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总复习教学1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总复习教学1



第一篇:论文浅谈高中物理总复习教学1

浅谈高中物理总复习教学 四川省武胜中学 张代勇 物理总复习既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但又有别新课教学,总复习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概念,疏理规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摸索总结了“依纲扣本、疏理规律、点拨思路、培养能力”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依纲扣本

课本是教学之本,大纲是复习之据,总复习的内容,只能包含教材大纲之内,不能越出教材之外。笔者认为“依纲扣本”是提高总复习效果之前提,总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而且是进一步知新的过程,而紧扣课本决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也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而应对教材进行精练,活用和深化。

所谓精练,就是指导学生把书读薄,从庞大的知识系统中把主要内容精练出来。如机械能一章,复习时可把教材精练为一个定律――机械守恒定律,二个定理――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三个概念――功、功率、动能和势能,经过这样处理后,条理就更清楚了、主次就更分明了。

所谓活用,就是突破教材章节内容,加强前后联系,并适当进行分类综合,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如对“场”的概念,复习时可把引力场、分子力场、电场、磁场联系起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其中的“物”有力的作用性质,可以引入势能概念,场力作正功,势能减小;场力作负功,势能增大。从中还可以将物理学中分析问题的最重要的观点“能量守恒”联系起来,从而带动一大批知识。使学生学得更活,更觉物理学有趣。

所谓深化,就是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如复习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时,因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故可以指导学生练习求方波的有效值,方波的正半周与负半周的数值(电压或电流)还可以不同。只要明确了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从交流、直流电流通过电阻做功这一“等效原理”,再运用中学数学知识,上述情况下的有效值是可以求得的。通过课本上的问题结合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多变有利于学生挖掘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样复习,学生毫无单调、呆板之感,反面觉得基础内容有深度,课本里面有难度,越复习越觉得离不开课本。

二、疏理规律

复习效果的好坏往往体现在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解题能力的技巧。解题必须掌握一定的依据和方法,其依据就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其方法就是解题技巧。笔者认 1

为“疏理规律”是提高总复习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物理规律和解题技巧。

中学物理规律可概括为四大系列:牛顿定律(一、二、三定律)、守恒律(动量、能量、质量、电量守恒)、平方反比律(万有引力、库仑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楞次、法拉第定律等)。这些定律内容虽然不复杂,但应用起来却千变万化。运用这些规律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其适用条件以及规律本身所特有的一些性质(如: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条件性、系统性、瞬时性、矢量性、相对性)。

解题方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各种类型习题的解答,一般都应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出发,但也有各不相同的特殊解法。解题时,可指导学生运用等效法、图解法、特值法、对比法、排除法、递推法、归纳法和极限法等。一道习题可能有多种解法,有的解法独特简洁,应深入探索其规律,及时总结,注意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变,陈题出新,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如例:总质量为M的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匀速行驶,尾部有一质量为m的车厢突然脱钩。设机车牵引力保持不变,则脱钩车厢停下时列车前段的速度多大。若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规律求解很烦琐,而用动量守恒求解则很简洁!

三、点拨思路

解题思路,即解题的思考方法;它是解题的关键,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顺势抓准关键(题中的关键句子),再根据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所提示的后果进行分析,抽象和综合概括,想象和推理,寻找等量关系,选准公式列方程,求解并分析检验答案。使学生建立起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即“分析过程,抽象本质,画出草图,抓准条件,运用规律”。笔者认为“点拨思路”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必然途径,这就要求指导学生解题时,加强思维训练,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复习时可以加强对学生求同、求异、移植及逆向思维法的训练,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解题能力。

如图1所示:重为G的均匀链条,两端用等长的轻绳连接,挂在等高的天花板上,绳与水平方向成0角,试求:

1、绳子上的张力;

2、链条最低点的张力。F F F

N

图1

图甲 G G 图乙

本问题若用等效替代分析法则非常简便,见图甲、对行第2问只是等效对象为链

条的一半见图乙。

点拨解题思路,应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审题时要分清题给的物理现象有几个什么样的物理过程?二是要分析有哪些解题途径,应选择哪条最佳途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师只顾自己在黑板上解题,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解。在黑板上写解题思路,教师再作必要的点评,特殊的运算方法和数学技巧,也应作指导小结。

四、培养能力

在总复习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放在首位,坚持启发和诱导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发掘问题,提示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选拨人才的要求。

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总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采用组合实验(把有关的几个实验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做,通过重温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强化手、脑并用的功能。待测电阻这个实验,基本方法有伏安法和欧姆表法,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可设计几种不的方式。如电源电压较高,要通过分压电路后才能接上待测电阻,此时滑线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等如何选择,是选安外法还是安内法等等。通过这些变换,即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巩固了相关知识。

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前所述的疏通规律,点拨思路的过程与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深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反过来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扩展。

物理总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变知识为能力,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说明,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总复习时,要帮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乱套公式、凭空想当然等坏习惯。指导他们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解决问题时,要透彻明晰。作业练习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应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忽视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只有公式、数据的堆砌等)纠正其错误。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深刻认识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把物理问题用简洁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复习时,必须精选好典型例题,使之溶知识和方法于一炉,达到练习一题,旁通一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切记“题海战术”。在总复习中坚持“依纲扣本,疏理规律,点拨思路,培养能力”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巩固,方法得到掌握,思维得到畅通,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这即是总复习的目的所在,也是提高总复习效果的基本途径。

第二篇:总复习1

总复习: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

学校:南坣小学姓名:

1、小学即将毕业,请你送一句有关学习的格言勉励同学。

答:少年部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为建设文明城市,小明见到毁坏公物的人,想劝他几句,请你

帮他设计说服对方的话:

请你做个文明人,利己又利人。损坏公物既损坏大家利益,又损

坏你的品德。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请你遵守公德。

3、根据提示,请你用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来表达意

思。

⑴朋友即将远行,你会送他一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概念和高中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高中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

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王斌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简单的,不是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而是应该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要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