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眸绝美的瞬间读后感
《回眸绝美的瞬间》读后感
——我看张爱玲2012.2.26
提起笔来写张爱玲,确实有种异于常人的压力。她或许是比鲁迅、徐志摩更让人觉得沉重的一个人,亦或许是她太有名了,那份才情让我无处着手,又或许她本身背负的就太多,无论是褒扬和骂名都不是我所能承受的重量。
初次拿起这本书,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只是缘于朋友偏爱张爱玲,因此我也对她颇为关心。盯上了,便想看一看,知晓一下这位女子究竟是何等人物,让如此多的人死心塌地的追捧她。她一直给我的印象便是那高昂着头颅,蔑视一切的高傲的感觉,让人觉得她很难亲近。但我又并不很服气,同时我也很疑惑和嫉妒,在我对她仅有的知晓中,她并算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都得意的女人,她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傲和自信究竟是靠什么来支撑的?又是什么样的人才会说出:出名要趁早这样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话。
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名门闺秀吧。不过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或许名门并没有给予张爱玲太多的幸福,反而是父母不幸福的婚姻给她留下了巨大的伤痕。虽然对于父亲,只是一个吸食鸦片的烟鬼,拆散自己与母亲的心狠人的看法。在父亲死时,她仍然不能完全忘记他,或许人死了,一切的恨也都随着尸骨埋藏在风中了。张爱玲曾在《对照记》中写道: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对胡兰成这个人的看法。或许他已根本不值得我再为他费什么唇舌,男儿大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我并不觉得他那些拿张爱玲来作噱头的文章会有多大的研究价值,或许仅能证明,张爱玲曾经瞎了眼的爱上过他;在齐家方面,或许已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他对张爱玲的背叛是众所周知的;而要谈到大的方面,从治国,平天下来说,胡兰成已经背叛了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原则,一个臭名昭著的汉奸。或许现在我们愿意提起他,也只是因为张爱玲曾如此爱过他。
我没有看过张爱玲的任何书,对于她的喜欢,仅仅是因为喜欢的人喜欢她,或许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吧。还有就是她的名气太大了,让我没有办法不注意她。这或许亦是她想出名的初衷吧。其实,读过张爱玲的人都会出现,张爱玲身上有种气质,她笔下的那些人物都与她共呼吸,她就像是一朵完美的罂粟,美的让人绝望,却丝毫碰不得,伤不得。她有种让人第一眼就能看见她的气质,这也正是后世想要学她的人所缺少的气质。或许,她就是她,好的让让人爱不释手,而那噬骨的文字却又让人恨的咬牙切齿,却又不忍心放下。喜欢张爱玲就像喜欢三毛,海子一样没有理由,只是爱上了那种绝望的感觉。记得吗,在春暖花开的未来,我们一起去撒哈拉……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不知该感叹张爱玲是生的好,如此年轻貌美就闻名中外;还是该愤恨天妒红颜,她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幸福;她的爱情,她那放不下又忘不掉的过去竟连我这样的无名小卒都能拿来作为笔下谈资。她的美如此破碎啊!回眸绝美的瞬间,我看到了什么,而她又是否忆起了什么!
