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教学法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teaching as the leading role, learning as the main subject, with the English Practice and game thinking as the main part”, the English teacher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analytic abilities.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comprehend and grasp the basic English knowledge and fundamental theories by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ies so that they will enable themselves to find problems,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finally solve the problems.探究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It is aimed to help educational English major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n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using English ?for communication after graduation.
第二篇:Inenglish
一、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二、真实展现自己的本质,不要用夸大或吹嘘的词语。一般情况下,在外企英语面试的时候,往往已开始面试官就会让你做自我介绍,他会问:Can you sell yourself in two minutes?(你能用两分钟做个自我推荐吗?)
1.英语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一)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It is really my honor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for an interview.I hope I can make a good performance today.I'm confident that I can succeed.Now I will introduce myself briefly.I am 26 years old, born in Shandong province.I graduated from Qingdao University.My major is electronics.And I got my bachelor degree after my graduation in the year of 2003.I spent most of my time on study, and I’ve passed CET-6 during my university.And I’ve acquired basic knowledge of my major.It is my long cherished dream to be an engineer and I am eager to get an opportunity to fully play my ability.In July 2003, I began working for a small private company as a technical support engineer in Qingdao city.Because there was no more chance for me to give full play to my talent, so I decided to change my job.And in August 2004, I left for Beijing and worked for a foreign enterprise as an automation software test engineer.Because I want to change my working environment, I'd like to find a job which is more challenging.Moreover,Motorola is a global company, so I feel I can gain a lot from working in this kind of company.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come here to compete for this position.I think I'm a good team player and a person of great honesty to others.Also,I am able to work under great pressure.I am confident that I am qualified for the post of engineer in your company.That’s all.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chance.(中文翻译)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很荣幸有机会参加此次面试。我希望今天我能有好的表现。我希望此次面试能够成功。现在,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26岁,出生于山东省。我毕业于青岛大学电子专业。我在200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成为电子工程师是我长期渴望的梦想。我渴望有机会施展我的才能。
2003年七月,我就职于青岛一家小的私人公司担任技术助理工程师。由于我的才能得不到足够的施展,我决定更换工作。在2004年8月,我前往北京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担任自动软件测试工程师。因为我想更换一下工作环境,想找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我认为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国际公司,我可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收获更多。这就是我来这里面试的原因。我觉得我是一位具有良好团队精神、诚恳的人。而且,我能够在高强度压力下进行工作。我非常有信心我有能力胜任该公司的工程师职位。
感谢各位给我此次机会。
2.英语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二)I am Sravani, I am from Secunderabad.My hobbies are listening to music most of the time and playing badminton, indoor games such as caroms , chess etc.My strengths are, I am optimistic in nature, and my parents.Coming to my family background we are four of us: me, my father, mother and a younger brother.My father is SCR employee, mom house wife and brother is perceiving his B.Pharm 3rd year.Moving on to my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 have done my schooling from Keyes high school in the year 2002, I finished bipc from srichaitanya in the year 2004, i have completed B.Sc.Nursing from Yashoda institutions under NTR university in the year 2008.The whole of 2009 I was working as staff nurse in Yashoda hospital.Right now I am looking out for BPO because I got engaged last year, my in-laws are against me not to work in nursing department.So, i am looking out for BPO because as it provides good platform for freshers and more over it would welcome a person at any educational level with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bility to handle customers.3.英语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三)My name is John Jones and I am an experienced problem solver for marketing departments.I know that you have an opening here in your West Coast Marketing Group, and I understand that you are concerned that your California advertising campaign is not producing as you expected.I have worked on several successful advertising campaigns and have had some great results in improving positioning.I know that I could step into this role and show you some progress from day one.其次,面试英语自我介绍的常用句型并不复杂,因为你介绍自己的时候,是用口语表达出来,太复杂反而让面试官听不明白。你无论是谈到自己的性格、爱好、经验、学历还是愿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I”开头的,比如:
1.May I introduce myself? 我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2.Let me introduce myself.让我自我介绍一下。
3.Do you mind if I introduce myself? 让我自我介绍一下好吗?
6.I graduated three years ago.我已经毕业三年了。
7.I am an economics major./ I major in economics.我主修经济学。
8.I enjoy singing and dancing.我喜爱唱歌和跳舞。
9.Let me do the introduction.让我来介绍一下自己。
10.Which aspec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self? 您想知道我哪方面的情况?
