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篇:《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603+50 993-25 29+
54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入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犑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平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 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篇:两步应用题课件
两 步 应 用 题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80~81页例1,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算式是:()。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算式是:()。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quot;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开讲激趣。
上课伊始,由庆祝”国庆节“学生做花的话题引出了复习题,使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基本事实“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贴近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我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引入新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完复习题后,我设疑:如果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能不能解答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题中没有告诉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这时,我再增补一个条件引出了例题。这样教学,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发展而来地,即使学生认清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出”中间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关键,层层设问:”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黄花和紫花的总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所以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与此同时,注意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展示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
4.”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老师决不暗示。”导“就是启发引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提出”中间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授人以”渔“;”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对例1及”想一想“进行试解,这样,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尝试解题的成功喜悦、也锻炼了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5.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课末,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的小游戏“,就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了课堂情趣。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8、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及评析
【简介】
以前,邱学华老师上过“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1995年9月,在江苏省如东县举办的尝试教学法讲习会上又重新上了这堂课。但根据新编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的要求,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新课本中把“几倍求和”、“比多求和”两步应用题,都归纳成“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邱老师紧紧抓住这类应用题的结构,作为教学重点。这堂课充分体现尝试成功的教育思想,开始时,巧妙地运用“猜铅笔”的游戏,揭示这类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结束时,又运用编题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想。使加强“双基”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这里介绍邱老师的教学设计,并由如东县缪建建平老师写的观后感。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能够区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用的小学数学磁性教具箱,学生用的磁性学具板,以及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游戏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文具盒,一个装红铅笔,一个装黄铅笔。
1、打开一个文具盒盖,学生看到有3支黄铅笔,教师提出要求“两个文具盒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会说缺少条件,无法解答)
2、教师再打开另一个文具盒盖,学生看到有5支红铅笔,这样学生可以求出一共有8支铅笔3+5=8(支)
3、教师打开一个文具盒盖,出示3支黄铅笔,然后教师指着另一个文具盒说:“红铅笔比黄铅笔多2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会说出得数)
引导学生编出应用题:“有3支黄铅笔,红铅笔比黄铅笔多2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再引导学生分析,看出这道两步应用题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而前面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有3个已知条件。这堂课就来学习这类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直观,以游戏形式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提问,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尝试操作
教师在磁性演示板上,学生在磁性学具板上共同操作。在尝试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到,先要求出红铅笔有多少支,才能求出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三、尝试练习
1、利用课本上的例题,做尝试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
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
一共有多少只兔
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
一共有多少只兔
(用白纸贴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然后尝试练习,练后要求学生尝试说出道理)
2、练后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上的例题,验证自己算得对不对,并补充说出课本上的例题,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例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养的白兔比黑兔少6只”。(用白纸贴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练习说出算理。
根据上述黑板上出现的4道题目,进行分析比较,联系课本上提出的“注意: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要仔细分析,确定该用一步解答还是分两步解答。”得出初步结论:题目给出的都是两个条件,如果直接说出两个具体数量(黑兔和白兔的只数),就用一步计算;如果只说出一个具体数量(黑兔的只数),另一个没有直接说出(白兔的只数),必须先求出来,这样就要用两步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运用类比推理自己尝试解题,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88页“做一做”两道题目:
1、(1)学校里有12盆月季,9盆米兰。月季和米兰一共有多少盆?
(2)学校里有12盆月季,米兰比月季少3盆。月季和米兰一共有多少盆?
2、公园里有6只小猴,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4倍。一共有多少只猴?