第二篇:那一瞬间的回眸
【导读】世间的你我错过太多。可是那天,因为我奔出教室之前回了头,所以遇见了你的目光和你荡漾在目光中的笑靥。此后的年景,我的记忆里有一双眼睛,属于你。
我雀跃地跑下台阶,离开教室时回过头望了一望。
我并没想到这原本无心的一眼竟望出了我的情劫,仿佛命中注定一般。或许我该感谢生活,因为当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种悸动时,它就这样出现了。
那一瞬间,时光都静默了。我似乎是被一种力量召唤穿过了无限时空,来到了一个直接与灵魂对话的时代。我觉得此刻语言简直是亵渎。我们彼此懂得是不需要语言的。甚至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这么想。
感召我的力量是一双如明镜般清澈的眼睛,在空气的那头,自然地朝这边望过来。那时我的心境是清凉凉的,和初冬时分的寂静一样。我竟丝毫不回避径直而来的目光,勇敢地迎上它。我们就这样在空气中遇见了。那时的自己到底为什么会丢掉女孩的羞涩和矜持,如此直接地放任自己的目光,我也说不明白。课后的教室各种混乱,而我的世界寂然依旧,因为现在这里的一切只有两个无言的生命和清澈得仿佛洞察一切的目光在时空里交织着。
我竟开始贪恋此时的时光。我的眼睛一刻也不舍得离开。我们就这样,在静默中望着对方的眼睛,岁月凊然且悠长悠长。
目光纯净地将我的世界擦亮了。阳光在天边肆意灿烂着。冬天也被目光捂得暖暖,因而唤出了莺飞草长,微笑舞动着的百花和风儿与云朵的嬉戏。一个踉跄,一个赼趄,世界便不小心跌进了春天。明镜般的目光也将我均匀的呼吸声拨弄成了乐曲,在气息之中流淌成河,映出了我的贪恋,也映出了他的温雅。我的心里有微微的欢愉在荡漾。
我情愿时光在那一刻停留,不要再有以后;我同时却也期盼着以后,期盼我们的目光在空中会再次相遇,并久久停留。我此刻的心思如此得矛盾,但这也只是自己的念想罢了。
仿佛一个四季那么久长,而我希望能够更长。朋友过来叫了一声,我马上应答,将自己飞出的心打点好装进背囊,藏起小小的心思,转头离开了这场遇见。
那时我庆幸,在如此盛大的遇见里,我依然做到了清醒地挽上生活的臂膀。我努力做到了不让自己的心跳错乱了节奏,我做到了即时回应朋友的呼唤,我还做到了迅速地离开他的目光。一切伪装地不着一丝痕迹。这便是那时候的我,以为遇见便是永恒的拥有了尽管是短短的一瞬。而且,我竟妄图用爱情来诠释它的全部。因为不懂得瞬间悸动的意义,我自以为是的勇敢破坏了一切。
我们永远无法读懂一瞬的意义,除非未来的岁月告诉你。我与他就像我的目光与他的目光,是多少巧合、怎样的安排才让我们遇见。尽管四季之后我们依然陌生,但就像初次遇见那样,我们的灵魂丝毫没有隔阂。
如果,我说如果,我们再有一次遇见,我一定不要像以前那样玩着自己的小聪明,以为藏住了一切旁眼于生活,就会生出理智在生活中随心所欲。不想却以失去为代价。我也一定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去破坏悸动的美。
像许多自然地法则一样,我要由着这目光,在人情世事间随意穿游。不掺杂任何自己的意志,当一场盛大的遇见带来我渴盼已久的悸动时,我会彻彻底底地释放自己的灵魂,离开尘世杂念和言语。让它完全自由地诠释瞬间的永恒和美。
那样我的世界将会有一角被这瞬间永远地擦亮。那样无论我有怎样的人生,总有永恒明亮的一角会伴我永远地走下去。
一瞬在一生中多长?
有无数的一瞬,都如同云烟过眼。当你眨巴眨巴眼睛的时候,已有数不尽的瞬间被风带走。
但每个人的记忆里总留着这样一些瞬间:遇见之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们总会时时浮现并会永远伴随着你,一直到你生命的终结。
世间的你我错过太多。可是那天,因为我奔出教室之前回了头,所以遇见了你的目光和你荡漾在目光中的笑靥。此后的年景,我的记忆里有一双眼睛,属于你。这是瞬间的回首对我的馈赠。
谢谢你!即使有太多的不完美,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让我改正。我还是要感谢你的目光与展露的温情,我的生活因为这场遇见变得更加迷人了。