11.I noticed that you advertised a job in this morning’s paper.我看到你们在今早的报纸上刊登的招聘广告。
12.I’m coming for your advertisement for „.我是来应聘你们广告上的„„职位的。
13.I have applied for the position of „.我申请了贵公司的„„职位。
14.Do you have any jobs for a part-timer? 你们需要兼职吗?
15.I’d like to know if you need a full-time secretary.我想知道你们是否需要全职秘书。
16.I’m looking for a job.Are there any vacancies? 我在找工作,请问你们有空缺吗?
17.I got a degree in Literature and took a course in typing.我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还学过打字。
18.I think I’m quite fit for assistant’s job.我觉得我很适合做助理的工作。
19.I’m quite familiar with editing.我做过很多编辑工作。
20.I was thinking of a job in a school.我打算到学校找份工作。
21.I worked in the accounting section of a manufacturer of electrical products.我曾在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会计组工作。
22.I haven’t done anything like that before.我以前没有做过这种工作。
23.I used to work as a sale’s manager.我以前做销售经理。
24.I'm a curious person, and I like learning new things.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喜欢学习新的事物。
25.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for five years.To be specific, I do system analysis, trouble shooting and
provide software support.我干了五年的电脑程序员。具体地说,我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软件供应方面的支持。
26.Well, I am hoping to get an offer of a better position.If an opportunity knocks, I will take it.我希望能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机会来临,我会抓住。
27.I feel I have reached the “glass ceiling” in my current job./ I feel there is no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我觉得目前的工作,已经达到顶峰,即没有升迁机会。
28.With my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 feel I am hardworking, responsible and diligent in any project I undertake.Your organization could benefit from my analytical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依我的资格和经验,我觉得我对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很努力、负责、勤勉。我的分析能力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对贵单位必有价值。
29.With my strong academic background, I am capable and competent.凭借我良好的学业背景,我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而且我认为自己很有竞争力。
30.With my teaching experience, I am confident that I can get along with the students very well.依我的教学经验,我相信能与学生相处得很好。
31.I feel I can make som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your company in the future.我觉得我对贵公司能做些积极性的贡献。
32.My schoo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my practice in the factories should qualify me for this particular job.I am sure I will be successful.我在研究所的训练,加上实习工作,使我适合这份工作。我相信我能成功。
33.The trait is needed in my current(or previous)position and I know I can handle it well.这种特点就是我目前(先前)工作所需要的,我知道我能应付自如。
34.I think I'm reasonably optimistic by nature.我想我生性是相当乐观的。
35.I'm quite hard-working, responsible, capable, and outgoing.我觉得自己是个工作勤奋、负责、能干,而且外向的人。
一群萤火虫在空中飞,其中有一只不发光!
另一只很好奇地问他:“哥门,你怎么不发光啊?”
不发光的萤火虫回答道:“哎,哥们上月忘交电费了!”
两个美女在电梯里谈论什么化妆品的美白效果最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黑人男子在旁边就这样默默地听着。
突然黑人男子对两个美女说道:“没用的!我试过了,都没用的!”
开心笑话集:你爆笑料,我发奖金!http:///
第三篇: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 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本文就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关键词]:探究教学法、特征、目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特别注重创造和谐的环境,与发展和完善师生间的共同合作。更不能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热情满怀地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期盼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本文试从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一、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四﹚重视品味 文本语言;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六﹚扣紧文本教字词。
二、策略
首先,应重视“智力背景”。语文教师应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诸如:教室内外环境文化性布置,语文课外活动的社会化统筹安排,将社会性问题有选择、有计划地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合宜地进行某种“社会角色”的锻炼;多方面地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广泛联系„„
其次,告知学习课题。语文教学中的导言也象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虽然仅仅三言两语,“转轴拨弦三两声”,但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的导言: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大自然的讲话吗?你可知道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含情脉脉地向你倾吐着内心的秘密吗?你可知道这些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吗?那么,怎样才能听到听到大自然的讲话呢?这好象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劳动的人,才能找到谜底。现在就请大家认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吧。
这位老师的语言 具有探索性、情感性、思辨性,是设计得多么的精巧啊!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组织他们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好奇心是对不确定性和摸棱两可的情况的一种反应。”相比之下,学生更乐意讨论自己的问题,这是好奇心驱使的缘故。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1、明确教与学的基本内容,做到师生皆心中有底。
如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确定以下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诗人思念家乡故园之情,使我们更加 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家乡。
2、突出文本特点,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使教学环节能围绕文本集中展开。
如《乡愁》一诗中,“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3、教与学的思路清晰,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自己教学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三者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力争达到“三路合一”的最佳境界。
4、利用学习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提高学习效力。
例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几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几组抢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力,这一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1、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
2、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后,对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学生可能有三种认识:一是由于杨修 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在身边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将他杀掉;二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扬言曹操要退兵,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得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的接班人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对于以上三种认识,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种是正确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说出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3、要把握好文本理解的“度”。
根据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情感性较强的特点及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特征,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去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触摸语言,以感悟作为理解和探究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教学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程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程老师和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他又和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而忽略一般学生。他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老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对长妈妈怀有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的。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如《论读书》一文,论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和作用。《谈骨气》一文,论述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对课文标题进行研讨、评论,如《心声》、《孤独之旅》等。
