机一台。并号召全系统教职员工向她学习。

1981年,羊草公社党委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公社掀起申请报名领取《独生子女证》的高潮。一周内有225对夫妇领取《独生子女证》,领证率达 广大育龄妇女的自觉行为,许多城乡新婚夫妇只要一个孩子。

三、计划生育政策

县计划生育政策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县情而制定的。

1971年末,国务院对计划生育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要求。

1973年12月20日,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提出晚(晚婚)、稀(间隔时间长一些)、少(少生),“一对夫妇两个孩、生育间隔四、五年” 的 议,传达贯彻。据此,县革委制定实行晚婚和计划生育的具体规定,明确提出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生育间隔四五年,减少多胎生育的要求。

1976年,根据黑龙江省“五五”人口规划,制定安达县五年人口规划和当年人口规划。规定:晚婚年龄男为27周岁,女为25周岁。

1979年,在原定晚婚和计划生育规定不变的前提下,为达到晚、稀、少的要求,开始向“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目标过渡。全县发放《晚婚证》和《准生证》。同年 8月20日,县革委根据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发出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和奖励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的要求。制定《安达县关于提倡晚婚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试行规定》。试行规定的主要内容是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实施奖励和惩罚办法共12条。

1980年 9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广大党员、团员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模范。县委组织党员、团员学习《公开信》,要求广大党员、团员只生一个孩子,带头报名领取《独生子女证》。

第三节节育措施

一、技术状况

1963年,安达市只有 3名外科医生能做结扎手术,技术力量薄弱。因此,技术培训工作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65年,任民、大同两处中心卫生院能做 4种节育手术。但做女性结扎手术刀口大,时间长(40分钟)。“文化大革命”初期,技术培训工作被迫中断。1972年,开始举办节育技术培训班,将农村卫生院医生、护士和大队“赤脚医生”集中起来学习半年,有66人结业。1974年,女扎手术可以在社员家中进行,手术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刀口也比过 去缩小很多。提高工效,减少疼痛。1977年,采用边学边干的培训办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培训计划生育手术队的卫生员、中医助产士58名,提高技术水平。以后为确保手术质量与安全,县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卫生局对基层从事计生技术的医务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鉴定。至1984年,节育技术医务人员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能够满足计划生育的需要。

二、节育措施

一般避孕措施有:女性安全期避孕法,避孕套工具避孕法,口服、针剂等药物避孕法。

技术措施:女性施放节育环,人工流产,输卵管结扎手术;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

管理措施:(一)建立计划生育责任制,逐级下达计划生育指标,签订计划生育责任合同。农村乡、镇、场、行政村制定乡规民约。(二)建立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措施普查制度。全县以乡、镇、系统、厂、公司为单位,定期对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的妇女进行分类普查。上节育环者每季度进行一次 X光透视检查,服药和使用避孕工具者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建立档案制度。各单位按照全县计划生育的统一要求,建立“两卡”(已婚育龄妇女卡、户卡)“三册”(乡、村、屯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手册),加强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

1970—1984年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统计表

几个年份计划生育成果统计表

1969—1984年节育措施和晚婚情况统计表

第二篇:如何控制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定稿)

湖北工业大学

课程论文

如何控制我国大城市的人口

课程名称: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市政学 李 琪 10辅修行管 1015041538

摘要: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问题紧密相连,而目前大城市人口规模不断突破规划指标,使城市政府经常处于两难境地。解决城市人口膨胀的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用行政手段去限制外来人口是不合理的,这样做不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具体操作也将面临无从入手的困境。要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和控制用地结构。

关键词:城市人口规模 外来人口 中小城市 人口问题 用地结构 外来劳动力 特大城市 城市化 流动人口 人口膨胀

大城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较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建国后,我们党和国家为快速增强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于大城市,采取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这无疑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大城市发展是有一定度的,要受到客观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容量的制约。理想的大城市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结合的城市,而人口膨胀,三种效益较低的大城市则应该受到控制。可是,该如何控制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呢?

