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IMA发布首份中国区薪资调查报告

IMA发布首份中国区薪资调查报告



第一篇:IMA发布首份中国区薪资调查报告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日前发布首份中国区财务专业人士薪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拥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认证的财务专业人士跟未获得该项认证资格的同行相比,更具备获取高薪的潜质。这一趋势与在美国进行的同类调查一致。

调查指出,部分在美国地区薪资调查中发现的趋势,在中国地区表现地更为明显,包括: ·在中国,拥有CMA认证的财会专业人士的平均总收入将比未获得认证的同行高出34%。在美国,拥有

CMA认证的财会专业人士的平均总收入将比未获得认证的同行高出26%。

·获取CMA认证对于19岁至29岁年轻财务专业人士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国,拥有CMA认证的年轻财

务专业人士的平均薪资比未获得认证的同行高出42%,在美国这一差距仅为30%。

“首份中国区薪资调查报告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财务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基准分析工

具,” IMA研究部副总裁Raef Lawson博士表示,“管理会计行业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升,与之相匹配的培训及认证需求也随之增长,为财务专业人士建立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第二篇:首份《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发布

首份《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发布 2013-4-8 5:06:09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8日 03 版)光明日报博鳌4月7日电(记者牛梦笛、王晓樱)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前夕,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共同发布中国首份《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轷震宇共同出席发布会。

该报告用六个章节,重点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商贸(流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六个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思路途径进行了深入探析,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出了思路和政策建议,是我国第一份对产业升级做出全面解读的研究成果。保育钧认为,这个报告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升级换代、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提供了参考。轷震宇表示,这份报告的发布,是华夏幸福基业十五年来产业升级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希望报告给深陷产业升级困境的企业以启发。此份《报告》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乃至亚洲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战略突破途径的一次全面、细致的剖析。

第三篇:首份中国房车露营调查报告

首份中国房车露营调查报告

中国露营网 2015-08-06 20:12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有内业专家对这篇文章的问卷方式和数据有怀疑)中国露营网通过5000份调查问卷对消费群体进行了一次调研报告,问题涉及“是否体验过房车”与“是否愿意购买房车”等,报告发现家庭年收入与露营次数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相关程度很弱;“有无房车自驾经历”与“是否愿意购买房车”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在首个中国露营地地图正式推出之际,编辑部也对外发布了一份“中国房车露营调查报告”。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编辑部共收回了约5000份调查问卷。通过分析,编辑部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调查数据。

问卷共计13个题项,包含了用户的基本数据、对房车露营地的态度和行为等数据,有效样本共计4780个,克伦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1,刚刚达到自评类问卷要求的最低信度标准。编辑部通过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得到了以下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是否体验过房车”与“是否愿意购买房车”之间不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且Cramer的V值为0.141,高于0.1。说明二者体验房车和意愿购买房车之间满足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高。也就是说体验过房车的人也更倾向于愿意购买房车。启示就是现阶段,体验过房车的人,对购房车意愿的水平也是较高的。

家庭年收入与露营次数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相关程度很弱。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露营的次数并没有显著地增长。收入,并非影响露营次数的主要因素。启示就是拓展房车和露营地产业的初期介入不能按照收入水平进行优选。

“有无房车自驾经历”与“是否愿意购买房车”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25),而且Cramer的V只为0.170,高于0.1。也就是说有无自驾经历不会显著的改变原本就对是否购买房车意愿的态度。

()

按照每个省的人口发展指数与家庭年收入有着显著性相关(p=0.006),但与露营次数却没有显著相关。也就是说,现阶段体验露营地的人数与省份的地域差别有显著相关。可能因为露营目前还属于小众项目,更多的是兴趣推动,而非经济水平的奢华等级推动。另外露营和房车消费各个等级均有人群,因此也削弱了发展指数省份与露营次数的显著程度。

人口发展指数(省份)与体验露营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并不是越发达地区的人体验过露营地就越多。这与我们的传统认识可能不同。但这确实是事情。从目前来看,喜欢经常进行露营生活的人们,兴趣和行动力占主导,穷有穷玩法,富有富玩法。将潜在群体分成不同类型,更加有利于我们精准宣传、销售和推广。以后可以更深入的将人格因素纳入考察的内容。