第三篇:《回眸感动》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眸感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天,我读完了《回眸感动》这本书,这是配合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丛书。里面有很多故事打动了我,比如《交接》、《信念·希望·爱》、《九步之暖》等等。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交接》一文。
在一所农村小学里,一共有九个孩子:三个是一年级新生,四个读二年级,还有两个上三年级。学校里有一名老校长,有一天,他带着一名叫何娟子的新老师走进了教室。原来,老校长要走了,何娟子现在是同学们的新校长。
老校长为了让娟子认识每一个同学,就开始点名。
“盘山伢。”
娟子看到孩子嘴唇边上挂着两行鼻涕,就掏出手绢,把他的鼻涕轻轻擦去。
“盘小生。”
娟子看见他扣子扣错了,于是忙把他的`扣子重新扣好……
回到办公室,老校长突然说:“我不走了,我要留在这里为你们做饭呢……”
娟子突然伏在老校长的肩头:“爸……”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一对父女。父亲在山村奉献了一辈子,也希望自己的儿女继承自己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女儿不仅把爸爸的“接力棒”接过来了,而且又要扎根在这里,即使再辛苦,也要为山村教育做贡献。由此,我想到了《桥》中的父亲,他那种不徇私情、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文中的父女真是如出一辙。《白杨》一文中的“爸爸”,为了建设边疆,他现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与文中的父女又是何等相似!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回眸感动》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眸间的感动五年级作文500字
2.回眸成长作文
3.成长回眸作文
4.成长回眸的作文
5.关于回眸的作文
6.待往事回眸
7.《学会感动》读后感
8.春节回眸散文
9.回眸2012散文
第四篇:回眸
当我们都老了的时候 终于、你回眸 我又看到了你 一如年轻时忧伤
首先我觉得回忆是痛苦的,它让人在过去的时光里越陷越深,而越来越淡忘的往事对回忆的人来说也是极其残忍的。可是我不断地在回忆往事,控制不住,也不知道何时该停下脚步。我总是在写以前的故事,并在那些故事里哀伤,所以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很少能感觉到美好。因为我总觉得,美好的东西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才能凸显出真善美,感情亦是如此。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所有痛苦的、深刻的,甚至惊天动地的,都会在时间的流沙河里一层层涤荡,最后剩下一小抹轻雾一样薄薄的忧伤,留在回忆里。我的高中就是这样。
高中的母校是美丽的,不像大学里偌大的面积却显突兀的风景,也不像初中简单的几间教室,它有着成行成片的树木,有着现代与80年代形成强烈对比的建筑。红红火火的月季花园总是在5月惹人情怀,400米的操场上留下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印。春天梨花淡雅、桃花浓艳,夏天柳絮漫天、合欢谢落一地,秋天白杨在风中摇落着树叶,而雪在每年冬天总会到来。德化楼前种着几棵特别的花木,不知道名字,春天的时候硕大洁白的花朵常常让我想起木棉。至于旁边那两丛竹林,春天看不出生长,夏天才会抽新出绿。母校遍地种着北方校园比较常见的三叶草,而流传的四叶草幸福的话题也让很多女生乐此不疲地在草丛里寻找。你会为初冬在学校某个角落意外地发现一株含苞的月季而欣喜,你也会为初春在自己班级的卫生区里没有杨树掉落那种毛绒绒的东西而庆幸。我的母校就是这样。