针对我国国情,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任务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控制城市人口的机械变动;

3、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全面统一的管理。

一、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情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增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的自觉和自信。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中央正确领导,组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由于人口发展规律的作用,我国育龄妇女总数、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人口总负担系数和城乡人口比例相继出现拐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转折性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在推进城镇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方面,也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

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二、控制城市人口的机械变动

(1)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的指导思想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调节控制城市人口的规模、密度、结构、布局等.使之与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承载能力相适应。根据城市人口的实际情况,人口的迁移必须做到既有利于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搞活服务,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又要防止人口的盲目膨胀。要贯彻宽严有别、有进有出、突出重点、分层控制的原则。

(2)建立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的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的任务主要是:统筹规划全市人口机械增长的指标和布局安排,并分解到各部门;研究人口迁移中的有关政策;协调各部门在审批中的有关问题;监督各部门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

(3)将人口机械增长控制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把联席会议决定的人口机械增长的计划指标列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计划指标执行,不得任意突破。

三、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

搞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主要应从如下四方面着手:

(l)限制流入量与居住时间。一方面通过控制会议数量、发展医疗卫生等部门的远距离服务等方法,减少不必要的人口流动;另一方面,可通过对长期滞留城市的外来人口收取一定的市政设施增容费等经济手段,限制人口的流入量和暂住时间。

(2)完善法制,依法管理流动人口。各市可根据本市的情况,通过市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一些地方性管理法规,将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3)区别对待,分类分片归口管理。生产性流动人口应由各部门归口管理,非生产性流动人口则由公安、民政部门和街道居委会管理。此外,还应按地盘实行分片管理,形成全市齐抓共管的局面。

(4)制定规划,把流动人口纳入规划管理的轨道。把城市流动人口规模纳入规

划范围,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规模与数量。

参考文献

[1]何兴刚.论我国大城市人口膨胀及规模控制[J].社会科学家,1991-05-01

[2]陈成鲜,王浣尘.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25

第三篇:高三英语作文:人口控制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have le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world population.Modern medicine, for example,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babies to grow up healthily and for people to live longer.With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countryside, people tend to have larger families.As a result, the world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so rapidly that it has now exceeded 6 billion.But the overgrowth of population presents a threat to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A large population demands a GREat deal of food supply and shelter space.However, limited productivity and scarce world resources can hard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ever-increasing population.Thus, in the long run, the overgrowth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will only harm mankind.To guarante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nkind must realize the consequences resulting from fast population growth and carry out a family planning programme.Only by adopting effective measures, can human society develop steadily and have a bright future.

第四篇:毕节试验区人口控制工作汇报提纲

毕节试验区人口控制工作汇报提纲

毕节地区人口计生委

(2011年10月22日)

一、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显著进展。一是人口数量控制成效巨大。2010年,人口出生率13.43‰,比 1987年的28.09‰下降14.6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26‰,比1987年19.47‰下降13.21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91.10%,比1987年提高53.73个百分点。二是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为11.07‰,比2005降低9.38个千分点。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减少了社会和家庭的负面成本,同时为教育事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基础。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稳中有降。2010年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110.42,与2006年相比下降0.81。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近三年流出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60%以上,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从“十五”期末的60%上升到2010年87%,上升27个百分点,验证率从82%上升到95%,上升13个百分点。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增强。一是人口的有效控制,彻底打破“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怪圈,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相对提高人均占有水平。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比1987年的182元增加317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4308元,增加13611元。三是有效抑制贫困人口的继续蔓延。少生一个人就可减少一份返贫压力,人口的有效控制,遏制了贫困人口的增加。四是节省大量的家庭及社会抚养费。有效缓解社会资源的 1

投入,减少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五是有效缓解生态压力。我区位于长江、珠江上游,人口的有效控制,相应缓解了生态承载力,毁林毁草开荒现象基本杜绝,为建立全国生态屏障、保护水土资源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大胆探索试验,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2011以来,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口计生委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双降”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黔党发[2011]13号、17号及毕地党发[2011]25号文件精神,按照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要求,不断创新领导决策机制和人口管理载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第一,奖励从重在政策层面上得到突破。实事求是地说,农村计生“两户”发展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多数处于低收入水平,原有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吸引力和号召力明显不足,这种负面效应极大挫伤了群众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必须顺民意,遂民愿,实实在在的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民生问题,让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满足他们致富的愿望,计划生育工作才能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同时对超生家庭实行严厉处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震慑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导向,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我们整合涉农惠民政策、项目和资金,对计生家庭优先奖励、优先扶持,充分享受“普惠+特惠”政策,优先发展、优先致富。尤其是对农村计生“两户”给予多重优惠照顾,免费参加新农保,免费看病,子女免费“十二年制”教育,等等。使政策富有吸引力,叠加效应充分显现。

第二,处罚从严在力度上得到加强。近年来社会抚养费征收弱化,司法介入征收力度不够,超生没有受到严厉处罚,是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普惠政策对计生特惠政策吸引力的冲淡,部门对计生家庭优先优惠政策落实没有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少生不快富,多生有照顾”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在加大对计生家庭奖励的同时,对违法生育家庭社会抚养费进行一次性清理

