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枫桥夜泊》
浅谈《枫桥夜泊》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张继进京赶考回来,路过寒山寺时所写,所谓千古名诗。
今天看到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对着江边的枫树因忧愁而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钟声传到我的客船上。
所谓诗言志,一首诗必然蕴含有作者当时的感情,这首诗也的的确确反应了张继当时郁闷的心情,但不是这样表达的。
像这样的四句诗,一般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真正表达作者情怀的都落在第四句上。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就是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又是写景。这种解释首先就不符合诗歌的逻辑、更不符合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呢?
凡是去过寒山寺的人都应该知道,寒山寺对面是一条江,在寒山寺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有两座桥,江桥和枫桥。对面是一座山,叫愁眠山。所以这里的江不是江边,而是指江桥,枫不是什么枫树,而是枫桥,愁就是愁眠山,不是什么因忧愁而难以入眠。所以“江枫鱼火对愁眠”正确的解释是这样:江桥、枫桥和渔火对着愁眠山。还是写景!
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抒情的呢?此诗之所以称为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作者并不是用具体的那一句来抒情,而是通过对月亮、乌鸦、霜、桥、渔火、山、寺以及寺庙里传来的钟声,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无形中构造一种忧伤的氛围。全诗看是没有一句是用来写忧愁的,而全诗上下又处处被忧愁所笼罩。对于一个赶考回来的人,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于月色朦胧时分独自站在江上的小船中,月亮照着自己,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隐隐约约听到寺庙里的钟声(佛家的钟声象征安静与和平)......可谓凄婉迷茫,能不悲伤吗?
后人评诗,除了根据古人留下的资料外,都是评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感而发。评诗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就有差异,因此对错很难界定。但是有一点,对诗中词句的解释应该在保证对的情况下,才能拿给别人去学习,不然就是误人子弟。
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想象力更是丰富。像这种意境很美的诗,我个人认为解释不如不解释。老师只需稍微点化一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没必要非给大家画一个圈,让大家的思维就留在你的圈里。再说了你的想法还不一定对,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些按部就班,不懂创新的学生的原因吧?!因为你什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答案,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是错的,那谁还敢去想?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为人是有个性化差异的,而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大家的潜力,而不是把每个人的思想都磨成一样。醒醒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尽信书还真不如无书。也许只有我们去实践、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吧。像这些诗歌至于说了什么,可能只有作者复活才能说得清。也许看到这些诗歌能让我们想起某个人,回忆起一些事就是作者的本意也说不定。
第二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永城市蒋口镇九公里小学----张小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 桥 夜 泊
张
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江 枫 /渔 火 ∥对 /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夜 半 /钟 声∥到 /客 船。
第三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 【朝代】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注释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注释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 注释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注释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注释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注释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注释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注释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第四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编辑本段]【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③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⑤.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久久没有散去。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蟾兔:月亮。《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 《忆扬州》
2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 晏殊 《寓意》
30.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 张先 《菩萨蛮》
31.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 苏轼 《西江月》
3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3. 中秋月二首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戎昱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
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
和崔中丞中秋月 张南史
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秋暮忆中秋夜与王璠侍御赏月,因怆远离聊以 鲍防
前月月明夜,美人同远光。
清尘一以间,今夕坐相忘。
风落芙蓉露,疑余绣被香。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苍字 张正一 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
旅人方积思,繁宿稍沉光。朱槛叨陪赏,尤宜清漏长。
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 徐放
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鹊惊初泛滥,鸿思共裴回。
远月清光遍,高空爽气来。此时陪永望,更得上燕台。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对月有怀 曹雪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 【唐】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八月十五日》 【唐】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关于月亮的古诗
(一)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关于月亮的古诗
(二)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1、《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第五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师手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题你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这首诗是写的夜晚的。夜晚在船上看一座桥。夜晚船停泊在枫桥(师相机引导)。
师:张继因为把桥停泊在枫桥,并且在那过夜,就写下了这首诗。并且因为这首诗,使得一个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枫桥举世闻名,也使得张继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这首诗为什么山发出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张继,走近枫桥,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读课文。
生1:读了这首诗,我感觉到张继非常的孤单。生2:诗人很伤感。生3:诗人非常的寂寞。
师:刚才大家分别用“伤感”、“寂寞”、“孤单”来说了一下对这首诗的感受,下面我想请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古诗。
师:字音读得比较准确,就是不要太紧张了。其实啊,读诗的初步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跟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交谈。老师也有自己的感受,下面我来读一读。师配乐朗诵古诗。
师:大家通过老师刚才所读的,你发现了这首诗当中的哪些景物,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1:我听到了很忧伤的声音。“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钟声。生2:还有“乌啼”。师:这是什么声音啊? 生2:乌鸦的叫声。
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江枫”、“渔火”、“姑苏城外”、“寒山寺”、“客船”,还有乌鸦和月亮。还有“霜满天”。师相机以课件出示。
师: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这些都是诗人笔下的景物。板书“景”。其实,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作者用他的话把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串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首这样流传千古的诗。大家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觉得有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此时的感受?