五、数学游戏
a)
拍手游戏(教师拍几下,要求学生多拍或少拍几下)。求一共拍几下?(同桌学生互相拍)
b)
猜盒里的铅笔。(与导入新课游戏相同)
c)
编题比赛。
要求学生编出这堂课教的两步应用题。(游戏的长短根据所留时间而定)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又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既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达到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编题比赛,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两步应用题结构的认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六、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出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评点:邱学华老师按照素质教育的观念,用尝试教学理论作指导,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组织教材,紧扣教学重点及关键。运用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展示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自己总结出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法步骤和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己的解法对照,及时强化验证。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适当,学生不仅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思维能力。
本节课教学结构严谨,环环紧扣,重点突出,循循善诱,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生动,练习形式多样,有讲,有练,讲中有练,练中的议,有研讨,有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发挥了尝试教学法的功能,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善于表述的好学风。]
[观后感]
1995年9月25日,邱学华老师应邀请到如东县讲学,在马塘小学为广大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两步计算应用题“(三年级)。这堂课不仅把”尝试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还体现了邱学华教育思想的新发展。现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一、分体现了“三个为主”
邱学华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尝试教学思想”。其精髓是“先练后学,先学后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教者做到“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
这一堂课,邱老师努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尝试学习,让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讨论,举手发言不一定要规范化,及时举手,举一样高,大胆板演(不限制人数,只要你愿意就上黑板来),大胆地让学生作“小老师”批改。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后,邱老师自己也称:“我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解放,这一课可以说是最解放了。上课时,学生只要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动一下,笑一下,乱一下,有什么关系呢?何况我们还有“一二三,坐坐正”的治理法宝。我们现在有些老师上课板着面孔,“我不笑,也不准你(学生)笑”“我不叫你举手,你怎么举手啦!”„„限制规定这么多,学生怎么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呢?我想,我今天之所以成功,关键还是思想又解放了一大步。”
在这一节课中,邱老师还注重“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努力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准备题的引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的智力互补作用。教学中,首先设计了一步求和与已学的两步求和的应用题(一个文具盒中有3支黄铅笔,另一个文具盒里的红铅笔比黄铅笔多2支,两种铅笔一共有多少支?)作为准备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然后出示尝试题(上述题中,第二句话变为红铅笔是黄铅笔的2倍“)由于过渡自然,学生尝试练习并不感到困难,绝大多数同学一次“解决”,接着又让学生积极讨论,教者再点拨,共同总结出解题关键:“先求几倍积,再求和”,最后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练习(比赛)教学过程环环紧扣,学生参与程度逐步加深,课堂气氛与学生学习情绪也随之更加活跃。
二、力使每个学生尝试成功
尝试教学法自1982年创立后,邱学华老师经过十余年的实验研究,特别在近几年吸取成功教育等经验、理论,提出了“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并构建了“尝试成功”教学理论体系,实现了从方法——原则——理论体系的飞跃。尝试成功,其含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其指标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知——初步达到预定的知识、能力目标;情——在心理上产生成功喜悦、体验,师生情感得到交流与满足;意——通过尝试成功活动,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意志。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知”上不仅学会了解答“几倍求和”应用题,而且还尝试成功解答了“几倍求差”应用题,知识得以分化,能力得到提高;在“情”上,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地参与尝试学习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探索热情、竞争态势与师生交流的活跃气氛。特别是,为了鼓励学习成功的学生,邱老师要求学生一齐击掌三下,并说“表扬他”(被表扬学生站起来说:“谢谢大家”,一堂课“表扬他”说了不下40次。而对于那些暂时未成功(做错了或说错了)的同学,邱老师总是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一点也不加训斥,有的只是友好的建议:“这位同学字写得不错,下次动点脑筋一定会做对的!”;“这位同学只错了一点儿,我相信下次他一定能做得全对!”涓涓细流,春风化雨,使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三、分展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尝试成功,这就需要教者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邱老师虽然是“尝试教学法”的创造者,但他自己并不拘泥于“五步模式”,而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与改进。如第二次尝试练习“几倍求差”的应用题,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影响,做错的人数不少,邱老师似乎早有准备,在这一环节增加了时间,让学生激烈争论、辨别、比较,终于扫除了障碍。此外,课堂教学中还通过直、演示、电化手段的合理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该课开始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第一盒装3支铅笔,第二盒我装多少不让你看见(躲在讲台后偷偷装盒),求一共多少支?”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不好求”“为什么”“少了一个条件”,“谁把它补上”„„这看似“戏法”,实有“门道”,即让学生加深了对一步应用题结构的理解,也为吸引学生后继的学习打下了一个绝妙的“伏笔”。总之,邱老师不是在“教书”,而是在“用书”,他的教学注意力主要不是放在某某知识点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怎样想的,他们在感知、记忆、思维中会碰到什么障碍,怎么扫除障碍等。
我想说,邱老师用40年时间准备了这堂课,这一点也不过分。邱老师今日的成功,源于他数十年的孜孜探求,不懈努力。这种治学精神也一定会鼓舞一代又一代教苑耕耘者,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