4、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此法可针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
5、编写提纲或画结构图(示意图),如为《我的叔叔于勒》编写提纲,为 《故宫博物院》画结构示意图等。
6、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故乡》等课文。
7、联系全文理解关键语句。如杨绛的《老王》一课:“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外,对课文主旨句的理解,也必须用此法。
(四)注重品味文本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繁琐,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愁予的《雨说》一诗中“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等语句老师应引导学生做深入的领会。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1、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向内拓展文本的内涵。如教学《背影》一课时,针对课文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初中生难于深刻体会的特点,可利用老师、同龄人及学生自己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课文故事中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重点举行参考阅读、比较阅读或专题阅读。如指导学生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及《香菱学诗》之后,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下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情节。
3、拓展研究的设计要以向语文本身(听说读写)的拓展为核心,跨学科、搞活动等类拓展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
(六)扣紧文本教学字词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说:“以文释词,词不离句。”“从课文来,到 课文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凭借文质兼美的课文加速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典雅的书面词语。
例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1)“富贵不能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gài()《谈骨气》
(2)白杨树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仍然保持着jué()jiàng()tǐng()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区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 <2>青少年要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心中的烦恼。<3>霞光里的故园,在蓝天碧水的()下更加妩媚动人。
<4>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A、依托 排遣 映衬 征收 B、依赖 排放 陪衬 征收 C、依托 排放 陪衬 征集 D、依赖 排遣 映衬 征集
探究教学法已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渠道,研究探究教学法的策略也不止以上几种,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大胆创新,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发挥它巨大的潜能。从而再铸我们 语文教育教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冯善亮《以读为本,回归文本》 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语。但在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普遍性。现就一些具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进行分析。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
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通过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1.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假设过程是学生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策略上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活动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2.开放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生自主参与是主要形式。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策略上教师可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4.合作与交流是主要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的时候,策略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案和探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到他的思想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大胆质疑。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时间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如何做好探究时间的分配、控制就成了探究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探究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策略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能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避免无为的时间浪费。
1.要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
2.要对变量进行控制,过少则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多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争取以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到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其次,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
4.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引起探究兴趣和内在动力。
5.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教师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6.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阶段性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3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人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的主动行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人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4缺点
1、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
2、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5相关内容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第五篇:诱思探究教学法(共)
诱思探究教学法
【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周序/文)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把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前,就“诱思探究教学”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诱思探究教学”的创立者——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
记者:您觉得诱思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张: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要作具体分析。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挖掘、继承、发展了孔子以来启发教学的精髓。但是,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则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怎么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教学生”与“教学生学”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一种是死教,另一种是诱学。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前者表现为“满堂教”、“满堂讲”、“满堂问”;后者则表现为“满堂学”。所以,两者在教学思想上有着根本区别。
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什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提法改为了“引导作用”?
张: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教师的职能,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首先,“主导作用”在汉语中的内涵主要在一个“主”字上,往往给人一种“权力所有者”的感觉。具体教学时,教师口头上说的是“学生为主体”,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常常是“教师为主体”。其次,我国教学的主流思想始终坚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始终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即引导。将“主导”改为“引导”是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者:诱思探究教学中的“探究”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张:二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
品质。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往往与科学研究过程类比,在自然科学各学科教学中尤其强调,因而称之为“科学探究”。诱思探究教学提倡的“探究”,实质上就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获得理性认识,便于理解、掌握,更便于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适用于每个学科的每个概念和规律。
记者:“三维教学目标”是诱思探究教学的亮点之一,它和目前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在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张:二者没有本质区别。第一维实质上都是指“知识”,第三维则指“品德”,只是“诱思探究教学”的提法更概括一些,包括了新课改所提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第二维“过程与方法”不是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途径。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意在批判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错误做法,以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偏颇。我们查阅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该维度的具体内容其实都包含着发展能力,所以第二维我们仍然用“发展能力”。我们还看到,在具体课改中,由于一些教研工作者误读“过程与方法”的实质,提出了“强化过程、淡化结果”等行动口号,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热热闹闹一场空”的怪现象。
记者:诱思探究教学最初是用于物理教学的,后来是怎么向其他学科推广的呢?