我是怀着憧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高中生活。入学和《三重门》里林雨翔的区中没什么不同,先领生活用品、安排宿舍,下午两点半开班会。班会的主要内容是排座位,按照高中女前男后的经典模式,然后依照身高从小到大顺序开来。这种模式在抑制男女生交往过密上是无可厚非的,在高中那种普遍存在压抑的生活下,很多时候会想有一个可以倾诉并能获得安慰的对象,情感在丝丝的变化中谁也不知道会转向哪里。而对于将要走上教育下一代岗位的我来说,也感觉到正确引导学生认清青春的小悸动和爱情并专注于学习,是多么艰巨的任务。不知道那时候我是幸运还是不幸,我遇见了很多朋友,我们以我最喜欢的方式——在纸上写下迷惘与痛苦,而我却也深陷于此不能自拔。写到这里,想起了我的同桌——邱明明,他心细、也有着强大的内心,时常给我拨云见日的释怀。我是个内心十分弱小的人,高一主动跟李老师说做化学课代表和504的宿舍长已经是最大的表现。在内心强烈的自卑与表现欲的斗争中,高中这个相对自由的舞台还是给了我一个展示文采的机会,同时收获了对我来说犹如救命稻草的自信,这些自信也激励着我一直写到现在。如今,我已不记得谁先赞叹了我的文采,也记不清赵小眼表扬的第一篇范文,但是那些善良的、包容我任性和做作的人们,谢谢。
前几天和仙子说到那两毛钱,其实八年前我就想过再相逢时说起这话题,只是没想到会等这么久,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能相遇在路上、还有机会说。高中仙子表现出的清新的文采以及爱说爱笑同时又腼腆、可爱的性格很招人喜欢,我也喜欢。所以某年某月某日在信誉楼的路口遇见他们,错愕中羡慕他们的幸福,然后想起仙子那年暑假问我借明晓溪的一本小说,我却在几天前送给了她的他„„
在那个路口也遇见过陈松和李雪,回忆就是这样把人带到过去的时光的。对于缺少集体荣誉感的我来说,对班级的热爱和关注远远不够,同学的时候没多少交流,毕业后聚会也不积极,在群上又很少发言,与集体已经渐行渐远。只是忽然有一天梦里重现高中课堂,左边马东亮睡着觉,月饼抬着头认真听讲,前面李康、张志诚、王晓,右边张彩云„„醒来后许多感觉逐渐清晰起来:早自习前李老师站在门口拉着长长的脸守着迟到的学生;陈老师瞪着眼珠子讲课,每次学生在路上问好,他总点一下头,并回道“哎,你好!”;老罗慢条斯里的说话,在高考前最后一节课给我们总结高考几大攻略;王胜胜的牛仔、岳桂香的认真啰嗦、赵小眼的身材、吴老师的衣着、和岳桂香一样啰嗦的老郑„„三年里,这些老师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脑海。
我想我在追忆一种感觉,夏天张金龙和李健经常一起去校长室东面的自来水打凉水,有时候还会躺在那片草地上望着天空、说着心事;星期天中午我常在逸夫楼东面的报刊栏和小院那徘徊一阵,怀念或者忧伤。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想念的一种感觉,也许是爱情,也许只是寂寞,也许是自己走过的某段路、看见的小风景,或者是夜晚想的心事,这些感觉在某个孤独、顾影自怜的时刻会把自己感动,眼泪潸然。
高中我没有认真学习,在学习上没什么深刻的事,所以对姜梅、李昕、刘丽娜、兰月金、胡臣森这类刻苦工读型的学生羡慕不已。那些无法逼迫自己读书的日子犹如梦魇,反复缠绕的痛苦、良心的折磨、自我否定,在这个深渊里挣扎着、垂死着。我想我终究是幸运的,有那么多朋友一路陪我度过,在每一个艰难的关口,每一个黑暗的时刻,给我鼓励、给我温暖。去年冬天和长明在QQ上有一次长长的对话,说了许多遥远的过去,许多事情是这样,面对面和电话里没办法说出口,隔着电脑、隔着文字,人们就坦然得多。他说自己爱上学、不爱学习,我也是,我只是喜欢在学校呆着的感觉,所以当有大学同学说,如果能回到高中一定怎么怎么样、考哪个高校时,我想自己最好也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吧?