核算,坚决采取行政和司法措施,做到应收尽收;新出现政策外生育的,按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上限征收。政策外生育不按时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拒不缴纳社会抚养费、政策外怀孕未采取补救措施的,暂缓享受各种惠民政策。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信访积案大幅度减少,执法不当引起的恶性案件基本杜绝,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第三,探索破解“难点”工作模式逐步完善。(1)推行流动人口计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区内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实行“一盘棋”双向管理、双向考核。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凡在区内流动的本区户籍人口,在到达流入地30个工作日以内出现政策外生育的,考核流出地;超过30个工作日的,考核流入地。对流出区外的完善个案基本信息,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定期组织开展异地协作联动,大力消化流动人口手术库存。对流动人口手术库存和常住人口手术库存同考核。今年与贵阳市开展协作联动2次,落实流动人口手术5896例,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2036份。(2)完善二女户节育“全程优抚”服务模式,破解二女户绝育措施落实难的问题。对二女户作绝育术后给予一次性重奖,并实行“生产发展持续帮扶、子女教育政府买单、基本养老保障全面落实”的“一条龙”服务,大幅度提高新增二女户绝育落实率。今年已落实二女户结扎3444例。(3)建立“教育、监督、服务”并重的早婚早育控制模式,破解政策外生育控制难问题。加强法制教育、优生优育和避孕知识宣传,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婚育行为,实施群众监督,形成舆论压力,落实防范措施,2012年内基本杜绝政策外一孩生育。

第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得到发展。尽管我区目前有4个国优县、3个省优县,实事求是说,优质服务离育龄群众实际需求尚有不小差距,为育龄群众提供便捷、适宜的服务还不够,县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少,素质不高,现有技术设备作用发挥不够。这就有必要在深化优质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上下功夫,以群众的满意来支撑工作水平提升。今年以来,一是在全省率先实行腹腔镜输卵管微创结扎技术。

在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县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开展腹腔镜输卵管结扎微创技术的实施方案》、《局麻单孔腹腔镜输卵管结扎术常规》。2011年9月底,全区所有县级站均独立开展腹腔镜女扎术。8县市共落实手术5082例,无一例手术并发症和感染现象。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群众满意、乐于接受,有力促进避孕节育手术落实。1个县级计生服务站和4个乡站获全国首批优质服务示范站称号。二是引进民间优质技术服务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以招商引资的形式整合资源,促优质服务提质加速。三是在黔西县、赫章县开展计划内怀孕农村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每对240元,深受欢迎。

第五,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搭建了新平台。客观上看,我区正处在继续降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工作处于艰难的爬坡上坎阶段,面临着既要加速追赶,又要跨越转型的双重任务。但基础条件、政策环境和工作手段远远适应不了完成任务的需要。推行诚信计生机制,村(居、社区)和目标人群互相签订诚信计生承诺书,双向承诺、双向诚信、互相监督。村(居、社区)向群众承诺在发展生产、就医上学、民政救济等方面提供帮助,公开、公平、公正地落实惠民政策和优质服务;群众向村(居、社区)承诺自觉执行计生政策,履行计生义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服务模式,涵盖了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二十字方针内容,即“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

三、存在问题

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的发展中,人口问题仍是制约毕节跨越发展的关键,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人口基数大,总量多,人口控制工作难度大。“十二五”期间,全区育龄妇女年平均保持在232万人左右,生育旺盛期妇女平均为67万人,生育峰值(23周岁)妇女平均为7万人左右,庞大的育龄人群给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人口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二

是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向广,全区流出人口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40万人以上,且青壮年人口居多,给生育水平的下降带来了不确定性。三是发展不平衡,制约全区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基层基础薄弱,工作总体水平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降”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人口计生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难在人口太多,人均指标过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难在涉及每一个家庭,牵联整个社会;难在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政策的差距矛盾;难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深刻变化形势下的人口流动加剧;难在我们现行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必须在政策和机制上不断突破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五篇:A题——铜仁市市区人口的预测与控制

A题:铜仁市市区人口的预测与控制

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作出较准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日前,铜仁市正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关键时期,市区内人口的总量的有效控制及合理的层次结构等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试通过相关途径(文献、网络、调查、采访等)了解铜仁市市区人口的发展历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铜仁市市区人口数量的统计,试分析当前我市人口的基本结构及出现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2)根据铜仁市市区人口数量的统计,分析我市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并预测我市2020年的流动人口数量。

(3)根据铜仁市市区人口数量的统计,分析我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并预测我市2020年、2030年、2040年及2050年的人口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