张:1991年年底,原国家教委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专家组组长牛继升教授明确指出:“你们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思路,不仅物理教学适用,其他各学科亦适用。”最初,我们还不敢搞,因为深入到其他学科,我是外行,起码对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很不熟悉。1992年4月,我们到实验基地陕西省旬邑县中学调研时发现,有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英语教师运用我们的教学理论备课,参加全市讲课大赛均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又听了这两位教师的课,感到挺有味道,于是,增加了信心。其实,向其他各学科推广最初并非我的本意,是两股力量推着我进行的。这以后,为了使自己这个外行进入角色,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中小学,虚心向教师们学习。
记者:您对诱思探究教学在新课改之下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展望?
张:我们的研究,不能说“完善”,更不能说“足够完善”。我们始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客观教学规律的新途径。同时,如何把客观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改革向高中推进,高中新课改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这也正是我们的课题从理论到实践现阶段发展的外在动力。在课题研究的新阶段,我们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倡导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的课题也提出“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这一贯穿要素。这其中,“问题情境”贯穿于各种教学情境之中,创设的任何教学情境,都需要问题情境去导向,去诱发学生思维。然而,怎样提出问题?遵循什么规律?有哪些具体要求?我们都还没有规律性认识。再如,课堂教学遵循“以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观念,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然而,当前一些学校滥用“活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那么,如何克服“热热闹闹一场空”?有效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开展多元体验,积累多元经验,以便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报记者 张滢)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具有较强操作性、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已经并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本研究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并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检验。研究者提出的“把教室变成学堂”、“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及“不言之教,和易以思”等主张,不仅较好地学习继承了中国优良教育传统经验,而且广泛吸纳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研究者把研究与各学科具体的教学规律较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小学教师读起来好懂、用起来有效的学科教学理论,成为新时期有影响、有新意、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学理论。
——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专家鉴定
诱思探究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从1998年开始,我校引入了“诱思探究教学”。学校成立了教科处,把教科室独立出来作为行政机构,依靠教科处强力推进诱思探究教学改革。教科处培训诱思探究教学的骨干教师;组织听课、评课;每周组织一次诱思探究教学研究会议;在全校范围内,包括校长,包括科室人员,都要参加诱思探究教学的理论考试。诱思探究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保证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
——原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
我找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坦途
如何走出应试误区,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学会读书,领悟为人、为文之道,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是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探索、研究的问题。2000年初,我校开展诱思探究教学,使我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坦途。老师变成了引路者、促进者,学生变成了体验者、探究者;课堂变成了学堂。以此为指导思想,遵循阅读的内在规律,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三个层次要素(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迁移——运用)设计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形成了“释文——成象——悟道”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围绕这一教学方式不断实践深化,归纳总结,我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山东省章丘市五中李延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本报讯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熊飞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中学教学改革,他主持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名教师中,建立了近20个教改试验基地。
张熊飞教授早年毕业于陕西师大物理系,从事中学教学26年。从1963年起,他就结合自己的中学物理课进行初步试验研究,1981年受陕西省教育厅委托开展全面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经过调查体验、试验摸索、筛选深化三个阶段,确立了“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
“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诱”者,循循善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思”者,独立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据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全新教学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经历“探索”和“研究”,亦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层次,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系统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张熊飞在分析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关系基础上,提出了“思是目的,诱是条件,它们的辩证统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要保证;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的教学辩证法真谛和“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启发教学精髓的基本观点,最终得出“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的完美实现”的诱思教学思想论。
在探索研究中,张熊飞及其课题组不唯书,只唯实。1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5个省区,先后在陕西、广东、山西、广西、河北等8省区建立教改实验推广基地近20 个。近年来,凡参加此课题实验的学校和个人,不仅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显著成绩,且实验由单科推广到中小学各主要学科。1990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此实验研究被列入“国家教委直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教育科研项目;1991年该课题通过国家教委直属司中期检查组评估,被定为“第一类课题”;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前不久,在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在实际效果和理论研究两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据悉,陕西省教委已决定,在全省中学全面推广这项教学改革实验。(翟博)
《中国教育报》1996年1月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