仙子说,假如现在所有经历的是一场梦,醒来后还坐在高中的课堂上,同桌摇着自己的胳膊,让赶紧听课。无数次听过这个假设,初中、高中、大学,听惯了,麻木了,没有感觉了。可是有一天我梦见了,岳桂香激动时上身前探、下巴上扬、唾沫零星飞,无奈时右手按着讲桌,左手托一下眼镜中间的支架。毕业五年了,仙子跟我讲话的表情和语气,陈松松发怒时的眼神,刘帅180度空中转身上篮,邱明明睡眼朦胧河马般的脸,这些印象在不知道珍惜的时候却悄悄地在记忆里已经根深蒂固。记忆是个美好的东西,一些不用刻意去记的事情很多年后你自己都惊讶居然会如此清晰。我不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我只是喜欢写下自己的故事、写下对故事的感情。
那几张女生写阿一的日记截图在给我新奇和意外之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高中都有美好的故事,只是我在炫耀,而别人却低调。这些年我啰嗦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却没有想明白这些故事讲给谁听?感动谁?我有点茫然。但是有时候朋友感动于我写的某一小段,又特别开心。迷茫是每个人每个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的,譬如高中出现的友情和爱情、爱情与学习、朋友与恋人,大学的爱情与婚姻、爱情和面包。时至今日,我也会觉得自己中学时有多可笑,在父母苦心经营的优越环境下不认真学习,却和同学三三两两的在一起谈人生、谈某刻莫名涌上来的忧伤。想像一下,有一天我有这么两个学生,没事谈谈文学、说说小心事,还整天伤感得不行„„ 可是做了那么多可笑的傻事,父母和师长却给了我极大的包容和理解,让我以自己的节奏慢慢醒来。当然我没有后悔认识那些朋友,我怎么会后悔呢?我每天都看着逸夫楼的那间教室,每次路过小院心中某个沉睡的角落就会苏醒;已经八年了,我还在写着。
张金龙最怀念母校的操场,有一段时间晚饭后我们经常去哪儿发发牢骚、吐吐郁闷。毕了业我们去盐山了,李亚惠送我们上车时感叹了那条出村的路,张说“不知道有没有400米”,上车后张解释到,一次在操场上李说——真希望这条路没有尽头,于是他们又走了一圈。夜晚的操场上有许多恋爱的,我看见过别人,别人也看见过我;大课间操场上有许多美女,李健、我、张最关注赵朝阳,她像一只骄傲的孔雀,耀眼、美丽;周一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每次都认真的看国歌奏完时国旗有没有升到顶端,而史主任的纪律训话和学生的国旗下讲话从来没有认真听过;由于高一学广播体操时经常偷偷去玩,“青春的活力”最难的那一节一直没学会,所以每当做到那儿就看着主席台上的领操。
校园里有几棵特别特别粗、特别特别高的杨树,操场周围也有,我喜欢站在下面抬头看,或者我喜欢想像自己站在下面抬头看。但是师院却没有这样的树,也没有被树木遮住阴凉的道路,好失望。记忆里肯定会有学校西边的书店、花园北边的话吧和取信的。我觉得李昕周一到周五拿信是个好活儿,手里总拿着大家的期盼;话吧可以用水票打电话,毕业前我把剩下的水票拿去讲电话了;学校好像是某天下午两节课后卖水票,每次我都买很多,那样阿姨会送一个皮筋;经常在书店买《燕赵》和《篮球先锋报》,徐如晗买《武侠》,他还会站那看小说,直到老板轰才走,不过《三少爷的剑》还是被他无耻的看完了„„
唉,写到哪了。
说说月考吧。每月一次的班级排名和全校排名总是让人压力很大,不过最难堪的是月考排考场,大家遇见了都互相问:哪个考场啊?德化楼还是逸夫楼?我最好的一次考场在6班还是7班,好的时候就在我们班,差不多的时候在15班或16班,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去逸夫楼。所以我们这一届对逸夫楼没什么好感,它基本的功能是作每次月考差生的考场。我倒是喜欢月考晚自习,书都搬走了、第二天考完也会放假,可以狠狠地聊天。可是每次成绩单发下来,看着老徐、李雪、刘艳月、马东驴变态的成绩,总是让我不爽很多天,这“很多天”过去后就好多了。看看小说、杂志,写写信,还要提防别被老师抓着,当然现在知道老师确实为了我们好,为了N年后才能明白的我们。我买过很多小说,在书店、书摊、邮局,正版的、盗版的一堆言情,有的我爱看,有的别人爱看,徐如晗还经常借去给他们班女生。幸好那个年代没有“同志”这个关系,要不我和徐、和张真说不清了,那个年代真好啊,他们请我吃饭的时候我想这么感慨到。
那个年代手机和网络在校园里也没这么普及和流行,许多小事和感情都通过传纸条和写信,回忆走到这里忽然写不下去了,脑袋就像美国大片里的电脑飞快地刷着屏、刷新出一串串数据,它们和回忆有关。关于纸条和信的故事在《当时惘然》里写了太多,毕业后我和朋友也特别怀念,我们怀念的还有很多,以至于大学前两年一直沉浸在高中的写作中,就像复习时看到有风吹过日月广场上的垂柳就会想起习习,总是有那么一刻会突然想起他们。那些年他们也给我发过这样想念的短信,打过这样的电话,写过这样的日记。张给《当时惘然》的序把我写哭了,大概相当于知交在酒桌上一斤白酒后的痛诉衷肠,他的字就是酒,喝了的人会哭。