在是否考虑过购买房车的两类人中,露营次数(p=0.01)和家庭年收入(p=0.001)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这很容易理解,露营次数的增加会增大兴趣和体验度,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购买房车的意愿。而一般人们在产生认知和行为时,都会依据自我效能感和自身实际情况来判别。而经济能力是最重要的参考项,而且显著性水平极高。所以综合来看,具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相对完整(具有亲子游特性的)而又体验过房车住宿的人群,最具有购买房车和进一步拓展露营生活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可以作为宣传推广、销售等潜在客户群体。

在是否有自驾经历的两类人中,有意思的是有自驾经历与所在省份之间并未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无论是按照地理区域的省份划分标准还是按照人口发展指数等经济水平省份划分标准均是如此。一方面说明,目前自驾游在全国很普遍,因为无论哪个省份,能参加自驾游的都是拥有私家车的中产阶级,处在社会中上阶层,因此经济水平发展不是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无论哪个省份都可以找到喜欢自驾,拥有自己的私家车。

绝大部分人均希望能够带这家人出行,而独自出行的人数非常少。这说明自驾游明显具有亲自游的性质。未来不论营地、房车还是配套户外产品都可以根据亲子游去寻找突破口。

此外,自驾露营的距离与方式也体现了房车露营的特点,即“家庭化”与“中长途”化。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驾露营的距离均以中长途为主。与家人或者朋友出行也是大多数人的首选。

(由于有内业专家对这篇文章的问卷方式和数据有怀疑,特此声明:文章内容系中国露营网的观点,不代表执惠旅游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第四篇:首份中国家庭理财调查报告出炉

首份中国家庭理财调查报告出炉去年22%家庭投资亏损平安大华基金公司日前联合全球著名市场调查机构益普索(IpSOS)发布的首份《中国家庭理财调查报告》显示,“近60%的中国家庭有理财经历,但仍有23%的家庭拒绝理财,首份中国家庭理财调查报告出炉。在2010年,约48%中国家庭的投资实现盈利,22%家庭的投资出现亏损”。23%家庭拒绝理财这份调查选取了我国社会日渐崛起的中等收入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家庭理财中所涉及的各类金融产品,对其家庭收入、投资目标、投资品种、理财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分析,调查报告《首份中国家庭理财调查报告出炉》。调查样本覆盖了中国大陆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等主要区域。调查报告显示:近60%的家庭有理财经历,但仍有约23%的家庭拒绝理财。在本次调查的中等收入家庭中,59%家庭正在或者曾经进行投资理财;18%的家庭从未进行投资理财,但未来半年会考虑进行投资理财;同时有23%的家庭会拒绝理财,这些家庭从未进行过投资理财,并且在未来半年内也不会考虑进行投资理财。在有理财经历的家庭中,45%的家庭的理财行为未有明确的目标,随机性较强,21%家庭有比较明确的理财目标,更有15%的家庭已将理财视为生活的乐趣。动机是抵御涨物价在对中等收入家庭理财动机进行研究后发现,主要动因集中在提高生活质量、抵御物价上涨、筹划养老这三个方面。他们的投资品种选择,以股票、基金和投资型保险作为其首选三个品种。在追求投资乐趣的家庭中,投资股票的比例相对较多;注重筹划未来的家庭中,选择投资型保险比较多。但即使投资目的各有不同,都有超过40%的家庭会选择投资基金。长线投资回报更好过往投资盈亏的经验将会极大影响未来投资决策。选择某一种理财产品的理由往往是过往投资盈亏“经验”,这一点在中等收入家庭的理财决策过程中尤为明显。如果过往没有实现盈利,未来的投资决策会比较明显表现为减持;如果过往投资盈利,则会根据对于不同品种的预期,部分人会选择落袋为安,但同时有部分人会选择继续增加投资。这些都是中等收入家庭在具体投资行为上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第五篇:2015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白皮书发布

2015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白

皮书发布

文化 来源:环球网 2015-02-03 阅读:10115 评论:0

2015年1月31日下午,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与用友软件公司联合发布了首份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调研报告——《2014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大背景:反腐败与廉政机制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应该认识到,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也是长效机制。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来看,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其本身就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一种落地机制。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正式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正式施行。该指引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框架清晰、路径明确的指引。该规范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以权力制衡权力、反对贪污腐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最具有针对性的一项制度安排。