生:“愁”字。表现了作者的忧愁。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愁”字,边读边品味。拿出你的笔,一边读,一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生再自由读古诗。
生1:从“对愁眠”体会到作者非常寂寞,很忧愁,所以他睡不着。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体会到当时乌鸦的叫声很吵人,天上布满了像雪花一样类似的霜,作者感到非常的忧伤。
师:环境就让人觉得十分的忧伤。作者在这一句中用了一个“霜”字,其实,我们原来学习的一首诗中就有“霜”字,有没有同学记得? 生1:《静夜思》。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生齐声背诵。
师:在《静夜思》中,“霜”是在地上,而我们这首诗中“霜”是在天上。那如果我把这个“天”换成“地”,你觉得怎样?好不好?师用课件出示这两句话。生:不好。
师:“霜”是在天上的吗? 生:不是,是在地上的。
师:那为什么诗人要说“霜满天”,不说“霜满地”啊? 生: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的忧愁。
师:诗人通过想象,想像满天都是霜,可见作者一定感觉到内心十分的忧愁。同时,你读这个“霜”字,你的感受怎么样? 生1:感觉有点寂寞。
生2:表面上说的是“霜”,实际上感觉有点冷。生3:感到十分的凄凉,内心孤独。师:带着这种冷,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句。学生自由读第一句。指两名学生读。学生齐读。
师:通过品词品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冷,其实品诗就像品酒、品茶一样,要我们慢慢地去体会,才能体会出它真正的那种味道。在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抓字眼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一些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的第二句话。看看你从第二句中仿佛看到怎样的景物? 学生自由读第二句。
生1: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生的火。
师:你心里想的枫树是不是这样的?师出示枫树林的图片。生:不是。
师:你想象的枫树是怎样的?
生:这是在夜晚,枫树应该是一片漆黑,看在眼里是一片模糊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当时张继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怎样的?这个时候月亮已经落下了,四面一片漆黑,江边的枫树我只能看得模模糊糊。宁静的江面上,渔船的火在不停地闪烁。这就是当时作者所看到的景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幅画面。生齐读古诗并体会。
师:这些景象无一不表现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愁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句当中,与“霜”对应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对”字。这个“对”字你怎样理解? 生:相对、面对。
师:这个时候,是什么面对什么?谁面对谁? 生:“江枫”和“渔火”相对。
师:此时此刻,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相对相伴,而此时此刻,张继有没有人和他相伴啊?
生:没有。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生:所以他的内心更加凄凉和寂寞。
师:把这种感觉融入诗中,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生齐读第二句。师:此中,也出现了一个“眠”字,怎样理解这个字? 生:睡觉。师:谁睡了。
生:除了张继没有睡,其他人都睡了。师:发挥自己的想象,谁睡了?
生:枫树睡了,渔火也睡了,大地都睡了,所有的人都睡了。师:把刚才大家所说的连起来,也可以组成一首诗。课件出示诗。
生:江水睡了,桥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张继醒着,夜愈深愈难眠。生配乐朗诵。生齐配乐朗诵。
师:此时啊,万物都睡了,只有张继一个人醒着。为什么张继夜愈深愈难眠? 生:因为他感到非常的寂寞,所以睡不着。师:你能不能带着感受读一读第一二句。指两名学生读一二句。
师:面对此情此景,张继感到更加孤独,所以才难以入睡。其实,诗就是越品越有味道。我们接着往下看一看诗的三四句。课件出示钟声。
师:古诗第四句中“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用了一个“客船”,为什么不用“小船”呢?
生: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他在异乡,所以他用“客”字。
师:对,他只是异乡的一个客人,离家乡十分遥远,所以用“客”字。通过这个“客”字,大家有没有想到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啊?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你能为大家背诵一下吗? 生背诵古诗。
师:就是因为这种旅居客乡,作者内心才会感觉到一种孤独,一种寂寞。其实,在这个地方,不仅如此,张继还听到了当天晚上响起的钟声。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师课件播放钟声。你从这个钟声体会到什么?
生:也体会到作者十分孤独。这个声音显得十分响亮,十分悠长。
师:当时的张继不仅看到这番景象,而且还听到悠远的钟声。大家想一想,在这声悠远的钟声过后,大地又重新恢复了宁静,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他的内心感到更加的寂寞,更加的孤独。请同学来读一读。指两名学生读第三四句。生齐读第三四句。
师:大家体会到了作者的凄凉和忧伤,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完整地来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张继通过眼前的景物,表达了内心浓郁的感情,他把情和景交融在了一起,板书:情。形成了这篇千古流传的诗篇。面对这样一个张继,一个旅居客乡却再也没有回到自己家乡的张继,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出示课件:思考:张继脑海中出现了家乡怎样的情景呢?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张继脑海中出现的家乡是非常温暖的情景。生2:他看到了小孩一起玩耍很快乐。
生3: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与自己亲近的一些人。师:他又会看到一些什么?听到一些什么呢?
生1:看到家乡的一些人,小孩在玩耍,大人在耕田。
生2:看到家乡鸟语花香的情景,还会想到人们在耕地、种田,还会听到小孩玩耍的笑声和看到小孩玩耍的景象。
师:他想到的家乡的事情都是美好的,都是令他向往的。其实,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她的丝丝缕缕都是带着一种甜蜜的。但是,他在这里却只有——
男生齐读古诗。
师:其实,在这里,没有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也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只有——
女生齐读古诗。
师:在这里,张继几乎漂泊了一生,他到死都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带着这种悲伤的感情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全班齐读古诗。
师:在这1200年的日日夜夜当中,可能现代人已无法了解当时张继的心情,也没法知道张继当时在枫桥是怎样的一些感受,但是我们只要把情融入到这首诗中,为我们创造出情境,情景交融的来理解,就可以一起走进诗人的艺术境界,一起来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不仅仅是诗人吟诗来纪念枫桥,画家也会作画来纪念枫桥,同时也有一些作曲家用歌声来纪念枫桥。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