高中那一页在大学时光的浸染下早已经泛黄了,伸出手已经够不到了,可是某次月考李老师给我们学第一排某考生吐痰并用脚使劲擦干净的动作有多恶心,那个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的场面仿佛刚刚发生,我也还坐在人群里跟着大家一起笑;她还讲着前几届某个学生说很怀念她的“2B、4D”,她还念着自己给运动会写的日记、给我们发着糖;她总把“玲、伟、燕”的儿话音念得特别重,她总在讲考题时对学生堆里蹦出的错误的答案说到——去你的„„
午休后男厕所外面的窗户那儿站着刚洗完脸的张志诚,或者李康,或者任军,表情严肃的看着窗外,手还不停地甩着水;女生那边或张金玲,或张伟伟;班门口的朱姐要么在睡,要么在照镜子,冬天还总是很生气、嗓门很大地叫进出的同学把门关上;课间总能看见张伟伟低着头在张喜征那儿轻声地说着话,罗腾飞却永远在沉睡;老徐激烈地和任军争吵着问题,庄梦彤、徐振云在大声喝斥着王晓,李康懊恼地拍着头,鲁金玲、李雪、赵月在作文中散发着文采„„
有时候我会看着窗外扑天盖地的扬花,有时候看着锅炉房的烟囱里冒出浓浓的黑烟,有时候冬天忽然就下起了大雪,雪花在窗户上乱飞。每当烟囱冒烟的时候,老老师就说以前学校到处都落满了灰,刚买的烧饼放桌子上如厕回来就黑了;岳桂香讲N2+H2→NH3化学平衡的时候,解释加高烟囱其实对平衡和大气污染的影响并没有效果。赵小眼允许我们自习的时候看《读者》和《青年文摘》,每次拿到杂志我都在目录里翻雪小禅、叶倾城、张悦然、蝶舞沧海的文章,然后才去看别的内容。那时候新版红楼还在热火朝天的举办着“红楼梦中人”的选秀,她表示支持老版时脸上的微笑还那么熟悉。去年在我的蛊惑下吴把新红楼看了,在悄悄过去的几年里,姚笛、白冰、蒋梦婕也红遍了大江南北„„
是不是许多东西都变了?回不去了?闭上眼、深陷在黑暗里,想再感受一下那个座位的温度,感受那个状态下的生活。比如冬天的某一日,早上5点45艰巨地醒来,冰冷的水洗过脸、刷完牙,在宿舍通过德化楼的路上,金星就在东方黎明前的上空。6点10分的早自习在没睡醒的哈欠和发呆中开始了,7点钟还要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才能抢到一口饭吃。回来了还要继续排队上厕所,先看别人上,然后别人看着自己上,排到坏位置还要小心别被隔壁喷到水。第一节课昏昏沉沉的过去了,第二节精神刚一振在大课间里又睡蒙了,于是第三节课稀里糊涂的也过去了,第四节在兴奋的放学和预备抢饭中过得有些焦急,但是在大家精确的读秒中铃声响了。因为有徐如晗在前面打饭,我不紧不慢的走在路上、看着那些狂奔的人们(我形容他们为脱僵的野狗)。吃完饭我们沿着花园、阅览室、校长室、小院散步,然后回班睡午觉。睡得口水横流,书掉了一地,胳膊酸了、脖子疼了、大腿麻了,醒了赶紧偷偷把口水擦干,捡起书,使劲拍大腿;厕所外的窗户那儿,张、李、任甩着手上的水、看着窗外。下午前两节英语课选择发呆或者看杂志,第三节认真听,第四节自习发呆、预备抢饭。晚饭后照上面路线转一圈,晚自习英语老师会发英语周报或者放卓别林和憨豆,剩下的两节自习在偶尔飞来的纸条和趴在桌子上郁闷的中,或快或慢,或轻松或煎熬地过去了。22点15关宿舍门,在操场上溜达到10分,上床、聊天,熄灯、睡觉。
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三年高中就这么过去了。
在三年还没完全过去的时候,赵月转学了,郑文博转学了,赵鹏转学了,马腾转学了„„转学的还有很多人,高考时只剩下了56个。有人走了还回来过,比如赵月;有人走了就再也没见过。
我总是不停地使用着省略号,因为不知道写到哪里该是终止。我很怀念,虽然在那些发呆和郁闷的日子里,深切地感受到不思上进和堕落的变态与痛苦,感受时光一丝丝穿肠而过的悲哀,可是我仍然很怀念。工作了,也许尝尽生活的辛酸后,还能想起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已不在,故事被人遗忘,新词变旧词,那些年的“愁”也变作陈年心事,欲说还休。感受着年华易逝、流水不回,在李商隐的《锦瑟》里化成蝴蝶,在回忆的光路里缓慢地飞着、飞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12年8月
第五篇:经典回眸
经典回眸
再看《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无论是从小说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还是到如今已经改编成电影并且不断重新翻拍的新作品,毫无疑问,人们对简奥斯丁的作品的喜爱程度是有增无减的。