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权威性也在于执行。2014年已经过去,《内控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已满一年,那么执行效果如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未来还可以进行哪些改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与用友软件公司从这一事实出发,设计并进行了全国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完成并发布了中国首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调研报告——《2014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共包括三大核心模块43个问题,调查核心模块涉及以下几个问题:①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现行规范的认识及落实情况;②单位层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及内部控制建设情况;③具体业务层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及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调研结果: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张庆龙教授指出: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规范》的普及落实情况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尚未引起广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尤其是单位负责人的重视。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将《内控规范》的要求落实到本单位的制度建设中,且针对内部控制建设没有任何计划,实施落地情况不容乐观。

针对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张庆龙教授指出,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基本控制目标实现相对较好,而“防范舞弊”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两个目标实现程度较差。人们对“内部控制建设由谁负责”这一问题存在模糊认识,财产保护与信息内部公开控制手段执行较差,岗位轮换和专家参与等议事机制建设存在设计缺陷。

针对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来看,张庆龙教授指出各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以预算业务为例,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超过26%的受访者认为预算口径不够全面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大部分受访单位均采用财务分析,尚未能做到根据项目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高。针对收支业务,整体控制目标实现较好,尤其是票据印章管理控制较好,但资金支付合规、报销单据审核方面仍需改善。针对政府采购,依法采购实现较好,但存在采购随意性大、采购资产质次价高的问题突出。资产管理总体情况尚好,但缺乏对于资产的高效利用,闲置浪费问题严重。

与政府采购一样,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往往占用资金多、投入资源大、涉及环节多、建设工期长、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往往成为经济犯罪和贪污腐败的“重灾区”,建设项目控制中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暴露出许多环节中的风险。建设项目整体目标实现程度较好,但建设项目资金控制和项目档案管理有待提高。

政策建议:应从国家治理的高度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虽然《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一年,但从目前建设的执行情况来看,与当初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初衷大相径庭。其中的问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人们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停留于技术操作层面,配套的宣传工作雷声大雨点小,配套的改革和落地实施建设的运行机制搭建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对此,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张庆龙教授认为,从国家治理中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的本身可以通过流程梳理、制度规范整合、信息化的落地实施实现明确的职责划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对于财政资金的管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本身就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权利制衡,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一种廉政风险防范的落地机制。

对《内控规范》的落地实施,调研报告指出,应先解决人们对内控规范的正确理解问题。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它需要财政部及各级财政机关正确宣传和普及内部控制知识,形成“人人学内控,处处讲内控”的良好氛围。宣传的形式可以是行政事业单位各个层级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内控政策、开展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及内部控制师资专题培训等活动,普及内控知识,最终达到做到“宣传无死角、培训无盲区”。这也为内控规范的顺利施行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

当然,内部控制内容建设的核心是“控权”,难点是“制衡”,但关键是“一把手”。内部控制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这项工作,只有“一把手”的强势推进,才能推能设能得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够调动起来。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评价与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有效性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价,查找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落实整改,一方面可以防范经济活动风险,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另一方面有利于持续的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使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一职能的履行,可以由内部审计机构去完成。

最后,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体系最终的落地实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对此,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张纪雄认为,内控规范的有效实施,离开了信息系统的支撑,几乎是一件不可完成的工作。信息系统支撑内控规范的实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固化流程,铁面无私地执行流程,如预算控制,如果预算超额,就不允许报销,但现实中,如果领导签字了,财务人员就很难顶住不办,这时候信息系统就可以帮大忙,预算超支,电脑就不允许提交报销单据,这时即使有人找到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可以表示爱莫能助了;二是信息威慑,让人不敢违纪,比如有人明明离开北京到外地出差了,却报销在北京的招待费用,没有信息系统的时候,分两次报销,财务人员根本发现不了这样的问题,但计算机可以把差旅报销与招待费报销进行相关分析,很快就可发现这类情况。

张纪雄还认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方面还非常落后,大部分单位只做到了简单的账务处理,有些单位有预算控制,但往往都是事后的,做到事前控制的更少;采购管理、合同控制大都是手工;有的单位还有医务室,药物领用连手工帐都没有。所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的建设刻不容缓。

最后,张纪雄还建议,除了内控规划的实施,要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政府会计改革的进度一定要加快。许多“糊涂帐”都源于没有会计标准。好在,财政部已经明确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改革的时间表。随着这些制度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会得到提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