奥斯丁1775年出生于英国的乡村小镇,接触的基本上是牧师、中小地主,所以她关注的是乡村小镇恬静的生活,并没有接触特别多的社会矛盾。奥斯丁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地刻画了18世纪英国人的生活状态,她幽默而辛辣的笔触道尽了当时人们为了金钱而结婚的丑陋习俗,在那个时代她就提出了为爱情而结婚的观念。她的代表作品除了《傲慢与偏见》外,还有《理智与情感》《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
今天我们来看看《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至纯至善的爱情。
贝奈特家有五个女儿,对于一个有着五个女儿的乡村家庭而言,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他们嫁出去。城里的宾利先生买下了乡村的一处别墅准备小住,在一次舞会上对贝奈特家的大女儿简·贝纳特一见钟情,门第观念阻碍着这对相爱的男女。宾利的姐姐卡罗琳并不赞成他们在一起,横加阻止,宾利的好朋友达西也误认为贝内特夫人势力,因此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渐行渐远。在这次舞会上,小女儿丽琪认识了宾利先生的好朋友达西,在邀请达西跳舞无望后,误认为达西傲慢无理,在心里引起厌恶。此后一段时间两对年轻人再没有交集。
在当时的社会里,父亲过世后家里若没有男孩,家里的财产将被自己家的男性远亲继承,而丽琪被父亲的远亲科林斯看重,科林斯想将丽琪娶回,一来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二来也可以让贝内特家的财产有所归依。可是丽琪拒绝了科林斯的求婚,对于她而言,没有什么比为了金钱和利益而在一起的婚姻更不齿的了,可是丽琪的好朋友夏绿蒂却因为年纪和想要稳定的家而和科林斯结合,丽琪在去看望婚后的夏绿蒂时,意外到访达西的姨妈的住所,并遇到达西,误以为达西是拆散姐姐和宾利的罪魁祸首。在达西向她表白之际,恶语中伤,本来一场求爱的场景,被丽琪与达西的争吵而弄的硝烟弥漫。事后达西像丽琪道歉,并写信给她道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此时的丽琪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带着懊悔回到了家中。
第二年夏天,丽琪随舅母一起来到达西在彭伯立的庄园,看到达西的妹妹温柔而美丽,达西的保姆对达西评价甚高,她才知道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无知,更加惭愧。后来达西帮丽琪解决了在当时看来败坏家风的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的私奔事件,又促成了简和宾利,功德无量。虽然中途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严加指责,还是还是没能阻挡达西对丽琪再次表白的决心,好事多磨,终于,这对恋人得到了父母亲人的祝福,幸福地在一起。
在这里,简·奥斯丁描写了19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状态,《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题材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小说在当时因为行销有限并未引起轰动,直至几十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到现在变成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几经再版,电影版本也层出不穷,现今留存的有四个版本: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的BBC第四个改编版;Cyril Coke导演版本;Simon Langto导演Colin Firth主演的版本;Keria Knightley主演的版本。
无论是阅读原著,还是观看影片,《傲慢与偏见》都将是大家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如果有闲暇时间,不妨找一个下午,安静的感受这部经典带给我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